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大千:我的老師曾農髯與李瑞清

我們曾老師諱熙, 字子緝, 別號農髯;李老師諱瑞清, 字仲麟, 別號梅庵, 又叫清道人。 我拜在兩位老師門下, 學習書法。 外間傳說我學畫,

這是不確的。

那時候, 我們對老師恭敬極了, 從來不敢問什麼問題, 拜老師後, 經常去侍候老師, 靜聽老師與朋友們談書論畫, 就等於在授課, 從來不敢插嘴接腔。 每月把自己寫的字送到老師家裡, 由於學生多, 課業都堆在那裡, 老師也未見得有時間批閱。

曾農髯先生

曾師十載寒窗苦讀, 為報母恩, 自亦以功名為重。 前清科舉, 鄉試之後, 揭榜之際, 士林關注。 他因學友關係, 得進入榜房看開啟密封評定的名次。 鄉試題榜的規矩, 從第八名開始報起, 曾師對八、七、六五等名報名時, 毫不猶豫, 同伴皆急, 也以謔笑語氣說, 他名落孫山了。 曾師卻以極有自信的肯定態度說“我榜上一定有名”當報過第四第三之後, 曾師原本一直閉目, 此際突然睜開眼睛說:“第二名亞元一定是我!”果然如此。 友伴驚異質問:“何以自知必是第二名?如果要吹牛, 何以又不吹中解元?”農髯先生答曰:“我的文章生龍活虎, 只能中第二名亞元, 第一名解元他們還要選爐火純青的!”

曾老師這份自知之明, 真了不起!

李瑞清先生

我們曾老師人最厚道, 對我們李老師感情最真摯。 李老師在民國初年家境困窘, 曾老師把學生都介紹到李老師門下, 凡是有人向曾老師求題字的, 曾老師說李梅庵的字比我寫得好, 你們應該去找他。 當地題字多有潤格, 曾老師用意良苦, 很技巧地為“清道人”增加收入,

其胸襟風範, 重道義而知體貼的仁厚作風, 令人感動。

曾老師不僅對他的好朋友“清道人”如此, 對我們學生輩亦厚道顧及下情, 我自己就有一次經驗。 那一次, 是我買了一位江西籍的老畫家收藏的一批字畫, 我記不得他的姓名了, 這位老畫家賣了收藏, 要急於回原籍。 我記得議的價是一千兩百銀元, 我只付了四百定洋。 因人在上海, 我找四川家裡要的錢, 還未匯到, 所以欠了八百銀洋未付, 這件事不知怎麼被我們曾老師知道了。

曾熙、陳三立、李瑞清三人合影

有一天, 曾老師突然到我住的寓所來了, 這是向來沒有的事。 老師光臨, 當然是不勝榮幸的囉, 趕緊奉茶接待, 心想不知老師有何指教。 曾老師明明為這件事而來, 當時他卻不直言, 還繞個圈子說“我今天就在你家吃中午飯好了, 我聽說你的廚子川湯做得很好, 不要麻煩弄什麼別的菜, 川個湯就行了!”我更是受寵若驚, 趕快吩咐下麵準備。 這時他才對我說“你是不是買了某人一批收藏品, 不錯, 都是珍品。我聽說他急於要回原籍,你的錢還沒有匯到吧?是不是還差八百大洋?這樣好了,我昨天恰巧收到一個晚輩送你師母的壽禮有一千塊錢,留二百銀洋給你師母,她就很高興了,這八百塊錢拿來給你先付給人家,以免誤了人家的歸期!”說完,立刻就叫進跟班的來,吩咐回家去拿錢馬上送來。我才明白,曾老師哪裡是要來我家吃飯嘛,他要做出便中來的樣子,吃頓飯正好派人去取錢,以免我尷尬不安。你看我們曾老師多能為別人著想,對學生、對外人都處處體貼入情,真是忠厚長者,仁義之風!

李老師曾作過前清江蘇提學使,創辦兩江師範,民國後改為東南大學,亦即中央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校園裡還有紀念李老師的“梅庵”。李老師身材魁偉,方面大耳,儼然偉男子大丈夫氣概,他還有兼人之量。我被曾老師介紹拜在李老師門下時,李老師究竟是在前清做過官的人,雖然窮了,他家的排場架子還在。比如說他的門房,總還以為是藩台大人的門官自居,我拜了老師好久,都見不到我們老師,都被這位門官大人給回了。

起初我還不曉得是什麼道理,每天去了,那位門官也總是客客氣氣的笑嘻嘻的,不是說大人正在書房見客,就是說大人欠安,在休息不見客。我也不疑有他,後來還是我們先君注意到了,我才知道屢被擋駕的道理。

我父親有一天突然問我到李老師處受教的情形,我說拜過師後,還未見到過李老師的面呢。他問為什麼?……我的先嚴眉頭一皺,馬上又問:“送過門官的見面禮了沒有?”我說,沒有啊,也不知道有這規矩!我的先嚴說:“難怪你總是被擋駕嘛,這份禮不但要立刻補送,而且還要送重禮,起碼要封四五百銀洋!”

送了門官的禮後,果然就不同了,每次去了,門官總是先有一番情報,說大人正在書房寫字,讓我進去正好。有一次“清道人”臨寫禮器碑,我能適時在旁觀摩見識,都是得助於門官的關照!

李老師胃口好是出了名的,他一人可以獨吃一桌酒席,盤盤空。如果請他吃飯,熟朋友都知道規矩,酒席之後,要特別為他準備兩隻燒鴨子,由他一人獨吃,否則他就不飽。

以前藝林傳說清道人“日進百蟹”,這件事我知道,實際上還不只此數。有位同學知道老師愛吃螃蟹,一次送來三百隻蟹,老師兩天就吃完了,不僅蟹黃,連爪子肉都吃得乾乾淨淨,確數,一天就吃了一百五十只。

我們李老師日後窮了,但胃口又奇佳。上海文人雅集中有個組織叫“一元會”,每個人每次出一塊錢份金聚餐。我們李老師時常這一塊錢都付不出來,開玩笑的朋友,當時還有打油詩取笑他。我還記得幾句:“白吃一元會,黑抹兩鼻煙,道道非常道,天天小有天…”“小有天”是當時最有名的館子,後兩句是捧場小有天的菜,道道非常道,最缺的是還有後面兩句,“敲門一道人,此處不結緣”。

我們李老師常作道士裝,別號清道人。上海的習慣,訪友若系熟人,多走後門。一次李老師去訪一個朋友,敲了後門,新換的娘姨不認識他,誤會為化緣的道士,一看他就要關門說:“此處不結緣”。

李老師雖在前清做過大官,除了官服是絲綢而外,自己的衣物都是粗布衣履,除了吃得多,一切自奉甚儉。李老師很固執,革命軍推翻清政府後,他一直以前清遺民自居,頭上的辮子不肯剪,只好盤在頭上作道士裝,他寫的字也就愛簽“清道人”的別號。

李師由於本身在前清為官時清廉剛正,在學術界的地位又很崇高,故民國年間也在教育界任職。病故身後蕭條,曾師出面料理後事,學生們自應效力,曾師曾以“清道人”所藏墨寶多件交我,囑折價千元銀洋以理後事。當時我年幼不能當家,我二家兄自不同意我領受墨寶折價,命我淨送三百銀元作為奠儀。

【南曾北李 書風對比】

都是珍品。我聽說他急於要回原籍,你的錢還沒有匯到吧?是不是還差八百大洋?這樣好了,我昨天恰巧收到一個晚輩送你師母的壽禮有一千塊錢,留二百銀洋給你師母,她就很高興了,這八百塊錢拿來給你先付給人家,以免誤了人家的歸期!”說完,立刻就叫進跟班的來,吩咐回家去拿錢馬上送來。我才明白,曾老師哪裡是要來我家吃飯嘛,他要做出便中來的樣子,吃頓飯正好派人去取錢,以免我尷尬不安。你看我們曾老師多能為別人著想,對學生、對外人都處處體貼入情,真是忠厚長者,仁義之風!

李老師曾作過前清江蘇提學使,創辦兩江師範,民國後改為東南大學,亦即中央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校園裡還有紀念李老師的“梅庵”。李老師身材魁偉,方面大耳,儼然偉男子大丈夫氣概,他還有兼人之量。我被曾老師介紹拜在李老師門下時,李老師究竟是在前清做過官的人,雖然窮了,他家的排場架子還在。比如說他的門房,總還以為是藩台大人的門官自居,我拜了老師好久,都見不到我們老師,都被這位門官大人給回了。

起初我還不曉得是什麼道理,每天去了,那位門官也總是客客氣氣的笑嘻嘻的,不是說大人正在書房見客,就是說大人欠安,在休息不見客。我也不疑有他,後來還是我們先君注意到了,我才知道屢被擋駕的道理。

我父親有一天突然問我到李老師處受教的情形,我說拜過師後,還未見到過李老師的面呢。他問為什麼?……我的先嚴眉頭一皺,馬上又問:“送過門官的見面禮了沒有?”我說,沒有啊,也不知道有這規矩!我的先嚴說:“難怪你總是被擋駕嘛,這份禮不但要立刻補送,而且還要送重禮,起碼要封四五百銀洋!”

送了門官的禮後,果然就不同了,每次去了,門官總是先有一番情報,說大人正在書房寫字,讓我進去正好。有一次“清道人”臨寫禮器碑,我能適時在旁觀摩見識,都是得助於門官的關照!

李老師胃口好是出了名的,他一人可以獨吃一桌酒席,盤盤空。如果請他吃飯,熟朋友都知道規矩,酒席之後,要特別為他準備兩隻燒鴨子,由他一人獨吃,否則他就不飽。

以前藝林傳說清道人“日進百蟹”,這件事我知道,實際上還不只此數。有位同學知道老師愛吃螃蟹,一次送來三百隻蟹,老師兩天就吃完了,不僅蟹黃,連爪子肉都吃得乾乾淨淨,確數,一天就吃了一百五十只。

我們李老師日後窮了,但胃口又奇佳。上海文人雅集中有個組織叫“一元會”,每個人每次出一塊錢份金聚餐。我們李老師時常這一塊錢都付不出來,開玩笑的朋友,當時還有打油詩取笑他。我還記得幾句:“白吃一元會,黑抹兩鼻煙,道道非常道,天天小有天…”“小有天”是當時最有名的館子,後兩句是捧場小有天的菜,道道非常道,最缺的是還有後面兩句,“敲門一道人,此處不結緣”。

我們李老師常作道士裝,別號清道人。上海的習慣,訪友若系熟人,多走後門。一次李老師去訪一個朋友,敲了後門,新換的娘姨不認識他,誤會為化緣的道士,一看他就要關門說:“此處不結緣”。

李老師雖在前清做過大官,除了官服是絲綢而外,自己的衣物都是粗布衣履,除了吃得多,一切自奉甚儉。李老師很固執,革命軍推翻清政府後,他一直以前清遺民自居,頭上的辮子不肯剪,只好盤在頭上作道士裝,他寫的字也就愛簽“清道人”的別號。

李師由於本身在前清為官時清廉剛正,在學術界的地位又很崇高,故民國年間也在教育界任職。病故身後蕭條,曾師出面料理後事,學生們自應效力,曾師曾以“清道人”所藏墨寶多件交我,囑折價千元銀洋以理後事。當時我年幼不能當家,我二家兄自不同意我領受墨寶折價,命我淨送三百銀元作為奠儀。

【南曾北李 書風對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