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下一個阿裡會在香港上市嗎?港交所動議創新板引活水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高亦楓陳宇是一家內地互聯網整合行銷傳播的老闆, 最近他看到一則關於香港交易所(下稱“港交所”,00388.HK)改革的新聞,

稱以後企業不用盈利也可以在香港上市, 於是他立即諮詢一位相識的投行朋友上市要求等事宜。 沒想到他被告知, 該新政目前僅處於徵集意見稿階段, 實施最快也得等一年。

陳宇看到的新聞, 是港交所6月16日就設立創新板發出諮詢檔, 提出在現有的創業板之外, 再設立一個面向創新型企業的創新板設想, 意見徵詢截至8月18日。

過往, 港交所對於申請IPO的企業在盈利及股權架構等方面設置了過高的門檻, 導致阿裡巴巴、京東、中通等行業巨頭望而卻步轉投其它海外市場。

面對十萬億級的國內新興產業市場, 香港已經按捺不住要發出邀請函。 此前, 滬深交易所也在尋求突破, 曾提出“戰略新興板塊”、“創業板特殊層次”,

至今尚未有進展。

上市門檻過高讓企業卻步

港交所擬推的創新板只限新經濟公司申請, 其中“創新主機板”開放予散戶及專業投資者, 上市門檻與現有主機板看齊, 但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和容許內地企業申請第二上市, 另外上市時至少有300名投資者及公眾持股量至少達25%。

創新初板只開放予專業投資者, 不設業務紀錄或最低財務要求, 但上市時市值最少達2億港元。 中國內地公司進行第二上市不受限制, 容許不同投票權架構, 上市時至少有100名投資者及公眾持股量至少達25%。

協縱策略管理集團聯合創始人黃立沖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創新板的主機板主要是吸引A股和美股的優質企業和其他市場企業赴港作為第二上市地進行掛牌,

而初板主要是爭搶內地新三板或其它一些未盈利的新經濟企業。

對於創新板的上市費用, 與主機板和創業板並無太大差別。 經濟觀察報記者拿到的一份上市費用資料顯示, 香港上市費用在2200萬-3000萬港幣左右, 主要包括450萬-550萬港幣保薦人的費用、30萬-500萬港幣間浮動的律師聘請費用、80萬-400萬港幣間浮動的保薦人及承銷商等費用。

設立創新板的建議被外界理解為港交所對上市門檻的降低。 香港苛刻的上市要求曾經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諮詢檔發佈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香港已經錯過了內地公司500億美元的IPO交易, 占港交所IPO募資規模的17%, 若再不求變, 錯過的會更多。 ”

中通曾謀求在香港上市,

最開始它找到一位香港排名前十券商的保薦代表人進行諮詢, 但並沒有到很深入的階段, 因為該保代拿到財報就知道達不到上市要求。

這位保代告訴經濟觀察報, 中通快遞是通過在2014年和2015年收購部分的國內加盟商和關聯企業組成, 在上市前經過大量重組, 並為上市搭建了VIE架構。 香港對VIE結構趨於謹慎, 上市審批保守繁複, 且主機板上市對審計業績需求至少是3年, 中通2013年進行重組、可延續的財務業績只有兩年。 最後, 中通轉投美國懷抱, 港交所因此錯失了一個過千億人民幣市值的公司。 “同股不同權”的問題困擾著很多想赴港上市的互聯網公司。 阿裡巴巴和京東採用雙層股權結構, 即通過發行具有不同程度表決權的兩類股票,

使創始人和管理層在公司上市後仍能保留足夠的表決權來控制公司, 但按照當時香港聯交所的上市規定只能允許同股同權架構, 阿裡、京東無奈放棄香港。 “港交所上市難度僅次於A股。 ”前述保代告訴經濟觀察報, 以他多年的香港投行經驗來看, 平均每審閱50個項目才會有一個可能在港交所上市, 平均簽10個項目大概只有一個能成功按時上市。 這些無法躍過港交所龍門的企業通常會到澳洲、新加坡、納斯達克、紐約、倫敦等地上市。

港交所求變

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港交所方面瞭解到, 設立創新板的想法, 與港交所不斷地完善上市機制密切相關。

近年來, 港交所的流動性比率一直表現不佳, 而且與其它交易所拉開差距。流動性比率是各國股市用於對比流動性的指標,該指標是通過年度交易額/平均市值,可用於各國股市的流動性對比。從2014-2016年,港交所流動性比率分別為50.40%、70.82%和42.2%,而上交所流動性比率158.3%、218.3%、192.4%,深交所的流動性比例為374.2%、419%、326.1%,連香港一直看不上眼的澳交所也比港交所的流動性好,據澳交所公佈的流動性比率在78%、82%、64%。

前述保代認為,一個交易所的流動性指標比IPO數目及融資金額的指標都重要,這決定上市發行人在股市中後市的交易量。而港交所流動性不佳的原因在於IPO發行中莊家圍飛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所謂“圍飛”意為新股招股時,保薦人和承銷商擔心出現上市認購額度不足,沒有公開發行,而是集中于幾個投資者配售,確保新股上市,導致股權集中,市場上虛假交易橫行。另外,創業板上市門檻低使得垃圾股盛行,導致交投不活躍,創業板轉主機板機制容易使得殼資源被爆炒,香港一度淪為“啤殼工廠”。

流動性問題影響著港交所在全球交易所中的排名和地位,也促使港交所不斷完善上市機制。

2016年6月,港交所聯合香港證監會發出上市監管架構聯合諮詢檔,建議成立兩個新聯交所委員會,分別為上市政策委員會及上市監管委員會。港交所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戴林瀚當時表示,希望通過設立一個架構將三個主要監管機構包括證監會、交易所以及收購及合併委員會集中協調,處理殼股和市場操縱問題。

今年初,港交所再度聯合香港證監會發表聲明,表示關注創業板配售上市情況,並進一步打擊“圍飛”行為,將當時兩隻創業板上市的新股直接叫停上市計畫。

很快,港交所的改革深入到實質,擬對上市規則進行修改,就有了《創業板和創新板等兩項重大上市規則改革建議》的公眾諮詢檔。在諮詢檔中表示要對創業板進行反思,並建議取消轉板制度並提升創業板的上市標準。

港交所在諮詢檔中建議,創業板重新定位,從主機板踏腳石變成獨立板塊,強制要求公開發售,另外創業板申請人預期最低市值要求由1億港元增至1.5億港元,現金流要求從2000萬港元增加至3000萬港元。

與此同時,主機板的上市門檻也所有調整,申請人預期最低市值要求由2億港元增至5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為進一步解決流動性的問題,港交所建議對創新板設立除牌機制,創新初板股停牌90日、創新主機板股停牌6個月,將會強制停牌。黃立沖表示,港交所現有的主機板和創業板機制由於缺少除牌機制導致企業失去流動性,導致僵屍股橫行,賣殼橫行;對於新板取消永久俱樂部制度或可防止新板淪為啤殼工廠。

據畢馬威報告,今年上半年香港錄得69宗IPO,較去年同期的38宗IPO幾乎翻了一倍。不過由於中小型IPO占主導地位,募資總額從2016年上半年的港幣435億元僅增長了22%至港幣530億元。根據畢馬威分析,在主機板的IPO項目當中,有四分之三的募資金額少於港幣10億元,因此拖低了平均募資規模至港幣15億元,為2013年以來最低的上半年紀錄。

而今年上半年,A股IPO表現強勁,多達247家公司上市,已超過2016年全年的IPO數量,也是10年來最高的上半年紀錄。同時,募資總額為人民幣1,254億元,是2016年上半年的4倍以上。

如今,優質上市企業資源日益消耗之下,中國十萬億級的新興產業市場,成為各家交易所爭奪的對象。

2014年初,上證所時任理事長桂敏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證所正在研究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主要服務規模稍大、越過成長期更加成熟的企業。之後,證監會表示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的具體問題還要做深入研究論證。

無獨有偶,深交所時任總經理宋麗萍也曾表示,深交所計畫在創業板研究設立一個單獨的層次,專門服務於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科技企業。而目前為止,創業板特殊層次仍未有更新動向。

經濟觀察報記者以港交所改革及相關擬設板塊的進展為由,採訪滬、深交易所相關人士,回復為“最近太忙沒有研究”或者“不好說”。

而且與其它交易所拉開差距。流動性比率是各國股市用於對比流動性的指標,該指標是通過年度交易額/平均市值,可用於各國股市的流動性對比。從2014-2016年,港交所流動性比率分別為50.40%、70.82%和42.2%,而上交所流動性比率158.3%、218.3%、192.4%,深交所的流動性比例為374.2%、419%、326.1%,連香港一直看不上眼的澳交所也比港交所的流動性好,據澳交所公佈的流動性比率在78%、82%、64%。

前述保代認為,一個交易所的流動性指標比IPO數目及融資金額的指標都重要,這決定上市發行人在股市中後市的交易量。而港交所流動性不佳的原因在於IPO發行中莊家圍飛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所謂“圍飛”意為新股招股時,保薦人和承銷商擔心出現上市認購額度不足,沒有公開發行,而是集中于幾個投資者配售,確保新股上市,導致股權集中,市場上虛假交易橫行。另外,創業板上市門檻低使得垃圾股盛行,導致交投不活躍,創業板轉主機板機制容易使得殼資源被爆炒,香港一度淪為“啤殼工廠”。

流動性問題影響著港交所在全球交易所中的排名和地位,也促使港交所不斷完善上市機制。

2016年6月,港交所聯合香港證監會發出上市監管架構聯合諮詢檔,建議成立兩個新聯交所委員會,分別為上市政策委員會及上市監管委員會。港交所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戴林瀚當時表示,希望通過設立一個架構將三個主要監管機構包括證監會、交易所以及收購及合併委員會集中協調,處理殼股和市場操縱問題。

今年初,港交所再度聯合香港證監會發表聲明,表示關注創業板配售上市情況,並進一步打擊“圍飛”行為,將當時兩隻創業板上市的新股直接叫停上市計畫。

很快,港交所的改革深入到實質,擬對上市規則進行修改,就有了《創業板和創新板等兩項重大上市規則改革建議》的公眾諮詢檔。在諮詢檔中表示要對創業板進行反思,並建議取消轉板制度並提升創業板的上市標準。

港交所在諮詢檔中建議,創業板重新定位,從主機板踏腳石變成獨立板塊,強制要求公開發售,另外創業板申請人預期最低市值要求由1億港元增至1.5億港元,現金流要求從2000萬港元增加至3000萬港元。

與此同時,主機板的上市門檻也所有調整,申請人預期最低市值要求由2億港元增至5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為進一步解決流動性的問題,港交所建議對創新板設立除牌機制,創新初板股停牌90日、創新主機板股停牌6個月,將會強制停牌。黃立沖表示,港交所現有的主機板和創業板機制由於缺少除牌機制導致企業失去流動性,導致僵屍股橫行,賣殼橫行;對於新板取消永久俱樂部制度或可防止新板淪為啤殼工廠。

據畢馬威報告,今年上半年香港錄得69宗IPO,較去年同期的38宗IPO幾乎翻了一倍。不過由於中小型IPO占主導地位,募資總額從2016年上半年的港幣435億元僅增長了22%至港幣530億元。根據畢馬威分析,在主機板的IPO項目當中,有四分之三的募資金額少於港幣10億元,因此拖低了平均募資規模至港幣15億元,為2013年以來最低的上半年紀錄。

而今年上半年,A股IPO表現強勁,多達247家公司上市,已超過2016年全年的IPO數量,也是10年來最高的上半年紀錄。同時,募資總額為人民幣1,254億元,是2016年上半年的4倍以上。

如今,優質上市企業資源日益消耗之下,中國十萬億級的新興產業市場,成為各家交易所爭奪的對象。

2014年初,上證所時任理事長桂敏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證所正在研究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主要服務規模稍大、越過成長期更加成熟的企業。之後,證監會表示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的具體問題還要做深入研究論證。

無獨有偶,深交所時任總經理宋麗萍也曾表示,深交所計畫在創業板研究設立一個單獨的層次,專門服務於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科技企業。而目前為止,創業板特殊層次仍未有更新動向。

經濟觀察報記者以港交所改革及相關擬設板塊的進展為由,採訪滬、深交易所相關人士,回復為“最近太忙沒有研究”或者“不好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