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86版《西遊記》中,二郎神竟然用一張空弓擊敗了孫悟空,其中有何奧秘?

86版《西遊記》絕對堪稱是一代經典, 是幾代人的童年回憶。 雖然說這版有意刪改了一些書中牽涉暴力、血腥、恐怖、色情的內容和對話, 與原著的情節在有些差別, 但是依然不影響其藝術價值和影響力。

而且, 通過劇中的一些細節可以看出來, 86版《西遊記》劇組在原著的一些考究上是下了點功夫的。 其中一個兵器的道具, 就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在劇中二郎神與孫悟空鬥法的那一段, 出現了這樣一個鏡頭:孫悟空變成了鳥, 二郎神取出一張弓去打孫悟空。

小時候沒讀原著, 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就覺得奇怪, 為什麼二郎神的弓上沒有搭箭?難道神仙有法力, 不需要箭也可以用弓去攻擊嗎?

在劇中二郎神第二次出場, 收服九頭蟲的時候, 二郎神又拿出了這張弓, 也是沒有搭箭, 直接開弓懟。 但是劇里加了個特效, 二郎神射出去一道金光, 不過明顯可以看出射出去的並不是箭。

相比之下, 在張紀中版《西遊記》裡, 二郎神與孫悟空對戰的時候, 沒有取弓的情節。 但是在降服九頭蟲的時候, 二郎神的弓上搭上了一支金光閃閃的神箭。

乍一看似乎86版《西遊記》頗不合理, 因為瞭解弓的朋友都知道, 弓是不能空放的, 空放會傷害弓體, 嚴重的會導致弓身、弓弦的斷裂。 在很多射箭場所, “禁止空放”四個字, 都是寫在牆上的標語。

這麼一看, 似乎,

張紀中版的《西遊記》更為合理。

但是如果我們去查閱原著就會發現, 二郎神其實用的並不是弓箭:

腰挎彈弓新月樣, 手執三尖兩刃槍。 ……二郎圓睜鳳目觀看, 見大聖變了麻雀兒, 釘在樹上, 就收了法象, 撇了神鋒, 卸下彈弓, 搖身一變……(《西遊記》第六回, 二郎神和孫悟空鬥法的情節)

二郎即取金弓, 安上銀彈, 扯滿弓, 往上就打。 (《西遊記》第六十三回, 打敗九頭蟲的情節)

上圖:九頭蟲是《西遊記》裡唯一下落不明的妖怪

也就是說,二郎神用的是彈弓,擊敗九頭蟲的時候,打出去的也是銀彈而非箭矢之類。從這個細節來看,86版《西遊記》這個場景是很合理的。

一提到彈弓,咱們腦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形象,一個“丫”形的物體,一邊綁上幾根皮筋,拴著一個皮兜。

然而,這種彈弓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晚。製作這種“丫”形彈弓所必須的皮筋,是1845年才被發明,傳入中國的時間應當不早於清末。

至於“丫”形彈弓到底出現於何時,由何人發明已經不可考證,但是其出現的時間,應當不早於民國。

而彈弓在歷史上出現的很早,古人甚至認為“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即弩是由弓演化來的,而弓是從彈弓演化來的,可見古人認為彈弓的歷史比弓還要悠久。

有一首上古詩歌,描寫的便是以土丸為彈丸的彈弓:“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既然古代並沒有皮筋,那麼古人的彈弓究竟長什麼樣呢?

在一幅明朝人繪製的《二郎搜山圖》裡,我們便可以看到明代彈弓的形象:

上圖:《二郎搜山圖》裡彈弓與細節圖

古人提到的彈弓其實就是這種,在造型上就是一個“弓”的造型,只是弓弦中部安裝了一個皮兜,用以發射彈丸。為了區別咱們今天的“丫”形彈弓,這種更為“傳統”的彈弓也被稱之為弓形彈弓或弓式彈弓。

《二郎搜山圖》中的彈弓是一種常見的古彈弓類型,這種彈弓是以竹木為弓體做成的,長度較長,弓身較細,造型更像一些竹木單體弓,和中國傳統的反曲筋角弓造型有些差異。

除了《二郎搜山圖》外,宋代的《西嶽降靈圖》,元代的《挾彈騎行圖》中都有這種彈弓的身影。

上圖:宋代《西嶽降靈圖》中的彈弓

上圖:元代《挾彈騎行圖》

除了古畫之外,這種弓式彈弓在今天的西南地區依然有一些實物留存,一些少數民族依然將這種彈弓作為重要的生產工具和體育用品,製作工藝也都完整的保留下來了。

上圖:今天西南少數民族的竹彈弓

“弓形彈弓”的造型並非只有《搜山圖》中的這一種,一些傳世的弓形彈弓一般為筋角複合材料製成,造型上和竹木彈弓有些差異,和中國傳統的反曲筋角弓造型頗為類似。有些反曲弓形的彈弓甚至在下弦之後可以折疊,攜帶方便。

上圖:反曲弓形的弓式彈弓

上圖:傳世折疊彈弓

上圖:民國彈弓比賽中的女選手

看到這些彈弓的圖片,在對比下86版《西遊記》的劇照,足以證明老版《西遊記》的劇組是下了功夫的。

很多人也許會問,這種彈弓如何使用呢?按照咱們今天的理解,弓在前面擋著,彈丸怎麼打出去呢?彈丸彈出去會不會打中自己的手或者弓?答案是不會。

上圖:使用弓式彈弓射擊的西南少數民族大叔

這倒不是弓式彈弓本身有什麼黑科技,而是中國古代巧妙的射法可以克服這個難題。

這個射法不僅在彈弓上有體現,在射箭上也有體現。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拿大家更熟悉的弓箭來舉例。俗話說,“箭走偏鋒”,也就是箭射出去的時候並不是直的,而是蹭著弓身出去的。

古代英國人用三指射法射箭,箭搭在左邊(右手拉弓,下同),一直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英美國家在近代發明了現代弓,在弓窗上開一個箭窗,讓箭從中間射出去。

上圖:從中心出箭的現代競技反曲弓

古代弓的強度和拉力是不允許在弓身上挖出去一塊的。但是,中國古人依然解決了這個了問題。古代東方文明都是用拇指射法射箭,除了拉弓手的動作不同外,我們的搭箭方向也不同,我們的箭是搭在弓的右邊。

上圖:西方地中海射法,三指扣弦,箭搭弓左

上圖:東方拇指射法,拇指扣弦,箭搭弓右

在東方拇指射法裡,持弓手不僅僅是簡單的握弓、推弓,而且推弓的角度有些偏差,因為開弓時弓產生的向後力,這個角度偏差便讓持弓手與弓之間產生一個“擰力”。

當後手鬆開弓弦的瞬間,持弓手向後的力消失,這時持弓手的“擰力”便可以讓弓自然的向左偏轉,避讓射出去箭,讓箭可以不蹭到弓身直溜溜的射出去。

上圖:日本弓道教材中關於擰弓讓箭的部分

很多初學傳統弓的朋友在用拇指射法射箭時,總是感到箭出去的時候會有箭杆撞擊到弓身的聲音,便是前手動作不到位的後果,導致了箭蹭著弓把射了出去。

這個說起來有點複雜,不過看下面這些射箭慢鏡頭的視頻截圖,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些差別。

上圖:視頻截圖,前手沒有偏推,前方的箭撞擊到弓身,箭是斜著出去的

上圖:視頻截圖,採取前手偏推的動作之後,前方的箭射出去之後方向向前,很直

上圖:左邊為偏推,右邊為沒有偏推。左邊的弓已經發生了偏轉,箭指著出去,而左邊的箭尾已經撞擊到弓身了。

彈弓也是同理,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著皮兜拉開弓,在射的時候利用握弓手的偏推等巧妙動作,在撒放的瞬間讓弓身發生偏轉,避讓彈丸。

小編自己曾經製作過一把弓式彈弓,使用彈弓用的泥丸,因為有射箭技術的底子,剛剛上手就完全不會打到手。

上圖:當代傳統彈弓術的傳人岳慶利(右)和郭銳

當然,弓式彈弓射准的難度是非常大的,中國古代武學界有一句古畫,叫“百弩千弓一萬彈”,即射一百次弩,射一千次弓,射一萬次彈弓,才可以練習出一定的精准度。

因為弩瞄準方便,可以三點一線。而弓則無法利用三點一線進行瞄準,但是可以以箭杆、弓身為參照。

而弓式彈弓的瞄準則更難,只能通過苦練,練好動作的一致性,再利用弓身做參照去瞄準。

小編拿自製的竹木彈弓練了許久,也只能保證在三米的距離上射中飲料瓶大小的目標,古人能夠以彈弓射飛鳥,的確不容易。

上圖:九頭蟲是《西遊記》裡唯一下落不明的妖怪

也就是說,二郎神用的是彈弓,擊敗九頭蟲的時候,打出去的也是銀彈而非箭矢之類。從這個細節來看,86版《西遊記》這個場景是很合理的。

一提到彈弓,咱們腦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形象,一個“丫”形的物體,一邊綁上幾根皮筋,拴著一個皮兜。

然而,這種彈弓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晚。製作這種“丫”形彈弓所必須的皮筋,是1845年才被發明,傳入中國的時間應當不早於清末。

至於“丫”形彈弓到底出現於何時,由何人發明已經不可考證,但是其出現的時間,應當不早於民國。

而彈弓在歷史上出現的很早,古人甚至認為“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即弩是由弓演化來的,而弓是從彈弓演化來的,可見古人認為彈弓的歷史比弓還要悠久。

有一首上古詩歌,描寫的便是以土丸為彈丸的彈弓:“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既然古代並沒有皮筋,那麼古人的彈弓究竟長什麼樣呢?

在一幅明朝人繪製的《二郎搜山圖》裡,我們便可以看到明代彈弓的形象:

上圖:《二郎搜山圖》裡彈弓與細節圖

古人提到的彈弓其實就是這種,在造型上就是一個“弓”的造型,只是弓弦中部安裝了一個皮兜,用以發射彈丸。為了區別咱們今天的“丫”形彈弓,這種更為“傳統”的彈弓也被稱之為弓形彈弓或弓式彈弓。

《二郎搜山圖》中的彈弓是一種常見的古彈弓類型,這種彈弓是以竹木為弓體做成的,長度較長,弓身較細,造型更像一些竹木單體弓,和中國傳統的反曲筋角弓造型有些差異。

除了《二郎搜山圖》外,宋代的《西嶽降靈圖》,元代的《挾彈騎行圖》中都有這種彈弓的身影。

上圖:宋代《西嶽降靈圖》中的彈弓

上圖:元代《挾彈騎行圖》

除了古畫之外,這種弓式彈弓在今天的西南地區依然有一些實物留存,一些少數民族依然將這種彈弓作為重要的生產工具和體育用品,製作工藝也都完整的保留下來了。

上圖:今天西南少數民族的竹彈弓

“弓形彈弓”的造型並非只有《搜山圖》中的這一種,一些傳世的弓形彈弓一般為筋角複合材料製成,造型上和竹木彈弓有些差異,和中國傳統的反曲筋角弓造型頗為類似。有些反曲弓形的彈弓甚至在下弦之後可以折疊,攜帶方便。

上圖:反曲弓形的弓式彈弓

上圖:傳世折疊彈弓

上圖:民國彈弓比賽中的女選手

看到這些彈弓的圖片,在對比下86版《西遊記》的劇照,足以證明老版《西遊記》的劇組是下了功夫的。

很多人也許會問,這種彈弓如何使用呢?按照咱們今天的理解,弓在前面擋著,彈丸怎麼打出去呢?彈丸彈出去會不會打中自己的手或者弓?答案是不會。

上圖:使用弓式彈弓射擊的西南少數民族大叔

這倒不是弓式彈弓本身有什麼黑科技,而是中國古代巧妙的射法可以克服這個難題。

這個射法不僅在彈弓上有體現,在射箭上也有體現。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拿大家更熟悉的弓箭來舉例。俗話說,“箭走偏鋒”,也就是箭射出去的時候並不是直的,而是蹭著弓身出去的。

古代英國人用三指射法射箭,箭搭在左邊(右手拉弓,下同),一直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英美國家在近代發明了現代弓,在弓窗上開一個箭窗,讓箭從中間射出去。

上圖:從中心出箭的現代競技反曲弓

古代弓的強度和拉力是不允許在弓身上挖出去一塊的。但是,中國古人依然解決了這個了問題。古代東方文明都是用拇指射法射箭,除了拉弓手的動作不同外,我們的搭箭方向也不同,我們的箭是搭在弓的右邊。

上圖:西方地中海射法,三指扣弦,箭搭弓左

上圖:東方拇指射法,拇指扣弦,箭搭弓右

在東方拇指射法裡,持弓手不僅僅是簡單的握弓、推弓,而且推弓的角度有些偏差,因為開弓時弓產生的向後力,這個角度偏差便讓持弓手與弓之間產生一個“擰力”。

當後手鬆開弓弦的瞬間,持弓手向後的力消失,這時持弓手的“擰力”便可以讓弓自然的向左偏轉,避讓射出去箭,讓箭可以不蹭到弓身直溜溜的射出去。

上圖:日本弓道教材中關於擰弓讓箭的部分

很多初學傳統弓的朋友在用拇指射法射箭時,總是感到箭出去的時候會有箭杆撞擊到弓身的聲音,便是前手動作不到位的後果,導致了箭蹭著弓把射了出去。

這個說起來有點複雜,不過看下面這些射箭慢鏡頭的視頻截圖,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些差別。

上圖:視頻截圖,前手沒有偏推,前方的箭撞擊到弓身,箭是斜著出去的

上圖:視頻截圖,採取前手偏推的動作之後,前方的箭射出去之後方向向前,很直

上圖:左邊為偏推,右邊為沒有偏推。左邊的弓已經發生了偏轉,箭指著出去,而左邊的箭尾已經撞擊到弓身了。

彈弓也是同理,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著皮兜拉開弓,在射的時候利用握弓手的偏推等巧妙動作,在撒放的瞬間讓弓身發生偏轉,避讓彈丸。

小編自己曾經製作過一把弓式彈弓,使用彈弓用的泥丸,因為有射箭技術的底子,剛剛上手就完全不會打到手。

上圖:當代傳統彈弓術的傳人岳慶利(右)和郭銳

當然,弓式彈弓射准的難度是非常大的,中國古代武學界有一句古畫,叫“百弩千弓一萬彈”,即射一百次弩,射一千次弓,射一萬次彈弓,才可以練習出一定的精准度。

因為弩瞄準方便,可以三點一線。而弓則無法利用三點一線進行瞄準,但是可以以箭杆、弓身為參照。

而弓式彈弓的瞄準則更難,只能通過苦練,練好動作的一致性,再利用弓身做參照去瞄準。

小編拿自製的竹木彈弓練了許久,也只能保證在三米的距離上射中飲料瓶大小的目標,古人能夠以彈弓射飛鳥,的確不容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