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雲誰之思?美孟薑矣——一天一首古詩詞

桑中

先秦:佚名

爰采唐矣?沬之鄉矣。 雲誰之思?美孟薑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麥矣?沬之北矣。 雲誰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東矣。 雲誰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到哪兒去采女蘿?到那衛國的沫鄉。 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姜。 約我等待在桑中, 邀我相會在上宮, 送我遠到淇水旁。

到哪兒去采麥穗?到那衛國沫鄉北。 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弋。 約我等待在桑中, 邀我相會在上宮, 送我遠到淇水上。

到哪兒去采蔓菁?到那衛國沫鄉東。 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庸。 約我等待在桑中, 邀我相會在上宮, 送我遠到淇水濱。

注釋

1.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 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2.爰:於何, 在哪裡。 唐:植物名。 即女蘿, 俗稱菟絲子, 寄生蔓草,

秋初開小花, 子實入藥。 一說當讀為“棠”, 梨的一種。

3.沬(mèi):春秋時期衛國邑名, 即牧野, 在今河南淇縣南。 鄉:郊外。

4.雲:句首語助詞。 誰之思:思念的是誰。

5.孟薑:姜家的大姑娘。 孟, 排行老大。 薑、弋、庸, 皆貴族姓。

6.桑中:衛國地名, 亦名桑間, 在今河南滑縣東北。 一說指桑樹林中。

7.要(yāo):邀約。 上宮:樓也, 指宮室。 一說地名。

8.淇:水名。 淇水在今河南浚縣東北。

9.弋(yì):姓。

10.葑(fēng):蕪菁, 即蔓菁菜。

11.庸:姓。

鑒賞

此詩三章, 全以採摘某種植物起興。 這是上古時期吟詠愛情、婚嫁、求子等內容時常用的手法之一, 也就是說, 在上古時期, 採摘植物與性有著某種神秘的或是象徵性的聯繫, 至於兩者之間在文化上為何能牽繫在一起或如何發生瓜葛, 這與原始交感巫術有關, 在此不作詳論。

但若從現代美學角度來看, 以採摘植物起興愛情等題材, 在審美上和愛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構同形關係, 因為熾熱的情欲與綠意蔥蘢的草木都可給人帶來勃然的欣悅。 所以, 以“采唐”“采麥”“采葑”起興, 在含蓄中有深情, 形象中有蘊意。

“興”以下的正文中, 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歡後的甜蜜回憶裡。 除每章改換所歡愛者外, 三章竟然完全相同, 反覆詠唱在“桑中”、“上宮”裡的銷魂時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纏綿, 寫來又直露無礙, 如數家珍。 似乎以與多位情人幽會為榮樂, 表現了一位多情浪子漁色後的放蕩、得意心態, 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 正是這種心態的表露, 尤其每章句末的四個“矣”字, 儼然是品咂、回憶狂歡之情時的感歎口吻。

近人或認為孟姜、孟弋、孟庸當是一人, 若如此, 似不合《詩經》中運用複遝的家法。 《詩經》中用複遝雖只更換個別詞彙, 但無論更換的是動詞、名詞, 詩意上多有所遞進或拓展, 比較典型的如《周南·芣苢》中的“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一字之差, 卻記敘了一個完整的勞動過程;若此詩中三姓實指一人, 一者整首詩三章全為重複, 不免過於臃腫拖遝, 毫無意味;二者也與“群婚性的男女歡會”的詩意不合。

此詩若依自古以來的“用詩”體例, 拋開其隱含的本意, 作為一首熱烈活潑的情歌來看, 也無不可。 它的一個最大特色, 是自言自語, 反復詠唱, 每章的前半段只換了兩三個字, 採集物件換了, 地點變換了, 美女的姓氏換了, 而後半段一字不易。

無論是等待、幽會還是送別分手的地方, 都沒有變換。 主人公完全沉浸于自己和美女約會的美好回憶之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