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活不成徐靜蕾的灑脫,學不了張璐的才華,那我怎樣才能過的更好?

2010年兩會上, 當時擔任國家總理的溫家寶,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 引用了《離騷》的名句:“亦餘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表達自己對祖國和工作的熱愛。

這一句楚辭, 讓現場的所有人捏了把汗, 因為它的複雜程度, 就連中文很多人都看不懂, 更別提如何把它翻譯成英文了。

但現場首席翻譯經過短暫思考後, 傳譯出來的句子令在場的所有人起立鼓掌, 翻譯如下:

“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pth to die。 ”

於是在外國人的耳朵裡, 聽到了這樣一句話:我遵從我內心的想法, 即使要死千萬次我也不會後悔。

因為在古語中 “九” 泛指 “多” , 我們的翻譯便將“九死” 譯為“thousand depth(死一千次)”。

將總理的本意向世界表達地鏗鏘有力, 準確無誤!

這個坐在總理身邊, 默默翻譯的姑娘叫:張璐。

她在中國翻譯官中是神一樣的存在, 算上剛剛閉幕的2017全國兩會, 她在8年之內7上總理記者會, 在世界各國媒體面前, 展示了神級的翻譯境界。

其實, 作為我國對外場合的重要翻譯, 張璐一開始並不是專業學翻譯的。 剛開始吃了不少苦頭, 但張璐從沒想過放棄。

她要求自己每天起床必須聽BBC、VOA、CNN等各大外媒的新聞報導, 邊聽邊記, 要求自己一字不差的譯出原文, 還閱讀國外報紙雜誌, 瘋狂練習。

當你認真幹一件事的時候, 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想進入外交部當一名高級翻譯, 必須經歷“嚴格篩選、瘋狂練習、周密準備”三重考驗。

經歷殘酷的淘汰, 最終只有不到4%的人被錄用。 非科班出身的她, 擊敗了很多翻譯專業的選手脫穎而出。

她的經歷, 完美詮釋了這個道理:你只有在私下裡非常努力,

才能在別人面前顯得毫不費力。

如今的張璐跟著總理在世界舞臺上展露頭腳, 在校園講座上談笑風生, 都來自她對自己近乎偏執的高標準。

走到今天不是靠天分, 全憑勤奮與熱愛。

在這個世上, 女人長得漂亮不算什麼,

難得的是不僅外在美麗, 還不斷豐富內在的優秀女人, 這才是真正的女神。

1974年出生的徐靜蕾, 是國內最早期的文藝女神, 由最開始的演戲到後面當導演, 一直紅紅火火, 近幾年老徐漸漸退出了娛樂圈, 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這些年她去幹嘛了呢?

她去旅遊, 去學做裁縫, 談戀愛, 籌備新電影...

近期徐靜蕾參加了一檔《圓桌派》的聊天類真人秀節目,這期節目裡就有著徐靜蕾跟蔣方舟,相差十幾歲的她們,對待生活截然不同的態度,看起來倒是十分有意思。

整場談話真人秀節目下來,比起28歲懵懂迷茫、仍然渴望從男性身上得到認同、有些討好依附外界反應的蔣方舟面前,徐靜蕾活得太明白了,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花旦不花旦,紅不紅對她來說真不重要。她只是在盡情享受人生。旅個游,談個戀愛,做點手工藝,不生娃,不結婚,不急不慢不鹹不淡地過著自己的小生活。

是啊,年齡的增長就會讓女人遜色嗎?在徐靜蕾的身上,我們只看到了歲月沉澱下來的自信和從容魅力,那不只是單憑青春無敵就可以比較的。

40歲就因年齡而貶值的女人,20歲也不會有多大價值。

只有年輕漂亮可以作為炫耀的資本的人生,是非常可怕和悲哀的。

43歲的老徐還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可是她獨立的姿態,敢愛敢恨的樣子,比起20幾歲那種懵懂和隨波逐流,更多了幾分歲月沉澱下來的淡然和成熟。

44歲的董卿,可以憑藉《詩詞大會》走紅,可以擔當製作文化節目《朗讀者》,她的40歲走向事業巔峰。

2016年林心如與舒淇相繼宣佈婚訊,嫁的都是年齡相當的大帥哥,不能不說是振奮人心的事。

要知道,民間的論調一向是:所有年齡層的男人,喜歡的都是年輕女人,所以女人嫁人要趁早,要趁自己最“值錢”的時候嫁掉,否則就會很被動。

兩位女神的婚事,打了這種論調的臉,也顯示出時代的進步,年輕不再是女人的核心競爭力,四十歲的女人,依然有她們的春天。

這樣的例子,給很多女人提供了更多新的生活態度。可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的一生也無法複製。而作為千千萬萬的普通大眾的女人,大多活不成徐靜蕾那任性的灑脫,也學不了張璐那溢出的才華。

那麼既然如此?我們還怎樣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嗎?

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中選一。嘗試著去做下面的事,你也可以擁有更加幸福的生活。

有什麼想做的事情,馬上去做。

不要再去想著“等到···的時候,再···”想要說走就走得旅行,背上背包出發吧;有想嘗試的新髮型,就去理髮店做吧;有想要買卻捨不得的化妝品,去下單吧。只要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盡可能地滿足自己吧。

不是生活決定品味,而是品位決定生活。

章詒和寫《最後的貴族》時,講到了康有為女兒康同璧一家。1966年,康同璧家被搜抄一空。“我愛花兒,花兒沒了。我愛音樂,音樂沒了……”康同璧暗自流淚:“對我而言,是經脈盡斷哪!”

但即便經脈盡斷,她依然活得那般詩意。水仙開了,就給“每根花莖套上紅色紙圈”,水仙自有春意,而這寸寸紅,則帶出喜慶氣氛。即便再窮,她去特定商店買豆腐乳時,也要準備多個鐵盒,一種味道得裝一個盒子。

章詒和不明白:“都窮成這樣了,你們怎麼還這麼講究?”

康同璧說:“因為,這才是人的樣子。”

放開枷鎖,接受自己的平凡。

因為總有一天,你會變成那個看著女兒蕩秋千的母親,變成那個默默疊著襯衣想著從前的女人,早晚而已。然後,把平凡的日子過得盎然有趣。那才是最重要的事兒。

明白幸福的問題只有在內心的層面才能解決,而不是物質的層面。

你可能萬萬想不到,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不是時髦的經濟學課程,也不是實用的法律課程,而是沙哈爾主講的“幸福課”。“幸福課”為何在哈佛大受歡迎?“因為大家過得越來越不幸福。”沙哈爾說。越來越有錢,卻越來越不快樂——已成為全球性現象。

為何越有錢反而越不幸福了呢?沙哈爾說:“因為追求幸福的方法錯了。”以追求物質的方式追求幸福,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愛因斯坦說:“同一層面的問題,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解決,只有在高於它的層面才能解決。”在物質層面,永遠無法解決幸福的問題。幸福的問題只有在內心的層面才能解決。

怎麼解決?

一是在心理層面,提高創造幸福的能力

二是在心理層面,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

不被“流行”所干擾,回來做自己。

蔣勳有位朋友,買了棟億元豪宅,並找了日本最有名的設計師來裝潢。有一次,蔣勳去他家,發現他住了兩年,進口廚具的膠膜都還沒撕。他卻一個勁地在那炫耀:“你看,那個是明式傢俱。”“這一張,是義大利最貴的床。”蔣勳心裡感歎:難道家只是裝給別人看的嗎?

還有一次,蔣勳和幾位朋友閒聊。有人說喜歡阿瑪尼,有人說喜歡香奈兒……問蔣勳:“你喜歡什麼品牌?”蔣勳說:“我喜歡純棉純麻,材料有觸覺上的記憶,排汗吸汗的過程非常舒服。名牌不適合我,因為我喜歡自在。”

什麼是享受生活?“生活給別人看”不是享受生活,“看別人如何生活”也不是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是不被“流行”所干擾,回來做自己。

製造儀式感。

作家晚睡寫過一段文字:“小時候,爸爸媽媽常帶我們去看電影,每次看電影,我們都會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手拉著手,從家裡走到影院。媽媽會給我戴上平時捨不得戴的玻璃髮卡,把額頭的碎頭髮全都梳到後面去,並在兩個辮子上紮上漂亮的小蝴蝶結。”

這是晚睡家看電影必須要準備的儀式。“所以直到現在,我依然記得那部電影的名字。”這種儀式感,鍛造了晚睡一生的生活情趣。

“現在我會經常買一些花插在花瓶中,“即使它們明天就凋謝了,可這一刻的美麗仍然可以愉悅我的生命。我還會把禮物藏在家裡,給老公和兒子一點驚喜……即使再窮,再失敗,我也要製造一些儀式,因為這些儀式,苦悶的生活一下繽紛起來。”

每週一,給辦公桌的空瓶換上一束鮮花;每週末,在暖陽下享受一杯美美的下午茶;生活,總是充滿壓力和苦痛,但加入一點儀式感,就會五彩斑斕起來。

培養小嗜好。

胡適先生說:“你尋得的職業未必就是你所學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最好的救濟方法就是發展職業以外的正當興趣與活動。”

朋友強是搞電腦的,整天忙得像狗。但無論多晚回家,他都要泡一杯咖啡,然後優哉遊哉地聽幾首黑膠。“音樂一響起,疲憊和抱怨就拋九霄雲外了。”

這樣的小愛好小興趣,看起來好像無用,但正是這樣的“無用之用”,才使痛苦不會要了我們的命,才讓我們的心靈不至於在應付疲憊的奔跑中失去彈性而枯竭。

發現小確幸。

村上說:“當你用認真有趣的態度對待生活裡那些看似無趣的小事時,就會收穫一份份小小而確定的幸福,從而覺得生活美好無比。”

讀到村上這句話,不由會心一笑,因為我也有過很多這樣的小確幸:穿起一件舊衣,摸摸口袋,發現50元錢,好開心;去超市,發現喜歡的零食正在搞促銷,感覺妙極;剛到樓下,電梯門就開了,好像空著下來迎接我,心歡喜。

真正的幸福,不一定是去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懂得發現生命中的小確幸,把我們每天的日子過成詩。

學會慢下來。

找個地方發呆,真巧,你抬頭望見了滿天星頭。

錯過公交,何妨,你走路時發現了小巷之美。

停電無法加班,正好,你聽了一夜雨打芭蕉聲。

阿爾卑斯山路旁豎著一塊牌子,

上面寫著:“慢慢走,欣賞啊!”

一慢,我們就會看到無數平常看不到的美景。

一慢,我們的生活就會立刻美起來。

把錢花在豐富個人體驗和感受上。

作家艾小羊有一個故事:艾小羊買了條日和手帖圍裙,300塊。材質是粗棉布,越洗越軟,越洗越柔。閨蜜見了這條圍裙後愛不釋手,但得知價格後說:“你太奢侈了。”艾小羊反駁:“你上月才花一萬買了個包。”閨蜜立馬解釋:“買這個包是有用的,拎著這包碰到高帥富時,你不怯場;拎著這包去談業務,你的可信度高。”你買這麼貴的圍裙,能穿出去嗎?能談業務嗎?只是在家用而已,哪裡需要這麼好。”

艾小羊笑了,說了一短很經典的話:

“越是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越是私人體驗的東西,就越是一個人生活品質的標誌。因為這些東西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如果說幾萬元的包,是為了加深公眾對你的印象,那幾百塊的圍裙,則是為了加深我對生活的認識。”

關於所有女人最在乎最關心的:怕老,老徐金句一出,“除非你覺得美和年輕是你最大的優點,要不然就不會在意。”

不是生活決定品味,

而是品位決定生活。

只要你對生活不將就,

就能把日子過成詩。

近期徐靜蕾參加了一檔《圓桌派》的聊天類真人秀節目,這期節目裡就有著徐靜蕾跟蔣方舟,相差十幾歲的她們,對待生活截然不同的態度,看起來倒是十分有意思。

整場談話真人秀節目下來,比起28歲懵懂迷茫、仍然渴望從男性身上得到認同、有些討好依附外界反應的蔣方舟面前,徐靜蕾活得太明白了,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花旦不花旦,紅不紅對她來說真不重要。她只是在盡情享受人生。旅個游,談個戀愛,做點手工藝,不生娃,不結婚,不急不慢不鹹不淡地過著自己的小生活。

是啊,年齡的增長就會讓女人遜色嗎?在徐靜蕾的身上,我們只看到了歲月沉澱下來的自信和從容魅力,那不只是單憑青春無敵就可以比較的。

40歲就因年齡而貶值的女人,20歲也不會有多大價值。

只有年輕漂亮可以作為炫耀的資本的人生,是非常可怕和悲哀的。

43歲的老徐還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可是她獨立的姿態,敢愛敢恨的樣子,比起20幾歲那種懵懂和隨波逐流,更多了幾分歲月沉澱下來的淡然和成熟。

44歲的董卿,可以憑藉《詩詞大會》走紅,可以擔當製作文化節目《朗讀者》,她的40歲走向事業巔峰。

2016年林心如與舒淇相繼宣佈婚訊,嫁的都是年齡相當的大帥哥,不能不說是振奮人心的事。

要知道,民間的論調一向是:所有年齡層的男人,喜歡的都是年輕女人,所以女人嫁人要趁早,要趁自己最“值錢”的時候嫁掉,否則就會很被動。

兩位女神的婚事,打了這種論調的臉,也顯示出時代的進步,年輕不再是女人的核心競爭力,四十歲的女人,依然有她們的春天。

這樣的例子,給很多女人提供了更多新的生活態度。可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的一生也無法複製。而作為千千萬萬的普通大眾的女人,大多活不成徐靜蕾那任性的灑脫,也學不了張璐那溢出的才華。

那麼既然如此?我們還怎樣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嗎?

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中選一。嘗試著去做下面的事,你也可以擁有更加幸福的生活。

有什麼想做的事情,馬上去做。

不要再去想著“等到···的時候,再···”想要說走就走得旅行,背上背包出發吧;有想嘗試的新髮型,就去理髮店做吧;有想要買卻捨不得的化妝品,去下單吧。只要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盡可能地滿足自己吧。

不是生活決定品味,而是品位決定生活。

章詒和寫《最後的貴族》時,講到了康有為女兒康同璧一家。1966年,康同璧家被搜抄一空。“我愛花兒,花兒沒了。我愛音樂,音樂沒了……”康同璧暗自流淚:“對我而言,是經脈盡斷哪!”

但即便經脈盡斷,她依然活得那般詩意。水仙開了,就給“每根花莖套上紅色紙圈”,水仙自有春意,而這寸寸紅,則帶出喜慶氣氛。即便再窮,她去特定商店買豆腐乳時,也要準備多個鐵盒,一種味道得裝一個盒子。

章詒和不明白:“都窮成這樣了,你們怎麼還這麼講究?”

康同璧說:“因為,這才是人的樣子。”

放開枷鎖,接受自己的平凡。

因為總有一天,你會變成那個看著女兒蕩秋千的母親,變成那個默默疊著襯衣想著從前的女人,早晚而已。然後,把平凡的日子過得盎然有趣。那才是最重要的事兒。

明白幸福的問題只有在內心的層面才能解決,而不是物質的層面。

你可能萬萬想不到,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不是時髦的經濟學課程,也不是實用的法律課程,而是沙哈爾主講的“幸福課”。“幸福課”為何在哈佛大受歡迎?“因為大家過得越來越不幸福。”沙哈爾說。越來越有錢,卻越來越不快樂——已成為全球性現象。

為何越有錢反而越不幸福了呢?沙哈爾說:“因為追求幸福的方法錯了。”以追求物質的方式追求幸福,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愛因斯坦說:“同一層面的問題,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解決,只有在高於它的層面才能解決。”在物質層面,永遠無法解決幸福的問題。幸福的問題只有在內心的層面才能解決。

怎麼解決?

一是在心理層面,提高創造幸福的能力

二是在心理層面,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

不被“流行”所干擾,回來做自己。

蔣勳有位朋友,買了棟億元豪宅,並找了日本最有名的設計師來裝潢。有一次,蔣勳去他家,發現他住了兩年,進口廚具的膠膜都還沒撕。他卻一個勁地在那炫耀:“你看,那個是明式傢俱。”“這一張,是義大利最貴的床。”蔣勳心裡感歎:難道家只是裝給別人看的嗎?

還有一次,蔣勳和幾位朋友閒聊。有人說喜歡阿瑪尼,有人說喜歡香奈兒……問蔣勳:“你喜歡什麼品牌?”蔣勳說:“我喜歡純棉純麻,材料有觸覺上的記憶,排汗吸汗的過程非常舒服。名牌不適合我,因為我喜歡自在。”

什麼是享受生活?“生活給別人看”不是享受生活,“看別人如何生活”也不是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是不被“流行”所干擾,回來做自己。

製造儀式感。

作家晚睡寫過一段文字:“小時候,爸爸媽媽常帶我們去看電影,每次看電影,我們都會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手拉著手,從家裡走到影院。媽媽會給我戴上平時捨不得戴的玻璃髮卡,把額頭的碎頭髮全都梳到後面去,並在兩個辮子上紮上漂亮的小蝴蝶結。”

這是晚睡家看電影必須要準備的儀式。“所以直到現在,我依然記得那部電影的名字。”這種儀式感,鍛造了晚睡一生的生活情趣。

“現在我會經常買一些花插在花瓶中,“即使它們明天就凋謝了,可這一刻的美麗仍然可以愉悅我的生命。我還會把禮物藏在家裡,給老公和兒子一點驚喜……即使再窮,再失敗,我也要製造一些儀式,因為這些儀式,苦悶的生活一下繽紛起來。”

每週一,給辦公桌的空瓶換上一束鮮花;每週末,在暖陽下享受一杯美美的下午茶;生活,總是充滿壓力和苦痛,但加入一點儀式感,就會五彩斑斕起來。

培養小嗜好。

胡適先生說:“你尋得的職業未必就是你所學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最好的救濟方法就是發展職業以外的正當興趣與活動。”

朋友強是搞電腦的,整天忙得像狗。但無論多晚回家,他都要泡一杯咖啡,然後優哉遊哉地聽幾首黑膠。“音樂一響起,疲憊和抱怨就拋九霄雲外了。”

這樣的小愛好小興趣,看起來好像無用,但正是這樣的“無用之用”,才使痛苦不會要了我們的命,才讓我們的心靈不至於在應付疲憊的奔跑中失去彈性而枯竭。

發現小確幸。

村上說:“當你用認真有趣的態度對待生活裡那些看似無趣的小事時,就會收穫一份份小小而確定的幸福,從而覺得生活美好無比。”

讀到村上這句話,不由會心一笑,因為我也有過很多這樣的小確幸:穿起一件舊衣,摸摸口袋,發現50元錢,好開心;去超市,發現喜歡的零食正在搞促銷,感覺妙極;剛到樓下,電梯門就開了,好像空著下來迎接我,心歡喜。

真正的幸福,不一定是去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懂得發現生命中的小確幸,把我們每天的日子過成詩。

學會慢下來。

找個地方發呆,真巧,你抬頭望見了滿天星頭。

錯過公交,何妨,你走路時發現了小巷之美。

停電無法加班,正好,你聽了一夜雨打芭蕉聲。

阿爾卑斯山路旁豎著一塊牌子,

上面寫著:“慢慢走,欣賞啊!”

一慢,我們就會看到無數平常看不到的美景。

一慢,我們的生活就會立刻美起來。

把錢花在豐富個人體驗和感受上。

作家艾小羊有一個故事:艾小羊買了條日和手帖圍裙,300塊。材質是粗棉布,越洗越軟,越洗越柔。閨蜜見了這條圍裙後愛不釋手,但得知價格後說:“你太奢侈了。”艾小羊反駁:“你上月才花一萬買了個包。”閨蜜立馬解釋:“買這個包是有用的,拎著這包碰到高帥富時,你不怯場;拎著這包去談業務,你的可信度高。”你買這麼貴的圍裙,能穿出去嗎?能談業務嗎?只是在家用而已,哪裡需要這麼好。”

艾小羊笑了,說了一短很經典的話:

“越是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越是私人體驗的東西,就越是一個人生活品質的標誌。因為這些東西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如果說幾萬元的包,是為了加深公眾對你的印象,那幾百塊的圍裙,則是為了加深我對生活的認識。”

關於所有女人最在乎最關心的:怕老,老徐金句一出,“除非你覺得美和年輕是你最大的優點,要不然就不會在意。”

不是生活決定品味,

而是品位決定生活。

只要你對生活不將就,

就能把日子過成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