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助推中國經濟轉型,中信集團探尋金融務“實”之道

《財經》記者 秦嘉敏/文 王東/編輯

今年以來, 金融監管持續趨嚴, 去杠杆力度加大, 資金成本可能進一步傳導到實體端。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受到關注。

中信集團旗下多家金融機構在服務實體方面積極探索, 包括銀行對政府融資平臺的公司化改造, 證券對軍工科研所的改制, 以及信託成立服務中小企業的專門基金等。 發揮綜合金融優勢, 提供創新解決方案成為中信集團的金融務“實”之道。

6月23日, 中國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在"走進中信"沙龍活動上表示, 金融要提高服務

實體經濟的水準和能力, 需要首先對服務的物件有深刻的理解, 要比客戶更瞭解其所在的行業和他的業務。 中信的金融實踐表明, 顧問服務要先行。 金融服務要從單純融資進入“融資+融智”的新階段。

在中信銀行杭州分行副行長朱義明看來, 銀行等金融機構承擔了經濟週期下行的壓力。

“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新的經濟業態下, 用一種更有價值的手段和轉型下的手段去支援實體經濟, 使中國在這次轉型的過程中實現順利的切換。 ”除了實體自身努力之外, 銀行和金融機構也必須迎合到切換過程, 順應切換的潮流, 他表示。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研究所所長黃漢權認為,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向上, 只有緊扣產業轉型升級的大方向、大背景, 以及進入到創新驅動發展階段, 把創新作為第一推動力, 更好的設計金融產品和“一攬子”的顧問服務, 才能讓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更加順暢, 讓新興產業更加快速的成長壯大, 實現新舊動能轉化、接續, 讓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融資+融智"紓困地方政府債務

2008年以後, 地方融資平臺業務大量發展。 主業不突出、線條不清晰、管理不到位, 是地方融資平臺被社會詬病的重要問題, 也是地方債務突出的主要原因。 當前中國的金融風險比較大, 除了企業的高負債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

在民營經濟占較大份額浙江, 中小企業占比達到97%。 企業"小、散、碎"的特徵明顯, 國有企業不多, 特別是壟斷性的大國企非常少。 同時, 浙江的縣域經濟特別發達, 百強縣數量長期位居全國最前列, 地市和縣域財力強。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的柯橋區是紹興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 柯橋區實現GDP1239億元, 人均生產總值18.85萬元。 柯橋區的經濟持續發展特別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民生工程建設等三大領域需要強有力的金融支援與保障。

另一方面, 柯橋區的國有資產分佈比較分散, 缺乏核心業務定位。 雖然有柯橋區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 但作為行政性的管理機構, 公司治理有待進一步完善, 沒有健全的內控制度體系, 沒有辦法到債券市場上融資。

對此, 中信銀行紹興分行與中信系券商聯合進駐柯橋, 梳理其主營業務, 形成以輕紡城市場經營、水務、安置房建設等為核心的十大業務板塊。 同時, 健全相關公司治理制度, 協調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完善的財務制度顧問服務和建立內部控制制度, 出具三年連審審計報告。 最後引入外部評級, 聘用律所機構,

出具募集說明書, 全面完成發債準備。

經過梳理後的柯橋國資總資產1180億, 淨資產470億, 外部評級AA+, 成為浙江省內綜合實力最強的區縣級大型城建企業, 登陸債券市場以後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2015年到2016年, 中信銀行紹興分行和中信系券商合計為柯橋區註冊債券金額198億, 目前已經發行了157億元。

通過"融資+融智"的全面服務, 對客戶來講, 融資管道進一步打開, 融資規模增長, 融資成本降低, 市場影響力提升。 與此同時, 柯橋區政府債務管理更加規範, 分散型債務管理向集中型債務管理轉變。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 招商引資實力增強, 對優質專案、實力企業的吸引力增強。

"柯橋模式"案例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地方融資平臺脫離地方政府進行公司化改造。 曹遠征提到,"柯橋模式"把龐大的業務梳理成幾個公司,將業務平臺組合起來,根據業務進行分類管理。同時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物理性質,會產生不同的現金流,從而能夠根據業務鏈條的性質提供融資安排。

在浙江省政府和中信集團的強強聯合下,"柯橋模式"快速複製推廣。目前,"柯橋模式"已在浙江省紹興市的上虞、諸暨、嵊州等地落地。

中信銀行紹興分行副行長溫偉祥總結稱,"柯橋模式"是中信銀行杭州分行借助中信集團綜合平臺優勢,在過去為政府提供融資的基礎上,為地方政府提供的“顧問式”服務、“一攬子”融資,實現了從單純融資到“融資+融智”的轉變,構建起了新型的銀政合作關係。

“顧問先行”服務產業並購升級

金融要對實業提供服務,首先必須對行業和實業有深刻的理解。“從軍品到民品,從央企到民企,從債券、IPO到並購,如果金融企業能夠提高自己對產業的理解力和行業的理解力,就能夠比較好地服務于客戶,伴隨客戶持續成長。” 中信證券投行委運營部負責人、董事總經理王治鑒表示。

2016年,中信證券完成了中國動力(600482.SH)的重大資產重組專案。中船重工成立於1999年7月1日,是我國十大軍工集團之一。交易方案是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下面的五個研究所的相關研發力量,包括中國重工以及風帆集團下面的發動機資產,全部注入風帆股份(重組後更名為“中國動力”)。

A股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價值集中在研發力量,而我國傳統的軍工研發力量集中在研究所。在資本市場看來,重組前的風帆股份缺乏有效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投資品。此外,軍工產業離市場較遠,而研究所往往是事業單位,研究人員也是事業單位的身份。這幾個方面約束了軍工研究的發展。

資本市場對接原有的軍工研發系統,可以體現極高的融資效率,也有助於研發向產品、生產、產能的轉換。整合後的中國動力將研究院所和整個的生產公司、生產裝備廠全部打造成一個平臺,從研究到產能的擴張、市場的推廣,從軍品的保障到民品的推廣和開發,實現了全方位的整體統籌。

除了“錢”之外,“人”是關鍵。原有的科研院所是事業單位體制。在完成了重大資產重組之後,2016年下半年中國動力立即實行了核心技術研發人員的股權激勵計畫,從而把研發人員的研發動力和市場表現結合起來。

在曹遠征看來,中國動力的重大資產重組中,中信證券不僅進行了整合,最重要的是改制。“中國最難的問題就是事業單位改企業,改制是最困難的。同時還是科研院所的改制,而且有股權激勵。這對於人力資本的提升和研發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意義。”

中國動力的案例最終的交易規模是275億左右,其中配套融資規模134億,投入到五大研究所的相應規模近100億。在12個月之內完成100億的研發方向融資,相當於這五家研究所歷史上所有科研經費的撥款總和的1.5倍。

王治鑒認為,中國動力的資產重組為投資銀行提供了很好的交易,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比較好的投資品,即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的軍民融合的發動機研發平臺,也有助於推動傳統的軍工事業單位向市場化轉變,與資本市場對接。

“核心問題是金融機構對於行業的理解”,曹遠征表示,“投行本身就是顧問,對行業的理解要比你的客戶更加深入。一定是你對這個行業的瞭解比行業裡的人還要深刻,我才能把業務交給你。”

黃漢權認為,在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過程中,不僅解決了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還給實體經濟提供了增值服務。“實際上是跟企業捆綁在一起發展,形成命運的共同體。大家彼此共進退、同呼吸。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金融機構具有強大的產業研究和分析的背景,對產業發展趨勢有深入瞭解。”

中小企業“商業可持續”融資道路

在我國的經濟構成中,中小企業一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並且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業時常受融資難問題所困擾。大的央企找銀行貸款,銀行就是基準利率,甚至基準利率下浮。中小企業都是初創企業,找傳統銀行貸款一直比較難,並且議價能力偏弱。

中信信託高級經理王大為介紹,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是非常複雜的,具有“短、小、頻、急”的特點,佔用的業務資源較多,給銀行造成了很大的業務壓力,相關金融機構的操作成本直線上升。

同時,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又很弱。出於風控的考慮,銀行往往會給這些企業設定很多的審貸和放款條件。中小企業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靈活性需求,去滿足銀行的條件,才能拿到貸款。如果企業不放棄自己的需求,必然與傳統銀行形成僵局。

以中信信託北京中小企業發展信託基金系列專案為例,發放貸款的平均單筆金額是1200萬元。在操作的時候,單筆金額最小的可能不到100萬元。涉及行業眾多,基本上覆蓋了全行業。“這麼多行業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放貸款之前一定要做盡調,這對人力和操作成本的佔用是非常巨大的”,王大為表示。

“商業上的可持續才是可持續,政策上的可持續並不可持續”,曹遠征表示,防範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利率,這是傳統手段。最後企業感到融資難、融資貴。金融機構放不出去貸款,自己也沒有收益。“中小企業的問題是在商業上融資很困難,變成全球的難題。”

中信信託自2012年起設立了北京中小企業發展信託基金系列專案,向北京市中小企業發放信託貸款。2012年至2017年6月,北京中小企業發展信託基金共放款661筆,總金額達到82億元,總共涉及到359家企業,資訊技術和高科技企業占將近一半。

王大為表示,“目前我們操作一筆貸款,企業基礎資料齊全,立項審批只需要2天時間。在合同要素都確定的基礎上,再花2天時間印製合同,之後就是合同簽署。對於基礎資料齊全的企業,從立項到最後放款一周以內就可以完成。”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信託是支援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信託本身最大的特點是靈活,信託本身具備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業市場的制度優勢,擁有股權、債權以及制度優勢的靈活運用方式,能夠通過自身的制度優勢,借助于其他金融子行業的連接,整合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經濟進入當前階段,實體企業面臨的已經不是一般的融資安排問題。“錢很多,融資又很困難”,曹遠征介紹說,過去各大銀行都有中小企業貸款部,平均融資規模500萬。其實更重要的是500萬以下的微型企業市場。“信託可以用它的特殊安排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如果找不到一種盈利的方式,支援中小企業是做不長遠、是不能持續的”,中信信託副總經理趙娜表示,“我們為中小企業安排了特殊的流程和綠色通道,不僅節約了我們自己的人力、提高了效率,也擴大了規模。規模擴大了,經濟效益就體現出來了。”

中信集團金融務“實”協同作戰

中信集團在綜合金融方面有比較強的優勢,同樣非常注重實業的發展,涉足資源能源、高端製造、工程承包、房地產、環保、現代農業、資訊產業、文化和消費等多個領域。中信集團也已明確提出要在鞏固綜合金融優勢的同時,加大對實體資源的配置,實現金融與實業更為均衡的發展。

“協同對於中信來說具有重大意義,我們也在實踐過程中積累了經驗,並且不斷發展。”朱義明將中信集團不同金融機構之間“協同作戰”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的基礎因素總結為信任邏輯、整合優勢和文化優勢。

中信天然的血緣關係以及我們平常的合作是我們本身的信任基礎。當我們利用這種信任基礎去推行商業服務的時候,服務的一致性、有效性,以及最後成功的概率會大幅提高,並且服務的綜合價值會提升。這是信任邏輯,朱義明表示。

其次,中信旗下的金融機構在各自領域裡擁有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的協同能夠帶來較強的聚合效應。不僅能有效降低風險,還可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形成1+1>2的整合效應。所以,第二個邏輯是資源分佈形成的整合優勢。

第三個是文化優勢。因為同屬一個體系,各家機構都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很容易在某個思維角度上達成一致,也很容易在一種行為方式上獲得共鳴。

朱義明總結到,“在此基礎上,中信集團又從戰略上去引導構建相互協同的業務形態和發展形態。這種協同效應不僅在中信的體系內紮根,而且在對客戶服務、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和集團發展內生動力上,都形成了有效的發展模式。”

融合已成為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曹遠征認為,中信的“柯橋模式”等案例體現出金融服務“跨市場”、“跨行業”和“跨品種”的融合特徵。

“金融業的這場轉型是深刻的,是與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相對應的。中信集多種金融工具於一身,具有獨特的綜合優勢,可以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好的模式。這也是中信這樣金融和實業並舉的國有企業的使命”,曹遠征表示。

曹遠征提到,"柯橋模式"把龐大的業務梳理成幾個公司,將業務平臺組合起來,根據業務進行分類管理。同時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物理性質,會產生不同的現金流,從而能夠根據業務鏈條的性質提供融資安排。

在浙江省政府和中信集團的強強聯合下,"柯橋模式"快速複製推廣。目前,"柯橋模式"已在浙江省紹興市的上虞、諸暨、嵊州等地落地。

中信銀行紹興分行副行長溫偉祥總結稱,"柯橋模式"是中信銀行杭州分行借助中信集團綜合平臺優勢,在過去為政府提供融資的基礎上,為地方政府提供的“顧問式”服務、“一攬子”融資,實現了從單純融資到“融資+融智”的轉變,構建起了新型的銀政合作關係。

“顧問先行”服務產業並購升級

金融要對實業提供服務,首先必須對行業和實業有深刻的理解。“從軍品到民品,從央企到民企,從債券、IPO到並購,如果金融企業能夠提高自己對產業的理解力和行業的理解力,就能夠比較好地服務于客戶,伴隨客戶持續成長。” 中信證券投行委運營部負責人、董事總經理王治鑒表示。

2016年,中信證券完成了中國動力(600482.SH)的重大資產重組專案。中船重工成立於1999年7月1日,是我國十大軍工集團之一。交易方案是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下面的五個研究所的相關研發力量,包括中國重工以及風帆集團下面的發動機資產,全部注入風帆股份(重組後更名為“中國動力”)。

A股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價值集中在研發力量,而我國傳統的軍工研發力量集中在研究所。在資本市場看來,重組前的風帆股份缺乏有效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投資品。此外,軍工產業離市場較遠,而研究所往往是事業單位,研究人員也是事業單位的身份。這幾個方面約束了軍工研究的發展。

資本市場對接原有的軍工研發系統,可以體現極高的融資效率,也有助於研發向產品、生產、產能的轉換。整合後的中國動力將研究院所和整個的生產公司、生產裝備廠全部打造成一個平臺,從研究到產能的擴張、市場的推廣,從軍品的保障到民品的推廣和開發,實現了全方位的整體統籌。

除了“錢”之外,“人”是關鍵。原有的科研院所是事業單位體制。在完成了重大資產重組之後,2016年下半年中國動力立即實行了核心技術研發人員的股權激勵計畫,從而把研發人員的研發動力和市場表現結合起來。

在曹遠征看來,中國動力的重大資產重組中,中信證券不僅進行了整合,最重要的是改制。“中國最難的問題就是事業單位改企業,改制是最困難的。同時還是科研院所的改制,而且有股權激勵。這對於人力資本的提升和研發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意義。”

中國動力的案例最終的交易規模是275億左右,其中配套融資規模134億,投入到五大研究所的相應規模近100億。在12個月之內完成100億的研發方向融資,相當於這五家研究所歷史上所有科研經費的撥款總和的1.5倍。

王治鑒認為,中國動力的資產重組為投資銀行提供了很好的交易,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比較好的投資品,即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的軍民融合的發動機研發平臺,也有助於推動傳統的軍工事業單位向市場化轉變,與資本市場對接。

“核心問題是金融機構對於行業的理解”,曹遠征表示,“投行本身就是顧問,對行業的理解要比你的客戶更加深入。一定是你對這個行業的瞭解比行業裡的人還要深刻,我才能把業務交給你。”

黃漢權認為,在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過程中,不僅解決了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還給實體經濟提供了增值服務。“實際上是跟企業捆綁在一起發展,形成命運的共同體。大家彼此共進退、同呼吸。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金融機構具有強大的產業研究和分析的背景,對產業發展趨勢有深入瞭解。”

中小企業“商業可持續”融資道路

在我國的經濟構成中,中小企業一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並且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業時常受融資難問題所困擾。大的央企找銀行貸款,銀行就是基準利率,甚至基準利率下浮。中小企業都是初創企業,找傳統銀行貸款一直比較難,並且議價能力偏弱。

中信信託高級經理王大為介紹,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是非常複雜的,具有“短、小、頻、急”的特點,佔用的業務資源較多,給銀行造成了很大的業務壓力,相關金融機構的操作成本直線上升。

同時,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又很弱。出於風控的考慮,銀行往往會給這些企業設定很多的審貸和放款條件。中小企業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靈活性需求,去滿足銀行的條件,才能拿到貸款。如果企業不放棄自己的需求,必然與傳統銀行形成僵局。

以中信信託北京中小企業發展信託基金系列專案為例,發放貸款的平均單筆金額是1200萬元。在操作的時候,單筆金額最小的可能不到100萬元。涉及行業眾多,基本上覆蓋了全行業。“這麼多行業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放貸款之前一定要做盡調,這對人力和操作成本的佔用是非常巨大的”,王大為表示。

“商業上的可持續才是可持續,政策上的可持續並不可持續”,曹遠征表示,防範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利率,這是傳統手段。最後企業感到融資難、融資貴。金融機構放不出去貸款,自己也沒有收益。“中小企業的問題是在商業上融資很困難,變成全球的難題。”

中信信託自2012年起設立了北京中小企業發展信託基金系列專案,向北京市中小企業發放信託貸款。2012年至2017年6月,北京中小企業發展信託基金共放款661筆,總金額達到82億元,總共涉及到359家企業,資訊技術和高科技企業占將近一半。

王大為表示,“目前我們操作一筆貸款,企業基礎資料齊全,立項審批只需要2天時間。在合同要素都確定的基礎上,再花2天時間印製合同,之後就是合同簽署。對於基礎資料齊全的企業,從立項到最後放款一周以內就可以完成。”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信託是支援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信託本身最大的特點是靈活,信託本身具備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業市場的制度優勢,擁有股權、債權以及制度優勢的靈活運用方式,能夠通過自身的制度優勢,借助于其他金融子行業的連接,整合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經濟進入當前階段,實體企業面臨的已經不是一般的融資安排問題。“錢很多,融資又很困難”,曹遠征介紹說,過去各大銀行都有中小企業貸款部,平均融資規模500萬。其實更重要的是500萬以下的微型企業市場。“信託可以用它的特殊安排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如果找不到一種盈利的方式,支援中小企業是做不長遠、是不能持續的”,中信信託副總經理趙娜表示,“我們為中小企業安排了特殊的流程和綠色通道,不僅節約了我們自己的人力、提高了效率,也擴大了規模。規模擴大了,經濟效益就體現出來了。”

中信集團金融務“實”協同作戰

中信集團在綜合金融方面有比較強的優勢,同樣非常注重實業的發展,涉足資源能源、高端製造、工程承包、房地產、環保、現代農業、資訊產業、文化和消費等多個領域。中信集團也已明確提出要在鞏固綜合金融優勢的同時,加大對實體資源的配置,實現金融與實業更為均衡的發展。

“協同對於中信來說具有重大意義,我們也在實踐過程中積累了經驗,並且不斷發展。”朱義明將中信集團不同金融機構之間“協同作戰”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的基礎因素總結為信任邏輯、整合優勢和文化優勢。

中信天然的血緣關係以及我們平常的合作是我們本身的信任基礎。當我們利用這種信任基礎去推行商業服務的時候,服務的一致性、有效性,以及最後成功的概率會大幅提高,並且服務的綜合價值會提升。這是信任邏輯,朱義明表示。

其次,中信旗下的金融機構在各自領域裡擁有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的協同能夠帶來較強的聚合效應。不僅能有效降低風險,還可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形成1+1>2的整合效應。所以,第二個邏輯是資源分佈形成的整合優勢。

第三個是文化優勢。因為同屬一個體系,各家機構都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很容易在某個思維角度上達成一致,也很容易在一種行為方式上獲得共鳴。

朱義明總結到,“在此基礎上,中信集團又從戰略上去引導構建相互協同的業務形態和發展形態。這種協同效應不僅在中信的體系內紮根,而且在對客戶服務、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和集團發展內生動力上,都形成了有效的發展模式。”

融合已成為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曹遠征認為,中信的“柯橋模式”等案例體現出金融服務“跨市場”、“跨行業”和“跨品種”的融合特徵。

“金融業的這場轉型是深刻的,是與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相對應的。中信集多種金融工具於一身,具有獨特的綜合優勢,可以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好的模式。這也是中信這樣金融和實業並舉的國有企業的使命”,曹遠征表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