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精讀魯迅《祝福》|每個配角都熠熠生輝

重讀《祝福》, 讚歎魯迅在這麼短的篇幅內, 寫盡一個女人的半生, 那些如過山車般起伏的遭際, 被他寫得既突兀又合理。 每個配角都熠熠生輝。

滿紙悲涼中, 還有俏皮。

一百年前的祝福——魯迅精讀

文 | 姬中憲

過年回故鄉, 重讀了魯迅的《故鄉》。

倒不是為了應景, 主要是二丫的課本堆在桌上, 隨手抽出一本高中語文教材, 翻開就是這篇。

《故鄉》的好, 首先在於魯迅是一個精研村婦的大學男教授, 豆腐西施楊二嫂寫得真精彩, 對話、動作、神態描寫, 全是教科書級別的, 難怪至今沒從教科書中被剔除。 能惟妙惟肖地模仿村婦說話, 單是這一點, 今天的大學教授就難做到。

順著《故鄉》這條線, 又重讀了《祝福》和《在酒樓上》, 後二篇可以看作《故鄉》的續集, 相當於魯迅前後兩次回鄉見聞。 第一次回鄉見到了閏土和豆腐西施, 兩三年後又回去一次, 見到了祥林嫂和呂緯甫, 一次不如一次。

故人的重大變故, 鄉村不可挽回的頹敗, 就成了這幾篇小說的總體基調。

所以, 第一次他還想呐喊, 第二次就只剩了彷徨。

《祝福》, 高中時我並不太喜歡這篇, 那時我喜歡《孔乙己》《風波》《藤野先生》, 尤其孔乙己, 文學中最“瘦骨嶙峋”的形象(餘華語), 簡潔, 無害, 略誇張, 天生攜帶喜感, 幾乎就是語文課上的卡通人物, 所以難免更受青少年喜愛, 相比較下, 《祝福》中祥林嫂這樣的村婦、怨婦, 自然就離我更遙遠一些。

重讀《祝福》, 讚歎魯迅在這麼短的篇幅內, 寫盡一個女人的半生, 那些如過山車般起伏的遭際, 被他寫得既突兀又合理。 祥林嫂這個主角身邊, 還活躍著一眾配角, 主角與配角相互映照、互為表裡。 相比這苦難深重的主角,

我更喜歡讀那些配角的段落, 每個配角也都熠熠生輝, 四叔、四嬸、衛老婆子、柳媽這些人, 一登場我就想笑, 《祝福》在滿紙悲涼中, 還有俏皮。

比如四叔(魯四爺)這個形象, 看得出來, 他總是盡力在家事和女眷面前保持沉默, 以維持他威嚴自負、不問瑣事的家長形象。 然而他越是說得少, 他的每一句脫口而出的話, 就越是暴露人品。

比如得知祥林嫂在淘米時突然被婆家擄走後, 四叔說:“可惡!然而……”

當用人仲介衛老婆子趕來解釋時, 四叔說:“可惡!”

待聽完衛老婆子兼有自損與恭維的一番解釋後, 四叔又說:“然而……”

四叔這幾句話, 幾乎稱不上話, 只是一個感歎詞一個轉折詞, 外加兩個標點, 被他顛來倒去說了幾次, 每一次都恰如其分, 與說話人的身份及所處情境極為相符,

每一次都欲說還休, 卻比長篇大論更生動傳神。

這是魯迅式的文字遊戲, 也是《祝福》的對話策略:讓主角盡力多說, 讓配角儘量少說。

你可能會說, 這不是廢話嗎?主角當然臺詞要多, 不然怎麼叫主角?配角當然要少說話, 否則不是要搶戲嗎?

我說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祝福》中人物話多話少, 首先取決於角色的身份與處境:祥林嫂是怨婦, 怨婦的特點之一即喜歡嘮叨和自言自語, 越沒有傾聽者, 人越有表達欲;反之, 四叔這樣的封建家長, 又自詡讀過幾本舊書的, 不苟言笑才是常態, 越是對他人無所求, 越金口難開。

所以, 魯四爺貴為《祝福》出場最早、級別最高的人物, 對白卻少得可憐, 除上述幾句外,

明確用雙引號標示的對白還有兩處, 一處是祥林嫂死後, 四爺關於死者是個“謬種”的蓋棺論定;一處是開篇剛見到魯迅時, 說他“胖了”。 除此之外, 他就像個隱身人一樣, 陰沉著臉, 一言不發卻又無處不在地籠罩在魯鎮的上空, 正是生殺予奪之人該有的氣場。

反觀祥林嫂, 話多得煩人, 《祝福》後半段幾乎全由她的講述支撐, 其中最著名也最大膽的, 當屬以“我真傻, 真的”開場的那場長篇獨白, 在這樣惜字如金的短篇中, 這段冗長的獨白居然原封不動地重複了兩次(只在最後幾句有個別的字句改動, 這是魯迅又一處小心機), 將她兒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悲慘經歷一說再說。

第一次說時, 所有人都震動, 第二次第N次說時, 不但她身邊那些多情的村婦們, 就連你我這樣的讀者們,也要厭煩和麻木了。

這正是《祝福》這篇小說要達到的效果。讓讀者讀到流淚,或是讓讀者讀到厭煩,對作者來說,都正中下懷。好的文學不但讓人有代入感,還會有生理反應,這反應不是撫慰或討好讀者,更可能是冒犯與叨擾讀者,全看小說人物和情境的需要。成熟的讀者,應該能超越這些表層的生理反應,去同理小說中的人物,並為小說叫好。

同樣的對話分配還出現在其他各色村婦身上(魯迅這幾篇小說,真是民國村婦大集錦),其中有一位衛老婆子,算是鄉村家政界首席獵頭,和所有的仲介一樣,她上下家通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將自己位置擺得極端正。論《祝福》臺詞量,衛老婆子僅次於祥林嫂,話癆方面排名第二,祥林嫂很多事蹟是通過衛老婆子之口說出來的,這樣安排,一是情節需要,二來也避免將全部敘事都交由祥林嫂一人自述(如同《在酒樓上》,所有的敘事重任都落到呂緯甫一人身上)。

有一場對話,發生在衛老婆子與四叔的老婆四嬸之間,兩人又分出了主次,衛老婆子為主,四嬸為次。我還是優先關注配角:這場對話中,四嬸一共就說了四句話:

“啊呀,這樣的婆婆!……”將話題引向祥林嫂那個精明強悍的婆婆,帶出祥林嫂二婚的因由。

“祥林嫂竟肯依?……”引出二婚拜堂現場,表現祥林嫂的頑抗、無助與愚忠。

“後來怎麼樣呢?”“後來呢?”則柳暗花明,引出祥林嫂苦盡甘來,二婚後“有車有房、父母雙亡”式的“好運”。

這一場對話中,喋喋不休的是衛老婆子,四嬸則是一副懵懂無知、欲言又止的樣子,但其實,她的每句話包括標點符號都飽含著暗示、期待與引導。此時的四嬸,像極了相聲中捧哏的,靠簡短語句串聯,讓衛老婆子漫長的講述分出層次與轉折,不至於乏味,也讓祥林嫂的命運起伏更富於邏輯性。而且四嬸這樣引導性的提問並不顯得刻意,恰恰是熱衷於八卦的人們慣常的打探用語。

初聽德雲社的時候,我們驚歎郭德綱功底之深、反應之快,但是聽多了,你會慢慢將注意力轉到老郭身邊那個人——於謙:他才是高手,幾句“嗯啊這是”,將一個張牙舞爪、氣場強大的人穩穩接住,又輕輕撩起,有四兩撥千金的精妙。如果說逗哏的郭德綱像一個大炮仗,不斷往自己身上加填彈藥,捧哏的於謙就是最終點燃炮仗的那個人,聽眾的叫好,往往緊跟在他話音剛落之時。

聽衛老婆子和四嬸聊天,我也有類似的感覺:四嬸才是高手。所以四嬸嫁給了四叔,而衛老婆子只能為他們家打工。至於祥林嫂,只能為衛老婆子和四嬸雙重打工。然後所有這些村婦合起來,為四叔打工。《祝福》短短篇幅,呈現的是完整的鄉村社會生態鏈,上中下游劃分得殘酷分明,話多的人,永遠為話少的人打工。

唯一能稍稍逃脫這生態鏈的,恐怕是“我”——姑且統稱為“迅哥”。迅哥雖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然而終究算是故鄉的過客,在外又無權勢,並不能為魯四爺所用,四爺因此看得分明:對於能為他所用的人,比如四嬸衛老婆子祥林嫂,他雖然口口聲聲“可惡”,畢竟還要加一句“然而”;對於真正無用之人,比如迅哥,二人的對話關係只能是:無話。

因此我們看到,《祝福》中僅有的兩名男性,魯四爺和魯迅哥,通篇沒有一問一答式的成形的對話。迅哥回鄉投宿在四爺家,按當時的禮數,兩名成年男性才是真正有資格坐在廳堂之上對談的,于情於理,迅哥和四爺都該徹夜長談一次,偏偏他爺倆無話可說。兩人間唯一的言語交集發生在開篇,魯迅是這樣描寫的:

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後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後即大罵其新黨……

這一串漂亮的頂針句,中學時曾被我大肆模仿。脫離了通篇的語境,單看這幾句,多少有些油滑,成年後重讀《祝福》,將這段話擺到全篇的對話機制中看,卻覺得無比貼切,它將兩個無話找話的成年人之間的寒暄套路寫得極深。考慮到二人本質上的“無話”,這場寒暄的結局必然如魯迅接下來所寫:

……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裡。

對話中,自有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上述這樣咬文嚼字的分析,這樣的精讀,不是每篇小說都經得起。魯迅這幾篇小說經得起。

《祝福》用對話規劃出的人際格局,看似絮絮叨叨,其實森然有序。所有的角色都處在最合理的位置,說著該說的話。其中,我格外關注那些配角的表現,因為正是這些配角們合力構成了主角祥林嫂所生存的社會環境,每個人都為最後的祥林嫂之死添了一刀。

我手裡有一本1976年版的《彷徨》,意識形態味道濃重,甚至將開篇這部《祝福》與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結合(二者寫作時間只差三年),說祥林嫂身上體現了《報告》中“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束縛中國農民的繩索,並將魯四爺定性為罪魁。難為四爺了。其實,每個時代的每一場個人悲劇,都是眾人努力的結果。四爺固然不善,可環顧祥林嫂身邊,可有一個好人?

寫一個女人的悲慘遭遇並不稀缺,能將這遭遇如何一步步發生,最終演變成不可逆的悲劇寫活,才算大師。這方面,《包法利夫人》也可看作一個加長版的中產階級的祥林嫂。

剩下的疑問是:當這樣的作品放在今天的中學語文課本上,為九零後、零零後們閱讀和考試時,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今天的青少年怎樣看這樣的小說?我真的想像不出,我能想到的,只有強烈的穿越感。

近一百年前,40多歲的魯迅寫《故鄉》《祝福》時,已是城裡的教授,故鄉于他是“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所在。但他畢竟生在故鄉長在故鄉,閨土或豆腐西施都曾是少年魯迅眼中的漂亮人物,祥林嫂在魯迅記憶中也曾活得滋潤過,所以才有了後來那樣痛切的今昔對比。這樣的對比,今天的孩子們能體會到嗎?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超哥》中,我也曾寫過我心目中的“閨土”:超哥。文末寫道:到我這一代人為止,每一個中國人都至少有一個農民兄弟,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裡都少不了農村的記憶,不管你走得多遠,他始終牽絆著你,拖累著你,也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支撐和溫暖著你……但是,也只是到我這一代為止,以後不會有了。

容我順著這思路稍稍臆想一下:魯迅筆下的這些人物,放在今天會有怎樣的遭遇?百年前的祝福,今天有沒有成真?——

豆腐西施楊二嫂的豆腐坊重新開張了,並拿到了來自縣城的訂單,然而終於因為二嫂手工作坊太慢、不會使用添加劑、說話刻薄以及愛沾小便宜而生意慘澹,關張大吉;

呂緯甫專科或技校畢業,先做鄉村教師,辭職後去了富士康,後寫詩並跳樓。相關事蹟拍成電影;

閨土——看名字就知道了——他還算挺好的,他正在你家社區附近的建築工地上挖地溝;

老公賀老六去東莞後,祥林嫂就近去了蘇州,先是做鐘點工,因手腳不利索被多家主人投訴,遭家政公司辭退,又在餐飲一條街上的一家黃燜雞店殺雞宰鵝。兒子阿毛留在老家,是留守兒童,由奶奶照看,奶奶去世後,阿毛流浪至城市,和小夥伴逃票進野生動物園,被狼咬死。祥林嫂聞訊病倒,後自殺。

“我”,迅哥,多年不回故鄉了,偶爾在群裡和閨土、呂緯甫聊幾句,每天忙於備課、寫文章、申報課題、還房貸,年底有望評上教授。

……

借魯迅一句話說:大抵如此吧。

所以,孩子們,要不要讓你們讀一讀今天的文學,瞭解一下今天的祥林嫂和閨土?

魯迅小說全集(丁聰插圖本)

掃上方二維碼即為購書頁面

《魯迅小說全集》包括魯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編》三個集子,囊括了魯迅的的全部小說作品;配圖為丁聰七十年代繪製的33幅插圖作品,七十年代是丁聰繪畫藝術成熟和情感豐沛的時期,這組配圖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就連你我這樣的讀者們,也要厭煩和麻木了。

這正是《祝福》這篇小說要達到的效果。讓讀者讀到流淚,或是讓讀者讀到厭煩,對作者來說,都正中下懷。好的文學不但讓人有代入感,還會有生理反應,這反應不是撫慰或討好讀者,更可能是冒犯與叨擾讀者,全看小說人物和情境的需要。成熟的讀者,應該能超越這些表層的生理反應,去同理小說中的人物,並為小說叫好。

同樣的對話分配還出現在其他各色村婦身上(魯迅這幾篇小說,真是民國村婦大集錦),其中有一位衛老婆子,算是鄉村家政界首席獵頭,和所有的仲介一樣,她上下家通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將自己位置擺得極端正。論《祝福》臺詞量,衛老婆子僅次於祥林嫂,話癆方面排名第二,祥林嫂很多事蹟是通過衛老婆子之口說出來的,這樣安排,一是情節需要,二來也避免將全部敘事都交由祥林嫂一人自述(如同《在酒樓上》,所有的敘事重任都落到呂緯甫一人身上)。

有一場對話,發生在衛老婆子與四叔的老婆四嬸之間,兩人又分出了主次,衛老婆子為主,四嬸為次。我還是優先關注配角:這場對話中,四嬸一共就說了四句話:

“啊呀,這樣的婆婆!……”將話題引向祥林嫂那個精明強悍的婆婆,帶出祥林嫂二婚的因由。

“祥林嫂竟肯依?……”引出二婚拜堂現場,表現祥林嫂的頑抗、無助與愚忠。

“後來怎麼樣呢?”“後來呢?”則柳暗花明,引出祥林嫂苦盡甘來,二婚後“有車有房、父母雙亡”式的“好運”。

這一場對話中,喋喋不休的是衛老婆子,四嬸則是一副懵懂無知、欲言又止的樣子,但其實,她的每句話包括標點符號都飽含著暗示、期待與引導。此時的四嬸,像極了相聲中捧哏的,靠簡短語句串聯,讓衛老婆子漫長的講述分出層次與轉折,不至於乏味,也讓祥林嫂的命運起伏更富於邏輯性。而且四嬸這樣引導性的提問並不顯得刻意,恰恰是熱衷於八卦的人們慣常的打探用語。

初聽德雲社的時候,我們驚歎郭德綱功底之深、反應之快,但是聽多了,你會慢慢將注意力轉到老郭身邊那個人——於謙:他才是高手,幾句“嗯啊這是”,將一個張牙舞爪、氣場強大的人穩穩接住,又輕輕撩起,有四兩撥千金的精妙。如果說逗哏的郭德綱像一個大炮仗,不斷往自己身上加填彈藥,捧哏的於謙就是最終點燃炮仗的那個人,聽眾的叫好,往往緊跟在他話音剛落之時。

聽衛老婆子和四嬸聊天,我也有類似的感覺:四嬸才是高手。所以四嬸嫁給了四叔,而衛老婆子只能為他們家打工。至於祥林嫂,只能為衛老婆子和四嬸雙重打工。然後所有這些村婦合起來,為四叔打工。《祝福》短短篇幅,呈現的是完整的鄉村社會生態鏈,上中下游劃分得殘酷分明,話多的人,永遠為話少的人打工。

唯一能稍稍逃脫這生態鏈的,恐怕是“我”——姑且統稱為“迅哥”。迅哥雖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然而終究算是故鄉的過客,在外又無權勢,並不能為魯四爺所用,四爺因此看得分明:對於能為他所用的人,比如四嬸衛老婆子祥林嫂,他雖然口口聲聲“可惡”,畢竟還要加一句“然而”;對於真正無用之人,比如迅哥,二人的對話關係只能是:無話。

因此我們看到,《祝福》中僅有的兩名男性,魯四爺和魯迅哥,通篇沒有一問一答式的成形的對話。迅哥回鄉投宿在四爺家,按當時的禮數,兩名成年男性才是真正有資格坐在廳堂之上對談的,于情於理,迅哥和四爺都該徹夜長談一次,偏偏他爺倆無話可說。兩人間唯一的言語交集發生在開篇,魯迅是這樣描寫的:

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後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後即大罵其新黨……

這一串漂亮的頂針句,中學時曾被我大肆模仿。脫離了通篇的語境,單看這幾句,多少有些油滑,成年後重讀《祝福》,將這段話擺到全篇的對話機制中看,卻覺得無比貼切,它將兩個無話找話的成年人之間的寒暄套路寫得極深。考慮到二人本質上的“無話”,這場寒暄的結局必然如魯迅接下來所寫:

……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裡。

對話中,自有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上述這樣咬文嚼字的分析,這樣的精讀,不是每篇小說都經得起。魯迅這幾篇小說經得起。

《祝福》用對話規劃出的人際格局,看似絮絮叨叨,其實森然有序。所有的角色都處在最合理的位置,說著該說的話。其中,我格外關注那些配角的表現,因為正是這些配角們合力構成了主角祥林嫂所生存的社會環境,每個人都為最後的祥林嫂之死添了一刀。

我手裡有一本1976年版的《彷徨》,意識形態味道濃重,甚至將開篇這部《祝福》與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結合(二者寫作時間只差三年),說祥林嫂身上體現了《報告》中“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束縛中國農民的繩索,並將魯四爺定性為罪魁。難為四爺了。其實,每個時代的每一場個人悲劇,都是眾人努力的結果。四爺固然不善,可環顧祥林嫂身邊,可有一個好人?

寫一個女人的悲慘遭遇並不稀缺,能將這遭遇如何一步步發生,最終演變成不可逆的悲劇寫活,才算大師。這方面,《包法利夫人》也可看作一個加長版的中產階級的祥林嫂。

剩下的疑問是:當這樣的作品放在今天的中學語文課本上,為九零後、零零後們閱讀和考試時,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今天的青少年怎樣看這樣的小說?我真的想像不出,我能想到的,只有強烈的穿越感。

近一百年前,40多歲的魯迅寫《故鄉》《祝福》時,已是城裡的教授,故鄉于他是“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所在。但他畢竟生在故鄉長在故鄉,閨土或豆腐西施都曾是少年魯迅眼中的漂亮人物,祥林嫂在魯迅記憶中也曾活得滋潤過,所以才有了後來那樣痛切的今昔對比。這樣的對比,今天的孩子們能體會到嗎?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超哥》中,我也曾寫過我心目中的“閨土”:超哥。文末寫道:到我這一代人為止,每一個中國人都至少有一個農民兄弟,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裡都少不了農村的記憶,不管你走得多遠,他始終牽絆著你,拖累著你,也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支撐和溫暖著你……但是,也只是到我這一代為止,以後不會有了。

容我順著這思路稍稍臆想一下:魯迅筆下的這些人物,放在今天會有怎樣的遭遇?百年前的祝福,今天有沒有成真?——

豆腐西施楊二嫂的豆腐坊重新開張了,並拿到了來自縣城的訂單,然而終於因為二嫂手工作坊太慢、不會使用添加劑、說話刻薄以及愛沾小便宜而生意慘澹,關張大吉;

呂緯甫專科或技校畢業,先做鄉村教師,辭職後去了富士康,後寫詩並跳樓。相關事蹟拍成電影;

閨土——看名字就知道了——他還算挺好的,他正在你家社區附近的建築工地上挖地溝;

老公賀老六去東莞後,祥林嫂就近去了蘇州,先是做鐘點工,因手腳不利索被多家主人投訴,遭家政公司辭退,又在餐飲一條街上的一家黃燜雞店殺雞宰鵝。兒子阿毛留在老家,是留守兒童,由奶奶照看,奶奶去世後,阿毛流浪至城市,和小夥伴逃票進野生動物園,被狼咬死。祥林嫂聞訊病倒,後自殺。

“我”,迅哥,多年不回故鄉了,偶爾在群裡和閨土、呂緯甫聊幾句,每天忙於備課、寫文章、申報課題、還房貸,年底有望評上教授。

……

借魯迅一句話說:大抵如此吧。

所以,孩子們,要不要讓你們讀一讀今天的文學,瞭解一下今天的祥林嫂和閨土?

魯迅小說全集(丁聰插圖本)

掃上方二維碼即為購書頁面

《魯迅小說全集》包括魯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編》三個集子,囊括了魯迅的的全部小說作品;配圖為丁聰七十年代繪製的33幅插圖作品,七十年代是丁聰繪畫藝術成熟和情感豐沛的時期,這組配圖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