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叩問中芯國際(00981)旗下長電科技:盈利之路在何方?

整合陣痛幾乎是國際收購的通病, 長電科技也不例外。

中芯國際緊急補救步步為營, 鋪設長遠戰線

長電科技在7月2日晚間發佈了一則公告,公告顯示公司全資子公司長電國際(香港)貿易投資有限公司擬投資3.5億元人民幣(等值美元現金出資),與其他投資方共同對芯鑫融資租賃有限責任公司以現金進行增資。

這裡說的其他投資方就包括已全額支付股份認購價, 並已完成認購股份的發行及註冊程式的第一大股東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00981)(下簡稱:中芯國際)。

根據公告,本次增資,各方實際共同出資為51.75億元人民幣。 本次增資完成後,芯鑫租賃註冊資本將由56.8億元人民幣增加至106.49940億元人民幣。

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國家產業基金”計入註冊資本的出資金額為34.4億元,占註冊資本比例的32.3%;中芯國際計入註冊資本的出資金額為7.92億元人民幣,占註冊資本的7.43%。

其中,長電科技第三大股東國家產業基金、第一大股東芯電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控股股東中芯國際均為芯鑫租賃股東,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

半導體行業的融資租賃門檻較高, 單純靠股東投資和銀行融資是遠遠滿足不了資金需求。

資料顯示,2014-2018年,我國積體電路投資總需求約為7700億元,到2020年將達到1萬億元,而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僅為千億元,資金缺口巨大,單獨依靠國家基金的力量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2014年6月,國務院公佈《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到2015年積體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的目標,到2030年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並提出成立產業基金等創新支援模式。

如此, 中芯國際增資芯鑫租賃就能有利於將融資租賃公司的金融、貿易優勢服務於公司經濟實體, 實現產融結合, 在資金上至少多做一些儲備。

長電科技如何蛇吞象?用杠杆撬動了多大的標的資產?

內地半導體封測龍頭長電科技, 一向業績良好, 並在兩年前收購了新加坡的公司。

所謂“並購容易, 整合難!“, 恰恰就是這兩年前的海外收購, 導致了長電科技2016年出現了近10年以來的最大幅度虧損, 業績由盈轉虧, 從此淨利潤就淪為了路人。

回到2014年底, 全球半導體行業市場疲軟, 增長乏力。 受到行業影響, 新加坡上市公司STATS ChipPAC Ltd.(下稱“星科金朋”)2013 年及 2014 年前三季度均出現虧損, 其控股股東(淡馬錫的子公司STSPL)尋求退出。

而長電科技認為這是進行產業並購的好時機, 其業務橫跨新加坡、韓國、美國等數個國家和中國臺灣等地區, 將其收購後, 不僅可以提升自己在全球半導體封裝測試行業的領導地位, 還能借助星科金朋的管道開拓國際業務。

資料顯示, 星科金朋2013年末資產總額為143.94億元,

全年實現營收98.27億元, 而長電科技同期資產僅為75.83億元, 營收51.02億元。

星科金朋的規模大致兩倍於長電科技, 長電科技收購星科金朋無異於“蛇吞象”式並購, 資本市場也為之瘋狂追捧!

長電科技為了尋求國際市場的突破也是拼了, “並購基金”成為了最好的解決方案, 也就有了本案例中另外兩位財務投資者——國家產業基金和芯電半導體通過共同設立的公司收購星科金朋股份。

2015年8月, 長電科技以現金 10.26 億新元(折合人民幣45.6億元, 7.8億美元)完成了對星科金朋100%股權的收購, 形成初始商譽23.51億元。

實際上, 長電科技僅對長電新科出資2.6億美元就對星科金朋間接實現了控制, 可以說長電科技以2.6億美元撬動了7.8億美元的交易。

通過這項震驚業界的大並購,長電科技躋身行業全球第4位,全球市場佔有率由3.9%上升為10%。

“消化不良”整合陣痛 近10年以來最大虧損

事實上,被收購後的星科金朋,經營情況並未出現改善,近兩年持續虧損。

2015 及2016年,星科金朋營業收入分別78.62億元及78.0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虧損7.64億元及6.3億元。

長電科技在財報中表示星科金朋業績下滑主要受到行業需求疲軟以及個別大客戶訂單下滑等因素影響,通過收購後一系列整合措施的實施,2016 年第三季度經營狀況明顯改善,盈利能力逐漸恢復,2016 年 10 月、11 月單月已基本實現盈虧平衡。

但是,受到星科虧損影響,長電科技去年出現了近10年以來的最大幅度虧損。

2016年,公司淨利潤為虧損3.16億,且從今年一季度報來看,公司經營情況並未出現好轉,淨利潤為虧損1.05億元。

此外,隨著業績的下滑,長電科技的股價也從2015年最高時的32.53元(前複權)跌落至目前(2017年6月21日)的16.32元,近乎腰斬。

未來路怎麼走?國內市場本地晶片只占一成?

儘管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積體電路市場,但目前國內積體電路產品大量依靠進口。

中國積體電路晶片生產商中芯國際執行副總裁龔志偉曾表示,目前由中國本地生產的晶片只占約一成,認為市場有龐大的發展空間。

中芯國際此前斥資4900萬歐羅(約4.13億港元)收購義大利晶片代工廠LFoundry。

龔志偉解釋,過去中芯國際較集中在電子消費品市場,而LFoundry主力生產汽車晶片,集團借此進入汽車電子這一個工業領域。

他表示,隨著無人車及物聯網等發展,汽車上電子元件增加,對晶片需求亦隨之上升,“現時一架新車可能都有7至8個攝影機,是好大的市場。”

上半年報告顯示國際半導體都賣瘋了?

近日,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發佈報告稱,2017年4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到313億美元,同比增長20.9%,創下2010年9月以來最高同比增幅。

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自去年8月開始,已經連續9個月同比增幅超過10%,近五個月同比增幅均超過20%。

不過,來自行業內部的預期顯示,2017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有望增長11.5%。但預期未來兩年的增長率僅為增長2.7%和小幅下滑0.2%。

我國的半導體行業前景是否“悲觀”?

據工信部發佈的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積體電路進口3425.5億塊,同比增長9.1%,進口額高達2271億美元,連續4年超過2000億美元,而出口金額僅為613.8億美元,貿易逆差達1657億美元。

積體電路市場需求卻接近全球1/3,積體電路產值不足全球7%。

為改變這種狀況,中國政府發佈了多項相關政策和指引。

其中,《中國製造2025》政策檔明確了中國目標將積體電路自給自足率在2020年提高到40%,並在2025年提升至70%。

據分析,要實現這一目標,預計中國半導體產業在2016-2020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0%。

在投入方面,中國半導體工業協會估計,總投資額將接近1萬億人民幣,其中70%將投資於半導體製造業。

中國半導體協會公佈的2016年中國半導體製造十大企業顯示,中芯國際列榜單第二位。

總結: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收購已經收官,但走向盈利之路還只是剛剛開始。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A股中杠杆收購的套路也越來越深,能以很小的投資賺取高額利潤,甚至可以質押被並購上市公司股權來獲得借款。但是,當上市公司股價連續下跌時,杠杆資金承壓,不僅會影響公司控制權,連上市公司正常經營也會受到衝擊。

因此,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杠杆收購也成為了監管層“發難”的重點。

或許,這種標的資產尚屬整合階段的,還是在體外“產業並購基金”孵化的為好?

通過這項震驚業界的大並購,長電科技躋身行業全球第4位,全球市場佔有率由3.9%上升為10%。

“消化不良”整合陣痛 近10年以來最大虧損

事實上,被收購後的星科金朋,經營情況並未出現改善,近兩年持續虧損。

2015 及2016年,星科金朋營業收入分別78.62億元及78.0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虧損7.64億元及6.3億元。

長電科技在財報中表示星科金朋業績下滑主要受到行業需求疲軟以及個別大客戶訂單下滑等因素影響,通過收購後一系列整合措施的實施,2016 年第三季度經營狀況明顯改善,盈利能力逐漸恢復,2016 年 10 月、11 月單月已基本實現盈虧平衡。

但是,受到星科虧損影響,長電科技去年出現了近10年以來的最大幅度虧損。

2016年,公司淨利潤為虧損3.16億,且從今年一季度報來看,公司經營情況並未出現好轉,淨利潤為虧損1.05億元。

此外,隨著業績的下滑,長電科技的股價也從2015年最高時的32.53元(前複權)跌落至目前(2017年6月21日)的16.32元,近乎腰斬。

未來路怎麼走?國內市場本地晶片只占一成?

儘管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積體電路市場,但目前國內積體電路產品大量依靠進口。

中國積體電路晶片生產商中芯國際執行副總裁龔志偉曾表示,目前由中國本地生產的晶片只占約一成,認為市場有龐大的發展空間。

中芯國際此前斥資4900萬歐羅(約4.13億港元)收購義大利晶片代工廠LFoundry。

龔志偉解釋,過去中芯國際較集中在電子消費品市場,而LFoundry主力生產汽車晶片,集團借此進入汽車電子這一個工業領域。

他表示,隨著無人車及物聯網等發展,汽車上電子元件增加,對晶片需求亦隨之上升,“現時一架新車可能都有7至8個攝影機,是好大的市場。”

上半年報告顯示國際半導體都賣瘋了?

近日,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發佈報告稱,2017年4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到313億美元,同比增長20.9%,創下2010年9月以來最高同比增幅。

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自去年8月開始,已經連續9個月同比增幅超過10%,近五個月同比增幅均超過20%。

不過,來自行業內部的預期顯示,2017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有望增長11.5%。但預期未來兩年的增長率僅為增長2.7%和小幅下滑0.2%。

我國的半導體行業前景是否“悲觀”?

據工信部發佈的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積體電路進口3425.5億塊,同比增長9.1%,進口額高達2271億美元,連續4年超過2000億美元,而出口金額僅為613.8億美元,貿易逆差達1657億美元。

積體電路市場需求卻接近全球1/3,積體電路產值不足全球7%。

為改變這種狀況,中國政府發佈了多項相關政策和指引。

其中,《中國製造2025》政策檔明確了中國目標將積體電路自給自足率在2020年提高到40%,並在2025年提升至70%。

據分析,要實現這一目標,預計中國半導體產業在2016-2020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0%。

在投入方面,中國半導體工業協會估計,總投資額將接近1萬億人民幣,其中70%將投資於半導體製造業。

中國半導體協會公佈的2016年中國半導體製造十大企業顯示,中芯國際列榜單第二位。

總結: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收購已經收官,但走向盈利之路還只是剛剛開始。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A股中杠杆收購的套路也越來越深,能以很小的投資賺取高額利潤,甚至可以質押被並購上市公司股權來獲得借款。但是,當上市公司股價連續下跌時,杠杆資金承壓,不僅會影響公司控制權,連上市公司正常經營也會受到衝擊。

因此,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杠杆收購也成為了監管層“發難”的重點。

或許,這種標的資產尚屬整合階段的,還是在體外“產業並購基金”孵化的為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