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玉皇大帝的初始身份有多高?其實低得可憐,遠不及“三清”

神話裡的大千世界05:比玉皇大帝更高的“三清”

電視劇中的玉皇大帝

在我國神話體系中, 玉皇大帝是理所當然的最高統治者,

他高踞九重去霄之上, 既是所有的神靈鬼怪的最高統治者, 也是人間蒼生的最高統治者, 就連歷代帝王也只能匍匐在他的腳下, 不敢有絲毫的造次。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 他即是天的代名詞。

當然, 不識抬舉的帝王還是有的, 他們竟然真的不把老天當回事。 這們的帝王在中國歷史上, 有且僅有兩位, 他們的下場也都是十分的悲慘。

一位即是殷商的帝王武乙, 在《史記•殷本紀》中說:“帝武乙無道, 為偶人(木頭人), 謂之天神, 與之博, 令人為行(叫個人代天神作為賭博的對手), 天神不勝, 乃戮辱之。 為革囊, 盛血, 仰而射之, 命曰射天。 ”武乙敢開老天的玩笑, 那下場也是相當的悲慘, 他是被天雷打死的, 真是報應不爽。

另一位即是戰國時期的宋康王。

他的狂妄比起武乙來也不是不逞多讓。 宋本是一個小國, 宋康王竟然狂妄到與齊魏等大國開戰, 同時他也將老天不放在眼裡, 而且他的所作所為和武乙如出一轍。 “盛血以革囊, 懸而射之, 命曰射天。 ”他的結果也是相當的悲慘, 齊、魏、楚的聯軍滅了宋, 他也被殺死了。 不過那時還沒有玉皇大帝的名堂, 武乙和宋康王也只是同他們想像中的天上至尊之神搏鬥罷了。

在殷周之時, 人們雖然也朦朧地意識到天上應該會有什麼主宰, 但一時半會還沒想到具體應該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史記•天官書》是最早把天上的星宿編為“星官序列”的一本書。 此書把天北極的星稱為中宮天極星, “其一明者, 太一常居也。 ”這個太一, 即是天帝的別名。

這估計即是玉皇大帝最初的萌芽。

《天官書》有各種星官的名稱, 如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祿, 以及五諸侯、五帝座、執法、郎位、少微、羽林天軍等。 這說明在戰國到漢初之間, 將人間的官職稱謂移用到天上星宿, 已經形成了一個慣例, 而最尊的稱為“太一”, 即中宮大帝。 但這個中宮大帝只是一個模糊的名字, 沒有具體的形象, 也沒有任何的神話傳承, 不過是占星家為了便於將天象和人事相關聯而設置的, 和後世的玉皇大帝所具有的神的一切特徵都不盡相同。

《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是我國最為著名的兩本長篇神魔小說, 兩書的成書都是在明代, 但它們對天上的最高統治者的描述卻不盡相同。 在《西遊記》中, 屢次三番提到了玉皇大帝;而在《封神演義》中卻沒有提到他。

對普通讀者來說, 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這其中的玄機又是什麼呢?

原來這是因為道教的緣故。 在道教神話中, 最高的位置稱為“三清”, 《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這樣記載:

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 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 元始天尊居其中, 施化敷教。 天寶君治在玉清境, 即清微天也。 靈寶君治在上清境, 即禹餘天也。 神寶君治在太清境, 即大赤天也。

三清才是道教中的至高神

玉清、上清和太清即是所謂的“三清”。 這本書同時還說道:

三代天尊者, 過去元始天尊, 現在太上玉皇天尊, 未來金闕玉晨天尊。 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

這幫道士信口開河, 亂講一氣, 以至於最後, 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什麼叫“三清”。 所在在《封神演義》第七十七回出現了“老子一氣化三清”的情節, 說老子為了戰勝通天教主, 把頭上的魚尾冠一推, 頂上三道氣一出, 即現出了三個道人來。 這三個道人, 一個叫上清, 一個叫玉清, 一個叫太清, 卻是“一氣所化”, 構成假像,是有形無實的東西,絲毫也不能傷害通天教主。

道士們腦洞太大,無法自圓其說,以至於無法解釋“三清”究竟為何物,不過理學家兼道學家的朱熹老夫子卻把它給弄清楚了。在《朱子語錄》卷125中,他的門徒記述了他的話:

道家之學,出於老子。其所謂“三清”,蓋仿釋氏“三身”而為之耳。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釋迦之本性也;報身者,釋迦之德業也;肉身者,釋迦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今之宗其教者,遂分為三像而駢列之,則既失其旨矣。而道家之徒欲仿其所為,遂尊老子為三清: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為甚。且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之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之報身,設有二像,又非與老子為一,而老子又自為上清太上老君,蓋仿釋氏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這樣說來,道家的“三清”之說不過是剽竊了佛家的“三身”的說法而已。而且道家的說的“三清”又說得胡謅得莫名其妙,既然老子是道家的祖師爺,為什麼又要把他放在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之下,改名太上老君呢?

老子即太上老君,是道家創始人,其地位反而在“三清”中最為低下

道教還有一本叫《真靈位業圖》的書,這本書中將元始天尊放在“上第一中位”,把太上道君放在“第二中位”,把太上老君放在“第四中位”,而第三中位則屬於來路不明的太極金闕君。種種說法,自相矛盾,真是亂成一鍋粥,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楚。

當然,道家也不是完全不提玉皇大帝,在《真靈位業圖》把玉清三元宮右位第十一位給了玉皇道君,把玉清右位第十九給了高上玉帝。這樣說來,不管是“玉皇”還是“玉帝”,地位都是相當低微的。而《封神演義》是一部道教之書,不去提“玉皇大帝”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除了道士們的一套說辭之外,民間的老百姓卻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們將先秦時代朝廷欽定祭祀的昊天上帝作了符合自己心意的改造,另造出了一個玉皇大帝來。這個玉皇大帝到底是何時出來的,已經是難以考證了。最遲在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中即已經出現了“有道亡身一誠過,奏之玉皇乃升天”的句子,白居易《夢仙》詩中也有“須臾群仙來,相引朝玉京。安期羨門輩,列侍如公卿,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的句子。由此可知,從那時起,玉皇大帝即已經擺脫出“三清”的籠罩,成為了天上至高無上的主宰了。

構成假像,是有形無實的東西,絲毫也不能傷害通天教主。

道士們腦洞太大,無法自圓其說,以至於無法解釋“三清”究竟為何物,不過理學家兼道學家的朱熹老夫子卻把它給弄清楚了。在《朱子語錄》卷125中,他的門徒記述了他的話:

道家之學,出於老子。其所謂“三清”,蓋仿釋氏“三身”而為之耳。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釋迦之本性也;報身者,釋迦之德業也;肉身者,釋迦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今之宗其教者,遂分為三像而駢列之,則既失其旨矣。而道家之徒欲仿其所為,遂尊老子為三清: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為甚。且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之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之報身,設有二像,又非與老子為一,而老子又自為上清太上老君,蓋仿釋氏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這樣說來,道家的“三清”之說不過是剽竊了佛家的“三身”的說法而已。而且道家的說的“三清”又說得胡謅得莫名其妙,既然老子是道家的祖師爺,為什麼又要把他放在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之下,改名太上老君呢?

老子即太上老君,是道家創始人,其地位反而在“三清”中最為低下

道教還有一本叫《真靈位業圖》的書,這本書中將元始天尊放在“上第一中位”,把太上道君放在“第二中位”,把太上老君放在“第四中位”,而第三中位則屬於來路不明的太極金闕君。種種說法,自相矛盾,真是亂成一鍋粥,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楚。

當然,道家也不是完全不提玉皇大帝,在《真靈位業圖》把玉清三元宮右位第十一位給了玉皇道君,把玉清右位第十九給了高上玉帝。這樣說來,不管是“玉皇”還是“玉帝”,地位都是相當低微的。而《封神演義》是一部道教之書,不去提“玉皇大帝”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除了道士們的一套說辭之外,民間的老百姓卻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們將先秦時代朝廷欽定祭祀的昊天上帝作了符合自己心意的改造,另造出了一個玉皇大帝來。這個玉皇大帝到底是何時出來的,已經是難以考證了。最遲在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中即已經出現了“有道亡身一誠過,奏之玉皇乃升天”的句子,白居易《夢仙》詩中也有“須臾群仙來,相引朝玉京。安期羨門輩,列侍如公卿,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的句子。由此可知,從那時起,玉皇大帝即已經擺脫出“三清”的籠罩,成為了天上至高無上的主宰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