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尼采的弦外之音

洪雯倩

作者簡介:洪雯倩, 奧地利格拉茲國立藝術大學 音樂美學研究中心, 格拉茲 8010 洪雯倩, 奧地利格拉茲國立藝術大學音樂美學研究中心講師, 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大學音樂哲學博士。

人大複印:《外國哲學》2017 年 05 期

原發期刊:《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 20171 期 第 22-29 頁

摘要:普福塔中學的薰陶, 使尼采對希臘文化精神有著深刻的認知;加上個人對音樂的體驗, 使其對時代的藝術氛圍保有敏銳的感應;同時其深受德國浪漫派詩人及音樂家的影響。 彼時的尼采擁有一種身為音樂家與作家的身份認同。

早期尼采借酒神重新詮釋美學;同時顯現出一種與基督教文明相悖的價值觀。 接下來的數十年間, 尼采大大減少了音樂創作, 並自視為不幸的音樂家:一來是面對著瓦格納的陰影;二來因從畢洛之處得到毀滅性的評語, 令尼采將重心轉至筆耕。 但音樂與哲學兩者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影響, 影響了其哲學上獨特的風格。 文章以尼采生平為經緯, 解說音樂在其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對音樂在尼采思想演變的過程中所留下之巨大影響做一介紹。

一、引言

黑格爾在《美學講演錄》(Vorlesung über die )中, 將藝術的範疇做了三個等級的區分。 對他而言, 最底層、最不完整的藝術形態, 誠屬“建築”。 黑格爾認為, 由於建築上所需之沉重的材質只表達了負重、駝載之功能,

限制框架了其精神(Geist)活動;呈現的僅止於“當下”(Gegenwart)。 稍進一步者為“雕塑”, 其精神表達在具象的形體, 形於外, 但非主觀敏銳體驗(subjektive Innerlichkeit)的呈現:主體雖為自由(freie Individualitt), 但不離沉石之材。

就黑格爾觀點而言, 不論建築與雕塑, 皆需佔有一特定的空間;而音樂卻不受此限, 為一種完全內省的主觀、觀照內心活動的行為, 黑格爾將之與繪畫同列為第二等級的浪漫藝術形態。 繪畫將人內心的衝突、命運、激動呈現在面相之上, 借此表達;而音樂所需的載體則是無形的聲波(Ton), 此為音樂的“材料”。 於此, 音樂脫離了所謂的“有相”的限制, 需要的是另一主觀的接收體——聽覺。 經由主觀的聽覺作用, 音樂產生了內心情緒的變化, 情感因之或激動或起伏。

故, 就黑格爾之認知, 音樂為情感情緒的藝術。

最後, 於其心目中列屬最高位階的是——詩。 黑格爾認為, 詩, 本身即為結合精神敏銳體驗(geistige Innerlichkeit)的最終呈現。 它有建築、雕塑及繪畫所無法到達的境界;又同時擁有音樂上的主觀敏銳體驗之一環。 詩, 所蘊含的獨特性與外在形態, 比音樂及繪畫更加豐盈富饒, 不只是情感主觀的內化(subjektive Innerlichkeit), 還是精神內心深處的內化(geistige Innerlichkeit)。

此外, 另一位重視繆斯的哲學家叔本華曾對“藝術”下了如下的定義:人需完全屏除利益式思維, 純粹無我地凝視一個事物, 進而從主觀處身之點升脫釋放而出, 奉獻式地達到彼岸。 這種初認知與體驗, 即為藝術之源。 在叔本華眼裡, 如黑格爾一般, 認為建築為最初始的藝術形態,

位階最低;接著為詩歌文學, 其中詩裡以“悲劇”形式為首, 因包含了生命中所有的不堪;最後, 不同于黑格爾, 音樂在叔本華眼裡, 屬於頂級、最具感染力同時也是最完整的藝術形態。 他認為音樂不只呈現理型(Idee)本身, 其本身就是最根本、最直接的意念(Wille)呈現。 在叔本華的世界(語言)裡, 音樂等於意志本身。

啟後的是尼采。 音樂, 這一項藝術, 在其學說中甚或生命中, 幾乎達到了一前所未有的地位;尤其是音樂美學在其哲學上默化的巨大影響, 間接造成今日許多尼采哲學文本、學說上的一再演繹、闡釋、反復論述。 正因為這音樂的體驗在其哲學上屬於“默化”的過程, 使得後世易陷於以見樹不見林的態度對其哲學汲汲探之, 有鑑於此,

今試著從“音樂”這項尼采一生親炙又一再於其著作中著墨的藝術, 來探討他哲學上的演進、形塑、成熟甚或大破大立的過程。

二、藝術與哲學的概念綜合

“沒有音樂的人生是一種錯誤。 ”尼采如是說。

尼采生時, 嚴格說來, 作曲上的專業成就立樹有限, 但倒是顯示出對音樂可佩的毅力與熱愛。 尼采1858年進入普福塔中學(Schulpforta), 不過, 堪需一提的是, 早在六歲時, 尼采已開始音樂上的學習——音樂早于智性的啟蒙。 他生平最早的一份音樂手稿清楚地呈現, 於練習音符繪製之餘, 他還自信十足地在譜面中間簽上自己名字首字母的縮寫“F.N.”(即Friedrich Nietzsche)。 然而真正驚天動地的內心體驗是發生在1854年5月25日的星期四。 那天, 尼采首次聽聞了亨德爾的神曲《彌賽亞》, 這是一個洪荒初始的悸動。當《哈利路亞》(意旨:讚美上主之意)這段歌詞繞梁響徹整個教堂時,尼采體驗到的不只是宗教上懾人的力量,而是音樂藝術上的震撼。當尼采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歷歷清晰如下:

聽到這《哈利路亞》莊嚴的合唱,一股衝動,讓我差一點也張口附和;但欲唱又止,因為這是屬於天上之音。當下,立志決定,也非要譜出這般的曲子不可。離開教堂後我馬上狂奔回家,極喜地坐到鋼琴前,盡興地嘗試著各種不同的和絃,每一個和絃的音響、色彩,皆讓我久久不能自已。①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藝術種子萌芽誕生的過程,無聲無息,卻驚天動地。

實際上,如上所述,尼采早在年幼始接觸音樂之餘,即開始嘗試著音樂上的創作。鮮為人知的是,尼采一生除了浩瀚的哲學著作外,還留下為數可觀的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及鋼琴曲為大宗;自1858年起,六年普福塔中學的青少年歲月,更因文學領域上的涉獵與濃厚的人文薰陶,使其作品轉型為歌曲的形態,集文與樂於一身。

若放眼于古希臘精神最重要的外展現象,詩人的最自然不過的身份不外是一音樂家與文學家的融合……②

繆斯的語言是音樂與詩歌。早期,希臘時代的歌手,手持一小豎琴,自彈自唱,集詩人與音樂家于一身,他們除了能美聲歌賦之外,亦能即興創作填詞,為文學與音樂的繆斯之子。“由此觀之,我們在希臘人的語言演變歷史當中,可將其區分成兩個主要類別,即:全端照語言本身的語音形態,看是模仿視覺、圖像世界;抑或仿效音樂聲響的世界。”③這是尼采隱喻暗示著《悲劇的誕生》文後,即將闡釋的“阿波羅精神”與“酒神精神”之前奏。

尼采在普福塔中學的歲月裡,亦身體力行地做了類似的仿效,他創作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在這語文學氛圍濃郁的學苑中,尼採擷取了德國歷代浪漫派詩人的詩詞傑作,填曲入樂。

我們來看看尼采一段出自《人性的,太人性的》(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一書當中的話:

音樂。——音樂不僅是一最能直接表達內心情感的語言,在上古時代,它還與詩歌結合,與聲律的節奏、語調的強弱息息相關,如此一來,它真正具備了能直接與我們的內心“對談”的特質,一種語言的特質,並且是一個發自內心深處的語言。④

“一種語言的特質”。尼采先是解釋了希臘語言的發展類別特徵,即“阿波羅式”的與“酒神式”的區別;但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語言”,僅有一種,即“仿效音樂聲響”的那種,那是酒神的語言。在此,尼采為酒神與音樂的直接關係做了感應式的映照。

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的第215章《藝術家和作家》中,尼采寫下:“音樂是內心深處最直接關照的感覺;在詩歌中有這麼多韻律、強弱、抑揚頓挫的象徵。而此聲韻,來自內心最深處而外現。”這是尼采日後回顧來時的感發之語,而他在普福塔中學的這段時間所留下的作品,即以歌曲為重,並且伴隨著一些鋼琴作品的創作與嘗試:

尼采最早的一首歌曲——《門前一隅》(Mein Platz vor der Tür)(詞:Klaus Groth),寫於1861年。內容是描寫一旅人少小離家老大回之後回顧的感歎:外面縱使再耀眼誘人,但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仍是家中庭院前之一隅。在這首初試聲啼的作品中,可由音樂色彩的軌跡上分析出,尼采明顯浸染於那典型舒伯特式質樸無慮的音樂語言世界。

接下來的1862年,是他創作上豐收的一年。尼采在這年問寫下了如下的作品:《回顧年輕時》(Aus der Jugendzeit)(詞:Friedrich Rückert)。同年又譜出一首富田園風味的短曲《小溪潺潺》(Da geht ein Bach)(詞:Klaus Groth),此曲先是以鋼琴樂曲問世,幾個月後再以歌曲形式誕生,這是一首寫境亦寫意的輕快歌曲,流暢潑灑的水滴,似乎隨著音符潺潺現身眼前。在鋼琴樂曲方面,則有《月光下的普瓷塔河》(Im Mondschein auf der Puszta)、《靜默與莊嚴》(Edestitok)、《鋼琴交響詩》(Ermanarich)等。

值得一提的是,尼采尚有一革新的嘗試,即“音樂戲劇”(Melodram)曲式的創作。此字源于希臘文,melos意指旋律;而drama則為戲劇、劇情之意。最早的音樂戲劇作品,出現於1772年,為法國盧梭(Rousseau)所譜的Pygmalion。之後,這類一邊以音樂演奏伴奏且一邊同時以詩歌口語朗誦的方式,變成一種新型流行的曲目形式。尼采則於1863年,以德國浪漫派詩人艾亨朵夫(Eichendorff)的詩詞作品《碎裂的小指環》,譜寫了一首音樂戲劇鋼琴作品。上數列舉的作品,算是擷取作品當中風格最成功的幾許例子。

從早期的主觀感應,到分析、比照語言與音樂的關聯,進而加上本身的創作嘗試,尼采除了熟稔“古典希臘精神”之外,更深曉,音樂,僅能借由體驗來感受與認知。

普福塔中學重視的不只是拉丁文及希臘文,還有繆斯的語言——音樂。尼采在此加入合唱團,並且浸淫在所謂的“希臘古典精神”裡。架構在希臘文中歷代哲人的思想,以多樣化、嚴謹但不拘泥的自由精神態度,面對真理,並嘗試與之爭辯;拉丁文中繁謹的位格變化,則賦予思維最佳的邏輯訓練。以古典語文學(語言)為出發點,苦心拾級攀達而上的希臘哲學神殿,對尼采而言其中供奉的則是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os)。

尼采在青少年時期,由於深刻且強烈的音樂體驗,加上自幼日積月累的音樂教育,無形中冥冥感受到一股背於西方基督教禁欲色彩的召喚。往昔基督教傳統的教義,對於舞蹈、音樂等凡舉激發情緒官能的藝術形態,皆秉持著禁止、排斥的反對態度;甚至認為,此類誘引人性情感抒發的媒介體,皆為褻瀆上帝的表徵、魔鬼的蠱惑。基督教根深蒂固反官能式的洗禮,有如緊箍咒般地鉗制住一個馳騁奔放的心靈,並且徹底地否定其感情宣洩的合法性;然而同時,在尼采的內心幽微處,卻經由音樂的薰陶,體會了藝術悸動的感性層面,這一來,其所引起的,不外是一種令人質疑的衝突。在基督教先入且牢固的意識城牆中,這不安,於尼采的心理,先是由抑制、疑問,漸漸隨著時間轉換成不以為然,最後變成一種他筆下所謂的“無言靜默的敵意”。

這所謂“無言靜默的敵意”,源自尼采晚期的著作《一個自我批判的嘗試》(Versuch einer Selbstkritik)一文中,對基督教僵化的反感和否定官能感動的傳統教義,在此,他大膽、毫不保留、明確地表達了出來:

也許,面對基督教傳統中所謂的“不道德”,我將秉持著沉默與敵意。事實上,沒有比基督教更反對“生命美學”的定義了,凡舉對於藝術所引發的美,他們一律以否定及詛咒的態度判其死刑。對我來說,反對藝術美,正是否定生命、與生命為敵。⑤

由音樂所引發的悸動,與對藝術的熱愛,讓尼采在青青子矜之齡,面臨了與傳統對峙的不安。基督教所要求的虔誠、馴從及精神上的貞潔,和藝術世界裡“美”的誘引、情感奔放、官能愉悅,強烈地造成尼采理性與感性層面的掙扎。

從青少年時期接觸音樂的學養、體驗,讓尼采尋溯到了一個出口,一種生命中的可能性;更是促成他日後第一部哲學作品誕生的動機濫觴。他構思的權宜之計是:另起爐灶。承認另一種“生命美學”:一種肯定生命、認同藝術並能享受官能歡娛的處世哲學。如此一來,附麗於這種生活美學的人生態度,就能堂堂體驗音樂悸動感性的美;歌頌藝術在官能上的蠱惑魅力,同時,也就不必受到基督教“原罪”的鞭笞之苦。尼采在普福塔中學的天地中間,借由熟稔希臘古典文化之便,在這人文的世界裡找到一個最佳的代言人——那就是酒神狄奧尼索斯⑥。

這是一道靈魂的出口,精神的出路:

基督教中否定生命、肯定來生的態度,藉以教義中的“道德倫理”來框桎之,凡舉贊成直覺本能、歌詠生命的當下處世態度,皆被視為不道德。如此,換言之,道德,在這解讀上即成為否定生命本能的意念。這一來,它(道德),不是變相成為生命的隱形殺手、毀滅之始?我的本能告訴我,有一種認同生命的態度存在,一種和上述截然相反的價值觀存在,它完全是“藝術性的”,完全“反基督的”,我將為他受洗,並名之為——狄奧尼索斯。⑦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aus dem Geist der Musik)一書的前言中,開章明義地表白他將歌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意圖。酒神的精神是如何導致《悲劇的誕生》呢?我們來看看尼采是如何解釋這重要的美學基石的運作:

此一來,塑造了此一絕然神化卻又近似官能不羈同時又充滿智慧、精彩的半羊半人的角色——薩提爾(Satyr),一個和神性截然相反的產物。他是大自然最直接的映照,生物本能的最佳寫照;他是智慧與藝術的宣道者,同時,本身也是這份信旨的代表象徵。換言之,是集音樂家、詩人、舞蹈者、透視精神世界於一身的人。狄奧尼索斯,這個舞臺上的英雄中心人物、新觀點(信仰)的主要傳導人物,最早,並不是存在於希臘悲劇中的戲劇(Drama)部分,而是在人聲的合唱(Chor)部分。如此一來,當戴著面具的悲劇英雄登場時,這個富有狄奧尼索斯式精神的合唱團(借由音樂),即有了一份特殊的任務:需將觀眾的情緒推到狂熱至極的任務,好似從己身的狂醉狀態,產生了一種新信仰。⑧

這源自於尼采對希臘古典文化的精闢瞭解;也源自於其自身對藝術的熱愛與體驗。沒有早期那份來自亨德爾的神曲《彌賽亞》的震撼及日後普福塔中學古典語言的孕育,尼采不會借由音樂“產生了一種新信仰”,更不會於日後衍生出衝突、批判性的思考,即馴至所謂的《反基督》(Anitchrist)的哲學演變。

尼采借著熟稔希臘文化之便,視酒神的不羈為衝破基督教藩籬的可能性;並從已有的文化瑰寶中,重新找到更符合己念及心性的價值準則。酒神精神代表的是,自然奔放的生命力、毫無矯飾的本能直覺與不受既有價值觀約束的渾然天成;而且巧的是,酒神那半人半羊身的隨徒薩提爾,也是一個擅長音樂並且吹著笛子的大地之子。尼采從古典文學中找到理性辯護的證據;而直覺官能上的體驗,則來自音樂藝術感性的召喚。理性與感性,不再只是阿波羅與狄奧尼索斯的對話,在此,普福塔中學,尼采認識了它們的形體,也熟悉了它們的語言。數載之後的1872年,“音樂”與“酒神”式的希臘精神,還將化身成為尼采第一部哲學著作的藍本神骨——《悲劇的誕生》(Die Gbeurt der aus dem Geist der Musik)。

這一切,始于繆斯的召喚。⑨

三、《悲劇的誕生》——尼采與瓦格納

尼采哲學上卓然的成就,事實上,來自於其不輟的自學與筆耕的功力。1869年,他以二十四歲英年受聘於瑞士巴塞爾(Basel)大學,擔任古典語文學教授;同時,在人生軌道上,也展開了與瓦格納往後為期數年的友誼及複雜的愛惡情結,這段時間,尼采開始著手《悲劇的誕生》一書。但,在落筆論及尼采這一部著作時,尚需先闡述《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aus dem Geist der Musik)之標題,非若此,無以進入正題。

《悲劇的誕生》,並非中譯的字面平意所旨,望文而“誤”解讀為:一齣悲劇的誕生或人類因愚昧而導致悲劇如何誕生等,猶記前文所提及:“……當戴著面具的悲劇英雄登場時,這個富有狄奧尼索斯式精神的合唱團(借由音樂)即有了一份特殊的任務:需將觀眾的情緒推到狂熱至極的任務……”⑩整個悲劇的精神,非得借由一個悲劇的合唱團方得以產生。這是尼采在書的開始特別著墨之處,如此一來,加上後半段的標題時,文本真正的意義立即清楚不過地躍然而出了:“…aus dem Geist der Musik”(from the spirit of music),意即:由音樂精神真諦所衍生而出的“悲劇”。這裡的“悲劇”,指的不外是尼采所熟稔的希臘戲劇類型;同時還是尼采筆下一種新穎的、更昇華後的存在狀態:“悲劇精神的本質”。

希臘戲劇中的“喜劇”與“悲劇”,分別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與美學觀點:當阿波羅掌管理性與秩序的範疇時,悲劇,則由代表人類官能本能的酒神狄奧尼索斯主導。

音樂上的不和諧和絃,會令人感到一種極喜的痛楚,這和悲劇精神的本質,事實上,是同根本源的。至於,酒神,它那與生俱來的官能衝動本能和誕生成不人不神的可悲,則是孕育出“音樂”和“悲劇精神本質”的基礎搖籃。(11)

誠如楚辭中諸神降臨的《九歌》一般,醉,釋放了激情、歌詠、舞蹈、姿態,酒神的語言將借由狂歡的舞步和音樂的旋律流泄。這裡,尼采探討的是一個有別於基督教的美學觀點,一種對官能歡娛抱持肯定的處世哲學,並借著強調“音樂”在希臘“悲劇”中的重要性,來闡釋狄奧尼索斯的核心真髓,意即:“悲劇”,以音樂之精神而誕生。

“音樂”,在希臘悲劇中有多重要?我們來審視一下尼采的觀點:

對人生苦難感受如此敏銳如古希臘人者,若沒有合唱的音樂部分,悲劇,將何以演出?在面對天的不仁時,只消望之一眼,即足以令人聳然,它是擁有殘暴本質面向的。此刻,僅有“藝術”,方能駕馭它;而它本身,也借由藝術拯救了自己。(12)

如此一來,我們不難瞭解,“音樂”,在尼采的構思與哲學中佔有多大的分量。《悲劇的誕生》一書,可謂是尼采生平在哲學上首部的重要著作,換言之,他哲學上的里程碑,第一步,由音樂出發。而此時尼采的人生則邁入另一轉型,任教于瑞士巴塞爾大學這段時期,他在音樂上,仍秉持著熱愛並且汲汲不斷地求新求創,一種與人生經驗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音樂創作體驗逐漸成形。但其風格,已脫離了普福塔中學時的古典素樸形式,開始朝較大型的曲目做嘗試。此番轉變,非憑空而至,實源自於德意志精神的歌劇代言者瓦格納的影響。尼采與瓦格納結識於1868年的萊比錫,邂逅當時,兩人因熱烈地討論叔本華《世界之為意志與表像》(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一書,引起彼此的相知相識;然而,對尼采而言,更強烈吸引他的,不僅是瓦格納在音樂上的成就,還有,就是對方對叔本華哲學理念的認同。這種雙重共鳴,不僅激起了深藏在尼采內心冀望成為一個音樂家的潛藏意念,更讓彼此的情誼倏地引燃了強烈的共鳴,乍時,尼采似乎見到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巨大榜樣與效法物件。於此一來,從哲學領域,乘著狄奧尼索斯的靈感,尼采,跨越至繆斯的範疇。

我們來看一段尼采初赴瑞士那段時間的記事,即可瞭解一個年輕心靈的震撼:

與瓦格納相處的這段時間,可謂是曆生以來,最情感洋溢、令人動容的日子,只能說:他是當代無與倫比的天才與人傑。每隔二、三周,我總會成為他們位於四森湖畔旁別墅的座上客,幾天下來的相處,讓我得以就近親領他的風采,這,可說是我生命中最豐收的體驗,而這一切,需感謝叔本華。(13)

隨著彼此熟稔程度的增加,雙方在哲學與音樂上熱切蓬勃地交流,除了高度的知性精神對話之外,尼采對於瓦格納尚涵蓋了晚輩對長輩的崇敬之意。這類的摘錄,在尼采的私人記事中,信手拈來,不勝枚舉。由一封撰於1870年11月7日的信例,可見之一斑:

幾天前收到一份瓦格納寄給我的文稿,題目是《論貝多芬》,這篇關於貝多芬的文章,論及的不只是貝多芬,而是攸關一個國家民族的至高榮譽。此外,這尚是一篇以嚴謹的叔本華精神為基礎,深奧探索音樂的哲學。(14)

能獲瓦格納的筆墨,尼采視之如至高榮耀,投桃報李地回贈了《狄奧尼索斯的世界觀》(Die dionysische Weltanschauung)一文,這正是《悲劇的誕生》之草版。同年(1870年)的耶誕節,尼采獻給瓦格納夫人柯西瑪一項異曲同工的聖誕禮物——《論悲劇思維的誕生》一作;在雙方的推心置腹之下,瓦格納將尚未問世的歌劇《齊格弗裡德》(Siegfried)鋼琴譜版贈予尼采。由此脈絡可窺得,尼采的哲學是如何地與音樂錯綜複雜、息息相關,進而塑造成型。

秉持著對瓦格納的崇敬和對音樂的熱情,從1871年起,尼采開始嘗試較大型的作品創作。這段時間的尼采,除了埋首於《悲劇的誕生》這一哲學著作之外;在音樂上,尼采深受瓦格納的影響,他刻意脫離往昔的古典小品,轉往編制較大、氣勢蓬勃的風格落筆。從一首曲名為《除夕夜之終曲》(Nachklang einer Sylvesternacht)的作品當中,可見其欲模仿瓦格納的意圖:除了曲形上的仿效之外,尼采尚使用了在瓦格納的歌劇裡常見的“引導動機”(Leitmotiv)一音樂語言;另外,瓦格納的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裡特有的和絃色彩,於《除夕夜之終曲》裡亦蛛絲可見。

這首《除夕夜之終曲》除了是尼采在作曲上的試金石之外,尼采還將之再度提獻給瓦格納夫人當成生日禮物。1871年的12月21日,尼采於信中寫道:

收到來自四森湖畔旁別墅的邀請,今年耶誕節,我將再度成為瓦格納夫婦的座上客。我需要獨處,好好地靜一靜,以便準備下學期的六個演講。另外,耶誕節同時也是瓦格納夫人的生日,這首《除夕夜之終曲》是提獻給她的禮物,誠盼得到大師的批評指教。(15)

酒神的精神不只在《悲劇的誕生》裡躍生;關於這首鋼琴曲,尼采曾明確地表示:此曲為“狄奧尼索斯的告白”。在《悲劇的誕生》一書裡,清楚地表示:在希臘阿波羅式的規矩範疇裡,呈現了另一種狄奧尼索斯生命意志力的表像,此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志對峙,實際上,是有一種非凡意義存在的,即創造一個更昇華的可能性,同時,經由藝術,來抵達一個更耀眼的歌詠讚揚。

於此,我們看見了尼采欲在哲學與音樂上,平行進行狄奧尼索斯的詮釋,期許酒神的精神,不只躍然紙上,尚能縱情於音符之間。尼采狄奧尼索斯的酒神美學觀,在此,得到最精彩的揮發。無論是《悲劇的誕生》或《除夕夜之終曲》,狄奧尼索斯的精神始得蘇醒、躍動,音樂上經年累月的蘊涵,激發了尼采在哲學上的嶄新創意,促使了另一美學觀點的誕生。然而,隨著時間,尼采與瓦格納的友誼開始變調,滲入不和諧的色彩。

尼采自1868年結識瓦格納後,由崇拜敬仰的態度,漸漸隨著歲月,認清了瓦格納人性缺點、狡獪之一面,尤其瓦格納的極端自我主義,讓尼采洞悉了創作者自私自利之一面,神聖偶像的瓦解,在尼采的心靈烙下不可磨滅的憾意與恨意;此外,兩個巨大心靈的交集,使得天才之間的人格發展,需要更多的獨立成長空間。

兩人關係於是從1874年開始生變,至1878年,尼采與瓦格納已呈疏離狀態,最後因爭執分歧,成為背道而馳的平行線。之間的眾多因素,因非本文專注之焦點,故僅簡言述及。不能忽視的是,除了人性上的衝突之外,兩人在音樂領域上身份的不同——一為專業的大師,另一是業餘自學的哲學家——亦是造成彼此心結與衝突落差的隱形因素。日後尼采撰文批判瓦格納的事件,結集成作品《瓦格納事件》(Der Fall Wagner)一書,為此衝突的制高點。

四、結語

本文主要著眼於尼采早期較具代表性、風格屬成熟的作品,並由音樂的 生命軌道來尋溯其哲學上的演變,同時,止於與瓦格納的時間交錯點。此後,尼采於音樂上的創作驟減,戮力於哲學的發展;於美學上的音樂體驗,多以隱喻式的隻字片語融入著作中,闡幽發微地提起帶過,此,亦是令後人對其學說雖深受撼動卻難撥霽霾之因。今由對尼采音樂作品上的介紹、實際地演出(16),實為求得深入其思路上的脈絡,以助他後作品的解讀。

收稿日期:2016-12-12

注釋:

①Zit.Nach Janz,Curt Paul,Friedrich Nietzsche.Biographie,Bd.3,München/Wien 1978,1993,Frankfurt 1999,Bd.1,S.57.

②Friedrich Nietzsche,Die Geburt der ,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S.43.

③Friedrich Nietzsche,Nachlass 1869-1874,KS,Bd.7,S.369.

④Friedrich Nietzsche,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KS,Bd.2,S.175.

⑤⑦⑧Friedrich Nietzsche,Die Geburt der ,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S.18; S.19; S.63.

⑥酒神是出生過兩次的人物。在希臘神話中,當年宙斯,貪好美色走訪人間無數公主香閨之餘,也得慎防太座朱諾(Juno)不疲的醋勁追蹤。而一次,身懷六甲的塞墨勒(Semele)公主,在朱諾的慫恿下,要求宙斯以真面目現身,殊不知,身為天王的宙斯,原本的面貌即為雷光霹靂的閃電,一轉眼間,塞墨勒公主還來不及看清宙斯的模樣時,就浴火祝融了,宙斯情急之下,忙將塞墨勒公主腹中六個月大的胎兒救出,轉置於自己的大腿內孕育,待時機成熟,才讓此半人半神的混血兒出世。它,就是酒神,狄奧尼索斯。

⑨演出樂曲:《門前一隅》(Mein Platz vor der Tür)(詞:Klaus Groth,1861),《回顧年少時》(Aus der Jugendzeit)(詞:Friedrich Rückert,1862)。

⑩(11)Friedrich Nietzsche,Die Geburt der ,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S.63,S.152.

(12)Friedrich Nietzsche,Die Geburt der ,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S.56.

(13)Benders,Raymond J.& Oettermann Stephan(Hg.),Friedrich Nietzsche.Chronik in Bildern und Texten,München/Wien:Stiftung Weimarer Klassik/Carl Hanser Verlag,2000,S.205.

(14)Friedrich Nietzsche,Nietzsche Briefe,KS,Bd.3,Nr.107,154.

(15)Nietzsche Briefe,KS,Bd.3,Nr.165,257.

(16)演出樂曲:Ermanarich。樂曲介紹:這是首尼采嘗試融入德國古老傳說、以交響詩方式所創作的鋼琴曲Ermanarich,寫於1861年,時間早於他與瓦格納結識的1868年。尼采于中學時代,即曾和同儕同好接觸過瓦格納的歌劇作品,並以鋼琴版本彈奏鑽研之。故,除了浪漫派風格,如舒伯特、舒曼式的歌曲之外,其音樂養分是隨著時代精神(Zeitgeist)與日俱增的,清晰可見他緊緊跟隨時代脈搏,時時掌握最新音樂藝術動態。在這首Ermanarich鋼琴曲中,有不少瓦格納的歌劇色彩,尤其瓦格納歌劇中的“引導動機”(Leitmotiv)和其所謂“特裡斯坦和絃”(Tristan-Akkord),於這首Ermanarich中借由音樂語言冉冉欲現,似乎預先反映出兩人日後錯綜複雜的關係。

參考文獻:

[1]Paul,Curt.Friedrich Nietzsche.Biographie[M].1-3 Bd.München:dtv/Wien:Hanser,1978,1993,1999.

[2]Nietzsche,Friedrich.Die Geburt der d[M].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

[3]Nietzsche,Friedrich.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M].KS,Bd.2.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t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

[4]Benders,Raymond J.,and Oettermann Stephan.Friedrich Nietzsche.Chronik in Bildern und Texten[M].München/Wien:Stiftung Weimarer Klassik/Carl Hanser Verlag,2000.

[5]Nietzsche,Friedrich.Nietzsche Briefe[M].KS,Bd.3.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ttinari.Miinchen:dtv de Gruyter,1999.

讀世上一流之書

與天才大師為伍

這是一個洪荒初始的悸動。當《哈利路亞》(意旨:讚美上主之意)這段歌詞繞梁響徹整個教堂時,尼采體驗到的不只是宗教上懾人的力量,而是音樂藝術上的震撼。當尼采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歷歷清晰如下:

聽到這《哈利路亞》莊嚴的合唱,一股衝動,讓我差一點也張口附和;但欲唱又止,因為這是屬於天上之音。當下,立志決定,也非要譜出這般的曲子不可。離開教堂後我馬上狂奔回家,極喜地坐到鋼琴前,盡興地嘗試著各種不同的和絃,每一個和絃的音響、色彩,皆讓我久久不能自已。①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藝術種子萌芽誕生的過程,無聲無息,卻驚天動地。

實際上,如上所述,尼采早在年幼始接觸音樂之餘,即開始嘗試著音樂上的創作。鮮為人知的是,尼采一生除了浩瀚的哲學著作外,還留下為數可觀的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及鋼琴曲為大宗;自1858年起,六年普福塔中學的青少年歲月,更因文學領域上的涉獵與濃厚的人文薰陶,使其作品轉型為歌曲的形態,集文與樂於一身。

若放眼于古希臘精神最重要的外展現象,詩人的最自然不過的身份不外是一音樂家與文學家的融合……②

繆斯的語言是音樂與詩歌。早期,希臘時代的歌手,手持一小豎琴,自彈自唱,集詩人與音樂家于一身,他們除了能美聲歌賦之外,亦能即興創作填詞,為文學與音樂的繆斯之子。“由此觀之,我們在希臘人的語言演變歷史當中,可將其區分成兩個主要類別,即:全端照語言本身的語音形態,看是模仿視覺、圖像世界;抑或仿效音樂聲響的世界。”③這是尼采隱喻暗示著《悲劇的誕生》文後,即將闡釋的“阿波羅精神”與“酒神精神”之前奏。

尼采在普福塔中學的歲月裡,亦身體力行地做了類似的仿效,他創作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在這語文學氛圍濃郁的學苑中,尼採擷取了德國歷代浪漫派詩人的詩詞傑作,填曲入樂。

我們來看看尼采一段出自《人性的,太人性的》(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一書當中的話:

音樂。——音樂不僅是一最能直接表達內心情感的語言,在上古時代,它還與詩歌結合,與聲律的節奏、語調的強弱息息相關,如此一來,它真正具備了能直接與我們的內心“對談”的特質,一種語言的特質,並且是一個發自內心深處的語言。④

“一種語言的特質”。尼采先是解釋了希臘語言的發展類別特徵,即“阿波羅式”的與“酒神式”的區別;但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語言”,僅有一種,即“仿效音樂聲響”的那種,那是酒神的語言。在此,尼采為酒神與音樂的直接關係做了感應式的映照。

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的第215章《藝術家和作家》中,尼采寫下:“音樂是內心深處最直接關照的感覺;在詩歌中有這麼多韻律、強弱、抑揚頓挫的象徵。而此聲韻,來自內心最深處而外現。”這是尼采日後回顧來時的感發之語,而他在普福塔中學的這段時間所留下的作品,即以歌曲為重,並且伴隨著一些鋼琴作品的創作與嘗試:

尼采最早的一首歌曲——《門前一隅》(Mein Platz vor der Tür)(詞:Klaus Groth),寫於1861年。內容是描寫一旅人少小離家老大回之後回顧的感歎:外面縱使再耀眼誘人,但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仍是家中庭院前之一隅。在這首初試聲啼的作品中,可由音樂色彩的軌跡上分析出,尼采明顯浸染於那典型舒伯特式質樸無慮的音樂語言世界。

接下來的1862年,是他創作上豐收的一年。尼采在這年問寫下了如下的作品:《回顧年輕時》(Aus der Jugendzeit)(詞:Friedrich Rückert)。同年又譜出一首富田園風味的短曲《小溪潺潺》(Da geht ein Bach)(詞:Klaus Groth),此曲先是以鋼琴樂曲問世,幾個月後再以歌曲形式誕生,這是一首寫境亦寫意的輕快歌曲,流暢潑灑的水滴,似乎隨著音符潺潺現身眼前。在鋼琴樂曲方面,則有《月光下的普瓷塔河》(Im Mondschein auf der Puszta)、《靜默與莊嚴》(Edestitok)、《鋼琴交響詩》(Ermanarich)等。

值得一提的是,尼采尚有一革新的嘗試,即“音樂戲劇”(Melodram)曲式的創作。此字源于希臘文,melos意指旋律;而drama則為戲劇、劇情之意。最早的音樂戲劇作品,出現於1772年,為法國盧梭(Rousseau)所譜的Pygmalion。之後,這類一邊以音樂演奏伴奏且一邊同時以詩歌口語朗誦的方式,變成一種新型流行的曲目形式。尼采則於1863年,以德國浪漫派詩人艾亨朵夫(Eichendorff)的詩詞作品《碎裂的小指環》,譜寫了一首音樂戲劇鋼琴作品。上數列舉的作品,算是擷取作品當中風格最成功的幾許例子。

從早期的主觀感應,到分析、比照語言與音樂的關聯,進而加上本身的創作嘗試,尼采除了熟稔“古典希臘精神”之外,更深曉,音樂,僅能借由體驗來感受與認知。

普福塔中學重視的不只是拉丁文及希臘文,還有繆斯的語言——音樂。尼采在此加入合唱團,並且浸淫在所謂的“希臘古典精神”裡。架構在希臘文中歷代哲人的思想,以多樣化、嚴謹但不拘泥的自由精神態度,面對真理,並嘗試與之爭辯;拉丁文中繁謹的位格變化,則賦予思維最佳的邏輯訓練。以古典語文學(語言)為出發點,苦心拾級攀達而上的希臘哲學神殿,對尼采而言其中供奉的則是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os)。

尼采在青少年時期,由於深刻且強烈的音樂體驗,加上自幼日積月累的音樂教育,無形中冥冥感受到一股背於西方基督教禁欲色彩的召喚。往昔基督教傳統的教義,對於舞蹈、音樂等凡舉激發情緒官能的藝術形態,皆秉持著禁止、排斥的反對態度;甚至認為,此類誘引人性情感抒發的媒介體,皆為褻瀆上帝的表徵、魔鬼的蠱惑。基督教根深蒂固反官能式的洗禮,有如緊箍咒般地鉗制住一個馳騁奔放的心靈,並且徹底地否定其感情宣洩的合法性;然而同時,在尼采的內心幽微處,卻經由音樂的薰陶,體會了藝術悸動的感性層面,這一來,其所引起的,不外是一種令人質疑的衝突。在基督教先入且牢固的意識城牆中,這不安,於尼采的心理,先是由抑制、疑問,漸漸隨著時間轉換成不以為然,最後變成一種他筆下所謂的“無言靜默的敵意”。

這所謂“無言靜默的敵意”,源自尼采晚期的著作《一個自我批判的嘗試》(Versuch einer Selbstkritik)一文中,對基督教僵化的反感和否定官能感動的傳統教義,在此,他大膽、毫不保留、明確地表達了出來:

也許,面對基督教傳統中所謂的“不道德”,我將秉持著沉默與敵意。事實上,沒有比基督教更反對“生命美學”的定義了,凡舉對於藝術所引發的美,他們一律以否定及詛咒的態度判其死刑。對我來說,反對藝術美,正是否定生命、與生命為敵。⑤

由音樂所引發的悸動,與對藝術的熱愛,讓尼采在青青子矜之齡,面臨了與傳統對峙的不安。基督教所要求的虔誠、馴從及精神上的貞潔,和藝術世界裡“美”的誘引、情感奔放、官能愉悅,強烈地造成尼采理性與感性層面的掙扎。

從青少年時期接觸音樂的學養、體驗,讓尼采尋溯到了一個出口,一種生命中的可能性;更是促成他日後第一部哲學作品誕生的動機濫觴。他構思的權宜之計是:另起爐灶。承認另一種“生命美學”:一種肯定生命、認同藝術並能享受官能歡娛的處世哲學。如此一來,附麗於這種生活美學的人生態度,就能堂堂體驗音樂悸動感性的美;歌頌藝術在官能上的蠱惑魅力,同時,也就不必受到基督教“原罪”的鞭笞之苦。尼采在普福塔中學的天地中間,借由熟稔希臘古典文化之便,在這人文的世界裡找到一個最佳的代言人——那就是酒神狄奧尼索斯⑥。

這是一道靈魂的出口,精神的出路:

基督教中否定生命、肯定來生的態度,藉以教義中的“道德倫理”來框桎之,凡舉贊成直覺本能、歌詠生命的當下處世態度,皆被視為不道德。如此,換言之,道德,在這解讀上即成為否定生命本能的意念。這一來,它(道德),不是變相成為生命的隱形殺手、毀滅之始?我的本能告訴我,有一種認同生命的態度存在,一種和上述截然相反的價值觀存在,它完全是“藝術性的”,完全“反基督的”,我將為他受洗,並名之為——狄奧尼索斯。⑦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aus dem Geist der Musik)一書的前言中,開章明義地表白他將歌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意圖。酒神的精神是如何導致《悲劇的誕生》呢?我們來看看尼采是如何解釋這重要的美學基石的運作:

此一來,塑造了此一絕然神化卻又近似官能不羈同時又充滿智慧、精彩的半羊半人的角色——薩提爾(Satyr),一個和神性截然相反的產物。他是大自然最直接的映照,生物本能的最佳寫照;他是智慧與藝術的宣道者,同時,本身也是這份信旨的代表象徵。換言之,是集音樂家、詩人、舞蹈者、透視精神世界於一身的人。狄奧尼索斯,這個舞臺上的英雄中心人物、新觀點(信仰)的主要傳導人物,最早,並不是存在於希臘悲劇中的戲劇(Drama)部分,而是在人聲的合唱(Chor)部分。如此一來,當戴著面具的悲劇英雄登場時,這個富有狄奧尼索斯式精神的合唱團(借由音樂),即有了一份特殊的任務:需將觀眾的情緒推到狂熱至極的任務,好似從己身的狂醉狀態,產生了一種新信仰。⑧

這源自於尼采對希臘古典文化的精闢瞭解;也源自於其自身對藝術的熱愛與體驗。沒有早期那份來自亨德爾的神曲《彌賽亞》的震撼及日後普福塔中學古典語言的孕育,尼采不會借由音樂“產生了一種新信仰”,更不會於日後衍生出衝突、批判性的思考,即馴至所謂的《反基督》(Anitchrist)的哲學演變。

尼采借著熟稔希臘文化之便,視酒神的不羈為衝破基督教藩籬的可能性;並從已有的文化瑰寶中,重新找到更符合己念及心性的價值準則。酒神精神代表的是,自然奔放的生命力、毫無矯飾的本能直覺與不受既有價值觀約束的渾然天成;而且巧的是,酒神那半人半羊身的隨徒薩提爾,也是一個擅長音樂並且吹著笛子的大地之子。尼采從古典文學中找到理性辯護的證據;而直覺官能上的體驗,則來自音樂藝術感性的召喚。理性與感性,不再只是阿波羅與狄奧尼索斯的對話,在此,普福塔中學,尼采認識了它們的形體,也熟悉了它們的語言。數載之後的1872年,“音樂”與“酒神”式的希臘精神,還將化身成為尼采第一部哲學著作的藍本神骨——《悲劇的誕生》(Die Gbeurt der aus dem Geist der Musik)。

這一切,始于繆斯的召喚。⑨

三、《悲劇的誕生》——尼采與瓦格納

尼采哲學上卓然的成就,事實上,來自於其不輟的自學與筆耕的功力。1869年,他以二十四歲英年受聘於瑞士巴塞爾(Basel)大學,擔任古典語文學教授;同時,在人生軌道上,也展開了與瓦格納往後為期數年的友誼及複雜的愛惡情結,這段時間,尼采開始著手《悲劇的誕生》一書。但,在落筆論及尼采這一部著作時,尚需先闡述《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aus dem Geist der Musik)之標題,非若此,無以進入正題。

《悲劇的誕生》,並非中譯的字面平意所旨,望文而“誤”解讀為:一齣悲劇的誕生或人類因愚昧而導致悲劇如何誕生等,猶記前文所提及:“……當戴著面具的悲劇英雄登場時,這個富有狄奧尼索斯式精神的合唱團(借由音樂)即有了一份特殊的任務:需將觀眾的情緒推到狂熱至極的任務……”⑩整個悲劇的精神,非得借由一個悲劇的合唱團方得以產生。這是尼采在書的開始特別著墨之處,如此一來,加上後半段的標題時,文本真正的意義立即清楚不過地躍然而出了:“…aus dem Geist der Musik”(from the spirit of music),意即:由音樂精神真諦所衍生而出的“悲劇”。這裡的“悲劇”,指的不外是尼采所熟稔的希臘戲劇類型;同時還是尼采筆下一種新穎的、更昇華後的存在狀態:“悲劇精神的本質”。

希臘戲劇中的“喜劇”與“悲劇”,分別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與美學觀點:當阿波羅掌管理性與秩序的範疇時,悲劇,則由代表人類官能本能的酒神狄奧尼索斯主導。

音樂上的不和諧和絃,會令人感到一種極喜的痛楚,這和悲劇精神的本質,事實上,是同根本源的。至於,酒神,它那與生俱來的官能衝動本能和誕生成不人不神的可悲,則是孕育出“音樂”和“悲劇精神本質”的基礎搖籃。(11)

誠如楚辭中諸神降臨的《九歌》一般,醉,釋放了激情、歌詠、舞蹈、姿態,酒神的語言將借由狂歡的舞步和音樂的旋律流泄。這裡,尼采探討的是一個有別於基督教的美學觀點,一種對官能歡娛抱持肯定的處世哲學,並借著強調“音樂”在希臘“悲劇”中的重要性,來闡釋狄奧尼索斯的核心真髓,意即:“悲劇”,以音樂之精神而誕生。

“音樂”,在希臘悲劇中有多重要?我們來審視一下尼采的觀點:

對人生苦難感受如此敏銳如古希臘人者,若沒有合唱的音樂部分,悲劇,將何以演出?在面對天的不仁時,只消望之一眼,即足以令人聳然,它是擁有殘暴本質面向的。此刻,僅有“藝術”,方能駕馭它;而它本身,也借由藝術拯救了自己。(12)

如此一來,我們不難瞭解,“音樂”,在尼采的構思與哲學中佔有多大的分量。《悲劇的誕生》一書,可謂是尼采生平在哲學上首部的重要著作,換言之,他哲學上的里程碑,第一步,由音樂出發。而此時尼采的人生則邁入另一轉型,任教于瑞士巴塞爾大學這段時期,他在音樂上,仍秉持著熱愛並且汲汲不斷地求新求創,一種與人生經驗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音樂創作體驗逐漸成形。但其風格,已脫離了普福塔中學時的古典素樸形式,開始朝較大型的曲目做嘗試。此番轉變,非憑空而至,實源自於德意志精神的歌劇代言者瓦格納的影響。尼采與瓦格納結識於1868年的萊比錫,邂逅當時,兩人因熱烈地討論叔本華《世界之為意志與表像》(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一書,引起彼此的相知相識;然而,對尼采而言,更強烈吸引他的,不僅是瓦格納在音樂上的成就,還有,就是對方對叔本華哲學理念的認同。這種雙重共鳴,不僅激起了深藏在尼采內心冀望成為一個音樂家的潛藏意念,更讓彼此的情誼倏地引燃了強烈的共鳴,乍時,尼采似乎見到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巨大榜樣與效法物件。於此一來,從哲學領域,乘著狄奧尼索斯的靈感,尼采,跨越至繆斯的範疇。

我們來看一段尼采初赴瑞士那段時間的記事,即可瞭解一個年輕心靈的震撼:

與瓦格納相處的這段時間,可謂是曆生以來,最情感洋溢、令人動容的日子,只能說:他是當代無與倫比的天才與人傑。每隔二、三周,我總會成為他們位於四森湖畔旁別墅的座上客,幾天下來的相處,讓我得以就近親領他的風采,這,可說是我生命中最豐收的體驗,而這一切,需感謝叔本華。(13)

隨著彼此熟稔程度的增加,雙方在哲學與音樂上熱切蓬勃地交流,除了高度的知性精神對話之外,尼采對於瓦格納尚涵蓋了晚輩對長輩的崇敬之意。這類的摘錄,在尼采的私人記事中,信手拈來,不勝枚舉。由一封撰於1870年11月7日的信例,可見之一斑:

幾天前收到一份瓦格納寄給我的文稿,題目是《論貝多芬》,這篇關於貝多芬的文章,論及的不只是貝多芬,而是攸關一個國家民族的至高榮譽。此外,這尚是一篇以嚴謹的叔本華精神為基礎,深奧探索音樂的哲學。(14)

能獲瓦格納的筆墨,尼采視之如至高榮耀,投桃報李地回贈了《狄奧尼索斯的世界觀》(Die dionysische Weltanschauung)一文,這正是《悲劇的誕生》之草版。同年(1870年)的耶誕節,尼采獻給瓦格納夫人柯西瑪一項異曲同工的聖誕禮物——《論悲劇思維的誕生》一作;在雙方的推心置腹之下,瓦格納將尚未問世的歌劇《齊格弗裡德》(Siegfried)鋼琴譜版贈予尼采。由此脈絡可窺得,尼采的哲學是如何地與音樂錯綜複雜、息息相關,進而塑造成型。

秉持著對瓦格納的崇敬和對音樂的熱情,從1871年起,尼采開始嘗試較大型的作品創作。這段時間的尼采,除了埋首於《悲劇的誕生》這一哲學著作之外;在音樂上,尼采深受瓦格納的影響,他刻意脫離往昔的古典小品,轉往編制較大、氣勢蓬勃的風格落筆。從一首曲名為《除夕夜之終曲》(Nachklang einer Sylvesternacht)的作品當中,可見其欲模仿瓦格納的意圖:除了曲形上的仿效之外,尼采尚使用了在瓦格納的歌劇裡常見的“引導動機”(Leitmotiv)一音樂語言;另外,瓦格納的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裡特有的和絃色彩,於《除夕夜之終曲》裡亦蛛絲可見。

這首《除夕夜之終曲》除了是尼采在作曲上的試金石之外,尼采還將之再度提獻給瓦格納夫人當成生日禮物。1871年的12月21日,尼采於信中寫道:

收到來自四森湖畔旁別墅的邀請,今年耶誕節,我將再度成為瓦格納夫婦的座上客。我需要獨處,好好地靜一靜,以便準備下學期的六個演講。另外,耶誕節同時也是瓦格納夫人的生日,這首《除夕夜之終曲》是提獻給她的禮物,誠盼得到大師的批評指教。(15)

酒神的精神不只在《悲劇的誕生》裡躍生;關於這首鋼琴曲,尼采曾明確地表示:此曲為“狄奧尼索斯的告白”。在《悲劇的誕生》一書裡,清楚地表示:在希臘阿波羅式的規矩範疇裡,呈現了另一種狄奧尼索斯生命意志力的表像,此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志對峙,實際上,是有一種非凡意義存在的,即創造一個更昇華的可能性,同時,經由藝術,來抵達一個更耀眼的歌詠讚揚。

於此,我們看見了尼采欲在哲學與音樂上,平行進行狄奧尼索斯的詮釋,期許酒神的精神,不只躍然紙上,尚能縱情於音符之間。尼采狄奧尼索斯的酒神美學觀,在此,得到最精彩的揮發。無論是《悲劇的誕生》或《除夕夜之終曲》,狄奧尼索斯的精神始得蘇醒、躍動,音樂上經年累月的蘊涵,激發了尼采在哲學上的嶄新創意,促使了另一美學觀點的誕生。然而,隨著時間,尼采與瓦格納的友誼開始變調,滲入不和諧的色彩。

尼采自1868年結識瓦格納後,由崇拜敬仰的態度,漸漸隨著歲月,認清了瓦格納人性缺點、狡獪之一面,尤其瓦格納的極端自我主義,讓尼采洞悉了創作者自私自利之一面,神聖偶像的瓦解,在尼采的心靈烙下不可磨滅的憾意與恨意;此外,兩個巨大心靈的交集,使得天才之間的人格發展,需要更多的獨立成長空間。

兩人關係於是從1874年開始生變,至1878年,尼采與瓦格納已呈疏離狀態,最後因爭執分歧,成為背道而馳的平行線。之間的眾多因素,因非本文專注之焦點,故僅簡言述及。不能忽視的是,除了人性上的衝突之外,兩人在音樂領域上身份的不同——一為專業的大師,另一是業餘自學的哲學家——亦是造成彼此心結與衝突落差的隱形因素。日後尼采撰文批判瓦格納的事件,結集成作品《瓦格納事件》(Der Fall Wagner)一書,為此衝突的制高點。

四、結語

本文主要著眼於尼采早期較具代表性、風格屬成熟的作品,並由音樂的 生命軌道來尋溯其哲學上的演變,同時,止於與瓦格納的時間交錯點。此後,尼采於音樂上的創作驟減,戮力於哲學的發展;於美學上的音樂體驗,多以隱喻式的隻字片語融入著作中,闡幽發微地提起帶過,此,亦是令後人對其學說雖深受撼動卻難撥霽霾之因。今由對尼采音樂作品上的介紹、實際地演出(16),實為求得深入其思路上的脈絡,以助他後作品的解讀。

收稿日期:2016-12-12

注釋:

①Zit.Nach Janz,Curt Paul,Friedrich Nietzsche.Biographie,Bd.3,München/Wien 1978,1993,Frankfurt 1999,Bd.1,S.57.

②Friedrich Nietzsche,Die Geburt der ,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S.43.

③Friedrich Nietzsche,Nachlass 1869-1874,KS,Bd.7,S.369.

④Friedrich Nietzsche,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KS,Bd.2,S.175.

⑤⑦⑧Friedrich Nietzsche,Die Geburt der ,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S.18; S.19; S.63.

⑥酒神是出生過兩次的人物。在希臘神話中,當年宙斯,貪好美色走訪人間無數公主香閨之餘,也得慎防太座朱諾(Juno)不疲的醋勁追蹤。而一次,身懷六甲的塞墨勒(Semele)公主,在朱諾的慫恿下,要求宙斯以真面目現身,殊不知,身為天王的宙斯,原本的面貌即為雷光霹靂的閃電,一轉眼間,塞墨勒公主還來不及看清宙斯的模樣時,就浴火祝融了,宙斯情急之下,忙將塞墨勒公主腹中六個月大的胎兒救出,轉置於自己的大腿內孕育,待時機成熟,才讓此半人半神的混血兒出世。它,就是酒神,狄奧尼索斯。

⑨演出樂曲:《門前一隅》(Mein Platz vor der Tür)(詞:Klaus Groth,1861),《回顧年少時》(Aus der Jugendzeit)(詞:Friedrich Rückert,1862)。

⑩(11)Friedrich Nietzsche,Die Geburt der ,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S.63,S.152.

(12)Friedrich Nietzsche,Die Geburt der ,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S.56.

(13)Benders,Raymond J.& Oettermann Stephan(Hg.),Friedrich Nietzsche.Chronik in Bildern und Texten,München/Wien:Stiftung Weimarer Klassik/Carl Hanser Verlag,2000,S.205.

(14)Friedrich Nietzsche,Nietzsche Briefe,KS,Bd.3,Nr.107,154.

(15)Nietzsche Briefe,KS,Bd.3,Nr.165,257.

(16)演出樂曲:Ermanarich。樂曲介紹:這是首尼采嘗試融入德國古老傳說、以交響詩方式所創作的鋼琴曲Ermanarich,寫於1861年,時間早於他與瓦格納結識的1868年。尼采于中學時代,即曾和同儕同好接觸過瓦格納的歌劇作品,並以鋼琴版本彈奏鑽研之。故,除了浪漫派風格,如舒伯特、舒曼式的歌曲之外,其音樂養分是隨著時代精神(Zeitgeist)與日俱增的,清晰可見他緊緊跟隨時代脈搏,時時掌握最新音樂藝術動態。在這首Ermanarich鋼琴曲中,有不少瓦格納的歌劇色彩,尤其瓦格納歌劇中的“引導動機”(Leitmotiv)和其所謂“特裡斯坦和絃”(Tristan-Akkord),於這首Ermanarich中借由音樂語言冉冉欲現,似乎預先反映出兩人日後錯綜複雜的關係。

參考文獻:

[1]Paul,Curt.Friedrich Nietzsche.Biographie[M].1-3 Bd.München:dtv/Wien:Hanser,1978,1993,1999.

[2]Nietzsche,Friedrich.Die Geburt der d[M].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

[3]Nietzsche,Friedrich.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M].KS,Bd.2.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ttinari.München:dtv de Gruyter,1999.

[4]Benders,Raymond J.,and Oettermann Stephan.Friedrich Nietzsche.Chronik in Bildern und Texten[M].München/Wien:Stiftung Weimarer Klassik/Carl Hanser Verlag,2000.

[5]Nietzsche,Friedrich.Nietzsche Briefe[M].KS,Bd.3.Hr.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ttinari.Miinchen:dtv de Gruyter,1999.

讀世上一流之書

與天才大師為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