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別看不起中醫,五千年前我們就寫出了醫學神著《黃帝內經》

從《黃帝內經》的名字及其內容中黃帝和岐伯等的對話來看, 這部書和黃帝有一定的關係。 因此, 有些學者認為, 《黃帝內經》是黃帝時代的作品。 北宋時的高保衡、林億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說:“昔黃帝……坐於明堂之上, ……乃與岐伯上窮天紀, 下極地理, 遠取諸物, 近取諸身, 更相問難, 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 授業傳之, 而《內經》作矣。

到了宋代, 便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 黃帝時期, 生產力水準落後, 科學技術也不發達, 在這樣的條件下是不可能產生《黃帝內經》這樣的高水準的理論著作的。 而撰寫此書的人之所以將書名冠以“黃帝”, 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條, 那就是為了書籍便於流傳。

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始祖,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所以華夏兒女對黃帝都崇拜有加。 如果託名是黃帝所作, 在民眾中就會容易取得信任、受到重視,

從而既受到保護, 又便於流傳。

所以不少古籍都採用了託名的方法。 僅和醫藥有關的書除了《黃帝內經》外, 還有《黃帝明堂經》、《黃帝素女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雷公藥不過, 令人遺憾的是, 很多託名而留下來的典籍, 其真正的作者卻永遠不被人所知。 他們這樣做只是出於高度的責任心。 這也是為什麼至今, 我們對《黃帝內經》的著作時間仍無定論的原因。

考《黃帝內經》的書名, 在現存的所有史書中, 最早出現於《漢書·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 《黃帝外經》三十七卷。 ”根據傳說, 《黃帝外經》早已失傳。 天我們看到的《黃帝內經》, 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漢書》成書于東漢時期, 由班固所撰。 據載, 班固在撰寫《漢書·藝文志》的時候, 主要參考的是西漢末年劉獻《七略》。 另外, 根據西晉醫學家皇甫謐在所著的《針灸甲乙經·自序》中

寫道:“按《七略》、《漢書·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 ”由此可見, 劉欲在《七略》中, 已經提到了《黃帝內經》。 我們從中可以推斷, 《黃帝內經》最遲在西漢末年就已經問世了。

後世以這個時間為底限, 又推斷出了3個更為確切的時間。

宋代的邵雍認為《黃帝內經》成書于先秦、戰圈之時。 他在《皇極經世》卷八《心學第一、二》中以為《素問》是“七國時書也”、“軒岐之書, 類春秋, 戰國所為而托。 於上古。 ”後來, 明代的桑悅、方以智, 清代的魏荔彤等也都認同這個觀點。

而與邵雍同時代程順、司馬光, 則提出了成書于戰國、秦漢之間的觀點。 到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進一步肯定了這一說法。 文中說《素問》“出上古, 固未必然, 然亦必周秦間人, 傳達舊聞, 著之竹帛。 ”因為《四庫全書》在中國古代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地位, 這種說法也就被許多人所接受。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成書於西漢時期。 現代學者劉長林和吳文鼎都持此觀點。 他們的主要理由是:首先, 《黃帝內經》全書約20萬字, 這在2000多年前可以說是一部巨著。 編著這樣的醫學巨著需要良好的社會條件, 而西漢時期政治穩定, 經濟發展, 相對諸侯割據征戰的戰國時期來說, 其社會條件更利於編著此書。 其次,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倉公列傳》中, 記述了西漢初年名醫淳于意在接受老師乘陽慶傳授給他的10種醫書中,並沒有提到《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一書如此經典,如果當時已成書,乘陽慶不可能不傳給淳於意。這足以說明,《黃帝內經》在西漢初年還沒有成書。綜上所述,關於《黃帝內經》到底成書於何時的問題,確實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做細緻的研究。

記述了西漢初年名醫淳于意在接受老師乘陽慶傳授給他的10種醫書中,並沒有提到《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一書如此經典,如果當時已成書,乘陽慶不可能不傳給淳於意。這足以說明,《黃帝內經》在西漢初年還沒有成書。綜上所述,關於《黃帝內經》到底成書於何時的問題,確實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做細緻的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