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徐冰:藝術家的文字觀,是從手藝到思想

在國內讀嚴肅書的人少了。 而在國外任何時候都有一部分人讀嚴肅的東西。 或許是因為中國人是讀圖的種族, 不喜歡長篇大論。 說今天是“讀圖時代”, 而我們已經讀了幾千年了, 雖然已是現代漢字, 讀字仍有讀畫的成分:“大”就是張開的感覺, “小”就是收縮的感覺。

▲ 徐冰的英文方塊字圖示

漢字的資訊是立體的, 寫字著文, 猶如畫畫, “填詞” 是在一張平面上擺來擺去, “日” 對“ 月” 看起來就好看, 有晝夜交替的畫面感。 不僅要合轍押韻, 看著也要整齊。 不需要語法, 語法是管前後邏輯的, 不用!壞了意境, 意思也弄窄了。 文章不是給人讀的, 是讓人 “悟” 的, 悟不出, 就別看了。

▲ 徐冰作品《鳥飛了3》, 2011年美國紐約, 摩根圖書館&美術館

我們這代人, 與文化有一種相當彆扭的關係, 進也進不去, 出也出不來。 本來中國傳統對文字就有敬拜情節, 字是神聖之物, 帶字的紙是不能穢用的, 必須拿到文昌閣去“火化”, 這種“惜字紙”的傳統真怪。 你想成就仕途功名, 先好好拜上幾年文字再說。

▲ 用中國書法的形式寫英文, 單詞拆分成字母, 再組合成漢字的模樣, 是為《英文方塊字》

可在我這代開始學寫字時, 正值簡化字運動, 一批批新字的公佈、舊字的廢除, 對新字的再更改和廢除, 對舊字的再恢復使用, 把我們搞糊塗了。 從而在我們最初的文字概念中, 埋下了一種特殊的基因:顛覆——文字是可以“玩”的。

我母親在北大圖書館學系工作。 我很早就熟悉各種書的樣子, 但它們對我又是陌生的, 因為那時我還讀不懂。

“文革”結束後, 回到城裡, 逮著書就讀, 跟著別人啃西方理論譯著, 弄得思想反而不清楚了, 覺得丟失了什麼。 就像是一個饑餓的人, 一下子吃得太多, 反倒不舒服了。

▲ 徐冰作品《鬼打牆》

這些, 也是為什麼我的藝術總是與文字糾纏不清的原因。

文字是人類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元素, 觸碰文字即觸碰文化之根本, 對文字的改造是對人思維最本質的那一部分的改造。

▲ 徐冰作品《天書》, 1999年, 美國紐約

我懂得觸碰文字的作用, 我的觸碰充滿了敬畏, 也夾雜著調侃;在戲弄的同時, 又把它們供在聖壇上。 它們有時給你一張熟悉的臉,你卻叫不出它的名字,它們經過偽裝,行文間藏著埋伏。通常文字通過傳意、表達、溝通起作用,我的“文字”卻是通過不溝通、誤導、混淆起作用。

▲《地書》他通過收集世界各地的標識和各種領域的符號,做了這本說什麼語言的人都能讀懂的書

我總說,我的“文字”不是好用的字形檔,更像電腦病毒,卻在人腦中起作用——在可讀與不可讀的轉換中,在概念的倒錯中,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知識概念被打亂,製造著連接與表達的障礙,思維的惰性受到挑戰。

▲ 西方觀眾進入“中文書法教室”,參與書寫後發現,實際上是在寫他們自己的文字——英文

在尋找新的依據和管道的過程中,思想被打開更多的空間,警覺文字,找回認知原點。這是我的那些“文字”的作用。

看起來我使用的都是屬於文字,卻又不是文字實質的那一部分。在我看來,文字有點像一種用品,使用和消費是核,但外包裝有時卻更有文化內容。有人看了《天書》後,激動地說:“我感到了文字的尊嚴!”這人會看東西。

▲ 徐冰的“偽文字”作品,是從《天書》開始的

“真文字”是被世俗濫用的。“偽文字”抽空了自身的部分,就剩“服裝”了,你怎麼用?文字離開了工具的部分,它的另一面就顯示出來了。其實書法的了不起也在於此:它寄生于文字卻超越文字,它不是讀的,是看的,它把文字打扮成比文字本身還重要。

▲ 徐冰在作品前

上面說的是我“偽文字”的“寫作”,下面再說我“真文字”的寫作:

寫作最讓人踏實的,是“文責自負”的可靠性。藝術家還活著,能趕到各處去控制展覽效果,將來,如果人們對你還有興趣,恢復作品,你哪管得了。範寬如果看到自己的畫黑成這個樣子,還廣為天下人看,一定會見人就解釋:畫完時不是這樣。

▲ 徐冰用“英文方塊字”寫成的“人民藝術(art for the people)”

相比之下,文字多靠得住,白紙黑字到什麼時候都不走樣。這些字擺對了位置,就永遠對著。李陀說得到位:“用斧子砍都砍不掉。”就憑這,也值得好好擺。

▲ 徐冰

文字的裡裡外外,我都有興趣。翻看自己的“真文字”,就像看了一遍個人“回顧展”,從中看到自己:原來我對這類東西感興趣,這樣做藝術,是這樣一個人。

▲ 英文方塊字裡有徐冰的簽名

在工作室中處理一個“型”,是銳一點還是鈍一點,是選這塊材料還是那塊材料,所有這些細節的決定,都是由你這個人的性格、修為、敏銳度左右的。如果你著急成功,“型”的處理或作品的尺寸可能就會過分一點,你要是想通過藝術炫耀或掩蓋一點什麼,都會被作品顯露無遺。

這是藝術的誠實,也是我們信賴它的依據。寫作不是也如此嗎?寫作和創作雖不同行,但同樣誰都跑不掉,連想跑的一閃念,也會在作品中暴露出來。

▲ 演講中的徐冰

能否用一種特有的藝術手段將人們帶到一個新的地方。在這裡“特有的藝術手段”是重要的,這是藝術家工作的核心。你要說的話在現有的詞庫中還沒有,你就必須創造一種新的方法去說,從而擴展了舊有的藝術領域。寫作一定也如此。

而作為每一個不得不接受天生性格和成長背景的人,我們有什麼呢?靠什麼創作呢?現在看來,對我有幫助的,是民族性格中的內省、文化基因中的智慧,和我們獲得的有關社會主義試驗的經驗,以及學習西方的經驗。這些優質與盲點的部分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我們特有的養料。

▲ 徐冰作品《鳳凰》,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

這些與西方價值觀不盡相同的內容,比如與自然配合的態度、和諧中庸的態度、藝術為人民的態度,這些好東西,幾乎還沒有機會在以往的人類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但顯然它是人類文明走到今天需要補充的東西。然而這些東西怎麼用?

似乎我們又缺少使用的經驗,因為在過去的一二百年裡,我們只積累了學習西方的經驗。我們傳統中有價值的部分,必須啟動才能生效。這是我的那些包括大量“怪異文字”創作的思想基礎,這些認識,一定也反映在我的寫作中。

▲ 徐冰的英文方塊字

有些人喜歡我的文字。我說,用寫交代材料的態度寫作就能寫好,因為寫交代材料性命攸關,要字斟句酌,不能浪費每一個字的作用,無心炫耀文采,唯一的目的就是把事情原委老實交代清楚。抓住僅有的機會,用這支筆讓讀者相信你。

我的“真文字”都說了什麼呢?可以說,它們不是從思想到思想,再回饋思想,而是從手藝到思想,再指導手藝的記錄。對時弊的感知、思維的推進,有時是通過對某幢新樓的造型、材料、顏色或與周邊建築距離的判斷展開的,有時是通過在工作室反復擺弄手裡的“活兒”展開的……

▲ 徐冰作品“背後的故事”系列之《江山萬里圖》正面及反面,2014年,溫哥華

在“藝”與“術”的調配與平衡中,延展的是思想的打磨空間。就像素描長期作業,通過對每一個筆觸的體會,把握對“度”的精准性判斷。分辨什麼是開放,什麼是當代,什麼是恒定的部分,什麼是表面現象,大關係怎麼擺,局部怎麼深入……這裡的文字是對這些內容的考量及結果的報告。

▲ 徐冰在他的北京工作室。身後是他斐聲國際藝術界的作品“新英文書法”

徐冰

藝術家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麥克·亞瑟獎, 2007年獲得美國版畫藝術終身成就獎,2015年榮獲美國國務院AIE藝術勳章。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及艾維姆美術館及北達克達美術館、日本琦玉縣立現代美術館、澳大利亞國家畫廊等各大收藏機構收藏。

它們有時給你一張熟悉的臉,你卻叫不出它的名字,它們經過偽裝,行文間藏著埋伏。通常文字通過傳意、表達、溝通起作用,我的“文字”卻是通過不溝通、誤導、混淆起作用。

▲《地書》他通過收集世界各地的標識和各種領域的符號,做了這本說什麼語言的人都能讀懂的書

我總說,我的“文字”不是好用的字形檔,更像電腦病毒,卻在人腦中起作用——在可讀與不可讀的轉換中,在概念的倒錯中,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知識概念被打亂,製造著連接與表達的障礙,思維的惰性受到挑戰。

▲ 西方觀眾進入“中文書法教室”,參與書寫後發現,實際上是在寫他們自己的文字——英文

在尋找新的依據和管道的過程中,思想被打開更多的空間,警覺文字,找回認知原點。這是我的那些“文字”的作用。

看起來我使用的都是屬於文字,卻又不是文字實質的那一部分。在我看來,文字有點像一種用品,使用和消費是核,但外包裝有時卻更有文化內容。有人看了《天書》後,激動地說:“我感到了文字的尊嚴!”這人會看東西。

▲ 徐冰的“偽文字”作品,是從《天書》開始的

“真文字”是被世俗濫用的。“偽文字”抽空了自身的部分,就剩“服裝”了,你怎麼用?文字離開了工具的部分,它的另一面就顯示出來了。其實書法的了不起也在於此:它寄生于文字卻超越文字,它不是讀的,是看的,它把文字打扮成比文字本身還重要。

▲ 徐冰在作品前

上面說的是我“偽文字”的“寫作”,下面再說我“真文字”的寫作:

寫作最讓人踏實的,是“文責自負”的可靠性。藝術家還活著,能趕到各處去控制展覽效果,將來,如果人們對你還有興趣,恢復作品,你哪管得了。範寬如果看到自己的畫黑成這個樣子,還廣為天下人看,一定會見人就解釋:畫完時不是這樣。

▲ 徐冰用“英文方塊字”寫成的“人民藝術(art for the people)”

相比之下,文字多靠得住,白紙黑字到什麼時候都不走樣。這些字擺對了位置,就永遠對著。李陀說得到位:“用斧子砍都砍不掉。”就憑這,也值得好好擺。

▲ 徐冰

文字的裡裡外外,我都有興趣。翻看自己的“真文字”,就像看了一遍個人“回顧展”,從中看到自己:原來我對這類東西感興趣,這樣做藝術,是這樣一個人。

▲ 英文方塊字裡有徐冰的簽名

在工作室中處理一個“型”,是銳一點還是鈍一點,是選這塊材料還是那塊材料,所有這些細節的決定,都是由你這個人的性格、修為、敏銳度左右的。如果你著急成功,“型”的處理或作品的尺寸可能就會過分一點,你要是想通過藝術炫耀或掩蓋一點什麼,都會被作品顯露無遺。

這是藝術的誠實,也是我們信賴它的依據。寫作不是也如此嗎?寫作和創作雖不同行,但同樣誰都跑不掉,連想跑的一閃念,也會在作品中暴露出來。

▲ 演講中的徐冰

能否用一種特有的藝術手段將人們帶到一個新的地方。在這裡“特有的藝術手段”是重要的,這是藝術家工作的核心。你要說的話在現有的詞庫中還沒有,你就必須創造一種新的方法去說,從而擴展了舊有的藝術領域。寫作一定也如此。

而作為每一個不得不接受天生性格和成長背景的人,我們有什麼呢?靠什麼創作呢?現在看來,對我有幫助的,是民族性格中的內省、文化基因中的智慧,和我們獲得的有關社會主義試驗的經驗,以及學習西方的經驗。這些優質與盲點的部分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我們特有的養料。

▲ 徐冰作品《鳳凰》,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

這些與西方價值觀不盡相同的內容,比如與自然配合的態度、和諧中庸的態度、藝術為人民的態度,這些好東西,幾乎還沒有機會在以往的人類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但顯然它是人類文明走到今天需要補充的東西。然而這些東西怎麼用?

似乎我們又缺少使用的經驗,因為在過去的一二百年裡,我們只積累了學習西方的經驗。我們傳統中有價值的部分,必須啟動才能生效。這是我的那些包括大量“怪異文字”創作的思想基礎,這些認識,一定也反映在我的寫作中。

▲ 徐冰的英文方塊字

有些人喜歡我的文字。我說,用寫交代材料的態度寫作就能寫好,因為寫交代材料性命攸關,要字斟句酌,不能浪費每一個字的作用,無心炫耀文采,唯一的目的就是把事情原委老實交代清楚。抓住僅有的機會,用這支筆讓讀者相信你。

我的“真文字”都說了什麼呢?可以說,它們不是從思想到思想,再回饋思想,而是從手藝到思想,再指導手藝的記錄。對時弊的感知、思維的推進,有時是通過對某幢新樓的造型、材料、顏色或與周邊建築距離的判斷展開的,有時是通過在工作室反復擺弄手裡的“活兒”展開的……

▲ 徐冰作品“背後的故事”系列之《江山萬里圖》正面及反面,2014年,溫哥華

在“藝”與“術”的調配與平衡中,延展的是思想的打磨空間。就像素描長期作業,通過對每一個筆觸的體會,把握對“度”的精准性判斷。分辨什麼是開放,什麼是當代,什麼是恒定的部分,什麼是表面現象,大關係怎麼擺,局部怎麼深入……這裡的文字是對這些內容的考量及結果的報告。

▲ 徐冰在他的北京工作室。身後是他斐聲國際藝術界的作品“新英文書法”

徐冰

藝術家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麥克·亞瑟獎, 2007年獲得美國版畫藝術終身成就獎,2015年榮獲美國國務院AIE藝術勳章。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及艾維姆美術館及北達克達美術館、日本琦玉縣立現代美術館、澳大利亞國家畫廊等各大收藏機構收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