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都說安陽發現那個是假的,那真的曹操墓到底在哪?民間有7種說法

曹操墓真身葬地之謎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曹操墓在哪?請別說那個炒得沸沸揚揚的河南安陽西高穴墓葬, 雖然對外稱是“曹操高陵”, 其實圈內大都不認可的, 爭議和質疑不斷, 已成一個考古笑話。

(安陽西高穴“曹操墓考古”現場)

那麼, 真的曹操墓到底在哪?

對於曹操墓的問題, 在唐朝及以前, 應該不是問題。

對於後人來說, 曹操留給人們很多謎團, 其中有兩個是大家都關注的。 一是身世之謎, 到底姓不姓曹, 曹操是抱養的, 史學界一直有人認為他姓“夏侯”, 現代有學者通過DNA檢測, 認為他姓曹, 但並沒有得到學界認可。

再一是葬地之謎, 死後到底埋在哪?這也是曹操留給後人的最大謎團。

(曹操畫像)

曹操于東漢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正月病逝於洛陽, 史書上記載他的棺柩被運回鄴城, 葬於鄴城西的崗上, 俗稱“西陵”。

南朝齊詩人謝朓《同謝諮議銅雀台詩》詩稱:“緦帷飄井幹, 尊酒若平生。 鬱鬱西陵樹, 詎聞歌吹聲。 ”

從謝胱詩來看, 曹操墓的西陵在哪, 並沒有懷疑。

到唐朝也是這樣, 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九年(西元645年)二月, 從洛陽起程東征高麗(今朝鮮半島), 經過鄴城時曾親赴西陵前奠祭曹操, 此即所謂“(太宗)自為文祭魏太祖”一說。

唐朝詩人留下的有關曹操西陵的詩極為豐富——

(銅雀台, 現代建築)

李邕《銅雀妓》:“西陵望何及, 弦管徒在茲。 誰言死者樂, 但令生者悲……”

王建《銅雀台》:“嬌愛更何日, 高臺空數層。 含啼映雙袖, 不忍看西陵……”

李遠《悲銅雀台》:“西陵樹已盡, 銅雀思偏多。 雪密疑樓閣,

花開想綺羅。 ”

……

縱觀整個唐朝, 也都沒有人懷疑曹操墓址, 更無“七十二疑塚”的說法。 但到宋朝, 曹操的“魏武帝”正式形象被奸化了, 曹操墓址也出現了疑問。

王安石便寫有《疑塚》詩:“青山如浪入漳州, 銅雀台西八裡丘。 螻蟻往還空隴畝, 麒麟埋沒幾春秋。 ”

蕭冰崖也有《疑塚》同名詩:“安排死去千年塚, 刻畫生前一寸心。 安得此心如此塚, 不教人識到於今。 ”

……

(曹操七十二疑塚之一)

到元朝時, 曹操的“奸詐”形象已被做實。

元初詩人郝經《西陵行》長詩:“漢鼎已移心未巳, 不肯分明作天子。 冕旒北面稱警蹕, 造偽萬般難免死。 臨終更不謀禪代, 竊國規模有丕在。 人間解著鬼欺人, 地下還將縛鬼賣。 漫言題作征西墓, 誰信西陵亦虛墓。 又說譙都九烏井, 臭腐掘埋只幾處。 銅雀台邊鬧歌舞, 兩眼難看滿黃土。 何須析履更分香, 涕淚咿嚶效兒女。 君不見, 永安宮中漢昭烈, 重向孔明托後主。 付君一片討賊心, 嗣子不才君自取。 天下英雄只玄徳, 操等區區真溷鼠。 ”

在郝經的詩裡, 曹操通篇不是好人, 完全成了“壞人一個”。

曹操“七十二疑塚”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繡像三國演義)

在羅貫中《三國演義》流行後,“七十二疑塚”完全貼到曹操身上。書中寫道:“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有意思的是,明《彰德府志》竟然將這種民間說法當信史錄載:“曹操疑塚在講武城外,凡七十二處。森然彌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這種載于史志的東西,加劇了曹操“七十二疑塚”的可信度和傳播力度。

到清朝時,說得更玄了,說法也豐富說了。

其中有版本說曹操身真葬在水下——

一、葬漳河底下。褚人獲《堅瓠續集》“漳河曹操墓”:“國朝鼎革時,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窺之黟然。疑其中多魚聚,乃由隙入。有石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

(刻版聊齋志異)

二、葬許城河下。蒲松齡《聊齋志異》“曹操塚”條:“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很顯然,上述說法文學色彩太濃,並不可信。

綜合起來,在民間傳說中,曹操葬地有7種說法:一鄴城西(正史記載),二漳河兩岸,三漳河下,四許昌城外,五銅雀台下,六洛陽(屍體未運回鄴),七亳州(屍體運回老家)。

後六種說法都是民間“陰謀論”,其中尤其以漳河兩岸的“七十二疑塚”一說影響最大。

(漳河)

雖然七十二疑塚說法並不可靠,但在歷史上,不時有曹操疑塚被盜的說法。

如清初學者王士禛《居易錄》有一則故事:“曹縣王中丞叔武《雜說》雲:正德十一年,河北旱,饑民發曹操疑塚,凡十三處。皆有屍及銀花、燭臺之屬。內一塚磨甓為室,屍臥土床,無棺槨。青巾,黃衣,黃須,黑髮,宛如生者。蓋用水銀以殮,故不腐也。然其為操疑塚與否,亦不可考。”

王士禛中所記是真是假無法證明,但出現栩栩如生的僵屍說法太誇張了。

現代考古已證實,所謂“七十二疑塚”與曹操沒有關係,乃北朝貴族墓地,疑塚說已破。但其它6種民間說法,還沒有考古學結論。

(現代考古發掘現場)

(注,部分圖源網路)

曹操“七十二疑塚”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繡像三國演義)

在羅貫中《三國演義》流行後,“七十二疑塚”完全貼到曹操身上。書中寫道:“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有意思的是,明《彰德府志》竟然將這種民間說法當信史錄載:“曹操疑塚在講武城外,凡七十二處。森然彌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這種載于史志的東西,加劇了曹操“七十二疑塚”的可信度和傳播力度。

到清朝時,說得更玄了,說法也豐富說了。

其中有版本說曹操身真葬在水下——

一、葬漳河底下。褚人獲《堅瓠續集》“漳河曹操墓”:“國朝鼎革時,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窺之黟然。疑其中多魚聚,乃由隙入。有石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

(刻版聊齋志異)

二、葬許城河下。蒲松齡《聊齋志異》“曹操塚”條:“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很顯然,上述說法文學色彩太濃,並不可信。

綜合起來,在民間傳說中,曹操葬地有7種說法:一鄴城西(正史記載),二漳河兩岸,三漳河下,四許昌城外,五銅雀台下,六洛陽(屍體未運回鄴),七亳州(屍體運回老家)。

後六種說法都是民間“陰謀論”,其中尤其以漳河兩岸的“七十二疑塚”一說影響最大。

(漳河)

雖然七十二疑塚說法並不可靠,但在歷史上,不時有曹操疑塚被盜的說法。

如清初學者王士禛《居易錄》有一則故事:“曹縣王中丞叔武《雜說》雲:正德十一年,河北旱,饑民發曹操疑塚,凡十三處。皆有屍及銀花、燭臺之屬。內一塚磨甓為室,屍臥土床,無棺槨。青巾,黃衣,黃須,黑髮,宛如生者。蓋用水銀以殮,故不腐也。然其為操疑塚與否,亦不可考。”

王士禛中所記是真是假無法證明,但出現栩栩如生的僵屍說法太誇張了。

現代考古已證實,所謂“七十二疑塚”與曹操沒有關係,乃北朝貴族墓地,疑塚說已破。但其它6種民間說法,還沒有考古學結論。

(現代考古發掘現場)

(注,部分圖源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