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墨香歲月 詩意人生(作者 雪嵐)

墨香歲月詩意人生(作者 雪嵐)

——我所認識的于兆駒先生

編輯語:今年4月中旬, 我兄弟夥“老頑童”家來了一位重要的客人, ——70年來, 第一次來秀山的么舅于兆駒先生, 據說還是一位書法家, 我纏著朋友去索要了幾幅書法作品, 滿心歡喜, 也在網站上發了一篇關於于先生書寫過程的文字(連結附後), 當然寫得很表淺。 今天, 看到一位叫“雪嵐”的網友又寫了一篇于先生在秀山的另一個側面, 從字裡行間, 我們看到了于先生重視親情, 平易近人的一面, 很是感人。 如果說于先生的書法作品如行雲流水, 那麼他的人格魅力遠高於他的作品,

這也是我最敬重于先生的原因, 所以, 今天把網友雪嵐的文章轉發到網站上來, 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今年四月的一天, 朋友芳來電話, 說她遠在山東的舅公、她年近90的祖母的弟弟來秀山看望他們。 她舅公聽說我母親是他姐姐的同事和好友, 就希望前來會見一下, 向我母親瞭解一些她姐姐當年的情況。 芳是熟悉的朋友, 她的祖母也是我熟悉和尊敬的老人, 姐弟如此情深, 我當然爽快地答應了。

到了約定時間, 芳陪著她的祖母和舅公如約而來, 於是我有幸認識了于兆駒先生。 第一印象是年輕幹練在我意料之外, 因為之前有了舅公這個稱謂和已年近70的“人設”, 也因為在我的周邊, 在我有限的認知範圍之內, 很多男士年屆50就大腹便便、挺起了成功的大肚子, 上了60更是老氣橫秋、暮氣沉沉。 而眼前的于先生五官清朗, 身材挺拔、胖瘦適中, 舉手投足之輕健猶如盛年之人。 我多年來稱呼芳的祖母為于嬢嬢, 那麼眼前的于先生就應該是于叔叔了。 這個于叔叔儒雅平實,

眉目之間與於嬢嬢頗有相似之處, 其顏值儀態在當年肯定是妥妥的帥哥一枚。

於嬢嬢與我母親50年前在同一所鄉中心校任教, 兩個人的關係一直很好。 兩個“八零後”久不相見, 分外親熱。 于先生想向我母親瞭解他姐姐當年從山東遠嫁到秀山后的一些經歷,

為撰寫家族史收集資料。 簡單寒暄之後, 于先生鄭重其事地拿出答錄機, 在客廳與母親擺談並進行了現場錄音。

芳留在客廳陪同談話, 我閃進廚房, 擼袖作羹湯, 準備晚餐。 客從遠方來, 為了表現我大秀山人民熱情好客, 證明我渝東南邊城之隅物產豐富、美味佳餚不輸齊魯大地,

我準備了一些自認為好吃的秀山特色菜品, 還請了一位能幹的閨蜜芸前來幫廚陪客兼熱場。

其間我擔心老媽的“秀山普通話”會讓于先生不知所云, 擔心老人家頭腦犯迷糊敘述不清, 擔心她一不留神就殺偏主題離題萬里, 就不時出去關照一下,廚房客廳兩頭兼顧,著實繁忙。

芳曾經在電話裡說明她這位元舅公是書法家,可以送書法作品給我。我當即高興地表示了感謝,但並未特別放在心上,我更在意的是她祖母與我母親的聚會。兩個耄耋老人一起度過了那些特殊艱苦的歲月,可謂患難之交。當年的同事朋友已所剩無幾,現在兩個人都年老體弱,行動不便,雖住同一縣城,會面暢談的機會也並不多,可謂見一回少一回。而于嬢嬢這個弟弟在接近古稀之年,不遠萬里前來看望姐姐、看望姐姐的同事,實在難能可貴,可贊可歎。在我的心目中,這些就足以讓人心添快慰,足以讓這個聚會價值不菲,可以毋求其他了。

熱心的芳惦記著書法之事,恰逢我剛搬遷新居不久,她便拉上于先生在我尚未收拾就緒的蝸居裡巡視了一番,替我查看掛置書法作品的地方。在我那小小的書房裡,幾幅靠牆堆放的書畫作品引起了于先生的注意,他蹲下身子一一端詳品讀,對幾幅書法作品特別認真。芳對我說:“你可以把想要的內容告訴我舅公,他可以給你寫幾幅字”。而我這個神經大條的二貨,當時居然、竟然回答說:“我房間狹小,牆面空間有限,所以只想要一幅“隨處淨土”的斗方,而且尺寸要與我現有的這副“劍膽琴心”相同,字體要基本上相配”。(此處應有慚愧捂臉表情圖示一枚!)于先生聽了我這不識好歹的荒唐話和堪稱外行的奇葩要求,沒有絲毫的詫異和不快,而是再次蹲下來拿起那幅 “劍膽琴心”打量著字幅的大小,認真端詳內容,真誠地頷首稱讚:“好字,寫得好”!還掏出手機拍下了照片。那幅字是重慶書法家李敢先生的作品,是多年前自己為裝點居室,附弄風雅,在重慶三峽廣場的畫廊定購的。李敢先生在重慶屬知名書家,但其資歷、水準和名氣遠在于先生之下。可是我這個門外漢當時並不知道這些,也沒想那麼多,腦子進水般地提出了那奇葩要求。

于兆駒

Yu Zhao Ju

「山東濰坊人,1949年生,國家一級書法師。」

芳又對我說,她和舅公都覺得可以給我客廳沙發牆上寫一幅大尺寸橫幅。面對如此盛情好意,我這個神經大條的二貨腦子繼續短路,回答說:“那個地方我計畫掛一組梅蘭竹三聯國畫,準備在網上去買,而且畫面基本上已經選好了……” (此處應有捂臉圖示2枚!)對我這失禮拒絕之辭,于先生不以為意,寬厚一笑,其容讓謙和,讓我絲毫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話是有多麼的不妥。芳見我如此不開竅,打開手機給我看她舅公的書法作品。而我那時惦記著廚房事務和鍋中菜肴,只是用昏花近視眼匆匆一瞥,未看真切,支吾敷衍一番就匆忙忙去廚房忙碌去了。

那天下午我的注意力和工作重點在盡東道之宜,自己是一枚吃貨,只想著弄點好吃的犒勞一下客人,自己也可乘機大快朵頤一番。至於欣賞書法、談論藝術,於我早已是可有可無、雲淡風輕之事,書畫琴棋哪裡有油鹽柴米重要嘛,至少也應該排在飯足酒飽之後,而且有固然好,沒有也罷,日子照樣過得去的。

當我們的七葷八素擺上飯桌時,于先生的訪談也告結束,大家圍桌聚餐。兩個老人家食量有限,于先生吃得斯文,喝得節制,言語清雅。倒是芳、芸我們三個女漢子撈腳挽袖、吃的不亦樂乎、談得嘰嘰喳喳。在紅酒和啤酒的幫助下,大家進行了無主體閒聊,相談甚歡。

飯後安頓好兩個老人,大家一起去河濱公園散步。週五的河濱公園歌舞昇平,一幅和諧社會之景象。走到公園一隅,一群中年男女正自得其樂地跳著交誼舞,悠揚的四步舞曲甚為動聽。朋友芸是個文藝細胞豐富喜歡聞歌起舞的人,于先生也被優美的樂曲和翩翩起舞的人們所吸引,饒有興味地止步觀望,大家遂提議他們兩個跳上一曲。兩人落落大方地踏著節拍,配合默契地給我們現場表演了一曲交誼舞。年近70的于先生舞步嫺熟優美、舞姿瀟灑大方,真是個“能文能舞”之人。

那天我們沿著河堤緩緩而行,于先生簡單談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談到了自己年輕時自學書法,長期堅持不懈的經歷。他鼓勵我說,看到我書房的藏書和字畫,知道我一定是對文學藝術有感情的人,建議我不忘初心,堅持夢想。在我們這些年輕的無名之輩面前,語氣樸實謙和如平輩朋友,全無居高臨下之態。他還委託我替他再瞭解一些他姐姐的經歷,寫成文字,既幫了他的大忙,又鍛煉了自己的文筆,而我當時畏難怕苦,沒有明確應承下來。

散步回來,對於先生的印象和好感油然倍增,於是在百度上簡單搜索了一下,看到了不少於先生的介紹:

“于兆駒,山東濰坊人,1949年生,國家一級書法師。自幼酷愛書法,其書藝以碑學築基,對漢隸、碑刻潛心探索,並博采貼學精華,擅隸、行、草,格高韻足、意境創造獨具匠心。用筆極具個人風格,主張”繼承傳統,書隨時代,師古而不泥”。

自1987年以來,在全國書畫大賽中多次獲獎,並在國內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1989年曾應邀赴日本進行書法交流及現場書法表演,大獲成功,受到日本書法界的高度評價,稱其書法“傳統功力深厚、個人風格獨特,獨成一體、耐人尋味”。

其名被收入《濰坊書畫家》、《山東書畫家》、《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展覽》、《中國藝術通鑒》等諸多書法家辭典,有多部個人書畫專輯在電視臺播放,有多家國家級報紙專題介紹。

現為中華藝術協會理事、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畫家協會會員、濰坊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濰坊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齊魯風書畫院副院長。”(摘自“中國齊魯風書畫網”)

看到這些介紹,想到自己兩次不識好歹的話語,深感慚愧,(再放捂臉圖示3枚)),同時深深感佩身為名家的他對同行的尊重,我這個外行的包容,感佩他在年輕無名小輩面前的謙和平易。

兩天之後,我和芸在芳寬敞的家裡,有幸見識了于先生的書法之美。我們到達的時候于先生正氣定神閑地揮毫潑墨,地上放置著一些寫好的作品,兩三個親友正屏神靜氣地幫著打下手。在書案前凝神舞墨的于先生神情專注、神采煥然。知道了于先生的身份和成就,我心裡對先生已是十二分的敬仰。滿屋墨香氤氳的氛圍,文意盎然的氣場,讓我和芸都立馬心添恭敬,舉止言談不由得也文雅端莊起來。

我抄錄了李白的《將進酒》前部分呈示給于先生題寫。先生並不多言,鋪陳好長長的素宣,瞟了一眼我寫得如雞抓狗刨的字句(捂臉圖示1枚),卓立凝神片刻,便提筆蘸墨,開始筆走龍蛇。大家生怕輕舉妄動打擾到先生,都屏聲靜立默默觀看,連呼吸都調低了音量、壓慢了節拍。寂靜中只聽見筆毫在宣紙上發出急緩有致的沙沙聲,只看見潔白的宣紙上,一個個墨色濃淡不一,大小各異的字跡,從筆端翩然而出,真的是“翩若驚鴻,矯若游龍”!這些游龍驚鴻舒展矯健,玲瓏飛動,以優雅的姿勢,定格於紙面最恰當的位置。短短幾分鐘,一幅墨蹟淋漓、氣勢酣暢的書法長卷呈現在我們面前。待于先生題名鈐印後,我和芳、芸三個人一起,像托著初生嬰兒般小心翼翼地把長卷移到地板上。

大家一起圍觀欣賞著,嘖嘖有聲地讚歎著。我們從頭至尾品讀念誦時,發現有一處小小的筆誤,把金樽寫成了金杯。但是因為3米多長的橫幅字數繁多,而且於我而言,如此精美的長卷大作有那麼一點小瑕疵根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不好意思也不舍另換一幅。但于先生聽到我們幾個的嘀嘀咕咕,知道是有一處筆誤後,立即表示那幅不要了,並且馬上重新給我寫了一幅。

那天他分別給我和芸各寫了一幅長卷,兩幅斗方,我和芸得隴望蜀,又請他寫了幾幅小品,兩個人喜出望外,滿意而歸。

那天晚上,夜闌人靜之時,在自己的小書房裡,我再次展開于先生的作品細細欣賞。當年書法老師教的知識早已完璧歸趙,我並不真正懂得于先生的筆精墨妙之處,只是覺得先生的字筆劃線條飛動舒展,字跡秀逸多姿,只覺得那些形態各異的字都精神抖擻、栩栩如生地卓立在紙面之上,有著無以言說的韻致和美感。

秀山百姓網喜獲于兆駒大師墨寶,可賀!

——這是4月份和于先生接觸的時候寫的帖子

那晚我在網上又讀到了一些關於先生的介紹:

“兆駒先生“書隨時代,師古而不拘泥”,在繼承傳統理論的同時,敢於突破,獨成一體,酣暢淋漓的書風,深受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讚揚。”

“業界稱其書法既具傳統功力,又有個人風格,瀟灑大氣,耐人尋味”。“

“于兆駒先生行草作品確實大氣!宛如看到碧海中掀起的大浪,仿佛聽到古戰場上拼搏的呐喊,讓人熱血沸騰。”

“兆駒除擅長毛筆書法外,他的硬筆書法同樣具有魅力,是一位“軟硬兼施”的書法家 .”

筆勢矯健、灑脫舒展的行草:

古樸端莊又雅致清麗的隸書:

欣賞著于先生的書法作品,流覽著介紹評價于先生的文章,對先生的瞭解和尊敬同步增加。潛沉于內心深處對丹青筆墨的喜歡,對文化藝術的熱愛被悄然喚醒。回想起自己當年研習書畫的青蔥歲月,回想起曾經有過的暮誦晨詠、尋章摘句的日子,恍如隔世。想到自己曾經抄錄的一句話:“在每一回首處,總有我不曾結果、不曾開花、不曾生長、不曾種植的樹!”哦!我生命中那些應該有可以有而確實沒有的樹呢!?難道一語成讖了嗎?

第二天

(我和芳、芸三人陪同于先生到酉水河畔遊玩)

那是個尚未旅遊開發的原生態“無星級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山色蔥郁,水色清麗,人跡稀少。迎著徐徐清風,大家沿著河堤邊走邊聊邊玩。芳和芸都是攝影愛好者,面對如畫美景喜不自勝,各種取景選角度擺造型不亦樂乎。于先生全無“偶像包袱”,興致勃勃地舉著自拍杆與大家一起嗨拍,興味盎然地爬坡上坎,采野菜摘野果,行動矯健敏捷更勝我們幾個中年之人。

那天在船上晚餐,大家就著啤酒,品嘗著美味的河魚河蝦和親手採摘的野菜,愉快地談天說地。于先生秀山之行有收集資料、采風訪古之意,話題雖然被我們三個吃貨一次次地扯到吃喝玩樂,歪到樓外之樓,但在於先生巧妙的起承轉合下,又一次次回到秀山風物、人文歷史、文學藝術,重回陽春白雪。

于先生談到了自己撰寫家族史的計畫,談到了收集資料、訪尋歷史、構架篇章之種種打算種種苦樂,還又一次鼓勵我也從事寫作。承隨著于先生的話題,我也誇誇其談了一些對文學的理解和曾經的喜愛,對文學創作的一些看法,乘興背誦了殘留心底的幾句詩詞歌賦。我一直認為每個家族的歷史都可以是一部精彩的《紅樓夢》,只是差一個偉大的曹雪芹。我對自己家族的歷史也深感興趣,但是憾人生苦短,恨筆力有限,只有望峰息心,望而卻步。酒壯慫人膽,我直言不諱地表達了燕雀鴻鵠,人各有志的想法,又一次委婉地辭拒了于先生動員我寫作的建議。

尋訪往事雖封塵,

歷史未必不留痕。

踏破鐵鞋有覓處,

青山作證得書魂”。

詩言志。面對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于先生,我們幾個中年燕雀語塞無言,暗自慚愧。站在不舍晝夜執著東去的酉水河畔,品讀著于先生的詩句,覺得眼前的夕輝流光溢彩,燦比朝霞,有著動人心魄的美麗輝煌。

那天晚上,我又點開于先生的博客,認真選看他的文章。進一步瞭解到先生還是濰坊市作協會員,先後擔任過《濰柴週報》副主編,《新濰坊》週刊主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在國家級報刊發表散文、詩歌、漫畫、書法、攝影作品,出版了十余萬字?的散文集《濰州記憶》,廣得好評。

我再一次由衷欽佩于先生的成就和靜水深流般的博雅大度,敬佩他筆耕不輟、志在千里的意志和追求,又一次為自己的鼠寸眼界而慚愧。

那些天,我連續拜讀著于先生的博客文章。在文章中認識了他的家人和朋友,瞭解了他刻苦自學終成大家的經歷,看到了那些洋溢在字裡行間的父母恩情、手足親情、伉儷深情、朋友真情以及對於琴棋書畫的癡情——對生活的一片熱愛之情!那些感情真摯、樸實親切、幽默風趣的文字,生動形象地抒寫描畫出於先生精彩豐富、情趣盎然的墨香歲月、詩意人生。

在千里之外的于先生的鞭策鼓勵督促下,在於先生榜樣的帶動下,我終於勉為其難地收拾心緒,在近兩月時間裡碼字近兩萬,完成了于先生的“命題作文”,也算是超越了自我一回。于先生對我的兩篇小文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且常常不吝溢美之詞地鼓勵我繼續堅持寫作。

于先生的表揚鼓勵、寫作中甘苦自知的樂趣讓我找到了久違的快樂,開始舉目張望文學的遠方。更重要的是,于先生那不忘初心,堅守夢想的不懈追求,那精彩紛呈的墨香歲月、詩意人生,更讓我驚豔和嚮往。在庸碌繁瑣的日子裡渾噩舒適如“溫水中的青蛙”的我,開始檢視半世歸來兩手空空的自己,開始懷念那些曾經種植於內心深處的樹。那些在我的生命中可以有應該有的美麗的樹,又開始搖在心裡曳生姿……

謹以此文,感謝于先生鞭策和鼓勵。遙祝于先生身體長健、藝術長青!希望于先生的生花妙筆,“帶我們到另一個春暖花開”。

圖文:秀山百姓網

就不時出去關照一下,廚房客廳兩頭兼顧,著實繁忙。

芳曾經在電話裡說明她這位元舅公是書法家,可以送書法作品給我。我當即高興地表示了感謝,但並未特別放在心上,我更在意的是她祖母與我母親的聚會。兩個耄耋老人一起度過了那些特殊艱苦的歲月,可謂患難之交。當年的同事朋友已所剩無幾,現在兩個人都年老體弱,行動不便,雖住同一縣城,會面暢談的機會也並不多,可謂見一回少一回。而于嬢嬢這個弟弟在接近古稀之年,不遠萬里前來看望姐姐、看望姐姐的同事,實在難能可貴,可贊可歎。在我的心目中,這些就足以讓人心添快慰,足以讓這個聚會價值不菲,可以毋求其他了。

熱心的芳惦記著書法之事,恰逢我剛搬遷新居不久,她便拉上于先生在我尚未收拾就緒的蝸居裡巡視了一番,替我查看掛置書法作品的地方。在我那小小的書房裡,幾幅靠牆堆放的書畫作品引起了于先生的注意,他蹲下身子一一端詳品讀,對幾幅書法作品特別認真。芳對我說:“你可以把想要的內容告訴我舅公,他可以給你寫幾幅字”。而我這個神經大條的二貨,當時居然、竟然回答說:“我房間狹小,牆面空間有限,所以只想要一幅“隨處淨土”的斗方,而且尺寸要與我現有的這副“劍膽琴心”相同,字體要基本上相配”。(此處應有慚愧捂臉表情圖示一枚!)于先生聽了我這不識好歹的荒唐話和堪稱外行的奇葩要求,沒有絲毫的詫異和不快,而是再次蹲下來拿起那幅 “劍膽琴心”打量著字幅的大小,認真端詳內容,真誠地頷首稱讚:“好字,寫得好”!還掏出手機拍下了照片。那幅字是重慶書法家李敢先生的作品,是多年前自己為裝點居室,附弄風雅,在重慶三峽廣場的畫廊定購的。李敢先生在重慶屬知名書家,但其資歷、水準和名氣遠在于先生之下。可是我這個門外漢當時並不知道這些,也沒想那麼多,腦子進水般地提出了那奇葩要求。

于兆駒

Yu Zhao Ju

「山東濰坊人,1949年生,國家一級書法師。」

芳又對我說,她和舅公都覺得可以給我客廳沙發牆上寫一幅大尺寸橫幅。面對如此盛情好意,我這個神經大條的二貨腦子繼續短路,回答說:“那個地方我計畫掛一組梅蘭竹三聯國畫,準備在網上去買,而且畫面基本上已經選好了……” (此處應有捂臉圖示2枚!)對我這失禮拒絕之辭,于先生不以為意,寬厚一笑,其容讓謙和,讓我絲毫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話是有多麼的不妥。芳見我如此不開竅,打開手機給我看她舅公的書法作品。而我那時惦記著廚房事務和鍋中菜肴,只是用昏花近視眼匆匆一瞥,未看真切,支吾敷衍一番就匆忙忙去廚房忙碌去了。

那天下午我的注意力和工作重點在盡東道之宜,自己是一枚吃貨,只想著弄點好吃的犒勞一下客人,自己也可乘機大快朵頤一番。至於欣賞書法、談論藝術,於我早已是可有可無、雲淡風輕之事,書畫琴棋哪裡有油鹽柴米重要嘛,至少也應該排在飯足酒飽之後,而且有固然好,沒有也罷,日子照樣過得去的。

當我們的七葷八素擺上飯桌時,于先生的訪談也告結束,大家圍桌聚餐。兩個老人家食量有限,于先生吃得斯文,喝得節制,言語清雅。倒是芳、芸我們三個女漢子撈腳挽袖、吃的不亦樂乎、談得嘰嘰喳喳。在紅酒和啤酒的幫助下,大家進行了無主體閒聊,相談甚歡。

飯後安頓好兩個老人,大家一起去河濱公園散步。週五的河濱公園歌舞昇平,一幅和諧社會之景象。走到公園一隅,一群中年男女正自得其樂地跳著交誼舞,悠揚的四步舞曲甚為動聽。朋友芸是個文藝細胞豐富喜歡聞歌起舞的人,于先生也被優美的樂曲和翩翩起舞的人們所吸引,饒有興味地止步觀望,大家遂提議他們兩個跳上一曲。兩人落落大方地踏著節拍,配合默契地給我們現場表演了一曲交誼舞。年近70的于先生舞步嫺熟優美、舞姿瀟灑大方,真是個“能文能舞”之人。

那天我們沿著河堤緩緩而行,于先生簡單談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談到了自己年輕時自學書法,長期堅持不懈的經歷。他鼓勵我說,看到我書房的藏書和字畫,知道我一定是對文學藝術有感情的人,建議我不忘初心,堅持夢想。在我們這些年輕的無名之輩面前,語氣樸實謙和如平輩朋友,全無居高臨下之態。他還委託我替他再瞭解一些他姐姐的經歷,寫成文字,既幫了他的大忙,又鍛煉了自己的文筆,而我當時畏難怕苦,沒有明確應承下來。

散步回來,對於先生的印象和好感油然倍增,於是在百度上簡單搜索了一下,看到了不少於先生的介紹:

“于兆駒,山東濰坊人,1949年生,國家一級書法師。自幼酷愛書法,其書藝以碑學築基,對漢隸、碑刻潛心探索,並博采貼學精華,擅隸、行、草,格高韻足、意境創造獨具匠心。用筆極具個人風格,主張”繼承傳統,書隨時代,師古而不泥”。

自1987年以來,在全國書畫大賽中多次獲獎,並在國內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1989年曾應邀赴日本進行書法交流及現場書法表演,大獲成功,受到日本書法界的高度評價,稱其書法“傳統功力深厚、個人風格獨特,獨成一體、耐人尋味”。

其名被收入《濰坊書畫家》、《山東書畫家》、《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展覽》、《中國藝術通鑒》等諸多書法家辭典,有多部個人書畫專輯在電視臺播放,有多家國家級報紙專題介紹。

現為中華藝術協會理事、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畫家協會會員、濰坊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濰坊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齊魯風書畫院副院長。”(摘自“中國齊魯風書畫網”)

看到這些介紹,想到自己兩次不識好歹的話語,深感慚愧,(再放捂臉圖示3枚)),同時深深感佩身為名家的他對同行的尊重,我這個外行的包容,感佩他在年輕無名小輩面前的謙和平易。

兩天之後,我和芸在芳寬敞的家裡,有幸見識了于先生的書法之美。我們到達的時候于先生正氣定神閑地揮毫潑墨,地上放置著一些寫好的作品,兩三個親友正屏神靜氣地幫著打下手。在書案前凝神舞墨的于先生神情專注、神采煥然。知道了于先生的身份和成就,我心裡對先生已是十二分的敬仰。滿屋墨香氤氳的氛圍,文意盎然的氣場,讓我和芸都立馬心添恭敬,舉止言談不由得也文雅端莊起來。

我抄錄了李白的《將進酒》前部分呈示給于先生題寫。先生並不多言,鋪陳好長長的素宣,瞟了一眼我寫得如雞抓狗刨的字句(捂臉圖示1枚),卓立凝神片刻,便提筆蘸墨,開始筆走龍蛇。大家生怕輕舉妄動打擾到先生,都屏聲靜立默默觀看,連呼吸都調低了音量、壓慢了節拍。寂靜中只聽見筆毫在宣紙上發出急緩有致的沙沙聲,只看見潔白的宣紙上,一個個墨色濃淡不一,大小各異的字跡,從筆端翩然而出,真的是“翩若驚鴻,矯若游龍”!這些游龍驚鴻舒展矯健,玲瓏飛動,以優雅的姿勢,定格於紙面最恰當的位置。短短幾分鐘,一幅墨蹟淋漓、氣勢酣暢的書法長卷呈現在我們面前。待于先生題名鈐印後,我和芳、芸三個人一起,像托著初生嬰兒般小心翼翼地把長卷移到地板上。

大家一起圍觀欣賞著,嘖嘖有聲地讚歎著。我們從頭至尾品讀念誦時,發現有一處小小的筆誤,把金樽寫成了金杯。但是因為3米多長的橫幅字數繁多,而且於我而言,如此精美的長卷大作有那麼一點小瑕疵根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不好意思也不舍另換一幅。但于先生聽到我們幾個的嘀嘀咕咕,知道是有一處筆誤後,立即表示那幅不要了,並且馬上重新給我寫了一幅。

那天他分別給我和芸各寫了一幅長卷,兩幅斗方,我和芸得隴望蜀,又請他寫了幾幅小品,兩個人喜出望外,滿意而歸。

那天晚上,夜闌人靜之時,在自己的小書房裡,我再次展開于先生的作品細細欣賞。當年書法老師教的知識早已完璧歸趙,我並不真正懂得于先生的筆精墨妙之處,只是覺得先生的字筆劃線條飛動舒展,字跡秀逸多姿,只覺得那些形態各異的字都精神抖擻、栩栩如生地卓立在紙面之上,有著無以言說的韻致和美感。

秀山百姓網喜獲于兆駒大師墨寶,可賀!

——這是4月份和于先生接觸的時候寫的帖子

那晚我在網上又讀到了一些關於先生的介紹:

“兆駒先生“書隨時代,師古而不拘泥”,在繼承傳統理論的同時,敢於突破,獨成一體,酣暢淋漓的書風,深受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讚揚。”

“業界稱其書法既具傳統功力,又有個人風格,瀟灑大氣,耐人尋味”。“

“于兆駒先生行草作品確實大氣!宛如看到碧海中掀起的大浪,仿佛聽到古戰場上拼搏的呐喊,讓人熱血沸騰。”

“兆駒除擅長毛筆書法外,他的硬筆書法同樣具有魅力,是一位“軟硬兼施”的書法家 .”

筆勢矯健、灑脫舒展的行草:

古樸端莊又雅致清麗的隸書:

欣賞著于先生的書法作品,流覽著介紹評價于先生的文章,對先生的瞭解和尊敬同步增加。潛沉于內心深處對丹青筆墨的喜歡,對文化藝術的熱愛被悄然喚醒。回想起自己當年研習書畫的青蔥歲月,回想起曾經有過的暮誦晨詠、尋章摘句的日子,恍如隔世。想到自己曾經抄錄的一句話:“在每一回首處,總有我不曾結果、不曾開花、不曾生長、不曾種植的樹!”哦!我生命中那些應該有可以有而確實沒有的樹呢!?難道一語成讖了嗎?

第二天

(我和芳、芸三人陪同于先生到酉水河畔遊玩)

那是個尚未旅遊開發的原生態“無星級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山色蔥郁,水色清麗,人跡稀少。迎著徐徐清風,大家沿著河堤邊走邊聊邊玩。芳和芸都是攝影愛好者,面對如畫美景喜不自勝,各種取景選角度擺造型不亦樂乎。于先生全無“偶像包袱”,興致勃勃地舉著自拍杆與大家一起嗨拍,興味盎然地爬坡上坎,采野菜摘野果,行動矯健敏捷更勝我們幾個中年之人。

那天在船上晚餐,大家就著啤酒,品嘗著美味的河魚河蝦和親手採摘的野菜,愉快地談天說地。于先生秀山之行有收集資料、采風訪古之意,話題雖然被我們三個吃貨一次次地扯到吃喝玩樂,歪到樓外之樓,但在於先生巧妙的起承轉合下,又一次次回到秀山風物、人文歷史、文學藝術,重回陽春白雪。

于先生談到了自己撰寫家族史的計畫,談到了收集資料、訪尋歷史、構架篇章之種種打算種種苦樂,還又一次鼓勵我也從事寫作。承隨著于先生的話題,我也誇誇其談了一些對文學的理解和曾經的喜愛,對文學創作的一些看法,乘興背誦了殘留心底的幾句詩詞歌賦。我一直認為每個家族的歷史都可以是一部精彩的《紅樓夢》,只是差一個偉大的曹雪芹。我對自己家族的歷史也深感興趣,但是憾人生苦短,恨筆力有限,只有望峰息心,望而卻步。酒壯慫人膽,我直言不諱地表達了燕雀鴻鵠,人各有志的想法,又一次委婉地辭拒了于先生動員我寫作的建議。

尋訪往事雖封塵,

歷史未必不留痕。

踏破鐵鞋有覓處,

青山作證得書魂”。

詩言志。面對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于先生,我們幾個中年燕雀語塞無言,暗自慚愧。站在不舍晝夜執著東去的酉水河畔,品讀著于先生的詩句,覺得眼前的夕輝流光溢彩,燦比朝霞,有著動人心魄的美麗輝煌。

那天晚上,我又點開于先生的博客,認真選看他的文章。進一步瞭解到先生還是濰坊市作協會員,先後擔任過《濰柴週報》副主編,《新濰坊》週刊主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在國家級報刊發表散文、詩歌、漫畫、書法、攝影作品,出版了十余萬字?的散文集《濰州記憶》,廣得好評。

我再一次由衷欽佩于先生的成就和靜水深流般的博雅大度,敬佩他筆耕不輟、志在千里的意志和追求,又一次為自己的鼠寸眼界而慚愧。

那些天,我連續拜讀著于先生的博客文章。在文章中認識了他的家人和朋友,瞭解了他刻苦自學終成大家的經歷,看到了那些洋溢在字裡行間的父母恩情、手足親情、伉儷深情、朋友真情以及對於琴棋書畫的癡情——對生活的一片熱愛之情!那些感情真摯、樸實親切、幽默風趣的文字,生動形象地抒寫描畫出於先生精彩豐富、情趣盎然的墨香歲月、詩意人生。

在千里之外的于先生的鞭策鼓勵督促下,在於先生榜樣的帶動下,我終於勉為其難地收拾心緒,在近兩月時間裡碼字近兩萬,完成了于先生的“命題作文”,也算是超越了自我一回。于先生對我的兩篇小文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且常常不吝溢美之詞地鼓勵我繼續堅持寫作。

于先生的表揚鼓勵、寫作中甘苦自知的樂趣讓我找到了久違的快樂,開始舉目張望文學的遠方。更重要的是,于先生那不忘初心,堅守夢想的不懈追求,那精彩紛呈的墨香歲月、詩意人生,更讓我驚豔和嚮往。在庸碌繁瑣的日子裡渾噩舒適如“溫水中的青蛙”的我,開始檢視半世歸來兩手空空的自己,開始懷念那些曾經種植於內心深處的樹。那些在我的生命中可以有應該有的美麗的樹,又開始搖在心裡曳生姿……

謹以此文,感謝于先生鞭策和鼓勵。遙祝于先生身體長健、藝術長青!希望于先生的生花妙筆,“帶我們到另一個春暖花開”。

圖文:秀山百姓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