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懷化學院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順利結業

懷化學院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結業典禮舉行。

湖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帆發表講話。

懷化學院校長宋克慧發表講話。

本網訊 7月3日上午, 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懷化學院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結業典禮在易圖境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行。 結業典禮由懷化學院黨委副書記吳波主持。

湖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帆, 懷化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宋克慧出席並發表講話。 懷化學院副校長張玲, 懷化市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姚團, 中國侗族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石佳能, 侗錦織造技藝省級傳承人吳念姬等出席結業典禮。

懷化學院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首期學員共40人,

來自懷化通道、新晃、靖州、洪江市, 邵陽新邵、婁底漣源和貴州黎平等地, 學員年齡跨度大, 有62歲的花甲老人, 也有16歲的花季少女。

在為期1個月的時間裡, 懷化學院為學員們開設了法制、史論、基礎、觀摩與社會調研、成果與促銷等五大類理論課程, 南京大學徐藝乙教授、湖南師範大學陳劍教授、武漢紡織大學葉洪光教授、中國生態志願者聯盟副秘書長蔡勵才、湖南夢想公社創始人盛柯及懷化學院吳波教授、張玲教授等14名專家應邀授課, 讓學員們瞭解非遺傳承的政策、公約及法律法規, 熟悉侗錦織造發展歷史與衍變、侗錦傳統文化與藝術特色, 增強學員對族群文化的認同感;侗錦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粟田梅、侗錦織造技藝省級傳承人吳念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成鳳到現場傳授技藝,

從排紗、挽紗到上機和挑花, 傳承人們手把手教會學員們編織侗錦, 給學員們傳授侗錦傳統圖案的織法, 講授圖案的文化寓意;懷化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的教學團隊為學員們開設了18門設計創意類課程, 提升學員的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懷化學院還組織學員們到貴州黔東南雷山苗族織繡實踐基地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織錦小微企業進行參觀考察, 讓學員們樹立發展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勇敢創業的意識。

“我們特別自豪:既是大學教授的學生, 又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徒弟。 ”學員代表蒲愛文在結業典禮上激動地說道。

蒲愛文, 新晃侗族自治縣職業中學美術教師。 她說, 以往也參加過高校舉辦的各類文化藝術培訓班, 但像“懷化學院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這樣學費全免、食宿全包、大牌教師雲集、理論與實踐並重, 實實在在提高傳承人群的技藝水準和創新能力的班, 還是首次參加, 她深切感受到了時代和國家對民族傳統文化、手工技藝的尊重與呵護, 蒲愛文表示, 要將培訓所掌握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帶回新晃, 傳承侗錦技藝, 促進新晃“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

宋克慧對學員們順利結業表示熱烈祝賀。 宋克慧指出, 培訓班結業, 對學員來說, 是傳統技藝融合創新設計的開端, 學員們要積極作為, 從“傳承人群”向“傳承人”的目標邁進, 為侗族織錦的保護與傳承作出更大貢獻;對懷化學院而言,標誌著學校非遺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學校將把非遺傳承、保護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積極探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和方法。“你們是懷化學院特殊的一批學生,懷化學院就是你們的母校,歡迎大家常回母校看看。”宋克慧說道。

張帆對“懷化學院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給予充分肯定,認為“教學安排到位、組織管理到位、學習成效到位”。張帆殷切希望學員們,要努力提升技藝,發揚工匠精神,跳出固有的經驗和認知,多學、多問、多練,取長補短,把侗錦織造技藝打磨得爐火純青;要注重創新創意,努力從日常生活中找尋靈感,用創新創意將非遺綻放時代光彩;要學會行銷推廣,與市場接軌,讓作品既“叫好”又“叫座”,真正破解侗錦侗錦織造技藝保護與傳承的困局,推動當地旅遊經濟發展。

結業典禮上,吳練團、吳躍木、粟利濃、楊光霞、伍健、蒲愛文等6名學員被聘請為聯絡站聯絡員。

臨別之際,來自通道芋頭侗寨的楊玉現學員現編了一首侗歌:“今天我們學習侗錦畢業要回家,不知又到哪天又來懷化學院又相逢,我們又來謝謝領導和教師,又來讀書學文化,又來和你們交心和談話。我們回去不忘恩,緊跟領袖傳下輩……”

校園上空,飄揚著婉轉動聽、沁人心脾的侗歌。(通訊員 盧宗旺 張夢芝)

學員代表蒲愛文在結業典禮上發言。

省文化廳副廳長張帆(左)與學員交流。

楊玉現學員向記者展示她在培訓期間設計和製作的侗族人物圖案侗錦。

“懷化學院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首期學員與領導及教師合影。

為侗族織錦的保護與傳承作出更大貢獻;對懷化學院而言,標誌著學校非遺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學校將把非遺傳承、保護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積極探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和方法。“你們是懷化學院特殊的一批學生,懷化學院就是你們的母校,歡迎大家常回母校看看。”宋克慧說道。

張帆對“懷化學院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給予充分肯定,認為“教學安排到位、組織管理到位、學習成效到位”。張帆殷切希望學員們,要努力提升技藝,發揚工匠精神,跳出固有的經驗和認知,多學、多問、多練,取長補短,把侗錦織造技藝打磨得爐火純青;要注重創新創意,努力從日常生活中找尋靈感,用創新創意將非遺綻放時代光彩;要學會行銷推廣,與市場接軌,讓作品既“叫好”又“叫座”,真正破解侗錦侗錦織造技藝保護與傳承的困局,推動當地旅遊經濟發展。

結業典禮上,吳練團、吳躍木、粟利濃、楊光霞、伍健、蒲愛文等6名學員被聘請為聯絡站聯絡員。

臨別之際,來自通道芋頭侗寨的楊玉現學員現編了一首侗歌:“今天我們學習侗錦畢業要回家,不知又到哪天又來懷化學院又相逢,我們又來謝謝領導和教師,又來讀書學文化,又來和你們交心和談話。我們回去不忘恩,緊跟領袖傳下輩……”

校園上空,飄揚著婉轉動聽、沁人心脾的侗歌。(通訊員 盧宗旺 張夢芝)

學員代表蒲愛文在結業典禮上發言。

省文化廳副廳長張帆(左)與學員交流。

楊玉現學員向記者展示她在培訓期間設計和製作的侗族人物圖案侗錦。

“懷化學院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首期學員與領導及教師合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