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我們要過清明節?

我們中華民族是唯一一個祖先崇拜的民族, 因此就在今天仍有很多祭拜祖先的節日, 清明節就是這樣一個中國人祭拜自己先祖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自古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 從我燦爛的詩歌文化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這可以從中國歷史上留下的很多關於清明的詩篇看出, 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要數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還有同一朝代的另一詩人韓翃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飛入五侯家。 ”

在北方, 清明祭祀大約從寒食節開始, 清明節前後幾天。 祭祀的形式由於各地喪葬的風俗不同, 形式也就不同。 比如在沂蒙山——墳墓是用土堆起來的圓錐形式土堆, 人們一般在祭祀時要帶上鐵鍁等工具, 祭品一般包括紙錢、酒, 有的還帶上鞭炮。 到墓地後, 先是給墳墓添上新土, 再燒紙錢祭拜自己的祖先。 很多人會在這幾天裡找與家庭其他成員一起祭拜祖先, 同時也是家人團聚的機會。

在這一祭祀活動中, 包含著一些人情世事。 如果一個人在外, 和村子裡父老兄弟爺們兒關係比較好的話,

在家裡的人一般會等在外的人回家後一起到墳地裡祭拜先祖, 或者是在外的人不能回家給墳添新土的時候, 家裡的其他人會給代添一下。 當然也有的墳地也沒有人給添新土, 任憑風吹雨打, 慢慢荒廢, 紙質荒草淹沒, 至此一個人徹底消失。

中國人講求落葉歸根, 這根當然是自己的家鄉了, 就連毛澤東當年出韶關求學的時候還寫下了“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的立志詩句。 可見在毛澤東當時來看, 人死後是要埋在自己的祖墳裡的。 這種對根的追求與依戀, 就是中華民族愛國愛家的基因之一。 試想, 近代以來多少在外闖蕩的華僑華人為祖國的富強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而他們之所以對祖國具有這樣的情懷就是因為這種根的情結所在。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家是放在國家前面的, 不是家比國家重要, 而是說家庭在個人來說是更為基本的概念, 而沒有國家就沒有家, 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受苦難的歷史經驗。 所以, 當中國處於危難之時,

中華民族的所有兒女都會為這個大家付出自己應盡的努力。

先祖對我們每一個人是重要的, 正是對先祖的崇拜使人們的家的概念更為穩固。 祭祀是一種風俗, 是懷念先祖、感恩故人一種特殊方式, 重要的中國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在今天, 清明節中的文化意義必須要重新進行挖掘, 對我們重塑精神文明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