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百年古刹法海寺精美壁畫欣賞

法海寺位於京西翠微山南麓、駝鈴古道首驛模式口村。 該寺院始建於明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 落成於正統八年(西元1443年), 是由明英宗朱祁鎮寵宦御用監太監李童集資、宮廷工部營繕所修建, 明英宗欽賜額曰“法海禪寺”。

法海寺現以大雄寶殿內保存完整的十鋪明代壁畫而聞名中外。 經專家論證, 法海寺壁畫堪稱我國明代壁畫之最, 是元明清以來現存少有的由宮廷畫士官所繪作品, 與敦煌、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千秋, 並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 它是古都北京在壁畫方面的傑出代表和藝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法海寺四進院落, 殿堂形制佈局是漢藏倆族僧俗官員共同設計, 這在北京寺院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壁畫瀝粉貼金, 曼陀羅藻井造型精美, 古白皮松千年滄桑, 還有青銅佛鐘、四柏一孔橋等均各具特色,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壁畫分佈在殿內牆壁上, 共有9鋪, 佛龕背壁的3鋪, 畫的是水月觀音, 文殊、普賢菩薩。 水月觀音面目端莊慈祥, 身披輕紗, 花紋精細, 似飄若動。 東西牆上, 畫的是傳說故事中的天帝、帝后、天王、信女、力士和童子等, 共有35個人物, 高的近2米, 低的只有50釐米, 並有祥雲、花卉、動物等襯托。

殿北兩鋪, 為“禮佛護法圖”, 有30多個人物, 刻畫生動, 肌肉、服飾都富有質感。 這些壁畫是明朝宮廷畫士和民間畫士精心繪製的,

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至今雖已500多年, 仍色彩鮮明。

全殿九幅壁畫共繪人物77個, 既有男女老幼, 又有佛神鬼怪, 且姿態各異, 神情不一。 有說法和坐禪的, 有膜拜的, 也有徐徐行進的, 還有冉冉飛舞的。 所繪人物、神怪 、禽獸和草木等, 不僅形象真實美好, 而且生意盎然, 和諧明快, 組成了一幅幅或莊嚴肅穆、或清新明淨的佛國仙境畫面。 所繪帝王氣宇軒昂, 神態威嚴。 婦女則儀容豐滿、美麗、溫柔。 至於天王、金剛和力士, 不僅繪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態, 而且還充分表現了皈依釋迦牟尼佛的無限誠心。 壁畫的人物服飾和裝束華麗多彩, 千姿百態:婦女梳各種樣式髮髻, 戴各式首飾、瓔珞、釧鐲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樣冠幘、衣衫和盔甲,

衣服上繪團鳳、龜背、團鶴、寶相花、菊花和鳳戲牡丹等圖案;童子則梳髮辮, 活潑天真。 通過畫工細緻入微的繪畫技巧, 從生理特徵上, 使人們易於分出他們的性別年齡;從服式、髮式和行動舉止及構圖關係上, 又可鮮明準確地分辨出他們的身份地位, 充分體現了畫工們非凡的藝術才能。

這些精美絕倫壁畫的作者, 從法海寺附近一塊明正統九年(1444年)甲子冬日太監李福善等立的楞嚴經幢上發現, 其上所題的助緣協力善人的題名中, 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妝藝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 還有捏塑官陸貴、許祥, 畫士官宛福清、王恕, 畫士張平、王義、顧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題名。 經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後第二年所立,

為工部營繕所副京囗陳敬所書, 幢上所列人名無疑都是當時工部營繕所屬下修建法海寺的工匠。 由此可知, 法海寺這些精湛的藝術傑作, 就是這些畫士官和畫士所繪。

法海寺明代壁畫與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相比較, 法海寺壁畫在規模、力度、氣勢上不如永樂宮壁畫, 而在人物刻畫、圖案精微多變, 多種用金方法等畫工技巧方面, 法海寺壁畫比永樂宮確實成就較高, 在壁畫製作工藝上也有新的發展。 敦煌壁畫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 但是, 敦煌壁畫自6世紀發展至清代, 連綿不絕, 卻唯獨缺少有明一代的壁畫, 北京法海寺壁畫能夠以其精湛的繪畫藝術、高超的製作工藝和鮮明的時代特色補充這一缺憾,

彌足珍貴。 法海寺壁畫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 在世界同期壁畫中佔有突出地位。 特別是在壁畫製作與保存技法上, 歐洲15世紀的壁畫多有不同程度的脫落和剝裂, 而我國法海寺壁畫畫面基本完好如初。

法海寺為明英宗正統皇帝的親信大太監李童所主持修建。 相傳李童在夢中受仙人的指點, 說在京西翠微山麓有一仙境可為佛門聖地。 李童就率宮人前來尋找, 果然在模式口村北找到蟠龍山麓和古刹龍泉寺。 在龍泉寺東邊的翠微山麓他們找到一塊寶地, 這裡三面有山環抱。 李童請示明英宗後, 十分信奉佛教的明英宗下旨在這裡修建法海寺。 寺建成後, 明英宗親題“敕建法海禪寺”, 所以法海寺為皇家寺院。法海寺的寺名“法海”,在《佛學大辭典》上解釋為“佛法廣大難測,譬之以海”。法海寺坐北朝南,山門殿為天王殿,前院東西有鐘鼓樓,院正中為大雄寶殿。法海寺內有著名的“四絕”。即大雄寶殿內著名的明代壁畫,殿外的兩棵明代的巨大白皮松“白龍松”以及鑄有漢文梵文的大銅鐘和曼陀羅藻井。

法海寺大雄寶殿的明代壁畫是馳名於世的,堪稱為“國之瑰寶”。得到了文物界和美術界的專家,如徐悲鴻、葉淺予、張仃、侯仁之、羅哲文、單士元等的一致認可。法海寺大雄寶殿內的壁畫都是採用工筆重彩畫法,筆法細膩,用色考究。殿內計有大幅彩繪壁畫十幅,有“佛會圖”二幅、“祥雲圖”三幅、“三大士圖”三幅、“ 禮佛護法圖”二幅。其中水月觀音像被我國美術界認為是佛教繪畫中的珍品。其畫像面目端莊如月,顯得大慈大悲。尤其是水月觀音的披衫,線條精細,顯得薄如蟬翼,給人以清新明淨之感,更覺觀音的慈悲可親。

法海寺的古樹名木很多,如在山門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橋。小石橋是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橋的四角各生長著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長在小石橋的石縫中,成為一奇觀,人們稱為“四柏一孔橋”。在法海寺的山門前,高聳著四棵參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護著寺院,人們叫它們“四大天王柏”。在寺內的大雄寶殿前,巍然屹立著兩棵巨大的白皮松,它們鬱鬱蔥蔥的綠冠高達30多米,白乾鱗片斑駁,西邊的一棵幹周長達5.5米,東邊的一棵幹周長5米。特別是西邊的一棵,比北海團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將軍”還粗壯。法海寺這兩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時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們像兩條銀龍守護著大殿,人們稱為“白龍松”。這兩棵白皮松為京城名松,白乾綠冠與大雄寶殿相映相輝。白皮松自古就被我國人民視為“白龍”或“神龍”,多植在宮殿、園林、陵寢、寺廟中。

所以法海寺為皇家寺院。法海寺的寺名“法海”,在《佛學大辭典》上解釋為“佛法廣大難測,譬之以海”。法海寺坐北朝南,山門殿為天王殿,前院東西有鐘鼓樓,院正中為大雄寶殿。法海寺內有著名的“四絕”。即大雄寶殿內著名的明代壁畫,殿外的兩棵明代的巨大白皮松“白龍松”以及鑄有漢文梵文的大銅鐘和曼陀羅藻井。

法海寺大雄寶殿的明代壁畫是馳名於世的,堪稱為“國之瑰寶”。得到了文物界和美術界的專家,如徐悲鴻、葉淺予、張仃、侯仁之、羅哲文、單士元等的一致認可。法海寺大雄寶殿內的壁畫都是採用工筆重彩畫法,筆法細膩,用色考究。殿內計有大幅彩繪壁畫十幅,有“佛會圖”二幅、“祥雲圖”三幅、“三大士圖”三幅、“ 禮佛護法圖”二幅。其中水月觀音像被我國美術界認為是佛教繪畫中的珍品。其畫像面目端莊如月,顯得大慈大悲。尤其是水月觀音的披衫,線條精細,顯得薄如蟬翼,給人以清新明淨之感,更覺觀音的慈悲可親。

法海寺的古樹名木很多,如在山門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橋。小石橋是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橋的四角各生長著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長在小石橋的石縫中,成為一奇觀,人們稱為“四柏一孔橋”。在法海寺的山門前,高聳著四棵參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護著寺院,人們叫它們“四大天王柏”。在寺內的大雄寶殿前,巍然屹立著兩棵巨大的白皮松,它們鬱鬱蔥蔥的綠冠高達30多米,白乾鱗片斑駁,西邊的一棵幹周長達5.5米,東邊的一棵幹周長5米。特別是西邊的一棵,比北海團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將軍”還粗壯。法海寺這兩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時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們像兩條銀龍守護著大殿,人們稱為“白龍松”。這兩棵白皮松為京城名松,白乾綠冠與大雄寶殿相映相輝。白皮松自古就被我國人民視為“白龍”或“神龍”,多植在宮殿、園林、陵寢、寺廟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