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論語》中完善自我

●黃欣睿(克拉瑪依市第一中學四高一學部語文1班)

在我印象中, 孔夫子一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 一襲素衣, 時捋長髯, 無論于旅途, 于生活, 於教學, 總能給予他人啟迪與思考。 但卻總是想不明白他的聖明從何而來。 近來再一次翻閱《論語》時, 我才意識到什麼是“言少勝多”, 感歎於所有近乎常識的真理細想來卻又有著深沉之處。

孔子的人生信條中, 首當其衝的一定是以仁為本吧。 他說:“君子去仁, 惡乎成名?”哪怕只有一頓飯的時間, 哪怕再緊急的情況, 都不能丟失仁德。 書中雖不乏對道德品質的論述,

“仁”卻總是出現於字裡行間。 確實, 在我看來, 相較於其它品質, 仁是一種人應秉持的本性, 不需要專門去加以修飾。 對朋友仁義, 對犯錯仁慈, 對做事仁德, 難道還算不上是為人的根本嗎?

孔子心目中的最高評價, 一定是以君子相稱吧。 “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 ”一個人如果既保留了原始的質樸之心, 又很有修養文采, 才可稱之為君子。 讀完這本書, 讓我對君子的定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他不僅是謙恭有禮, 還要心中坦蕩, 胸懷遠大。 想像社會中形形色色為夢想奮鬥的人, 有的人滿懷雄心壯志, 信心滿滿做著力所不能及的事;有的人聰明絕頂, 靠著圓滑世故與機靈手段攀上高位;而有的人沉穩自如, 對人以禮相待, 看得高遠卻腳踏實地。

也許他們最後的結果相同, 但只有後者能被稱之為君子。 未來某一天, 當我也投身於此時, 希望我也能夠配得上“君子”二字。

孔子如果放在當今, 一定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吧。 論語中對於教育問題有著許多長遠的意見, 使我不得不嘆服古人的一些智慧真的可以在時光的消磨中屹立不倒, 延續至今。 首先, 他認為“有教無類”, 我很喜歡這個詞, 無論貧富貴賤, 都有權利學習, 追求知識的真諦。 他的超前思想打破了傳統只有高官貴族才能上學的觀念, 比起聖賢之道更是可見孔子的偉大之處。

其次,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我相信孔子對待他的學生, 一定是注重觀察瞭解,

用不同的方式來教導不同的人。 這也是如今有些老師, 總是希望每個學生達到他們心中的理想標準, 最為欠缺的一點。

再而, 他希望學生做到“觸類旁通”, “告諸往而知來者”和我們現在的舉一反三, 學以致用是一個道理。 對於這點, 我不敢說自己做得多好, 但一直是我追求的方向, 透過一道題摸清一類題, 從一片文章中的情感揣摩到一類的共同之處。 像這樣教會了如何種一朵花, 而創造一片繽紛的花園才是學習應達到的最高境界。

正是因為這些對孔子的感受, 才使我猛然發覺《論語》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能引發人們的共鳴, 不僅僅是白紙黑字那般流於形式。 而孔子的偉大不能說完全是因為他的聖明賢德, 準確來講是他的聖賢有度,

持有原則, 堅信並做著他認為對的事情。 對於這位千年以前的聖人, 我由衷地感激, 他讓我在書中看見了一個全新的, 完美的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