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細數那些年我們喝過的假雞湯,原來真相是這樣的!

如今社會競爭愈演愈烈, 連幾歲的孩子都不能倖免。 家長們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落於人後, 只好讓孩子先行一步。 在還沒入學以前, 各種補習就已經填滿了孩子們的生活。 於是, 很多孩子所掌握的知識之豐富, 讓我這個成年人都汗顏。

在學習的過程中, 我們經常會被各種名人名言、名人事蹟, 或者“雞湯文”教導, 長輩希望我們以他們為榜樣, 更加的努力。 但有些雞湯卻被人們斷章取義, 扭曲了原有的意義, 成為“毒雞湯”, 喝了之後危害更大。

1.人是生而自由的

盧梭

經常有人用這句話給自己肆無忌憚的破壞規則找藉口。 可是, 這並非一句完整的話, 意義也被人曲解了。 其實盧梭是這樣說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 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 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 ”所以說, 不要太過放飛自己, 小心失控摔下來。

2.天才是99%的汗水+1%的靈感

愛迪生

這是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的一句話, 教導我們只要足夠努力就能成功。 可是, 告訴我們這句話的人卻沒說這句話後面還有更重要的一句話, “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 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所以, 少年, 努力沒有錯, 但是要找對方向,

否則都是無用功。

3.以德報怨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以德報怨成為一個道德準則, 人們覺得這樣可以彰顯自己的大度。 可是最初孔子對這個詞是持反對態度的, 他認為我們不應該這樣做。 孔子是這樣說的, “以德報怨,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你如果以德報怨, 那你拿什麼報德呢?

4.三思而後行

孔子

又是和孔子有關。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影響至深,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 有很多卻被人們曲解了。 完整版是這樣的,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 斯可矣。 ”孔子老人家的意思是, 從兩方面考慮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不要瞻前顧後考慮太多, Just do it!去做就好。

5.相濡以沫

這個可能要打破很多人美好的幻想了。 人們總喜歡把這個詞當成是甜言蜜語說給自己的愛人聽, 但其實後邊還有一句, “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想要告訴我們, 與其在面對死亡威脅時才相互扶持, 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生活, 互不相識。 我們總是只在意美好的開頭, 卻刻意遺忘痛苦的結局。

6.達芬奇畫雞蛋

達芬奇畫蛋

這個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 它想要教導我們要學會堅持以及熟能生巧。 但是在達·芬奇的相關史料及權威傳記中, 完全沒有這個故事的蛛絲馬跡。 所以說, 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假的, 只是人們杜撰出來的。

孔子、孔聖人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孔子在歷史上的貢獻小編就不多說了,要說的話一時半會兒也說不完。雖然孔子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他的成就和頭銜讓所有人在一提到孔子的情況下,腦中會立刻浮現出孔子的形象:溫文爾雅、談吐不凡、胸襟豁達、能看透萬事萬物等等。在真實的歷史中,孔子後半生的形象和大家幻想的差不多,但是前半生可能會出乎一部分人的意料。今天給大家說說孔子早年間的兩件軼事,讓大家更全面地瞭解孔子。

事一

孔子的仕途是從魯國的倉庫管理員開始的,之後又做過畜牧管理員。後來經過他的不斷學習,深究古代典章和禮儀,不久後升為魯國宮廷首席禮儀官(古時的具體官名不記得了)。一時間,宮廷上下所有達官貴人都向孔子請教禮儀之道。有一次,孔子陪魯國國王去齊國赴宴,席間,齊國國王感覺光吃飯太枯燥,於是叫來一群人上來跳了個土著舞蹈,站在魯國國王身邊的孔子大怒,孔子表示,按照禮儀之道,兩國君主吃飯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應該讓這種粗俗的表演出現,這種表演是對魯國國王的不敬,說完就令人把舞蹈演員的手腳砍下來以此謝罪。

事二

和孔子同一時代有個叫少正卯的人,是魯國的大夫,能言善辯,也是魯國的著名人物之一。少正卯和孔子一樣,都開辦私學,招收學生,算是同行吧。少正卯因為口才好,經常在魯國弄個演講什麼的,少正卯的演講多次把孔子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講。西元前496年,孔子任魯國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後7日就把少正卯殺死並曝屍三天。孔子的弟子不明白為何要殺他,孔子回答說:少正卯有“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劣品性。這五種惡劣品性翻譯成普通話就是:學識淵博,居心險惡;不按禮儀行事;鬼話連篇、善於狡辯;憤青;美化自己的錯誤。小編感覺用這五種理由殺人會不會有些牽強?

影視劇中的少正卯

後來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張得罪了不少魯國貴人,他不得不周遊各國。在周遊了14年後,看淡一切的孔子不再熱心政治,繼續回到魯國開班教學,行事作風也不像以前那般犀利,為人處世逐漸變成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那個樣子。

看完這兩個故事,估計大家會對孔子有個全新的認識。我們平時總希望自己所認可的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污點,其實人無完人,連孔聖人也不例外,一點錯誤、一些污點掩蓋不了一個偉人的功績(好像發生在孔子身上的這兩件事也不能叫錯誤吧),我們應該用包容、全面的眼光看待任何事物、任何人。

孔子在歷史上的貢獻小編就不多說了,要說的話一時半會兒也說不完。雖然孔子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他的成就和頭銜讓所有人在一提到孔子的情況下,腦中會立刻浮現出孔子的形象:溫文爾雅、談吐不凡、胸襟豁達、能看透萬事萬物等等。在真實的歷史中,孔子後半生的形象和大家幻想的差不多,但是前半生可能會出乎一部分人的意料。今天給大家說說孔子早年間的兩件軼事,讓大家更全面地瞭解孔子。

事一

孔子的仕途是從魯國的倉庫管理員開始的,之後又做過畜牧管理員。後來經過他的不斷學習,深究古代典章和禮儀,不久後升為魯國宮廷首席禮儀官(古時的具體官名不記得了)。一時間,宮廷上下所有達官貴人都向孔子請教禮儀之道。有一次,孔子陪魯國國王去齊國赴宴,席間,齊國國王感覺光吃飯太枯燥,於是叫來一群人上來跳了個土著舞蹈,站在魯國國王身邊的孔子大怒,孔子表示,按照禮儀之道,兩國君主吃飯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應該讓這種粗俗的表演出現,這種表演是對魯國國王的不敬,說完就令人把舞蹈演員的手腳砍下來以此謝罪。

事二

和孔子同一時代有個叫少正卯的人,是魯國的大夫,能言善辯,也是魯國的著名人物之一。少正卯和孔子一樣,都開辦私學,招收學生,算是同行吧。少正卯因為口才好,經常在魯國弄個演講什麼的,少正卯的演講多次把孔子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講。西元前496年,孔子任魯國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後7日就把少正卯殺死並曝屍三天。孔子的弟子不明白為何要殺他,孔子回答說:少正卯有“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劣品性。這五種惡劣品性翻譯成普通話就是:學識淵博,居心險惡;不按禮儀行事;鬼話連篇、善於狡辯;憤青;美化自己的錯誤。小編感覺用這五種理由殺人會不會有些牽強?

影視劇中的少正卯

後來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張得罪了不少魯國貴人,他不得不周遊各國。在周遊了14年後,看淡一切的孔子不再熱心政治,繼續回到魯國開班教學,行事作風也不像以前那般犀利,為人處世逐漸變成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那個樣子。

看完這兩個故事,估計大家會對孔子有個全新的認識。我們平時總希望自己所認可的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污點,其實人無完人,連孔聖人也不例外,一點錯誤、一些污點掩蓋不了一個偉人的功績(好像發生在孔子身上的這兩件事也不能叫錯誤吧),我們應該用包容、全面的眼光看待任何事物、任何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