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烏日切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版畫方向博士研究生

烏日切夫

博士推薦

『個人簡介』

烏日切夫

蒙古族

1969年4月出生內蒙古奈曼旗

1990年考入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

199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現任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雕塑藝術研究學院副院長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回常務理事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版畫院研究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中央美術學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副秘書長

蒙古國國家美術館顧問

『參展榮譽』

作品曾在全國版畫展及中國少數民族美展上多次榮獲金、銀、銅獎。

1994年5月, 在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陳列館舉辦了烏日切夫個人畫展, 其中一幅名為《我的夢》的版畫在首屆全國民族繪畫百花獎評選中榮獲金獎。

2003年, 版畫作品《蒼狼白鹿1》榮獲第二屆中國美術展最高獎“金彩獎”。

作品《化石系列》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 《興安嶺的十月》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版展, 《達來湖的傳說C》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版畫展。

『評論文章』

我與烏日切夫的第一次會面是在一家叫“阿吉瑪米”的藏族餐吧裡, 當我匆匆趕到那兒, 烏日切夫早已等候多時了, 他點了一桌子的肉食和酒水, 仿佛準備招待一個饕餮者。 雖說正是隆冬時節, 但見面的熱情卻讓人渾身都充滿了暖意。

這熱情是來自烏日切夫的, 他把蒙古族人特有的那種奔放豪爽勁全都從大草原帶到了京城, 並一股腦地釋放了出來, 沒有絲毫保留。

我的熱情迅即被他點燃, 並很快與之輕鬆地溝通起來。 一邊聊天, 我一邊仔細端詳著眼前這位來自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的版畫藝術家, 我發現, 他唇上蓄著的濃須和微微捲曲的長髮裡似乎隱含著一股巫師般的氣息, 他那略帶憂鬱的眼神中含有一種很深邃的東西, 目光幽幽的, 還稍稍有些發綠, 怎麼看都像是一雙狼的眼睛。

我直言不諱地對他說:“我覺得你很像狼。 ”

豈料, 烏日不僅沒有惱怒, 反而爽朗地大笑起來:“哈哈, 我的確就是一隻狼, 一隻來自草原的狼, 我周圍的朋友都叫我‘狼哥’, 你們漢族人喜歡把自己比做龍的傳人, 我們成吉思汗的祖先就叫蒼狼與白鹿。”

“蒼狼與白鹿?”

“對,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孛爾貼赤那,他的妻子叫豁埃馬闌勒。據說,他們是奉天命而生的。在蒙古語中,‘茡爾貼赤那’的意思,就是‘蒼色的狼’;‘豁埃馬闌勒’的意思,則是‘白色的鹿’。蒼狼和白鹿,便是蒙古族所崇拜信仰的圖騰標誌式的歷史人物。

“另外,蒙古人最早信仰的是薩滿教,信奉‘長生天’,而蒼狼的蒼色正好為‘天色’,所以,我們視蒼狼為‘天狼’;同時,蒙古族還特別崇尚白色,認為白色為美好、純潔和吉祥的象徵,並把新年正月叫做‘查幹薩日’,意思就是‘白月’。”

他還告訴我:2001年秋,他曾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過一個以“蹤尋蒼狼白鹿”為主題的個人版畫展,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隨後,各國的邀請不斷,烏日切夫便先後到德國、法國、羅馬尼亞、馬來西亞、日本等十多個國家舉辦“蒼狼白鹿——烏日切夫版畫國際巡迴展”,並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他不僅僅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藝術交流,而且在巴西、古巴、委內瑞亞、埃及、土耳其等二十幾個國家寫生和藝術考察。版畫作品《蒼狼白鹿》於2003年獲中國美術最高獎“金彩獎”。他的畫作還深受許多外國政要們的喜愛和收藏,2004年,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不僅收藏了烏日切夫的版畫作品,而且還親自給他寫信,以示感謝和祝福。

說話間,烏日切夫從自己的皮包裡取出了一本很精緻的畫冊,並順勢遞了過來,我翻開一看,是他的作品集,書名叫《蹤尋蒼狼白鹿》。

我發現,烏日切夫近年來的版畫創作,大都是圍繞著“蒼狼和白鹿”這一主題展開的,在他的刻刀下,狼的表情是很豐富的,或深沉、或豪放、或幽怨、或孤獨,似有某些男性的象徵;鹿的造型則是陰柔的,是溫順、善良、充滿仁愛的母性圖騰。兩者剛柔相濟,陰陽諧和,共同構成了蒙古民族文化基因中的核心要素。

烏日切夫特別偏愛狼,也喜歡刻畫狼,他的版畫形式感很強,常常把狼群一分為二,並且安排得比較對稱,看上去很唯美,也很震撼,極富視覺衝擊力。我能感覺得出:他試圖用刻刀修正我們文化觀念中對於狼的某些偏見,並為我們詮釋了一個全新的、與傳統觀念不盡相同的狼形象和狼文化。

比如,在《蒼狼與大地Ⅰ》中,麥穗般金黃的草原上,畫面被均衡地一分為三,表情平和的狼群被分置在一左一右,中間是幾株充滿籽實的小草,在和煦的陽光下盎然向上,畫面顯得很飽滿,看上去是那樣的和諧,那樣的靜美。烏日切夫告訴我:“蒼狼與白鹿其實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是草原生態的重要標誌。”

然而,和諧是相對的,今天的地球上,到處都充斥著不和諧的音符。本來,人類與動植物共有一個美好家園——地球,並自遠古一來,生生息息,彼此相依。但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貪婪開發,加劇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土地沙化、草原荒漠化、水土流失、河流乾涸、植被縮減、物種減少……這些現象的日益嚴重,引起了畫家深深的憂慮。

在《蒼狼/網Ⅰ》中,金黃的暖色調被冷冷的黑、灰、蘭所取代,嚴重退化的草原上,草棵已不再茂密,狼群被一道寬寬的黑暗帶和鐵絲網隔離在了兩邊,儘管兩隻頭狼還在各自隊伍的前面茫然地奔跑著,但跟在後面的群狼,卻難掩心中的惶惑,正焦慮不安地緊張對視著,表情是那樣地無奈,那樣的壓抑,使人有一種被強烈刺痛的感覺。

顯然,這幅作品是帶有明顯的暗示意味的:鐵絲網象徵著人對草原的絕對控制;黑暗象徵著無休無止的貪欲,稀疏的乾草則象徵著草原的退化和生態的破壞,仿佛草原的末日就要到來,狼群暗淡的未來令人堪憂。

其實,畫家此刻想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嚴肅的主題,他曾經多次講過:“我們沒有理由讓地球上的生靈消失,我們沒有權利讓地球的物種滅絕,人類與動植物友好相處,和諧發展才是永恆的規律。狼與鹿作為草原上最典型的兩種動物,是草原生物鏈中的重要環節,在生態平衡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畫家採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來加以表現,顯示了較強的駕禦題材的能力和扎實過硬的藝術功力。比如,《蒼狼與大地永恆的聖火Ⅱ》一畫是按照上、中、下的三分比例構圖,上下奔跑著的狼群顯得十分默契而有序,體現出高度的組織性,並不乏兇猛與智慧;在畫面的中間部分,漆黑的底色襯托著一個圓圓的火球,周圍是一簇簇色彩斑斕的躍動的火苗,似有無限的活力與生機,這與步調整齊,奮勇向前的狼群彼此呼應,使畫面充滿了動感與張力。

看到這裡,我不由想起了張瑞敏的一段話:“我覺得狼的許多難以置信的做法都值得借鑒。其一,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其二,最佳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痹對方,並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突然出擊,置對方于死地。其三,最值得稱道的是戰鬥中的團隊精神,協同作戰,甚至不惜為了勝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職。”

《蒼狼與大地》稱得上是烏日切夫的代表作了,在漆黑而低矮的夜幕下,月亮像半個冰輪懸在畫面的上端,與一隻獨狼形影相弔,這只孤獨的蒼狼正在仰首淒呼,整個大地仿佛都能聽到它呼喚親情的固執地哭嗥,斑斕的地球上已經不見了它的同伴,只有狼群的影子模模糊糊,若隱若現,簡直如同一群茫然遊蕩的狼的靈魂,在大地的深處呼喚著、嗥叫著、奔跑著……似乎在同命運不屈地抗爭。

我知道,這其實是烏日切夫的良心在那裡呼喚——呼喚人性的節制與自律;這是畫家最憤怒的呐喊——是在為那些以狼所代表的野生動物們的生存權而大聲疾呼;同時,這也是畫家獻給大地母親最真摯的愛,是他熾熱的情感、柔弱的衷腸、悲憫的情懷等豐富的內心世界的最靈動的外化。

幾千年來,狼與鹿在蒙古民族的精神領域中佔據著特殊位置,它們被賦予深刻的歷史內涵和特有的文化寓意,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古老的傳統民俗。這一切,都在烏日切夫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

此刻,我想引用著名文學批評家 白燁先生在評述小說《狼圖騰》時說過一段話,以作為我對烏日切夫主題版畫的總評價:它“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現實的狼,也是歷史的狼。因之,這是一部狼的讚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

『作品欣賞』

中國研究生藝術

我們成吉思汗的祖先就叫蒼狼與白鹿。”

“蒼狼與白鹿?”

“對,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孛爾貼赤那,他的妻子叫豁埃馬闌勒。據說,他們是奉天命而生的。在蒙古語中,‘茡爾貼赤那’的意思,就是‘蒼色的狼’;‘豁埃馬闌勒’的意思,則是‘白色的鹿’。蒼狼和白鹿,便是蒙古族所崇拜信仰的圖騰標誌式的歷史人物。

“另外,蒙古人最早信仰的是薩滿教,信奉‘長生天’,而蒼狼的蒼色正好為‘天色’,所以,我們視蒼狼為‘天狼’;同時,蒙古族還特別崇尚白色,認為白色為美好、純潔和吉祥的象徵,並把新年正月叫做‘查幹薩日’,意思就是‘白月’。”

他還告訴我:2001年秋,他曾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過一個以“蹤尋蒼狼白鹿”為主題的個人版畫展,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隨後,各國的邀請不斷,烏日切夫便先後到德國、法國、羅馬尼亞、馬來西亞、日本等十多個國家舉辦“蒼狼白鹿——烏日切夫版畫國際巡迴展”,並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他不僅僅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藝術交流,而且在巴西、古巴、委內瑞亞、埃及、土耳其等二十幾個國家寫生和藝術考察。版畫作品《蒼狼白鹿》於2003年獲中國美術最高獎“金彩獎”。他的畫作還深受許多外國政要們的喜愛和收藏,2004年,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不僅收藏了烏日切夫的版畫作品,而且還親自給他寫信,以示感謝和祝福。

說話間,烏日切夫從自己的皮包裡取出了一本很精緻的畫冊,並順勢遞了過來,我翻開一看,是他的作品集,書名叫《蹤尋蒼狼白鹿》。

我發現,烏日切夫近年來的版畫創作,大都是圍繞著“蒼狼和白鹿”這一主題展開的,在他的刻刀下,狼的表情是很豐富的,或深沉、或豪放、或幽怨、或孤獨,似有某些男性的象徵;鹿的造型則是陰柔的,是溫順、善良、充滿仁愛的母性圖騰。兩者剛柔相濟,陰陽諧和,共同構成了蒙古民族文化基因中的核心要素。

烏日切夫特別偏愛狼,也喜歡刻畫狼,他的版畫形式感很強,常常把狼群一分為二,並且安排得比較對稱,看上去很唯美,也很震撼,極富視覺衝擊力。我能感覺得出:他試圖用刻刀修正我們文化觀念中對於狼的某些偏見,並為我們詮釋了一個全新的、與傳統觀念不盡相同的狼形象和狼文化。

比如,在《蒼狼與大地Ⅰ》中,麥穗般金黃的草原上,畫面被均衡地一分為三,表情平和的狼群被分置在一左一右,中間是幾株充滿籽實的小草,在和煦的陽光下盎然向上,畫面顯得很飽滿,看上去是那樣的和諧,那樣的靜美。烏日切夫告訴我:“蒼狼與白鹿其實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是草原生態的重要標誌。”

然而,和諧是相對的,今天的地球上,到處都充斥著不和諧的音符。本來,人類與動植物共有一個美好家園——地球,並自遠古一來,生生息息,彼此相依。但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貪婪開發,加劇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土地沙化、草原荒漠化、水土流失、河流乾涸、植被縮減、物種減少……這些現象的日益嚴重,引起了畫家深深的憂慮。

在《蒼狼/網Ⅰ》中,金黃的暖色調被冷冷的黑、灰、蘭所取代,嚴重退化的草原上,草棵已不再茂密,狼群被一道寬寬的黑暗帶和鐵絲網隔離在了兩邊,儘管兩隻頭狼還在各自隊伍的前面茫然地奔跑著,但跟在後面的群狼,卻難掩心中的惶惑,正焦慮不安地緊張對視著,表情是那樣地無奈,那樣的壓抑,使人有一種被強烈刺痛的感覺。

顯然,這幅作品是帶有明顯的暗示意味的:鐵絲網象徵著人對草原的絕對控制;黑暗象徵著無休無止的貪欲,稀疏的乾草則象徵著草原的退化和生態的破壞,仿佛草原的末日就要到來,狼群暗淡的未來令人堪憂。

其實,畫家此刻想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嚴肅的主題,他曾經多次講過:“我們沒有理由讓地球上的生靈消失,我們沒有權利讓地球的物種滅絕,人類與動植物友好相處,和諧發展才是永恆的規律。狼與鹿作為草原上最典型的兩種動物,是草原生物鏈中的重要環節,在生態平衡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畫家採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來加以表現,顯示了較強的駕禦題材的能力和扎實過硬的藝術功力。比如,《蒼狼與大地永恆的聖火Ⅱ》一畫是按照上、中、下的三分比例構圖,上下奔跑著的狼群顯得十分默契而有序,體現出高度的組織性,並不乏兇猛與智慧;在畫面的中間部分,漆黑的底色襯托著一個圓圓的火球,周圍是一簇簇色彩斑斕的躍動的火苗,似有無限的活力與生機,這與步調整齊,奮勇向前的狼群彼此呼應,使畫面充滿了動感與張力。

看到這裡,我不由想起了張瑞敏的一段話:“我覺得狼的許多難以置信的做法都值得借鑒。其一,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其二,最佳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痹對方,並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突然出擊,置對方于死地。其三,最值得稱道的是戰鬥中的團隊精神,協同作戰,甚至不惜為了勝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職。”

《蒼狼與大地》稱得上是烏日切夫的代表作了,在漆黑而低矮的夜幕下,月亮像半個冰輪懸在畫面的上端,與一隻獨狼形影相弔,這只孤獨的蒼狼正在仰首淒呼,整個大地仿佛都能聽到它呼喚親情的固執地哭嗥,斑斕的地球上已經不見了它的同伴,只有狼群的影子模模糊糊,若隱若現,簡直如同一群茫然遊蕩的狼的靈魂,在大地的深處呼喚著、嗥叫著、奔跑著……似乎在同命運不屈地抗爭。

我知道,這其實是烏日切夫的良心在那裡呼喚——呼喚人性的節制與自律;這是畫家最憤怒的呐喊——是在為那些以狼所代表的野生動物們的生存權而大聲疾呼;同時,這也是畫家獻給大地母親最真摯的愛,是他熾熱的情感、柔弱的衷腸、悲憫的情懷等豐富的內心世界的最靈動的外化。

幾千年來,狼與鹿在蒙古民族的精神領域中佔據著特殊位置,它們被賦予深刻的歷史內涵和特有的文化寓意,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古老的傳統民俗。這一切,都在烏日切夫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

此刻,我想引用著名文學批評家 白燁先生在評述小說《狼圖騰》時說過一段話,以作為我對烏日切夫主題版畫的總評價:它“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現實的狼,也是歷史的狼。因之,這是一部狼的讚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

『作品欣賞』

中國研究生藝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