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中國電影要回歸對品質的追求

中國電影票房在經歷了2015年同比增長48.7%的大爆發之後, 於去年呈現“斷崖式下跌”, 從業者們該報以怎樣的態度?

編輯整理 | 王小琦

在最新一期“第一財經”《中國經營者》節目中,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任仲倫分享了他對於電影行業的一些新看法。

幾年前, 他曾引用過這樣一句話:“電影工業是一個模糊不清的產業, 不僅對外行人如此, 對於內行人也是如此。 ”

如今, 這個越來越靠資本驅動的行業, 是變得逐漸清晰, 還是仍舊充滿“不確定”?

中國電影票房在經歷了2015年同比增長48.7%的大爆發之後, 於去年呈現“斷崖式下跌”,

對此從業者們又該報以怎樣的態度?對於這些問題, 任仲倫與節目主持人劉曄、電影製片人關雅荻交流了自己的觀點。

以下內容整理自任仲倫在節目中的發言。

任仲倫

電影產業怎麼賺錢?

我2003年上任後去美國, 拜訪了當時五家大的電影公司,

他們告訴我“產業鏈”三個字。

有一個公司老闆給我看他們去年的財報, 當年度新片的收入只占收益的30%左右, 而版權收入占70%以上。 實際上只靠新片收入是不夠的, 版權的連鎖開發, 是支撐這個企業能夠在潮起潮落、風雨不定的行業背景下, 保持長治久安的一個根本。

好萊塢六大公司, 產業鏈更為完整, 製片、版權、發行、主題公園, 還有一些新型媒體, 一系列構成整個產業鏈。

2016年迪士尼財報顯示, 整個迪士尼收入大概是556億美元, 淨利潤達到了93.91億美元。 美國六大公司裡它現在算第一。 票房收入去年全球達到了將近75億美元。 但在整個556億美元的營收結構裡, 影視娛樂收入只占16.97%, 更多可能來自於相關其它產業。

比方說衍生產品開發就達到55億美元左右,

將近10%。 其它如主題公園的各種收入, 都超過了製片本身。 這是我們要打造上影這樣一個大型影業集團, 必須去思考的。 不走單一的製片道路, 走一個產業鏈完整的、大型影業公司的道路, 這可能是我們悟到的一個戰略選擇。

中國電影要回歸對品質的追求

2016年電影節期間, 美國南加州電影學院院長, 來做了一個演講, 題目關於電影藝術和電影品質。 他講完後跟我說, 到這裡他變成了一個孤獨的佈道者。 沒有人在講藝術, 沒有人講電影品質, 全在講票房, 全在告訴他, 一兩年我們超過他們。

到了去年下半年, 增速放緩的跡象就出來了, 去年暑假期間, 超過十億票房的, 就是上影出品的《盜墓筆記》。 一個暑假至少應該有三到四部影片會超過十億,

於是很多媒體說, 中國電影界要重新進入冬天了。

實際上造成這個的原因, 我仔細想了想, 第一毫無疑問, 前幾年連續增長, 尤其是2015年度48.7%的增速, 是超速的。 所以到2016年, 在這樣一個超速發展的基點上, 有一點調整下落, 我覺得也屬正常。 但是沒想到放緩了那麼多, 僅為3.7%。

根源實際上在前幾年的超速過程中已經埋下了, 影片品質首先成了一個大問題。 大家都覺得票房在不斷增長, 就急功近利, 哪一部影片成功, 模仿的蜂擁而起, 變成一批影片。

過去一個劇本的創作至少在半年到一年, 主創人員進入這個劇組, 至少花兩到三個月研讀劇本、研讀角色, 進組後導演還會組織他們進行交流、談戲,

再去外景體驗生活, 最後拍攝。 前前後後一般應該是一年半到兩年, 現在一般的影片半年、十個月, 就拍出來了。 一線演員忙得很, 一會兒參加真人秀, 一會兒參加節目, 拍幾天又走了。 影片之所以增速放緩, 跟品質也是有關的。

第二市場規範也起了一定作用。 2016年以前, 大家為了促銷影片, 用了很多, 有的甚至不太規範的促銷手法, 票補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法。 據官方權威人士分析, 大概票補在10%以上, 那麼有50到60億元不是直接由票房產生的, 但也被認為是票房。 清洗掉這50-60億元, 才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真實狀況。

電影的核心還是創造

2015年12個億, 差不多年人均看不到一次的電影;2016年13億, 差不多中國人人均看一次。 美國是人均四次, 如果我們哪一年做到人均四次了,那麼中國這個產業的空間很大。

最核心的問題,電影除了商品的本性外,還是一個藝術創造,擁有它的思想、藝術價值。這個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不是用錢堆出來的,是需要一批思想者、創造者去完成的。

所以我經常講,如果我們沒有天才的天分,那至少應該有匠心。沒有天分,也不願意用匠心,只用錢去堆,堆出來的結果一定會受到懲罰和報復。

我們現在從國家層面提出,大國向強國發展。強國的最大標誌,不是影院超過了美國,螢幕數超過了美國,影片數量超過了美國,而是我們有多少真正意義上能征服人心的電影。

很多人看完《摔跤吧!爸爸》跟我交流,這部影片看上去好像並不那麼驚豔,也不是太離奇,但在中國的發行已經超過十億。這是一個最大的,也很簡單的問題:回歸到人情、回歸到人性,回歸到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達。

實際上所有藝術最本質的都是這個東西。如果我們撇開了這些,講視效、視聽、特技、特效,不是根本。中國電影可能是到了這一階段後,經過一番潮起潮落,應該更深切地認識到,電影的核心還是創造。

中國電影的成長方向

第一,在產業、企業、運行上,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的落差,技術上的差別可能更大。美國始終在不斷提升它的技術能級,拉開與第三世界國家電影製作的水準。

第二,它有比較成熟的製片經驗。對於電影來講,成熟的製片經驗很重要。我們過去強調、總結比較多的是藝術創作經驗,很少去思考製片經驗。所以一講發展電影產業,想到的是導演、演員、編劇,但實際上最基礎的力量是製片人。製片人才是推動這個行業最基本的團隊。

第三,是一個全球的市場體系,還有金融服務體系。所以美國電影產業是一個完整的,甚至可以說完備的製作體系。這個體系是中國電影要學習、借鑒、努力的。

電影最初的功能,各個國家認識不一樣。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電影,相信電影是審美,把它看成比較極端、好的藝術品,比較摒棄它的商業功能。你跟法國藝術家說美國電影沒文化,一般他們會給你敬一杯酒。在我們中國,或說有些國家,對電影最初的認識,除了反應生活外,可能還有一個文以載道。

作品要傳達一點思想,這是藝術的認知功能。美國電影可能一開始就認為是娛樂。藝術的三大功能:認知功能、審美功能、娛樂功能。這三大功能擁有更廣泛觀眾基礎的應該是娛樂功能,美國電影就是把娛樂功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也是比較迅速贏得更多觀眾的捷徑。

電影這個產品需要一些共鳴,這個產業從一開始就要巨大的資金去投入,沒有幾十萬幾百萬以上的人群跟你共鳴,那你完全不必用這個方式去表達。當你用投資昂貴的表現形式去表現的時候,表現的不僅僅是你個人,而且要通過個人表達去觸摸到更多共同的心靈和情感,這樣才可以完成。

如果我們哪一年做到人均四次了,那麼中國這個產業的空間很大。

最核心的問題,電影除了商品的本性外,還是一個藝術創造,擁有它的思想、藝術價值。這個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不是用錢堆出來的,是需要一批思想者、創造者去完成的。

所以我經常講,如果我們沒有天才的天分,那至少應該有匠心。沒有天分,也不願意用匠心,只用錢去堆,堆出來的結果一定會受到懲罰和報復。

我們現在從國家層面提出,大國向強國發展。強國的最大標誌,不是影院超過了美國,螢幕數超過了美國,影片數量超過了美國,而是我們有多少真正意義上能征服人心的電影。

很多人看完《摔跤吧!爸爸》跟我交流,這部影片看上去好像並不那麼驚豔,也不是太離奇,但在中國的發行已經超過十億。這是一個最大的,也很簡單的問題:回歸到人情、回歸到人性,回歸到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達。

實際上所有藝術最本質的都是這個東西。如果我們撇開了這些,講視效、視聽、特技、特效,不是根本。中國電影可能是到了這一階段後,經過一番潮起潮落,應該更深切地認識到,電影的核心還是創造。

中國電影的成長方向

第一,在產業、企業、運行上,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的落差,技術上的差別可能更大。美國始終在不斷提升它的技術能級,拉開與第三世界國家電影製作的水準。

第二,它有比較成熟的製片經驗。對於電影來講,成熟的製片經驗很重要。我們過去強調、總結比較多的是藝術創作經驗,很少去思考製片經驗。所以一講發展電影產業,想到的是導演、演員、編劇,但實際上最基礎的力量是製片人。製片人才是推動這個行業最基本的團隊。

第三,是一個全球的市場體系,還有金融服務體系。所以美國電影產業是一個完整的,甚至可以說完備的製作體系。這個體系是中國電影要學習、借鑒、努力的。

電影最初的功能,各個國家認識不一樣。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電影,相信電影是審美,把它看成比較極端、好的藝術品,比較摒棄它的商業功能。你跟法國藝術家說美國電影沒文化,一般他們會給你敬一杯酒。在我們中國,或說有些國家,對電影最初的認識,除了反應生活外,可能還有一個文以載道。

作品要傳達一點思想,這是藝術的認知功能。美國電影可能一開始就認為是娛樂。藝術的三大功能:認知功能、審美功能、娛樂功能。這三大功能擁有更廣泛觀眾基礎的應該是娛樂功能,美國電影就是把娛樂功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也是比較迅速贏得更多觀眾的捷徑。

電影這個產品需要一些共鳴,這個產業從一開始就要巨大的資金去投入,沒有幾十萬幾百萬以上的人群跟你共鳴,那你完全不必用這個方式去表達。當你用投資昂貴的表現形式去表現的時候,表現的不僅僅是你個人,而且要通過個人表達去觸摸到更多共同的心靈和情感,這樣才可以完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