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孫宏斌一席話讓他哽咽,但樂視影業愁的不是錢

這是張昭掌舵樂視影業的第6年。

他坐在六裡屯的辦公室裡, 手裡的香煙點燃了一根又一根。 經歷了樂視資金危機和電影市場的大起大落之後, 這是張昭最近最放鬆的一次狀態。

他回味著孫宏斌在樂視影業生態發佈會上的那番話, “你不用考慮錢, 不用擔心錢, 你只要方向對, 你有的是錢。 要說現金流, 我們也不比他們(指BAT)少。 我們不缺團隊, 不缺能力, 什麼都不缺。 ”他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聽到過這樣的鼓勵了。

回望過去的5年, 張昭帶著樂視影業急速奔跑。 憑藉《小時代》系列, 從新興電影公司殺入行業第三;但它也曾跌落低谷,

《長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 從導演到主演再到劇情的口碑惡評。

張昭老了許多。 不過, 孫宏斌的一席話終於結束了他長期持續低迷的狀態, “他是價值投資者, 價值投資帶來的是長期回報。 ”

站在十字路口, 這一次, 張昭將帶著樂視影業何去何從?

張昭(左)與孫宏斌(右)

光線速度

張昭對電影的熱情, 源於話劇, 但他並非話劇和電影專業出身, 大學念的是電腦學。 對整天埋頭在代碼間的張昭來說, 話劇和電影就像一種恩賜, 讓他的精神饑渴得到緩解。

到紐約大學讀研, 接觸到西方電影之後, 對電影的熱愛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直接轉到了電影專業, 開始嘗試拍電影。

“可能從高中參加話劇興趣小組時就萌生了對演藝事業的熱情。 ”他回憶道, “在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三年裡, 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話劇俱樂部裡消磨的。 ”

在美國摸爬滾打了五六年, 1996年, 張昭決定回國發展。

那時, 國內電影行業正處於最低迷、最慘澹的時期, 到1998年, 全國票房不足8.3億。 但也正是在這樣一片低迷的電影產業背後,

民營電影公司開始崛起。 比如華誼兄弟、張藝謀和張衛平合作的新畫面公司, 還有一些明星也獨立出來做民營電影公司。

回國後幾經輾轉, 2003年, 張昭加入光線傳媒。 這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捩點之一。 他是一群雄心勃勃的創業者中的一員, 想要把握住缺乏生機的中國電影產業, 構建一個新的體系。

進入光線傳媒的第三年, 張昭創立了光線影業, 將投資作為行業切入點。 花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完成了3部影片的投資, 並獲得了一定的投資回報。 2007年, 開始進行規模化運作, 投資發行影片, 並向市場佔有率邁進。

《東邪西毒·終極版》丨光線影業投資發行

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間, 張昭帶領的團隊先後投資發行了《傷城》、《證人》和《東邪西毒》等20餘部影片, 連續四年保持了100%的增長速度, 重量級製作逐年增加, 使得光線影業在短短五年內一躍成為國內領先的民營電影公司。 張昭也被眾多電影媒體評為“中國電影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創造了中國電影業矚目的“光線速度”。

然而, 在光線影業準備與光線傳媒合併登陸資本市場時, 張昭卻轉身加入樂視影業。 這個舉動令許多人不解, 認為他錯失了一個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

但對憂患意識極強的張昭來說, 那是他和自己較勁兒的時期, “心裡有焦慮, 也有衝動, 明顯感覺到互聯網會給傳統影視產業帶來衝擊和巨變, 害怕自己錯過產業的大變革。 ”新興的樂視影業帶給他的誘惑和空間更大。

樂視加速度

樂視影業CEO 張昭

“互聯網時代,坐在大螢幕前觀影的人逐漸與網路主體使用者重疊,互聯網思維勢必會進入到電影行業的行銷中,電影創作也不再是製作和市場脫節。”正如張昭所言,2011年,互聯網給傳統影視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樂視影業便在此時誕生,並定位為電影互聯網公司。冥冥中,張昭與樂視影業不謀而合。“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句話或許是張昭與樂視影業相遇的最貼切的寫照。

2011年之前,中國電影市場長期被華誼、博納、萬達和光線四家民營電影公司佔據主要份額。當張昭提出“互聯網電影產業”這個主張時,只有樂視影業一家在做,招來許多質疑,尤其是傳統電影行業的質疑。

然而,當BAT都進入電影產業時,一切質疑聲似乎都消失了。樂視影業由於提前殺入,迅速打亂了行業格局。

在此後的5年時間裡,張昭運籌帷幄,揮舞著“互聯網電影”的大旗,摸索出一套“分眾心智行銷”和“系列片+基於IP增值的用戶運營”的打法。其中,《小時代》系列電影幾乎將他推到了巔峰,也締造了樂視影業的品牌基礎。

《小時代》丨市場將其定位為中國第一個線上粉絲電影

《小時代》與郭敬明一樣,是一部毀譽參半的電影。上映首日便獲得7300萬票房,創造了當時國內2D電影首日票房紀錄;但也有許多影評人認為它是一個“奇葩”電影,甚至說它是最漂亮的PPT和MV。

不可否認的是,除去內容,將它放到市場中來看,市場給它的定義是,它是目前中國第一個線上的粉絲電影。從《小時代》的成功角度出發,張昭開始嘗試粉絲策略,在為粉絲提供極致體驗的同時,探索分眾IP運營之路。

分眾心智行銷是張昭的“獨臂刀”。“世界因為標準的不同才有價值的分野。”張昭如此理解,“具體到商業世界,在中國這樣一個年齡分層、文化分層非常割裂的時代,不就是要尋找到細分群體的市場嗎?”

張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14歲孩子的父親,為了研究《小時代》為什麼票房這麼高,特意去電影院看,結果他完全看不下去。“這正如一個《歸來》的受眾選擇去看了《小時代》。”

《小時代》系列、《熊出沒》系列和《歸來》系列,都是張昭“分眾模式”下的產物。樂視影業通過這三個案例分別摸索出了針對青少年、幼兒以及中老年三個細分市場的發行策略和行銷策略,掌握如何準確定位分眾市場、並向分眾市場準確地行銷“小眾”電影的方法——這裡的“小眾”對應的是傳統電影企業所盲目企望的“大眾”。

事實上,對於任何一個影視公司的團隊都希望能夠一下子拍出一個高票房電影,但細分受眾往往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票房的局限。最初,對於張昭的分眾模式、獨臂刀理論,團隊成員還有些異議。慢慢地,看到影片績效之後,公司裡的年輕人開始認同,“老張這套獨臂刀理論還是要堅持的”。

至2015年,樂視影業的市場份額攀升至13%,在日漸激烈的國產影片市場中,將華誼、博納和萬達甩在身後,位列民營電影公司第二位,僅次於光線影業。

“電影行業要看得很清楚,互聯網不是用來掙錢的工具,是用來顛覆的。”5年來,張昭的每一步都走得穩健又謹慎。

四面楚歌

張昭似乎和“5年”有著難以言說的情結。2006年創立光線影業,5年後離開;2011年加盟樂視影業,加速奔跑,5年後,樂視影業突然急速下滑。

從整體環境來看,進入2016年以後,對於已經有近1000部故事片年產量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觀眾口味已經變得眾口難調;電影院也早已不再是獨有的觀影選擇,移動互聯網時代,去影院看電影這種需要三個小時的娛樂方式,在消費者時間碎片化的情況下,需要重新考量了。

此外,資本市場在經歷了2015年的移動互聯網購票補貼的高潮後,重新歸於冷靜。補貼減少,自然會帶來所謂移動行銷風口效應的消失。此外,國內民營電影公司還面臨著來自北美乃至全球電影市場的挑戰。無疑,樂視影業也同樣面臨著挑戰。

從自身來說,一向以粉絲和IP電影大行其道的樂視影業,開始遭遇滑鐵盧。

同樣是郭敬明導演的《爵跡》電影,並沒能複製此前《小時代》系列的成果,僅以3.6億的票房慘澹收場。這背後反映出來的是,IP+明星效應的路徑也難以複製,被廣泛追捧的IP電影正在迅速降溫。

IP電影在喧嘩和躁動中,完成了速成和速朽。此前正是因為對IP電影的狂熱看好,電影多採取保底發行的策略,即在電影上映之前,發行方和製片方簽的協議——對於看好的影片,發行方進行早期的市場預估,制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這樣做,即使實際票房沒有達到保底數額,保底發行方還是要按這個數字分賬給製片方,最終虧損的則是發行方。

但IP不是萬能藥。IP的實質是內容,內容包括劇本、製作,比如《小時代》、《爵跡》來源於小說,而這些小說由於資本進入過快過猛,投資方要求回款快,導致劇本沒有做扎實就匆忙開機、拍攝製作,票房口碑“撲街”就成為了必然。

讓張昭和樂視影業跌入穀底的,是《長城》。

《長城》丨張藝謀導演,超級豪華的演員陣容和頂級的好萊塢團隊支持

從電影本身來看,有張藝謀導演,超級豪華的演員陣容和頂級的好萊塢團隊支持,其製作成本超過10億元。然而,從整個樂視的現狀來看,《長城》似乎是一根救命稻草。2016年下半年開始,樂視深陷“欠款危機”,賈躍亭自曝樂視資金鏈緊張,美國汽車工廠欠款等一系列負面消息不斷。在樂視危機下,《長城》顯得格外重要,是樂視翻盤的最大機會。

而儘管《長城》首映半天破億,口碑上卻引發了多場罵戰。即使在北美,關於《長城》的爭議也並未減少。

精英部隊為保衛人類,在舉世聞名的長城上與外敵生死決戰。《長城》的劇情似乎也在暗示著樂視影業的狀態。

除了發行的影片票房下滑、飽受爭議外,樂視影業的上市之路也一波三折。

2013年8月,樂視影業首輪融資2億元,估值15.5億元;2014年10月完成B輪融資3.4億元,估值達48億元。期間樂視影業CEO張昭在多個場合表達獨立上市的野心。

在樂視網股價表現低迷的危急關頭,為了拯救樂視生態,賈躍亭宣佈樂視網將注入樂視影業。這意味著張昭想要將樂視影業獨立上市的夢破碎了。

2016年5月6日,樂視網公佈了樂視影業作價98億元注入樂視網的交易預案。但樂視網對樂視影業的並購進程不斷延期,從2014年發佈公告,到2016年底對外宣稱在年內無法完成對樂視影業的並購,再到今年的悄無聲息。樂視網對並購一事的再三拖延,導致樂視影業的估值從98億降到70億,縮水28.6%。

票房資料不佳,口碑下跌,再加上樂視大生態的各種影響,張昭和樂視影業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窮則思變

張昭對樂視影業注入的心血遠遠超過當年的光線影業。對他來說,樂視影業的價值,就是他的個人價值。

最近兩年,張昭顯得有些激進。不管是《爵跡》,還是《長城》,他都奮不顧身地沖到最前面發聲。但他面臨的不只是中國影視產業的拐點危機,還有整個樂視生態的危機。

回望2017年上半年的業績,樂視影業交出了4部影片,然而票房不足10億,估值嚴重縮水。張昭越來越焦慮,但他又不得不迫使自己冷靜。

“今天樂視的財務狀態大家都很清楚,我們如何在這樣的狀態下求變,stay poor是最重要的關鍵字。”在6月份的戰略發佈會上,張昭打趣地說,“窮則思變,一定讓自己窮才會做出改變,樂視影業從來不是最有錢的電影公司,我就希望自己做得窮一點,窮不是說我們不要錢,但是要在精神狀態上做到poor。”

為了求變,張昭不斷調整著樂視影業的戰略方向,開始以退為進,做深度調整。

從美國回國,從光線影業到樂視影業,張昭總結了自己近二十年的電影從業之路,“我的人生是從演員到導演,從製片人、公司再到生態,這是去自我化的過程,遠離了紅地毯和鮮花掌聲。”

如今再看,作為一名互聯網影視的“架構師”,張昭離導演越來越遠,但離電影越來越近。他在美國上學之際拍過帶著理想主義色彩的《木與詞》、《著陸》。以往他最感興趣的是人的情感,如今,如果要摸索整個電影行業及互聯網的脈搏並主導發展方向,“這是做導演沒法實現的”。

“潮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張昭特別感謝如今不太景氣的電影市場,“領先半步就要永遠折騰自己。”

在質疑與危機中,孫宏斌站出來力挺張昭,“我們不缺錢”。孫宏斌的一席話似是給張昭打了一針鎮定劑,然而,張昭或許關心的不是錢,而是樂視影業的前途。

樂視影業CEO 張昭

“互聯網時代,坐在大螢幕前觀影的人逐漸與網路主體使用者重疊,互聯網思維勢必會進入到電影行業的行銷中,電影創作也不再是製作和市場脫節。”正如張昭所言,2011年,互聯網給傳統影視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樂視影業便在此時誕生,並定位為電影互聯網公司。冥冥中,張昭與樂視影業不謀而合。“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句話或許是張昭與樂視影業相遇的最貼切的寫照。

2011年之前,中國電影市場長期被華誼、博納、萬達和光線四家民營電影公司佔據主要份額。當張昭提出“互聯網電影產業”這個主張時,只有樂視影業一家在做,招來許多質疑,尤其是傳統電影行業的質疑。

然而,當BAT都進入電影產業時,一切質疑聲似乎都消失了。樂視影業由於提前殺入,迅速打亂了行業格局。

在此後的5年時間裡,張昭運籌帷幄,揮舞著“互聯網電影”的大旗,摸索出一套“分眾心智行銷”和“系列片+基於IP增值的用戶運營”的打法。其中,《小時代》系列電影幾乎將他推到了巔峰,也締造了樂視影業的品牌基礎。

《小時代》丨市場將其定位為中國第一個線上粉絲電影

《小時代》與郭敬明一樣,是一部毀譽參半的電影。上映首日便獲得7300萬票房,創造了當時國內2D電影首日票房紀錄;但也有許多影評人認為它是一個“奇葩”電影,甚至說它是最漂亮的PPT和MV。

不可否認的是,除去內容,將它放到市場中來看,市場給它的定義是,它是目前中國第一個線上的粉絲電影。從《小時代》的成功角度出發,張昭開始嘗試粉絲策略,在為粉絲提供極致體驗的同時,探索分眾IP運營之路。

分眾心智行銷是張昭的“獨臂刀”。“世界因為標準的不同才有價值的分野。”張昭如此理解,“具體到商業世界,在中國這樣一個年齡分層、文化分層非常割裂的時代,不就是要尋找到細分群體的市場嗎?”

張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14歲孩子的父親,為了研究《小時代》為什麼票房這麼高,特意去電影院看,結果他完全看不下去。“這正如一個《歸來》的受眾選擇去看了《小時代》。”

《小時代》系列、《熊出沒》系列和《歸來》系列,都是張昭“分眾模式”下的產物。樂視影業通過這三個案例分別摸索出了針對青少年、幼兒以及中老年三個細分市場的發行策略和行銷策略,掌握如何準確定位分眾市場、並向分眾市場準確地行銷“小眾”電影的方法——這裡的“小眾”對應的是傳統電影企業所盲目企望的“大眾”。

事實上,對於任何一個影視公司的團隊都希望能夠一下子拍出一個高票房電影,但細分受眾往往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票房的局限。最初,對於張昭的分眾模式、獨臂刀理論,團隊成員還有些異議。慢慢地,看到影片績效之後,公司裡的年輕人開始認同,“老張這套獨臂刀理論還是要堅持的”。

至2015年,樂視影業的市場份額攀升至13%,在日漸激烈的國產影片市場中,將華誼、博納和萬達甩在身後,位列民營電影公司第二位,僅次於光線影業。

“電影行業要看得很清楚,互聯網不是用來掙錢的工具,是用來顛覆的。”5年來,張昭的每一步都走得穩健又謹慎。

四面楚歌

張昭似乎和“5年”有著難以言說的情結。2006年創立光線影業,5年後離開;2011年加盟樂視影業,加速奔跑,5年後,樂視影業突然急速下滑。

從整體環境來看,進入2016年以後,對於已經有近1000部故事片年產量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觀眾口味已經變得眾口難調;電影院也早已不再是獨有的觀影選擇,移動互聯網時代,去影院看電影這種需要三個小時的娛樂方式,在消費者時間碎片化的情況下,需要重新考量了。

此外,資本市場在經歷了2015年的移動互聯網購票補貼的高潮後,重新歸於冷靜。補貼減少,自然會帶來所謂移動行銷風口效應的消失。此外,國內民營電影公司還面臨著來自北美乃至全球電影市場的挑戰。無疑,樂視影業也同樣面臨著挑戰。

從自身來說,一向以粉絲和IP電影大行其道的樂視影業,開始遭遇滑鐵盧。

同樣是郭敬明導演的《爵跡》電影,並沒能複製此前《小時代》系列的成果,僅以3.6億的票房慘澹收場。這背後反映出來的是,IP+明星效應的路徑也難以複製,被廣泛追捧的IP電影正在迅速降溫。

IP電影在喧嘩和躁動中,完成了速成和速朽。此前正是因為對IP電影的狂熱看好,電影多採取保底發行的策略,即在電影上映之前,發行方和製片方簽的協議——對於看好的影片,發行方進行早期的市場預估,制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這樣做,即使實際票房沒有達到保底數額,保底發行方還是要按這個數字分賬給製片方,最終虧損的則是發行方。

但IP不是萬能藥。IP的實質是內容,內容包括劇本、製作,比如《小時代》、《爵跡》來源於小說,而這些小說由於資本進入過快過猛,投資方要求回款快,導致劇本沒有做扎實就匆忙開機、拍攝製作,票房口碑“撲街”就成為了必然。

讓張昭和樂視影業跌入穀底的,是《長城》。

《長城》丨張藝謀導演,超級豪華的演員陣容和頂級的好萊塢團隊支持

從電影本身來看,有張藝謀導演,超級豪華的演員陣容和頂級的好萊塢團隊支持,其製作成本超過10億元。然而,從整個樂視的現狀來看,《長城》似乎是一根救命稻草。2016年下半年開始,樂視深陷“欠款危機”,賈躍亭自曝樂視資金鏈緊張,美國汽車工廠欠款等一系列負面消息不斷。在樂視危機下,《長城》顯得格外重要,是樂視翻盤的最大機會。

而儘管《長城》首映半天破億,口碑上卻引發了多場罵戰。即使在北美,關於《長城》的爭議也並未減少。

精英部隊為保衛人類,在舉世聞名的長城上與外敵生死決戰。《長城》的劇情似乎也在暗示著樂視影業的狀態。

除了發行的影片票房下滑、飽受爭議外,樂視影業的上市之路也一波三折。

2013年8月,樂視影業首輪融資2億元,估值15.5億元;2014年10月完成B輪融資3.4億元,估值達48億元。期間樂視影業CEO張昭在多個場合表達獨立上市的野心。

在樂視網股價表現低迷的危急關頭,為了拯救樂視生態,賈躍亭宣佈樂視網將注入樂視影業。這意味著張昭想要將樂視影業獨立上市的夢破碎了。

2016年5月6日,樂視網公佈了樂視影業作價98億元注入樂視網的交易預案。但樂視網對樂視影業的並購進程不斷延期,從2014年發佈公告,到2016年底對外宣稱在年內無法完成對樂視影業的並購,再到今年的悄無聲息。樂視網對並購一事的再三拖延,導致樂視影業的估值從98億降到70億,縮水28.6%。

票房資料不佳,口碑下跌,再加上樂視大生態的各種影響,張昭和樂視影業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窮則思變

張昭對樂視影業注入的心血遠遠超過當年的光線影業。對他來說,樂視影業的價值,就是他的個人價值。

最近兩年,張昭顯得有些激進。不管是《爵跡》,還是《長城》,他都奮不顧身地沖到最前面發聲。但他面臨的不只是中國影視產業的拐點危機,還有整個樂視生態的危機。

回望2017年上半年的業績,樂視影業交出了4部影片,然而票房不足10億,估值嚴重縮水。張昭越來越焦慮,但他又不得不迫使自己冷靜。

“今天樂視的財務狀態大家都很清楚,我們如何在這樣的狀態下求變,stay poor是最重要的關鍵字。”在6月份的戰略發佈會上,張昭打趣地說,“窮則思變,一定讓自己窮才會做出改變,樂視影業從來不是最有錢的電影公司,我就希望自己做得窮一點,窮不是說我們不要錢,但是要在精神狀態上做到poor。”

為了求變,張昭不斷調整著樂視影業的戰略方向,開始以退為進,做深度調整。

從美國回國,從光線影業到樂視影業,張昭總結了自己近二十年的電影從業之路,“我的人生是從演員到導演,從製片人、公司再到生態,這是去自我化的過程,遠離了紅地毯和鮮花掌聲。”

如今再看,作為一名互聯網影視的“架構師”,張昭離導演越來越遠,但離電影越來越近。他在美國上學之際拍過帶著理想主義色彩的《木與詞》、《著陸》。以往他最感興趣的是人的情感,如今,如果要摸索整個電影行業及互聯網的脈搏並主導發展方向,“這是做導演沒法實現的”。

“潮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張昭特別感謝如今不太景氣的電影市場,“領先半步就要永遠折騰自己。”

在質疑與危機中,孫宏斌站出來力挺張昭,“我們不缺錢”。孫宏斌的一席話似是給張昭打了一針鎮定劑,然而,張昭或許關心的不是錢,而是樂視影業的前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