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堪比莫高窟,壁畫才是山西最牛的“名畫”

拾·遺

顧名思義

找尋那些遺落在民間

有趣的傳統文化

也許它就藏在

柴米油鹽醬醋茶的

家長里短、衣食住行裡

三晉大地上輝煌的壁畫

說起“畫”來, 人們自然會想起國畫。

國畫是中國人描摹世事的精粹,

也是古時文人雅士的“心頭好”。

上一期【書法】中的幾位,

其實同時也是非常有名的畫家,

甚至自成一派。

不過, 小編搜尋了一番,

除了他們幾位以外,

在古時, 山西大名鼎鼎的畫家,

並不是很多,

也許是小編資料搜尋的還不夠。

但是, 小編卻發現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匠人,

他們的早已不知名字,

可他們的畫作卻成為了國寶,

這些牛氣沖天的畫作,

就是山西的寶貝——壁畫。

我們來看看柴澤俊先生,

對山西壁畫的評述。

繁峙岩山寺壁畫

山西保存下來的古代建築多是佛教寺院和道教廟觀。 寺廟多有壁畫。 據調查所知, 山西現存寺觀璧畫二萬多平方米, 其中各個時代較好的作品約七千餘平方米,

數量之巨, 畫藝之精, 都僅遜于敦煌莫高窟。

佛光寺東大殿栱眼壁畫

《鎮妖圖》

寺觀壁畫的保存決定於古建築的命運。 隨著建築的倖存, 五台佛光寺東大殿和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內殘存唐、五代壁畫86平方米餘, 這是我國唐至五代寺觀壁畫的僅存之作。 佛光寺東大殿栱眼壁上畫題為“西方三聖”、文殊、普賢和諸菩薩。 明間佛座背面為鎮妖圖, 有天王、天女、神官、鬼怪、神龍、猴妖等, 形象生動, 筆法蒼勁簡潔。

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壁畫

彌陀殿壁畫, 有《維摩經變》、《西方淨土變》, 人物造形豐滿, 衣著富麗, 雖系五代之作, 唐風猶存。

應縣木塔壁畫

覺山寺舍利塔壁畫——飛天

應縣木塔壁畫畫題為坐佛、天玉供養人等;靈丘覺山寺舍利塔內除佛、弟子外, 多為明王像,神情姿態各異,設色以朱紅、石黃和青綠為主,筆力剛健,色澤濃郁。

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內宋代壁畫,是寺觀殿堂之中僅存的原作。畫師郭發,畫題有說法圖和經變故事。畫面上樓臺殿閣布列,各種人物穿插其間,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世俗生活。人物傳神,界畫工整,五彩設色,並使用瀝粉堆金的技法,取得了富麗樸實的藝術效果。

崇福寺壁畫

金代壁畫,以朔縣崇福寺和繁峙岩山寺最具代表性,計有420多平方米。崇福寺為說法圖、千手千眼觀音像和菩薩、飛天像等。構圖疏朗,線條有力,色調以朱紅、石綠為重,莊嚴宏偉、氣勢奪人,是承襲唐宋流緒的一處巨作。

岩山寺壁畫

岩山寺畫題為釋迦牟尼傳記和經變故事,宮殿樓閣壯麗,人物情節引人,畫師王逵乃御前承應,集卷軸畫之工藝而用於粉壁,畫藝高超,敷彩精妙,青綠山水相映,雲霧樹石襯托,宮庭設施和社會上各種人物形形色色的活動維妙維肖,堪稱一代精品。

永樂宮壁畫

山西元代寺觀壁畫已知者1700餘平方米,分置於芮城永樂宮、稷山青龍寺、興化寺、洪洞廣勝寺水神廟等八座寺廟之中。永樂宮規模最大,滿布於四座大殿牆壁上,內容為《朝元圖》和呂洞賓、王重陽神化事蹟。青龍寺除佛傳、明王和供養人外,西南兩壁繪水陸一堂,人物情態自如,衣著雍容華美,筆法色彩與永樂宮三清殿如出一師之手。

水神廟壁畫

興華寺壁畫早年被盜,至海岸截留約百平方米,內容為七佛圖,現存故宮博物院。廣勝寺水神廟為風俗神畫和社會生活畫,其中戲劇表演情景為前所未有,大大豐富了我國繪畫史和戲曲史的內容。

渾源永安寺水陸畫

明清寺觀之中壁畫尤多,普查統計近二萬平方米。其中皎皎者,如新絳稷益廟中大禹、後稷、伯益教民稼穡圖,汾陽後土廟聖母出行步輦圖,渾源永安寺水陸畫等都很有特點。

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

至清代,寺觀壁畫雖然仍在延續造作,但總的說來,畫藝和色韻已急劇衰退,遠不能與唐宋時期相提並論了。我國壁畫藝術源遠流長。上古時期,即已出現岩畫。春秋戰國時期,廟堂之中已有壁畫。兩漢宮庭廟宇中壁畫已成章法。墓室壁畫更曾盛極一世。然而寺觀壁畫的發展,還是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之後,壁畫至唐代達到高峰,著名畫家吳道子等人都從事壁畫的繪製。宋金以後宗教開始衰退,寺觀壁畫不再像唐代那樣隆盛。文人水墨畫盛行,壁畫的繪製逐漸變為民間畫師的行業,畫師被稱為“畫匠”、“工匠”。

歷史上一些文人學土賞水墨不賞重彩,重山水不重人物,珍卷軸而歧視壁畫,尊文人而卑工匠,致使許多壁畫作者淹沒已久,不為後世所聞。山西的寺觀壁畫恰好彌補了這個缺陷,宋、金、元乃至明代的許多優秀作品,多有確切年代可考和畫師姓名,這無疑大大豐富了我國繪畫史的篇章。

下期預告:在詩詞的世界裡遊遍山西?

——THE END——

【拾遺·琴棋書畫】系列 精彩回顧

【衣食住行】系列 精彩回顧

【拾遺·七件事】系列 精彩回顧

山西文博會節目單

【拾遺】:尋找遺失在油鹽醬醋茶裡的三晉傳統文化

【博物】:彙集山西省內有趣、有料的博物館、紀念館

【味道】:正宗晉風味,口口品美食,山西特色小吃一網打盡

【美麗山西】:讓那些不為人知的美麗走上舞臺,盡展光彩

多為明王像,神情姿態各異,設色以朱紅、石黃和青綠為主,筆力剛健,色澤濃郁。

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內宋代壁畫,是寺觀殿堂之中僅存的原作。畫師郭發,畫題有說法圖和經變故事。畫面上樓臺殿閣布列,各種人物穿插其間,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世俗生活。人物傳神,界畫工整,五彩設色,並使用瀝粉堆金的技法,取得了富麗樸實的藝術效果。

崇福寺壁畫

金代壁畫,以朔縣崇福寺和繁峙岩山寺最具代表性,計有420多平方米。崇福寺為說法圖、千手千眼觀音像和菩薩、飛天像等。構圖疏朗,線條有力,色調以朱紅、石綠為重,莊嚴宏偉、氣勢奪人,是承襲唐宋流緒的一處巨作。

岩山寺壁畫

岩山寺畫題為釋迦牟尼傳記和經變故事,宮殿樓閣壯麗,人物情節引人,畫師王逵乃御前承應,集卷軸畫之工藝而用於粉壁,畫藝高超,敷彩精妙,青綠山水相映,雲霧樹石襯托,宮庭設施和社會上各種人物形形色色的活動維妙維肖,堪稱一代精品。

永樂宮壁畫

山西元代寺觀壁畫已知者1700餘平方米,分置於芮城永樂宮、稷山青龍寺、興化寺、洪洞廣勝寺水神廟等八座寺廟之中。永樂宮規模最大,滿布於四座大殿牆壁上,內容為《朝元圖》和呂洞賓、王重陽神化事蹟。青龍寺除佛傳、明王和供養人外,西南兩壁繪水陸一堂,人物情態自如,衣著雍容華美,筆法色彩與永樂宮三清殿如出一師之手。

水神廟壁畫

興華寺壁畫早年被盜,至海岸截留約百平方米,內容為七佛圖,現存故宮博物院。廣勝寺水神廟為風俗神畫和社會生活畫,其中戲劇表演情景為前所未有,大大豐富了我國繪畫史和戲曲史的內容。

渾源永安寺水陸畫

明清寺觀之中壁畫尤多,普查統計近二萬平方米。其中皎皎者,如新絳稷益廟中大禹、後稷、伯益教民稼穡圖,汾陽後土廟聖母出行步輦圖,渾源永安寺水陸畫等都很有特點。

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

至清代,寺觀壁畫雖然仍在延續造作,但總的說來,畫藝和色韻已急劇衰退,遠不能與唐宋時期相提並論了。我國壁畫藝術源遠流長。上古時期,即已出現岩畫。春秋戰國時期,廟堂之中已有壁畫。兩漢宮庭廟宇中壁畫已成章法。墓室壁畫更曾盛極一世。然而寺觀壁畫的發展,還是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之後,壁畫至唐代達到高峰,著名畫家吳道子等人都從事壁畫的繪製。宋金以後宗教開始衰退,寺觀壁畫不再像唐代那樣隆盛。文人水墨畫盛行,壁畫的繪製逐漸變為民間畫師的行業,畫師被稱為“畫匠”、“工匠”。

歷史上一些文人學土賞水墨不賞重彩,重山水不重人物,珍卷軸而歧視壁畫,尊文人而卑工匠,致使許多壁畫作者淹沒已久,不為後世所聞。山西的寺觀壁畫恰好彌補了這個缺陷,宋、金、元乃至明代的許多優秀作品,多有確切年代可考和畫師姓名,這無疑大大豐富了我國繪畫史的篇章。

下期預告:在詩詞的世界裡遊遍山西?

——THE END——

【拾遺·琴棋書畫】系列 精彩回顧

【衣食住行】系列 精彩回顧

【拾遺·七件事】系列 精彩回顧

山西文博會節目單

【拾遺】:尋找遺失在油鹽醬醋茶裡的三晉傳統文化

【博物】:彙集山西省內有趣、有料的博物館、紀念館

【味道】:正宗晉風味,口口品美食,山西特色小吃一網打盡

【美麗山西】:讓那些不為人知的美麗走上舞臺,盡展光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