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你不能忽略的轉捩點:我們可能迎來一個錢越來越值錢的時期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鐘偉

錢也許正從“毛了”轉向值錢了

大多數人一直認為中國存在嚴重的貨幣超發, 也就是錢“變毛了”, 錢不值錢。 基於這種根深蒂固的慣性, 部分人很少選擇銀行儲蓄, 而是儘量選擇地產、信託等相對高收益的資產。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 以及全球央行重新回歸常態化軌道, 我們有可能迎來一個錢越來越值錢的時期, 保持現金類資產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錢變得值錢了, 當我今年反復寫下和強調這句話的時候, 相信背後會有哄堂大笑。 這並不奇怪, 在2008年, 我寫了篇《多少錢才夠中國人養老》的文章時, 哄笑更多。 因為那個文章的結論是, 也許到約2030年, 一個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中國人, 需要積攢一二百萬元才夠養老, 而京滬一線城市則可能需要約500萬。 誰知道呢?說不定一千萬也未必夠, 這取決於中國央行發鈔的意願和速度。

這個10年前的小文, 最終演化成“某教授稱千萬養老也不夠”的哄笑式傳說, 至今回顧, 諸君還以為那僅僅是個笑話嗎?

在2008年, 之所以寫多少錢才夠一個人養老的命題, 初衷並不是為他人焦慮, 而是在謀劃一下自己還需要辛苦勞作多少年, 才能在2030年安然退休, 過一個還算體面的晚年。 我們用職工工資和總儲蓄的倍數、基本物價和服務的漲幅、國民預期壽命的延長和養老支出等多種角度進行了粗略的估算, 大體認為, 以實際購買力看, 1987年的1萬元, 大致相當於2007年的30萬元-255萬元, 最有可能是相當於35萬元-50萬元。

反過來說, 如果你1987年是個萬元戶, 如果執著地選擇堅持20年的銀行儲蓄, 那麼到2007年, 因為錢變毛了, 你當年的財富已有至少90%以上人間蒸發。

隨後, 我們假定退休之後人們可能還需要生存25-30年, 根據相對保守的發鈔速度和溫和的物價漲幅, 那麼在約2030年退休的三四線城市的職工, 屆時可能需要積攢一二百萬元, 而大城市則更多。 這個讓我自己也吃驚的結論, 支撐我努力工作至今, 以便在燦爛的春光裡, 老有所養, 老有所依。

離我寫這個小文已有近10年了, 我相信三四線城市年齡在45歲上下的人, 可能並不會以為再過10來年, 哪怕有百萬存款養老就多富足。 那麼在過去20年的中國又發生了什麼?是在工業化和市場化之外, 又增加了城市化進程。

這“三化”吸納了央行發行的大量貨幣, 這種疾風驟雨般的工業化進程是一個奇跡, 中國製造業在品質和體量上的提升是驚人的,

目前中國製造業體量比美國、日本和德國加起來還大, 競爭力不斷迫近。 製造業投資帶來了對貨幣的巨大需求, 使得工業設施鱗次櫛比地矗立。

市場化進程也同樣巨大, 當年爭論“傻子瓜子”和當下爭論曹德旺美國建廠基本就是兩個不同世界的話題, 和我們切身生活相關的市場化, 或許是養老、醫療、住房、教育改革, 本來的國家福利在很大程度上, 變成了職工花錢購買政府公共服務。 這也需要大量的貨幣投入。 城市化則最為顯著, 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不斷改善, 人口不斷向城市和城鎮遷徙集中, 繁華的大都市不斷湧現。 人們很難想像, 在1998年之前中國幾乎還沒有商品房市場, 也很難想像其實到2004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金額還僅在1萬億元。

而當下中國商品房存量的市值, 可能至少在150萬億元-180萬億元。

“三化”帶來的歷史變遷

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這“三化”給中國國民手中的貨幣帶來了怎樣深刻的歷史變遷?

我們大致可以這麼說, 奢靡地消費工業製品是最不理智的, 1998年的一輛桑塔納, 大約相當於北京四環周邊的一套兩居室;而當下這個兩居室大約可以組建一個特斯拉車隊了。 同樣地, 人們在過去10年的貧富差異, 可能主要不是工資收入差異造成的, 而幾乎就是買煤買房造成的。 1987年, 中國的廣義貨幣僅僅6500億, 當時M2每年新增約1500億;到了1997年M2也就9萬億, 每年新增1.5萬億;到2007年M2達到了40萬億, 每年新增接近10萬億。 到2016年底, M2已躍升為160萬億。大量的貨幣,以工業、基礎設施、社保體系、房地產等形態窖藏起來。

從改革開放一直到2016年的幾乎40年,貨幣超發或者說錢加速變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幸運的是,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迫切需要和真切吸納了如此超額的貨幣投放,或者說,“三化”也恰好疊加了中國快速貨幣化的進程,具有相當的合理性。錢多,自然就追求不斷膨脹的資產價格,房地產很好地充當了窖藏財富、拉大城鄉間、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群體之間貧富差距的載體。這是個錢很多,房價飛漲的時代。但是,40年“錢毛”的歷史,可能已經在迅速退潮之中。

轉捩點的到來

在2017年初,我曾經寫過一篇《最富有的一代中國人正在遠去》的文章,表達了對貨幣化進程出現轉折的判斷,但大多數人卻似乎只是看到我對中國巨富階層的批評,卻忽視了一個基本的判斷,快速發鈔和快速財富積累模式在淡化,包括中等收入階層在內的中國人,需要關注到這個拐點,這個錢有可能逐漸變得值錢的戲劇性轉捩點的降臨。

如果我們觀察收入和房價兩個指標,大致可以確信,以往那種顯性外推式的思維無法成立。以城鎮職工的薪酬收入觀察。

1987年,大多數人月薪在60元-100元之間,而2007年升至1500元-2500元,當下則到了5000元-10000元,不同城市和行業之間存在落差。2007年之前的20年薪酬漲了約20倍,之後10年漲了約4倍。如果2030年之前薪酬漲幅不變,則意味著屆時普遍月薪酬在2.5萬-5萬元之間,這已有相當大的難度,和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財富增長無法匹配。

同樣的,在過去10年,70個大中城市觀察,中國房價可能上漲了3-5倍,目前在約每平米8000元,京滬等則可能在4萬元-8萬元;你很難相信過去10年的房價漲幅能在未來延續,否則全國普遍房價就可能高於每平米3萬元,而京滬則可能更高。

除非你非常富有想像力,除非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問題,否則未來10年中國經濟5%-7%的增長平臺,決定了GDP大約翻番,不足以支撐收入和房價翻4倍。那種每年10%的高速增長期已離我們遠去。

不僅如此,發鈔和稅收也會劇變。如果我們足夠細心,不難發現,當下全球央行的主流趨勢是加息和縮表,中國央行也如此,中國發鈔速度已在迅速下降,目前M2增速已是有該統計指標以來的最緩慢增速,信貸增速則比改革開放以來最緩慢的1982年還要慢。

儘管中國央行的資負表還沒有收縮,但部分金融機構已在遭受縮表的折磨。搭配6%的經濟增長和2%以內的物價上漲,中國離貨幣供應全面回落至個位數增長的時代並不遙遠。

更為糟糕的是,中國居民沒有意識到稅制的繞不過去的變遷,即如果要為中國企業減負,就幾乎一定要對中國家庭增稅。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中國家庭部門的稅負實際上是很輕微的,富人尤其如此,和萬稅之國的西方國家大相徑庭。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消費驅動,個人所得稅、遺產稅、房地產稅等等,聚焦於家庭稅負的各種改革,是或遲或早必然發生的事情,居民儲蓄率的下行是難免的。

或者說,我們有可能已經處於這個拐點,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我們必將經歷一個錢少、稅重、房價趨穩,掙錢不易存錢不易,用錢掙錢更不易的時代。我們需要改變一些思維慣性,將來錢可能不是快速“變毛”,而似乎變得很值錢。

看看當下60歲以上的中國人吧,他們經歷了不少苦難,時代變遷帶來的節儉和儲蓄使他們充滿了晚年的幸福感。看看當下的日本吧,節衣縮食的年輕人在責怪他們大手大腳花錢的父母,而50多歲的日本人正是在經濟高增長時期,形成了掙錢容身花錢如流水的習慣。

對比之下,中國的85後有可能會是入不敷出的“大手大腳”世代,而中國的2010年世代,則有可能是和其父母迥異的節儉世代。EASY MONEY的時代,已行將結束。

------我是八妹有話說的分割線------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會影響國民的消費觀,當經濟高速增長時,“花錢如流水”的習慣可能更加普遍。然而經濟的發展始終會有所波動,與之對應的消費觀也會變化。但根本上來說,養成良好的消費和理財習慣,面對經濟波動時也能淡定自若。

— THE END —

M2已躍升為160萬億。大量的貨幣,以工業、基礎設施、社保體系、房地產等形態窖藏起來。

從改革開放一直到2016年的幾乎40年,貨幣超發或者說錢加速變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幸運的是,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迫切需要和真切吸納了如此超額的貨幣投放,或者說,“三化”也恰好疊加了中國快速貨幣化的進程,具有相當的合理性。錢多,自然就追求不斷膨脹的資產價格,房地產很好地充當了窖藏財富、拉大城鄉間、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群體之間貧富差距的載體。這是個錢很多,房價飛漲的時代。但是,40年“錢毛”的歷史,可能已經在迅速退潮之中。

轉捩點的到來

在2017年初,我曾經寫過一篇《最富有的一代中國人正在遠去》的文章,表達了對貨幣化進程出現轉折的判斷,但大多數人卻似乎只是看到我對中國巨富階層的批評,卻忽視了一個基本的判斷,快速發鈔和快速財富積累模式在淡化,包括中等收入階層在內的中國人,需要關注到這個拐點,這個錢有可能逐漸變得值錢的戲劇性轉捩點的降臨。

如果我們觀察收入和房價兩個指標,大致可以確信,以往那種顯性外推式的思維無法成立。以城鎮職工的薪酬收入觀察。

1987年,大多數人月薪在60元-100元之間,而2007年升至1500元-2500元,當下則到了5000元-10000元,不同城市和行業之間存在落差。2007年之前的20年薪酬漲了約20倍,之後10年漲了約4倍。如果2030年之前薪酬漲幅不變,則意味著屆時普遍月薪酬在2.5萬-5萬元之間,這已有相當大的難度,和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財富增長無法匹配。

同樣的,在過去10年,70個大中城市觀察,中國房價可能上漲了3-5倍,目前在約每平米8000元,京滬等則可能在4萬元-8萬元;你很難相信過去10年的房價漲幅能在未來延續,否則全國普遍房價就可能高於每平米3萬元,而京滬則可能更高。

除非你非常富有想像力,除非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問題,否則未來10年中國經濟5%-7%的增長平臺,決定了GDP大約翻番,不足以支撐收入和房價翻4倍。那種每年10%的高速增長期已離我們遠去。

不僅如此,發鈔和稅收也會劇變。如果我們足夠細心,不難發現,當下全球央行的主流趨勢是加息和縮表,中國央行也如此,中國發鈔速度已在迅速下降,目前M2增速已是有該統計指標以來的最緩慢增速,信貸增速則比改革開放以來最緩慢的1982年還要慢。

儘管中國央行的資負表還沒有收縮,但部分金融機構已在遭受縮表的折磨。搭配6%的經濟增長和2%以內的物價上漲,中國離貨幣供應全面回落至個位數增長的時代並不遙遠。

更為糟糕的是,中國居民沒有意識到稅制的繞不過去的變遷,即如果要為中國企業減負,就幾乎一定要對中國家庭增稅。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中國家庭部門的稅負實際上是很輕微的,富人尤其如此,和萬稅之國的西方國家大相徑庭。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消費驅動,個人所得稅、遺產稅、房地產稅等等,聚焦於家庭稅負的各種改革,是或遲或早必然發生的事情,居民儲蓄率的下行是難免的。

或者說,我們有可能已經處於這個拐點,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我們必將經歷一個錢少、稅重、房價趨穩,掙錢不易存錢不易,用錢掙錢更不易的時代。我們需要改變一些思維慣性,將來錢可能不是快速“變毛”,而似乎變得很值錢。

看看當下60歲以上的中國人吧,他們經歷了不少苦難,時代變遷帶來的節儉和儲蓄使他們充滿了晚年的幸福感。看看當下的日本吧,節衣縮食的年輕人在責怪他們大手大腳花錢的父母,而50多歲的日本人正是在經濟高增長時期,形成了掙錢容身花錢如流水的習慣。

對比之下,中國的85後有可能會是入不敷出的“大手大腳”世代,而中國的2010年世代,則有可能是和其父母迥異的節儉世代。EASY MONEY的時代,已行將結束。

------我是八妹有話說的分割線------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會影響國民的消費觀,當經濟高速增長時,“花錢如流水”的習慣可能更加普遍。然而經濟的發展始終會有所波動,與之對應的消費觀也會變化。但根本上來說,養成良好的消費和理財習慣,面對經濟波動時也能淡定自若。

— THE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