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潮汕人的集結號——潮劇

潮劇是以廣東潮汕音調為主的戲曲, 是宋元南戲一個分支, 也稱“潮音戲”、“白字仔戲”, 是潮汕人聯結內外的重要紐帶, 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初稿》中記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 ”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 ”

明末潮劇已在閩南的詔安、雲霄、平和、東山、漳浦、南靖等地廣為流傳。 後來流傳到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由建陽麻沙出版的《荔鏡記》劇碼, 用“泉、潮二腔”演唱, 同時, 吸收南音的音樂曲調。 據清順治《潮州府志》載:明末清初, 潮劇是“雜以絲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風聲調”。 乾隆版《潮州府志》載:“所演傳奇, 皆習南音而操土風”, “聲歌輕婉, 閩、廣參半。 ”

潮劇演唱用真聲, 唱念用古譜"二四譜", 韻味濃郁。 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 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幫聲), 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 風格獨特, 表現力很強。 潮劇唱腔主要表現在用調上, 曲牌唱腔或對偶曲唱腔一般都應用四種調即: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 此外還有鎖南枝調、鬥鵪鶉調, 以及犯腔犯調。

潮劇行當是戲劇人物類型,

是塑造角色不可缺少的手段, 不同角色構成舞臺上的社會。 現代潮劇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 明代曾分為生、旦、貼、外、醜、末、淨七行, 而且每一種還有不同類型。 一台潮劇經常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來作為衡量演員陣容是否齊全的標準。

潮劇舞臺表演,

注重形體動作的協調統一, 均勻對稱, 動靜得宜, 剛柔相濟。 一個高品位的藝術精品, 除了劇本賦予它深刻的思想內容外, 主要還得力于演員的唱功, 做功。

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 表示對“老爺”(指神明)的尊敬, 人們也喜歡在熱鬧的氛圍下觀看, 一台好的潮劇, 往往使得鄉村萬人空巷, 使節日氣氛更加濃厚, 因此, 潮劇比其它劇種更具濃郁的民俗色彩, 也更加重視大團圓結局。 其中, 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老醜戲《柴房會》中, 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 在戲曲界也享有盛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