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國企改革加速 年內12家中字頭A股公司更名

■本報記者 矯月

繼2015年和2016年的上市公司更名熱後, 2017年的上市公司更名熱度依然不減。 值得注意的是,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 相對於此前幾年上市公司更名導致股價大漲的“盛景”, 2017年這一情況已經不復存在。 即使有部分公司股價出現上漲, 也只是一天光景不到就被打回原形。

有分析人士稱, 投資者在以前吃過公司改名而追漲被套的教訓後有所收斂。 今年的投資者更加趨向于理智分析。

上市公司更名

股價“不給面子”

據同花順統計資料顯示, 截至3月21日, 在剔除20家因ST原因而變更名稱的上市公司後, 年內A股共有29家公司變更公司名。

值得注意的是, 相比於往年上市公司更名後股價大漲的行情, 2017年更名的上市公司則遭冷遇。

以歡瑞世紀為例, 公司重組後, 由無主營業務的空殼公司重置為影視劇製作發行、藝人經紀、遊戲及其衍生業務為主的上市公司。

有業內人士分析, 公司依靠優質IP為核心, 例如《盜墓筆記》、《誅仙》、《昆侖》、《滄海》等, 通過未來3年至5年變現週期, 以爆品影視劇為載體, 推動構建制作, 宣發, 管道一體化的業務格局, 同時實現藝人梯隊平衡配置和影視播送模式創新。

雖然業內給出的前景較好, 但是公司的股價表現卻大相徑庭。 從市場表現來看, 歡瑞世紀自從公佈重組的消息之後, 公司的股價便一路下滑, 而至2月15日公司更名的當天,

公司的股價在上午高開後, 在當天便出現回落, 此後更是接連下跌。

多公司更名

源于國企改革背景

與追求市場熱門而更名的上市公司不同,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 在年內29家更名的上市公司中, 有中油資本、中糧糖業、中鐵工業等12家“中字頭”的上市公司更名是發生在國企改革大背景下的產物。

例如中油資本, 在借殼*ST濟柴後, 中油資本以755億元的資產規模成為A股市場交易規模最大的重組案例, 亦是首個年內同步完成金融平臺搭建和上市的經典案例, 項目完成僅歷時8個月, 創下同類型和相似規模重組中用時最短紀錄。

雖然業內對於中油資本的評價較高, 但公司股價僅在3個交易後便沖高回落。 有分析稱,

公司股價回落主要是由於脫星摘帽概念炒作集體降溫。

中油資本正式掛牌標誌著中石油混改邁出關鍵一步, 而中糧集團的全面混改也在進行過程中, 預計到2018年, 中糧下屬18家專業化公司將全部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解決體制問題, 實現上市發展。 今年年內將推進中糧飼料、中糧酒業、中國茶葉3家專業化公司混改。

其中, 中糧系旗下的中糧屯河則因為公司食糖營業收入占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80%以上而被更名為中糧糖業。 公司解釋更名原因為“為適應公司食糖業務發展, 更好的實現以食糖產業升級為核心價值的戰略性轉型”。

除上述國企公司的變更外, 中鐵工業的更名也是國企改革的成果之一。 據瞭解, 為集中優勢打造核心製造板塊以及解決中鐵工業與母公司中國中鐵的同業競爭關係,

未重組更名前的中鐵二局及中國中鐵歷時一年多進行了重大國有資產重組。

業內人士認為, 中鐵工業及中國中鐵利用上市公司平臺進行資本運作, 解決同業競爭問題以及專業化發展道路問題, 理順公司治理, 是目前國企改革的重要思路。 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來看, 有利於進一步推動產業集聚, 優化供給。

(矯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