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快!立刻告訴我,你能脫口而出的詩歌是哪句?

3月21日是世界詩歌日, 前段時間的一檔節目在社會上引發了詩歌熱, 你對詩歌有多熱愛呢?

小新拿起話筒走上街頭, 聽聽大家脫口而出的一句詩是什麼?

你脫口而出的一句詩是什麼?

第一位採訪者說出的是《詩經·國風·秦風》中《蒹葭》的“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據小新瞭解, 這首詩是寫對意中人深深的企慕, 卻又求而不得的惆悵。

這位小哥脫口說出了這句詩, 莫非是對意中人的暗示?嘿, 兄弟, 說出你的故事!

有人最喜歡的詩人是李白, 脫口而出的是李白的《南陵別兒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

據這位女士說, 自己最喜歡李白豪放的性格, 對自己的人生態度也有積極地影響。

一位三年級的小學生背了一首朱熹的《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分剛過, 北京下了一場淅瀝小雨, 草色初綠、櫻花盛開, 滿眼的春色用一首詩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這位小哥說的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提起人們對詩歌的興趣, 小哥又多說了幾句:

“現在工作忙, 生活節奏也快, 平時很少有時間接觸詩歌, 其實年輕人還是要多加強對詩歌的學習……”

其實,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對詩歌的記憶還是在學生時代, 工作後仍主動接觸詩歌的人並不常見。

你可能沒有聽過“待到黎明花依舊, 快樂開心照九州”這句詩, 其實, 這是一個快遞小哥的原創詩!

當快遞小哥脫口而出自己寫的詩歌的時候, 小新真的被驚到了!不僅押韻, 而且真的很生動!

小哥說, 平時不忙的時候會寫幾句詩樂呵樂呵, 也能表達自己的一種心情。

詩的全文如下:

盡攬春色幽情處,

醉臥樓閣忘煩愁。

待到黎明花依舊,

快樂開心照九州。

小哥棒棒的, 繼續加油哦!

當然, 很多人脫口而出的是我們剛剛學習古詩時接觸的《靜夜思》《登鸛雀樓》《鵝鵝鵝》等, 這些詩已經深深刻在了人們心中。

小新通過採訪感受到, 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 每個人都能隨口說上一兩句詩歌, 甚至也有很多人利用業餘時間學習、賞析詩歌。

中國的詩歌在世界上無可比擬,從古代的唐詩宋詞,到近現代的白話詩,詩歌的形式在變,中國人對詩歌的情節卻愈加濃厚。

有人說,中國自古是一個詩教大國,但這種詩教與美育,已隨著歷史長河從明流轉入暗道。

事實上,當人們聽到曾經熟記於心的詩句,內心總會泛起波瀾,這種怦然心動的感覺也許任何藝術都不能達到。

資料圖 陳煜 攝

為什麼中國人愛讀詩?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魁寶,對於中國人來說,詩性深藏在人們的骨子裡。

南懷瑾曾說過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讀詩:

一般人通常認為,作詩就是無病呻吟,變成詩匠。其實詩的目的,並不是專搞文學或當一個詩人,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

孔子對子貢說的話,點出了“詩”的道理是什麼:讀了詩,並不是教你變成一個酸溜溜的書呆子,一定要“告諸往而知來者”。

詩歌就像一粒種子,一旦播進人們心中,就一定會生根、發芽,點綴人們的心靈,也指引著人們的行動。

資料圖 李淩 攝

詩有什麼用?

曾經有人問,中國的詩歌文化確實無與倫比,但是不能吃不能穿,有什麼用呢?

有一個段子通俗的解答了這個問題:

和女友走在林蔭小路上,看到遠處彩霞成片,偶爾有一兩隻小鳥在樹梢上飛起,你感慨於此情此景,但想了半天只能感歎:哇塞,太美了!

這時女友淡淡的說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知乎上一位網友的回答更透徹:

早晨起來的時候,看到窗外陽光正好,生機一片,想到“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週末和朋友去農家樂,看見農民在田間地頭勞作,想到“春風能解凍,和煦催耕種”“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古人出遊,吟詩作詞。馬可波羅、徐霞客出遊,皆有遊記;餘秋雨出遊,也能有《文化苦旅》《千年一歎》。有詩情,才能體會到畫意,腹有詩書,才覺得這個世界原來是如此的飽滿、有質感。

若看到美景只能感歎一句“好美啊”,一腔情愫無處噴灑,也實在憋屈得夠嗆……

——知乎網友帝哲

詩是民族文化的符號

從一首詩可以看見一個民族。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詩歌文化貫穿始終,已經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特色符號。

一位網友講述了詩歌帶給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自己是馬來西亞的華裔,從學說話就開始學習“床前明月光”“孤舟蓑笠翁”,看故事也是女媧補天、精衛填海……

以前不瞭解先輩下南洋在這片土地上堅守華文教育的辛苦,現在覺得他們簡直完成了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讓我現在依舊可以欣賞中文的美麗,感受詩歌的壯麗,領略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林語堂說,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諺語和詩卷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

詩歌是一座豐富的寶庫,能從中汲取營養的人註定更加豐滿。

腹有詩書氣自華。

世界詩歌日,你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詩是什麼?

中國的詩歌在世界上無可比擬,從古代的唐詩宋詞,到近現代的白話詩,詩歌的形式在變,中國人對詩歌的情節卻愈加濃厚。

有人說,中國自古是一個詩教大國,但這種詩教與美育,已隨著歷史長河從明流轉入暗道。

事實上,當人們聽到曾經熟記於心的詩句,內心總會泛起波瀾,這種怦然心動的感覺也許任何藝術都不能達到。

資料圖 陳煜 攝

為什麼中國人愛讀詩?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魁寶,對於中國人來說,詩性深藏在人們的骨子裡。

南懷瑾曾說過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讀詩:

一般人通常認為,作詩就是無病呻吟,變成詩匠。其實詩的目的,並不是專搞文學或當一個詩人,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

孔子對子貢說的話,點出了“詩”的道理是什麼:讀了詩,並不是教你變成一個酸溜溜的書呆子,一定要“告諸往而知來者”。

詩歌就像一粒種子,一旦播進人們心中,就一定會生根、發芽,點綴人們的心靈,也指引著人們的行動。

資料圖 李淩 攝

詩有什麼用?

曾經有人問,中國的詩歌文化確實無與倫比,但是不能吃不能穿,有什麼用呢?

有一個段子通俗的解答了這個問題:

和女友走在林蔭小路上,看到遠處彩霞成片,偶爾有一兩隻小鳥在樹梢上飛起,你感慨於此情此景,但想了半天只能感歎:哇塞,太美了!

這時女友淡淡的說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知乎上一位網友的回答更透徹:

早晨起來的時候,看到窗外陽光正好,生機一片,想到“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週末和朋友去農家樂,看見農民在田間地頭勞作,想到“春風能解凍,和煦催耕種”“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古人出遊,吟詩作詞。馬可波羅、徐霞客出遊,皆有遊記;餘秋雨出遊,也能有《文化苦旅》《千年一歎》。有詩情,才能體會到畫意,腹有詩書,才覺得這個世界原來是如此的飽滿、有質感。

若看到美景只能感歎一句“好美啊”,一腔情愫無處噴灑,也實在憋屈得夠嗆……

——知乎網友帝哲

詩是民族文化的符號

從一首詩可以看見一個民族。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詩歌文化貫穿始終,已經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特色符號。

一位網友講述了詩歌帶給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自己是馬來西亞的華裔,從學說話就開始學習“床前明月光”“孤舟蓑笠翁”,看故事也是女媧補天、精衛填海……

以前不瞭解先輩下南洋在這片土地上堅守華文教育的辛苦,現在覺得他們簡直完成了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讓我現在依舊可以欣賞中文的美麗,感受詩歌的壯麗,領略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林語堂說,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諺語和詩卷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

詩歌是一座豐富的寶庫,能從中汲取營養的人註定更加豐滿。

腹有詩書氣自華。

世界詩歌日,你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詩是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