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跟隨于丹游西部丨敦煌,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莫高全景

每一次到敦煌, 都會感慨萬千, 流連忘返。 從20多歲到40多歲, 我一次次到這個地方。 20多歲看見的是生命的震撼, 我可以涕泗橫流, 膜拜在這裡。 但是在40多歲時, 在這裡看見的是慈悲, 我已經不敢大呼小叫, 只是靜靜地傾聽千年之聲。

想一想, 敦煌, 何其大也, 何其盛也!歷經10個朝代, 留下的這492個洞窟, 45000多平方米壁畫, 2000多身彩塑, 我們曾經用心去一一地摸索。 每一次進敦煌, 都覺得似乎來過, 又從未抵達。

第一次來敦煌的時候, 我激動得欣喜若狂, 在莫高窟裡淚流滿面。 如此的偉大璀璨與輝煌, 堪稱鬼斧神工的天工之作, 讓人覺得四周的光芒都投射到自己的生命裡。 而實際上, 它與我並沒有關聯, 我的膜拜只是遙遠的致意, 有崇敬, 但沒有懂得。 那個時候, 莫高窟其實離我很遠, 而沙漠離我更近。 當時, 也許是青春熱血, 也許是無知者無畏, 我寧可獨自帶著手電筒獨闖沙漠。

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沙漠裡, 從沙丘上翻滾下去, 去親近金燦燦的沙漠和藍得讓人心顫的天。 這一切跟我有一種體溫上的親近, 也更讓我著迷。 而莫高窟的緘默和斑駁, 還有隔著滄桑的端莊, 對我來說是一種美的震撼, 足以讓人致敬, 但是沒有那麼親近的緣分。

白衣佛圖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第二次來敦煌, 淚水只是暗流般湧蕩在心裡, 絕不敢縱橫滿面;連腳步都小心翼翼, 哪裡還敢大呼小叫去驚擾這千年洞窟, 只能用一種柔軟的緘默去體會它與自己的親近。 所以, 這一次我拍下了所行之處每一個洞窟的名字, 仔細端詳每一幅畫, 用心觀摩每一座塑像。

我看到了赫赫有名的壁畫《維摩詰經變》。 維摩詰斜身向前, 薄薄的嘴唇, 目光如炬。 文殊菩薩則穩穩地坐在獅子座上, 坐在維摩詰對面, 舉起兩根手指, 一臉的平和淡定。 整個畫面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

在涅槃佛的洞窟裡, 他的容顏之美, 他慈悲的光芒, 他涅槃之後的寂靜, 讓人尤為感動。 年輕的阿難在旁邊若有所思,

旁邊的人神情姿態各異。 佛祖涅槃之後, 他的母親來了, 佛陀知道後又複生了, 他坐起來給母親講了一遍經, 然後再次涅槃。 這段故事只有中國的壁畫裡有, 印度的《涅槃經》裡是沒有的, 這一點非常契合中國的孝道。 中國人的佛性其實是與孝、仁義、慈悲等融合在一起的, 所以才有佛祖兩次涅槃的壁畫。 什麼才是佛?按照《六祖壇經》的說法, 眾生皆具佛性, “不悟, 佛是眾生;一念悟時, 眾生是佛”。

維摩詰像壁畫(臨摹品)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在涅槃佛的故事面前, 我唏噓不已。 反復地思忖, 什麼是中國文化?我們的文化不是照搬, 也不是固守著原來的東西。 中國文化真正的生命就是創新, 最大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融合, 在於不同文明在這裡煥然一新, 生機澎湃。 所以, 什麼叫“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頭, 下面是“子”, 從文字的演化, 從甲骨文開始, 孝就是孩子的背上馱著老人, “子承老也為孝”。 所以, 孩子一定是在下的, 老人一定是在上的, 孩子要侍奉老人。 而侍奉就夠了嗎?孔子的學生當年就問過他什麼是孝,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老人活得沒有尊嚴,不被尊敬,你能叫“孝敬”嗎?孝敬,是內在有敬意,外在有孝心。我們的孝心能到什麼份兒上,能讓涅槃的佛祖醒來把母親安頓後才升天?這是什麼,這是中國文化的創新與融合。所以我現在進敦煌的洞窟,總是希望在裡面待的時間長點再長點。那裡不許照相,只能用眼睛和心記下越來越多的故事。

我過去沒有在壁畫中發現那麼多人惟妙惟肖的神態,比如維摩詰辯經,這樣一位辯才無礙的人物,辯得佛祖前弟子們紛紛不敢來接招。最後,只有大智文殊菩薩來了,大智文殊在他面前穩穩地舉起兩根手指。看一看現在的各個題材、各個不同洞窟裡的辯經故事,能看到的維摩詰,傾著上身,看似言辭咄咄。我們就想,在今天這樣一個需要很多機會證明、辯解的時代裡,有多少人都是維摩詰的這幅面容。但看一看文殊菩薩,端坐於獅子座上,一言不發,不二法門。你會發現,佛陀的真正智慧是跟中國文明中的很多道德融合為一的。孔子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巧言令色,鮮矣仁!”但“剛毅木訥,近仁”,一個人不一定要辯才無二,也不一定非要急於證明和言說。有的時候,你的端莊儀態,透露出來的就是最大的智慧。

這是五代時期後樑開平四年(西元910年)張承奉統治敦煌時期的絹畫觀音像,現藏大英博物館斯坦因密室。

中國的文人,有很多夢想,其中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就是“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文人一直希望用手中的寶劍去幹什麼,“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是李白的詩。李白從十幾歲就說“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都沒有講他是書劍飄零,他甚至連書都不帶,但是他是“仗劍去國”。大家看中國人說“劍嘯長空”,說“琴心劍膽”,他們的寶劍一直都是我們精神上閃著凜凜寒光的一個裝飾。中國人這種彪悍的英雄之氣是從西部來的。多少文人說出李賀那樣的話:“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原來沒有幾個人是願意做書生的。像班超那樣不甘的人,轉身就成為武將。有時候讀到這些人,我總是想,我們的精神真的比他們成長了嗎?我們今天的人都越來越細分化了,我們幹每一行的人都在專業技能上越來越精細了。但是,我們今天流行一個詞叫“跨界融合”,今天跨界的都是企業家,我們有多少文人,有多少官員,在自己家國建業的浩蕩時代裡,能夠像他們一樣跨界呀!所以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我一直覺得從西部帶出了一種摧枯拉朽的氣勢。這就是說西部的邊塞詩一直都是中國一個不老的大詩派。

邊塞詩裡,人打仗不以成敗論英雄。真英雄可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他走出去,就沒有想著再生還。因為他們還有比生命更尊貴的東西,那就是名譽、尊嚴和他們的家國夢。所以我一直覺得,從這個意義上講,西部也許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九色鹿王本生圖壁畫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

我們今天說,什麼叫故鄉?故鄉不一定是你的出生地,也不一定是你的籍貫地,蘇東坡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叫做“此心安處是吾鄉”,大家看看這7個字說得多好,一顆心能夠安定的地方就叫我的家鄉。蘇東坡這一輩子很倒楣,一直都在被貶官,他到晚年的時候說:“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是每貶到一個地方,他 “此心安處”的日子是“菊花開日乃重陽, 涼天佳月即中秋”。今天地上開菊花了,說明是重陽,大家可以去登山。今天掛圓月了,說明到中秋了, 大家可以出去喝酒了。所以,有花、有月是人間好時光,哪怕它在窮鄉僻壤。這才是孔夫子說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們真正的故鄉是什麼地方,是“此心安處”這4個字,是我們能夠從心理上真正認同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可不可以把敦煌這個地方、甘肅這個地方,當作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因為這個地方還有豪傑氣,還有英雄夢,還有詩魂,還有美酒,還有在所不惜一切的那種堅韌!

佛弟子迦業和脅侍菩薩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懷著無限的溫情和敬意,我仿佛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敦煌盛景。張騫鑿空西域,打開了中國通向西域、中亞乃至歐洲的門戶,漢代設置張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進一步從軍事和設施上保障了這條橫跨亞歐的貿易通道的暢通,從此,外國使團和商旅頻繁地出現在“絲綢之路”上。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在張掖召開盛會,宴請西域27國首領,這一史無前例的“國際招商”活動促進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7世紀後,大唐王朝的富庶和開放,使“絲綢之路”貿易達到了鼎盛。千百年來,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和佛教文化昌盛,敦煌成了這條亞歐大通道上最閃亮的一顆明珠。

我一次一次地回到敦煌,總覺得到這裡有一份安寧,給我的感覺是溫暖、樸素、天真,生命的那種澎湃,在這裡永遠都能保持著它的溫度。那樣一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應該是這個世界上的風景。我相信,當這塊地方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此心安處”的時候,我們重振絲綢之路輝煌的起點就已經來臨了。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老人活得沒有尊嚴,不被尊敬,你能叫“孝敬”嗎?孝敬,是內在有敬意,外在有孝心。我們的孝心能到什麼份兒上,能讓涅槃的佛祖醒來把母親安頓後才升天?這是什麼,這是中國文化的創新與融合。所以我現在進敦煌的洞窟,總是希望在裡面待的時間長點再長點。那裡不許照相,只能用眼睛和心記下越來越多的故事。

我過去沒有在壁畫中發現那麼多人惟妙惟肖的神態,比如維摩詰辯經,這樣一位辯才無礙的人物,辯得佛祖前弟子們紛紛不敢來接招。最後,只有大智文殊菩薩來了,大智文殊在他面前穩穩地舉起兩根手指。看一看現在的各個題材、各個不同洞窟裡的辯經故事,能看到的維摩詰,傾著上身,看似言辭咄咄。我們就想,在今天這樣一個需要很多機會證明、辯解的時代裡,有多少人都是維摩詰的這幅面容。但看一看文殊菩薩,端坐於獅子座上,一言不發,不二法門。你會發現,佛陀的真正智慧是跟中國文明中的很多道德融合為一的。孔子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巧言令色,鮮矣仁!”但“剛毅木訥,近仁”,一個人不一定要辯才無二,也不一定非要急於證明和言說。有的時候,你的端莊儀態,透露出來的就是最大的智慧。

這是五代時期後樑開平四年(西元910年)張承奉統治敦煌時期的絹畫觀音像,現藏大英博物館斯坦因密室。

中國的文人,有很多夢想,其中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就是“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文人一直希望用手中的寶劍去幹什麼,“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是李白的詩。李白從十幾歲就說“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都沒有講他是書劍飄零,他甚至連書都不帶,但是他是“仗劍去國”。大家看中國人說“劍嘯長空”,說“琴心劍膽”,他們的寶劍一直都是我們精神上閃著凜凜寒光的一個裝飾。中國人這種彪悍的英雄之氣是從西部來的。多少文人說出李賀那樣的話:“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原來沒有幾個人是願意做書生的。像班超那樣不甘的人,轉身就成為武將。有時候讀到這些人,我總是想,我們的精神真的比他們成長了嗎?我們今天的人都越來越細分化了,我們幹每一行的人都在專業技能上越來越精細了。但是,我們今天流行一個詞叫“跨界融合”,今天跨界的都是企業家,我們有多少文人,有多少官員,在自己家國建業的浩蕩時代裡,能夠像他們一樣跨界呀!所以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我一直覺得從西部帶出了一種摧枯拉朽的氣勢。這就是說西部的邊塞詩一直都是中國一個不老的大詩派。

邊塞詩裡,人打仗不以成敗論英雄。真英雄可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他走出去,就沒有想著再生還。因為他們還有比生命更尊貴的東西,那就是名譽、尊嚴和他們的家國夢。所以我一直覺得,從這個意義上講,西部也許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九色鹿王本生圖壁畫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

我們今天說,什麼叫故鄉?故鄉不一定是你的出生地,也不一定是你的籍貫地,蘇東坡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叫做“此心安處是吾鄉”,大家看看這7個字說得多好,一顆心能夠安定的地方就叫我的家鄉。蘇東坡這一輩子很倒楣,一直都在被貶官,他到晚年的時候說:“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是每貶到一個地方,他 “此心安處”的日子是“菊花開日乃重陽, 涼天佳月即中秋”。今天地上開菊花了,說明是重陽,大家可以去登山。今天掛圓月了,說明到中秋了, 大家可以出去喝酒了。所以,有花、有月是人間好時光,哪怕它在窮鄉僻壤。這才是孔夫子說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們真正的故鄉是什麼地方,是“此心安處”這4個字,是我們能夠從心理上真正認同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可不可以把敦煌這個地方、甘肅這個地方,當作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因為這個地方還有豪傑氣,還有英雄夢,還有詩魂,還有美酒,還有在所不惜一切的那種堅韌!

佛弟子迦業和脅侍菩薩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懷著無限的溫情和敬意,我仿佛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敦煌盛景。張騫鑿空西域,打開了中國通向西域、中亞乃至歐洲的門戶,漢代設置張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進一步從軍事和設施上保障了這條橫跨亞歐的貿易通道的暢通,從此,外國使團和商旅頻繁地出現在“絲綢之路”上。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在張掖召開盛會,宴請西域27國首領,這一史無前例的“國際招商”活動促進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7世紀後,大唐王朝的富庶和開放,使“絲綢之路”貿易達到了鼎盛。千百年來,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和佛教文化昌盛,敦煌成了這條亞歐大通道上最閃亮的一顆明珠。

我一次一次地回到敦煌,總覺得到這裡有一份安寧,給我的感覺是溫暖、樸素、天真,生命的那種澎湃,在這裡永遠都能保持著它的溫度。那樣一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應該是這個世界上的風景。我相信,當這塊地方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此心安處”的時候,我們重振絲綢之路輝煌的起點就已經來臨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