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荷蘭梵古美術館一覽梵古藝術精品

來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 梵古美術館是必選的參觀專案。 按照該美術館的要求, 我提前就在梵古美術館官網上付款預定了門票。 我還有意把賓館安排到距離美術館僅幾個街區的地方。

群鴉亂飛的麥田

《麥田和山》, 1889年

梵古是荷蘭最有名的畫家之一。 文森特•梵古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 十六歲時梵古進入法國古比爾藝術品商行海牙分店當店員, 1978年梵古被調往商行的倫敦分店工作, 兩年後又被派往巴黎, 在這時梵古失去了對藝術品經銷的興趣, 將自己沉湎於宗教之中。 1876年梵古被古比爾公司辭退, 隨後在英國找到一份助教工作, 因前途暗淡梵古于同年回到荷蘭, 步父親的後塵成為了一名牧師。

在父母讓他進入私人大學學習後, 梵古沒有堅持上課, 隨後他作為一名牧師前往比利時博裡那日的礦區, 和礦工打成一片。 直到大約27歲時, 梵古才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 然而, 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 卻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 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 梵古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 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 梵古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 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 尤其在梵古待在法國亞爾的那段時間, 發展已臻成熟。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 期間梵古深陷於精神疾病中, 其最後在他於1890年7月, 37歲那年, 將他導向自殺一途。

1891年1月, 梵古死後六個月, 相隨他一生的弟弟提奧(Theo)在悲痛中過世, 死時只有33歲。

提奧的妻子瓊安娜繼承了提奧留給她的堆積如山的油畫和素描, 梵古寫給提奧的幾百封信, 還有幼子文森特(V.W van Gogh 文森特•威廉•凡•高, 和凡高同名, 下文中“文森特”代表凡高的侄子)。

瓊安娜本來對梵古並不熟悉,但當她讀過梵古的信,被深深的觸動了,也被梵古的人生和創作所深深吸引。

從此,瓊安娜通過自己勤奮、智慧的工作,一步一步使世界瞭解了梵古。她經常將梵古的作品借出展覽,後她將652封信件匯總成三卷書信集又開始整理那些浩繁的書信。不久,這些書信開始被人關注。

1914年,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三卷凡高書信集(德語版同時出版)。之後又有好幾種外語版本。由於這些書信,梵古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

1927年,瓊安娜去世,她雖然很努力的工作,但那些畫還幾乎原封不動的呆在家裡。這時,已成為出色技術人員的文森特繼承了這些畫。

約在1930年代,文森特將梵古的作品大部分以長期簽約借出方式,在阿姆斯特丹的市立現代美術館展覽多年,供大家觀賞。

二戰後,由於擔心這些畫作散落各處,他以捐出收藏為條件,向阿姆斯特丹及荷蘭政府請求提供永久的收藏場所。

1960年,梵古基金會(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成立。

1962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提供土地,國家負擔經費,梵古美術館終於要成為現實。

1963年,梵古美術館開工。文森特也積極參與設計。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李特維德主要設計。

1973年6月2日,梵古美術館正式開放,荷蘭女王朱麗安娜親臨剪綵。從此梵古美術館成為阿姆斯特丹一處名勝。文森特在過世前,目睹了美術館的落成。

1978年,過完88歲生日後幾天,文森特去世。

隨著梵古的名氣越來越大,每年參觀美術館的人數過百萬,原有的場地頓顯捉襟見肘。於是,日本的安田火災與海南保險公司(該公司總裁後藤安夫曾於1987年買下凡高的一幅向日葵)出資,由世界著名建築師,日本人黑川紀章設計的梵古美術館新展館於1997年4月29日破土動工。同時,原有的舊館也進行改建。

新館和舊館同時於1999年6月24日重新對外開放。

梵古美術館依據梵古生平各時期,自孩提時至其各種感情階段直到其去世的編年史進行編排。重點展品包括《吃馬鈴薯的人》,《在亞爾的臥室》,以及其三幅黃色背景的《向日葵》之一。

梵古美術館(Van Gogh Museum)建於1973年,位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收藏有梵古黃金時期最珍貴的200幅畫作,約為其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素描幾百件(也有說上千件),以及梵古的幾乎全部書信而備受矚目。美術館內還收藏有梵古和弟弟提奧收藏的日本浮世繪和其他一些畫家的作品,比如高更和勞特雷克筆下的梵古肖像,高更和貝爾納的自畫像等。

《自畫像》1887年-1888年,巴黎

梵古一生中創作了很多自畫像,梵古很可能是通過看鏡子中的像畫自己的,即畫像中的右臉實際是他的左臉。梵古很注重自畫像中的頭部和強調臉部的表情,該作品反映了梵古在法國巴黎最後幾個月的精神狀況。

《吸煙頭骨》,1886年,安特衛普

《吸煙頭骨》之所以抓人眼球、撼人心房,是因為骷髏頭上的每個筆觸都飽含著梵古的真情實感甚至是悲劇意識,他賦予頭骨新的生命,令其十分享受地吸著雪茄,那道白色的燃煙從容瀟灑。有學者認為,梵古畫了許多自畫像,但應把這幅《吸煙頭骨》看作是梵古的第一幅自畫像。

《高更的椅子》,1888年,阿爾

這幅畫創作于和高更一起在阿爾共同生活的時候,空椅子通常作為其主人的化身,就像是高更的自畫像一樣。

《奧維爾的風光》,1890年,奧維爾

奧維爾是位於巴黎西北三十多公里處的一座小村莊,在這裡梵古結識了醫生,同時也是業餘畫家的加歇,他鼓勵梵古進行創作。

《鳶尾花》,1890年,聖雷米

1890這年梵古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靜物花卉的創作上,畫作上的花卉要形成一種不同色彩交相輝映的強烈對比。

《光禿的柳樹》,1882年

《吃土豆的人》,1885年,紐南

《吃土豆的人》是梵古第一幅大型描繪人物的作品,為了準備繪製這幅畫,梵古提前畫了四十多幅農民的手、頭和其他部分。梵古這幅畫想向人們展示的是真實性,而不是像其他畫家那種美化現實的風格。

《開花李樹》,1887年,巴黎

《開花李樹》這幅畫作是梵古臨摹日本藝術家歌川廣重的作品,梵古對日本的版畫十分感興趣,用這類的版畫裝飾自己的畫室,並且收藏了很多。

《在阿爾的臥室》,1888年,阿爾

這幅畫作描繪的是梵古在阿爾居住時的臥室,臥室佈置的很簡單,床邊牆上掛著的兩幅肖像畫人物是比利時詩人布赫和士兵米列特。畫中頗具特色的是油彩的運用和怪誕的空間效應,簡單的陳設和明亮的色彩強調著“安靜”和“睡覺”的意境。

《收穫》,1888年,阿爾

《收穫》是梵古看做是他最成功的畫作,他畫出了陽光燦爛的風景和鄉村生活活生生的呈現於畫面,構成收割的各種細節都出現在畫面中。

林下草叢

在梵古自願進入療養院進行精神錯亂期間,他的周圍有著大量的靈感之源,他以療養院中長滿常春藤的花園為主題創作了許多作品。梵古在《林下草叢》中集中描繪光線穿過樹葉射向常春藤圍繞的樹幹和地面,光線和陰影產生的效果和波浪起伏的筆調充滿整個畫面。

《聖母憐子圖》,1889年,聖雷米

《聖母憐子圖》是梵古臨摹德拉克羅瓦的石版畫作品,當初是一個意外引發了他繪製這幅畫。梵古又一次不小心把德拉克羅瓦的《聖母憐子圖》和其它幾幅畫掉到了油漆顏料中,現在那幅沾有油彩的石版畫仍然存在著。在梵古的畫作宗教題材實屬特例,可能是因為梵古不被理解,把自己比作受難的耶穌,畫中紅色鬍子的耶穌形象和作者很相似。

《聖保羅療養院的花園》,1889年,聖雷米

《向日葵》,1889年,阿爾

《向日葵》是荷蘭畫家梵古繪畫的一系列靜物油畫,當中有三幅繪有十五朵向日葵,另有兩幅繪有十二朵向日葵,來到了這裡我才明白梵古創作的向日葵不止一幅。梵古1888年8月在法國南部阿爾勒繪畫了第一幅十五朵的 《向日葵》 (現藏於英國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和第一幅十二朵的《向日葵》 (現藏於德國慕尼克新美術館),其餘的作品在翌年1月繪成。全部作品都畫在93×72釐米的帆布上,1887年他另外在巴黎繪畫了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靜物畫。

瓊安娜本來對梵古並不熟悉,但當她讀過梵古的信,被深深的觸動了,也被梵古的人生和創作所深深吸引。

從此,瓊安娜通過自己勤奮、智慧的工作,一步一步使世界瞭解了梵古。她經常將梵古的作品借出展覽,後她將652封信件匯總成三卷書信集又開始整理那些浩繁的書信。不久,這些書信開始被人關注。

1914年,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三卷凡高書信集(德語版同時出版)。之後又有好幾種外語版本。由於這些書信,梵古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

1927年,瓊安娜去世,她雖然很努力的工作,但那些畫還幾乎原封不動的呆在家裡。這時,已成為出色技術人員的文森特繼承了這些畫。

約在1930年代,文森特將梵古的作品大部分以長期簽約借出方式,在阿姆斯特丹的市立現代美術館展覽多年,供大家觀賞。

二戰後,由於擔心這些畫作散落各處,他以捐出收藏為條件,向阿姆斯特丹及荷蘭政府請求提供永久的收藏場所。

1960年,梵古基金會(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成立。

1962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提供土地,國家負擔經費,梵古美術館終於要成為現實。

1963年,梵古美術館開工。文森特也積極參與設計。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李特維德主要設計。

1973年6月2日,梵古美術館正式開放,荷蘭女王朱麗安娜親臨剪綵。從此梵古美術館成為阿姆斯特丹一處名勝。文森特在過世前,目睹了美術館的落成。

1978年,過完88歲生日後幾天,文森特去世。

隨著梵古的名氣越來越大,每年參觀美術館的人數過百萬,原有的場地頓顯捉襟見肘。於是,日本的安田火災與海南保險公司(該公司總裁後藤安夫曾於1987年買下凡高的一幅向日葵)出資,由世界著名建築師,日本人黑川紀章設計的梵古美術館新展館於1997年4月29日破土動工。同時,原有的舊館也進行改建。

新館和舊館同時於1999年6月24日重新對外開放。

梵古美術館依據梵古生平各時期,自孩提時至其各種感情階段直到其去世的編年史進行編排。重點展品包括《吃馬鈴薯的人》,《在亞爾的臥室》,以及其三幅黃色背景的《向日葵》之一。

梵古美術館(Van Gogh Museum)建於1973年,位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收藏有梵古黃金時期最珍貴的200幅畫作,約為其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素描幾百件(也有說上千件),以及梵古的幾乎全部書信而備受矚目。美術館內還收藏有梵古和弟弟提奧收藏的日本浮世繪和其他一些畫家的作品,比如高更和勞特雷克筆下的梵古肖像,高更和貝爾納的自畫像等。

《自畫像》1887年-1888年,巴黎

梵古一生中創作了很多自畫像,梵古很可能是通過看鏡子中的像畫自己的,即畫像中的右臉實際是他的左臉。梵古很注重自畫像中的頭部和強調臉部的表情,該作品反映了梵古在法國巴黎最後幾個月的精神狀況。

《吸煙頭骨》,1886年,安特衛普

《吸煙頭骨》之所以抓人眼球、撼人心房,是因為骷髏頭上的每個筆觸都飽含著梵古的真情實感甚至是悲劇意識,他賦予頭骨新的生命,令其十分享受地吸著雪茄,那道白色的燃煙從容瀟灑。有學者認為,梵古畫了許多自畫像,但應把這幅《吸煙頭骨》看作是梵古的第一幅自畫像。

《高更的椅子》,1888年,阿爾

這幅畫創作于和高更一起在阿爾共同生活的時候,空椅子通常作為其主人的化身,就像是高更的自畫像一樣。

《奧維爾的風光》,1890年,奧維爾

奧維爾是位於巴黎西北三十多公里處的一座小村莊,在這裡梵古結識了醫生,同時也是業餘畫家的加歇,他鼓勵梵古進行創作。

《鳶尾花》,1890年,聖雷米

1890這年梵古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靜物花卉的創作上,畫作上的花卉要形成一種不同色彩交相輝映的強烈對比。

《光禿的柳樹》,1882年

《吃土豆的人》,1885年,紐南

《吃土豆的人》是梵古第一幅大型描繪人物的作品,為了準備繪製這幅畫,梵古提前畫了四十多幅農民的手、頭和其他部分。梵古這幅畫想向人們展示的是真實性,而不是像其他畫家那種美化現實的風格。

《開花李樹》,1887年,巴黎

《開花李樹》這幅畫作是梵古臨摹日本藝術家歌川廣重的作品,梵古對日本的版畫十分感興趣,用這類的版畫裝飾自己的畫室,並且收藏了很多。

《在阿爾的臥室》,1888年,阿爾

這幅畫作描繪的是梵古在阿爾居住時的臥室,臥室佈置的很簡單,床邊牆上掛著的兩幅肖像畫人物是比利時詩人布赫和士兵米列特。畫中頗具特色的是油彩的運用和怪誕的空間效應,簡單的陳設和明亮的色彩強調著“安靜”和“睡覺”的意境。

《收穫》,1888年,阿爾

《收穫》是梵古看做是他最成功的畫作,他畫出了陽光燦爛的風景和鄉村生活活生生的呈現於畫面,構成收割的各種細節都出現在畫面中。

林下草叢

在梵古自願進入療養院進行精神錯亂期間,他的周圍有著大量的靈感之源,他以療養院中長滿常春藤的花園為主題創作了許多作品。梵古在《林下草叢》中集中描繪光線穿過樹葉射向常春藤圍繞的樹幹和地面,光線和陰影產生的效果和波浪起伏的筆調充滿整個畫面。

《聖母憐子圖》,1889年,聖雷米

《聖母憐子圖》是梵古臨摹德拉克羅瓦的石版畫作品,當初是一個意外引發了他繪製這幅畫。梵古又一次不小心把德拉克羅瓦的《聖母憐子圖》和其它幾幅畫掉到了油漆顏料中,現在那幅沾有油彩的石版畫仍然存在著。在梵古的畫作宗教題材實屬特例,可能是因為梵古不被理解,把自己比作受難的耶穌,畫中紅色鬍子的耶穌形象和作者很相似。

《聖保羅療養院的花園》,1889年,聖雷米

《向日葵》,1889年,阿爾

《向日葵》是荷蘭畫家梵古繪畫的一系列靜物油畫,當中有三幅繪有十五朵向日葵,另有兩幅繪有十二朵向日葵,來到了這裡我才明白梵古創作的向日葵不止一幅。梵古1888年8月在法國南部阿爾勒繪畫了第一幅十五朵的 《向日葵》 (現藏於英國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和第一幅十二朵的《向日葵》 (現藏於德國慕尼克新美術館),其餘的作品在翌年1月繪成。全部作品都畫在93×72釐米的帆布上,1887年他另外在巴黎繪畫了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靜物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