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元代趙孟頫《觀音殿記》原碑拓片

趙孟頫《觀音殿記》

《觀音殿記》原文:

殿多歷年所,穿風漏雨,凜欲壓。過弗問南,更幾住持。山師祖暉坐丈席,銳以興起,自任謁諸檀信。裒金粟,拮据捋荼,靡憚勞勩,且捐衣缽,資相其役。際州牧戎帥,咸樂善勸施。撤舊營新,棟隆宇壯,丹楹藻棁,驚耳奪目,恍如小白花,花岩現紫金。宮闕落成日,薌雲滃空。士女趍慶,合爪讚歎。得未曾有,於休哉。暉師請記於余,餘告之曰,師知觀世音所以名乎?世間音可聞,不可觀而觀之也。何居經雲,觀其音聲,而得解脫。匪觀以音,觀以心爾。法界唯心,心心相照。當有自得於聲音之外者,是名福德藏,應作如是觀。師湖海尊宿,繇定慧明,教來主是山。闢垣展關,列樹嘉木,群像軒豁,百廢修舉,茲事尤大,殊勝法書。余吳之鄙人,宋季筮仕於此,久皈敬。大士靈響混一,後十五載重來,又三十稔。若於普門有夙緣,雖不敏,記何敢辭。延佑七年,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孟頫書。(凡三百字)

注釋:

多歷年所:多,僅僅,只;所,左右,表示大概範圍。按,《尚書·君奭》:“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

凜:通“懍”,危懼。

銳:突然。

檀信:猶施主。謂修檀行的信士。唐·黃滔《丈六金身碑》:“螺纍纍以成髻,珠隱隱以炫額,檀信及門而膝地,童耋遍城而掌膠。”宋·吳自牧《夢粱錄·僧寺結制》:“大刹日供,三日或五日換堂,俱都寺主辨,皆十方檀信施助耳。”又《佛學大辭典》注曰:術語,施主之信仰。檀越之信施。檀為施與之義。僧史略中曰:“或契宿因,冥招檀信。”

裒:音póu,在此意為聚集,募集。

金粟:錢和糧穀。

拮据捋荼:捋荼(lǚ tú),比喻辛苦勞碌。《詩經.豳風.鴟鴞》:“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孔穎達疏:“予手口盡病,乃得成此室巢。”

勞勩:勩(yì),勞苦。

役:古文作“伇“,《觀音殿記》拓片上此字正寫作如此。意為事情。《左傳》:“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賜之,其已。”杜預注曰:役,事也。

際:恰逢。

州牧戎帥:泛指軍政官員。州牧,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長。《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嶽外有州牧侯伯。"蔡沈集傳:"州牧各總其州者。"漢成帝時改剌史為州牧。後廢置不常。東漢靈帝時,再設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魏晉後廢。後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尊稱。戎帥,軍隊的統帥。

棁:音zhuō,梁上的短柱。

薌雲滃空:薌(xiāng),通“香”。滃(wěng),形容雲起。

趍:音qū,古同“趨”。《詩經·齊風·猗嗟》:“巧趍蹌兮。”

合爪:佛教術語。合左右十指之爪也,同於合掌。印度之敬法。法苑珠林二十曰:“律雲:‘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

於休哉:相當於“罷了罷了”,多用於一重意思表達完畢後的結語。

觀其音聲,而得解脫:此為引用《首楞嚴經》經文。原文作: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大意為:苦惱眾生,能稱念菩薩名號時,一心觀自音聲,心意集中,心懇情急,必感菩薩,迅速來應,故能立即解脫苦惱。其次觀是菩薩之慈觀,其聲音是眾生稱念聖號之音聲,菩薩以慈觀,觀眾生稱念其聖名之音聲,即令眾生,離苦得樂。故曰即得解脫。

法界唯心:佛教術語,總該萬有而名法界,此法界悉為自己一心之變造,謂之法界唯心。華嚴一經之所明是也。華嚴經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名福德藏:《大方廣佛華嚴經》曰:“如來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無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無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此處當指菩薩。

尊宿:宿(xiǔ),亦作“ 尊夙 ”。多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唐·賈島《送靈應上人》詩:“遍參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問此公。”宋·蘇軾《書麘公詩後》詩:“壽逾兩甲子,氣壓諸尊宿。”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 竺乾一時尊夙,盡在東南,最著則為蓮池、達觀兩大宗主。”

繇:同“遙”,遠,早。

慧明:佛教術語,乃智慧光明之意。又作慧燈明、慧燈。謂智慧能破除迷妄,譬如燈火之袪除黑暗。於經典中,‘慧明’一語,或指佛之智慧,或指比丘之智慧。

軒豁:敞亮。

殊勝:佛教術語,事之超絕而世所稀有者曰殊勝。

筮仕:古人將出做官,蔔問吉凶。此處指初出做官。

皈敬:佛教術語,猶皈依。

大士:佛教對菩薩的通稱。

靈響:猶靈應。

稔:《廣雅·釋詁》:“稔,年也。”

普門:佛教術語,意指周遍圓通。又譯無量門。天臺宗將實相圓法周遍一切稱為“普”,實相(即中道)無所蔽塞稱為“門”。即謂《法華經》所說中道實相之理,遍通一切,無所壅塞,故諸佛菩薩乘此理,能開無量門,示現種種身,以拔除一切眾生之苦,令成就菩提。

夙緣:前世之緣。

延佑七年:元仁宗延佑七年,即西元1320年。

譯文:

殿(觀音殿)僅僅經過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穿風漏雨,岌岌可危,快要壓倒下來。就算經過那裡也沒人關心,寺裡住持都換了幾次。山師祖暉成為寺裡的住持後,一時興起,自己親自拜訪信徒施主,以募得資金,辛苦忙碌,並且捐其衣缽,來資助這件事(指重修觀音殿)。適逢地方長官都樂於做善事,勸勉佈施。於是便拆掉舊殿營建新樓。新殿高大宏偉,楹棁丹書藻飾,令人耳目一新,恍如小白花,花岩現紫金(此句不解,故依原文)。觀音殿竣工落成那天,香氣彌漫空中,善男信女紛紛聚集慶祝,拍手讚歎,從來都沒有過這樣的。暉師請我為之作記,我對他說:大師知道觀世音為什麼會為世人所知?眾生受苦受難而發出的悲苦之聲,是可以聽見的。普通人只能聽見,而菩薩可以用心觀照。為什麼經文上會有:“觀其音聲,而得解脫。”並非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去觀。“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倘若能不受外界聲音影響而有所得,這就叫做菩薩,應該像這樣來認識。大師是有名望的高僧,很早就得佛之智慧與光明,讓他來住持這裡的山寺,修葺寺廟,周建垣牆,列植樹木,使得群像敞亮,並且恢復了往日的氣象。這件事尤其重大,比之佛法經書猶勝。我本吳興鄙人,宋末才在此做官,皈依佛門也很久了。大師佛法精深,影響很大,十五年後又回來,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好像我前生就和佛門有緣。我雖然不聰敏,但是這篇記我又怎麼能推辭呢。延佑七年,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孟頫書。

趙孟頫(fǔ 1254-1322)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畫史又稱“趙吳興”。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憲靖王伯圭。高宗無子,立子偁之子,是為孝宗,伯圭,其兄也,賜第於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師垂,祖希永,父與,仕宋,皆至大官;入國朝,以孟頫貴,累贈師垂集賢侍讀學士,希永太常禮儀院使,並封吳興郡公,與集賢大學士,死後被元英宗追封為魏國公,諡文敏。

趙孟頫一生曆宋元之變,仕隱兩兼,他雖為貴胄,但生不逢時,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廈將傾,他在坎坷憂患中度過。

很好的文化家庭薰陶

他的父親趙與告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給趙孟頫以很好的文化薰陶。但趙孟頫十一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每況愈下,度日維艱。

宋滅亡後,歸故鄉閒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禦史程钜夫“奉詔搜訪遺逸于江南”,趙孟頫等十餘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趙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見,元世祖讚賞其才貌,驚呼為“神仙中人”,給予種種禮遇,被任命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兩年後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在濟南路總管任上,元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

可是元廷內部矛盾重重,為此,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順便借病乞歸,夏秋之交終於得准返回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閒居四年,無官一身輕,閒情逸致與鮮于樞、仇遠、戴表元、鄧文原等四方才土聚於西子湖畔,談藝論道,揮毫遣興,過著與世無爭的寧靜生活。

大德三年 (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官位雖無升遷,但此職不需離開江南,與文化界聯繫密切,相對儒雅而閒適,比較適合趙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幹了十一年。

至大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儒師太子副詹事王約的影響下對他發生了興趣,拜趙孟頫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次年五月,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他登基後不久,立即將趙孟頫升為從二品的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又將趙孟頫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至此,趙氏政治地位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由於仁宗的青睞和趙氏藝術的出類拔萃,趙孟頫晚年名聲顯赫,夏文彥《圖繪寶鑒》盛讚他“榮際王朝,名滿四海”。趙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為顯赫。

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趙孟頫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成就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雲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

三是他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畫藝全面,並有創新。

六是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

八是他能團結包括高克恭、康裡子山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美術家,共同繁榮中華文化。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趙孟頫《觀音殿記》

《觀音殿記》原文:

殿多歷年所,穿風漏雨,凜欲壓。過弗問南,更幾住持。山師祖暉坐丈席,銳以興起,自任謁諸檀信。裒金粟,拮据捋荼,靡憚勞勩,且捐衣缽,資相其役。際州牧戎帥,咸樂善勸施。撤舊營新,棟隆宇壯,丹楹藻棁,驚耳奪目,恍如小白花,花岩現紫金。宮闕落成日,薌雲滃空。士女趍慶,合爪讚歎。得未曾有,於休哉。暉師請記於余,餘告之曰,師知觀世音所以名乎?世間音可聞,不可觀而觀之也。何居經雲,觀其音聲,而得解脫。匪觀以音,觀以心爾。法界唯心,心心相照。當有自得於聲音之外者,是名福德藏,應作如是觀。師湖海尊宿,繇定慧明,教來主是山。闢垣展關,列樹嘉木,群像軒豁,百廢修舉,茲事尤大,殊勝法書。余吳之鄙人,宋季筮仕於此,久皈敬。大士靈響混一,後十五載重來,又三十稔。若於普門有夙緣,雖不敏,記何敢辭。延佑七年,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孟頫書。(凡三百字)

注釋:

多歷年所:多,僅僅,只;所,左右,表示大概範圍。按,《尚書·君奭》:“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

凜:通“懍”,危懼。

銳:突然。

檀信:猶施主。謂修檀行的信士。唐·黃滔《丈六金身碑》:“螺纍纍以成髻,珠隱隱以炫額,檀信及門而膝地,童耋遍城而掌膠。”宋·吳自牧《夢粱錄·僧寺結制》:“大刹日供,三日或五日換堂,俱都寺主辨,皆十方檀信施助耳。”又《佛學大辭典》注曰:術語,施主之信仰。檀越之信施。檀為施與之義。僧史略中曰:“或契宿因,冥招檀信。”

裒:音póu,在此意為聚集,募集。

金粟:錢和糧穀。

拮据捋荼:捋荼(lǚ tú),比喻辛苦勞碌。《詩經.豳風.鴟鴞》:“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孔穎達疏:“予手口盡病,乃得成此室巢。”

勞勩:勩(yì),勞苦。

役:古文作“伇“,《觀音殿記》拓片上此字正寫作如此。意為事情。《左傳》:“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賜之,其已。”杜預注曰:役,事也。

際:恰逢。

州牧戎帥:泛指軍政官員。州牧,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長。《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嶽外有州牧侯伯。"蔡沈集傳:"州牧各總其州者。"漢成帝時改剌史為州牧。後廢置不常。東漢靈帝時,再設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魏晉後廢。後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尊稱。戎帥,軍隊的統帥。

棁:音zhuō,梁上的短柱。

薌雲滃空:薌(xiāng),通“香”。滃(wěng),形容雲起。

趍:音qū,古同“趨”。《詩經·齊風·猗嗟》:“巧趍蹌兮。”

合爪:佛教術語。合左右十指之爪也,同於合掌。印度之敬法。法苑珠林二十曰:“律雲:‘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

於休哉:相當於“罷了罷了”,多用於一重意思表達完畢後的結語。

觀其音聲,而得解脫:此為引用《首楞嚴經》經文。原文作: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大意為:苦惱眾生,能稱念菩薩名號時,一心觀自音聲,心意集中,心懇情急,必感菩薩,迅速來應,故能立即解脫苦惱。其次觀是菩薩之慈觀,其聲音是眾生稱念聖號之音聲,菩薩以慈觀,觀眾生稱念其聖名之音聲,即令眾生,離苦得樂。故曰即得解脫。

法界唯心:佛教術語,總該萬有而名法界,此法界悉為自己一心之變造,謂之法界唯心。華嚴一經之所明是也。華嚴經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名福德藏:《大方廣佛華嚴經》曰:“如來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無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無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此處當指菩薩。

尊宿:宿(xiǔ),亦作“ 尊夙 ”。多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唐·賈島《送靈應上人》詩:“遍參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問此公。”宋·蘇軾《書麘公詩後》詩:“壽逾兩甲子,氣壓諸尊宿。”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 竺乾一時尊夙,盡在東南,最著則為蓮池、達觀兩大宗主。”

繇:同“遙”,遠,早。

慧明:佛教術語,乃智慧光明之意。又作慧燈明、慧燈。謂智慧能破除迷妄,譬如燈火之袪除黑暗。於經典中,‘慧明’一語,或指佛之智慧,或指比丘之智慧。

軒豁:敞亮。

殊勝:佛教術語,事之超絕而世所稀有者曰殊勝。

筮仕:古人將出做官,蔔問吉凶。此處指初出做官。

皈敬:佛教術語,猶皈依。

大士:佛教對菩薩的通稱。

靈響:猶靈應。

稔:《廣雅·釋詁》:“稔,年也。”

普門:佛教術語,意指周遍圓通。又譯無量門。天臺宗將實相圓法周遍一切稱為“普”,實相(即中道)無所蔽塞稱為“門”。即謂《法華經》所說中道實相之理,遍通一切,無所壅塞,故諸佛菩薩乘此理,能開無量門,示現種種身,以拔除一切眾生之苦,令成就菩提。

夙緣:前世之緣。

延佑七年:元仁宗延佑七年,即西元1320年。

譯文:

殿(觀音殿)僅僅經過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穿風漏雨,岌岌可危,快要壓倒下來。就算經過那裡也沒人關心,寺裡住持都換了幾次。山師祖暉成為寺裡的住持後,一時興起,自己親自拜訪信徒施主,以募得資金,辛苦忙碌,並且捐其衣缽,來資助這件事(指重修觀音殿)。適逢地方長官都樂於做善事,勸勉佈施。於是便拆掉舊殿營建新樓。新殿高大宏偉,楹棁丹書藻飾,令人耳目一新,恍如小白花,花岩現紫金(此句不解,故依原文)。觀音殿竣工落成那天,香氣彌漫空中,善男信女紛紛聚集慶祝,拍手讚歎,從來都沒有過這樣的。暉師請我為之作記,我對他說:大師知道觀世音為什麼會為世人所知?眾生受苦受難而發出的悲苦之聲,是可以聽見的。普通人只能聽見,而菩薩可以用心觀照。為什麼經文上會有:“觀其音聲,而得解脫。”並非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去觀。“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倘若能不受外界聲音影響而有所得,這就叫做菩薩,應該像這樣來認識。大師是有名望的高僧,很早就得佛之智慧與光明,讓他來住持這裡的山寺,修葺寺廟,周建垣牆,列植樹木,使得群像敞亮,並且恢復了往日的氣象。這件事尤其重大,比之佛法經書猶勝。我本吳興鄙人,宋末才在此做官,皈依佛門也很久了。大師佛法精深,影響很大,十五年後又回來,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好像我前生就和佛門有緣。我雖然不聰敏,但是這篇記我又怎麼能推辭呢。延佑七年,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孟頫書。

趙孟頫(fǔ 1254-1322)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畫史又稱“趙吳興”。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憲靖王伯圭。高宗無子,立子偁之子,是為孝宗,伯圭,其兄也,賜第於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師垂,祖希永,父與,仕宋,皆至大官;入國朝,以孟頫貴,累贈師垂集賢侍讀學士,希永太常禮儀院使,並封吳興郡公,與集賢大學士,死後被元英宗追封為魏國公,諡文敏。

趙孟頫一生曆宋元之變,仕隱兩兼,他雖為貴胄,但生不逢時,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廈將傾,他在坎坷憂患中度過。

很好的文化家庭薰陶

他的父親趙與告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給趙孟頫以很好的文化薰陶。但趙孟頫十一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每況愈下,度日維艱。

宋滅亡後,歸故鄉閒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禦史程钜夫“奉詔搜訪遺逸于江南”,趙孟頫等十餘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趙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見,元世祖讚賞其才貌,驚呼為“神仙中人”,給予種種禮遇,被任命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兩年後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在濟南路總管任上,元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

可是元廷內部矛盾重重,為此,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順便借病乞歸,夏秋之交終於得准返回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閒居四年,無官一身輕,閒情逸致與鮮于樞、仇遠、戴表元、鄧文原等四方才土聚於西子湖畔,談藝論道,揮毫遣興,過著與世無爭的寧靜生活。

大德三年 (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官位雖無升遷,但此職不需離開江南,與文化界聯繫密切,相對儒雅而閒適,比較適合趙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幹了十一年。

至大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儒師太子副詹事王約的影響下對他發生了興趣,拜趙孟頫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次年五月,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他登基後不久,立即將趙孟頫升為從二品的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又將趙孟頫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至此,趙氏政治地位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由於仁宗的青睞和趙氏藝術的出類拔萃,趙孟頫晚年名聲顯赫,夏文彥《圖繪寶鑒》盛讚他“榮際王朝,名滿四海”。趙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為顯赫。

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趙孟頫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成就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雲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

三是他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畫藝全面,並有創新。

六是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

八是他能團結包括高克恭、康裡子山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美術家,共同繁榮中華文化。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