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李黎︱微物之神的國度

在南印度、尤其是西南角那一帶旅行, 常會產生錯覺, 以為時空倒流, 回到多年前的南臺灣:香蕉樹、木瓜樹、榕樹、椰子樹、檳榔樹(是的, 當地人也嚼檳榔), 還有那些熟悉的花:牽牛花、美人蕉、扶桑……還有水邊的白鷺鷥——那裡幾乎處處有水, 多半是從阿拉伯海流進來的平靜的“回水”, 肥沃的河海沼澤地, 養成了一塊風土與印度其他地方大不相似的魚米之鄉。

柯欽聖法蘭西斯教堂

達伽馬之墓

熱鬧大神廟

位於印度西南的喀拉拉邦, 與其他地方一眼就看得出的最大不同, 就是宗教。 同是南印度, 東南方常見的巍峨壯觀的印度教大神廟, 到這裡就極少見了。 車行在喀拉拉邦的路上, 無論是市鎮還是鄉間, 每隔不多久就會出現尖頂上有十字架的教堂。

原來早在十六世紀, 隨著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達伽馬“發現”繞過好望角的印度洋航線之後, 就有源源不絕的天主教傳教士來到這裡。 在濱海大城柯欽的聖法蘭西斯教堂裡, 原先就葬著病故在此的達伽馬;雖然十五年後他的遺體被送回了里斯本, 但教堂至今還保留著那塊原址。 還有一個極其特別的“景觀”就是處處常見的招展紅旗, 上面清楚顯示著斧頭鐮刀的標誌——共產黨在這裡不僅合法, 而且經常是民選出來的執政黨。

喀拉拉邦的紅旗

為了感受這片魚米之鄉, 我們一行五人先是在“回水”乘船——帶著當地的新鮮水產請船上的廚師烹煮, 在船上度過悠閒的一天一夜, 還靠岸順道拜訪一個岸邊人家。 夫妻子女加上老人和長兄六口, 住在三房兩廳的平房裡, 男主人打漁販魚, 女主人開一間小雜貨店, 也像極了臺灣的“柑仔店”, 最大差別是這家店的顧客多半是乘船來的。

回水岸上

上岸後的一個清晨, 我們去當地的鳥類自然保護區, 領我們觀鳥的嚮導是一位退休的英語教員。 保護區也在水邊, 他來到一處傍水的樹叢停下指著對岸說:“聽過《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這本書嗎?隔著水就是Ayemenem村, 作者羅伊的家就在對岸。 ”我聽了感到一陣驚喜, 就像這個陌生人竟然讀出縈繞在我心頭, 卻一直沒有問出的話。

《微物之神》書影

來南印度,尤其是喀拉拉邦,有一個對我很強烈的召喚,就是《微物之神》這本書。因為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也是作者羅伊(Arundhati Roy)的家鄉。書中對當地的歷史、風土人情和現場景象無不描述得歷歷如繪,二十年前讀到時就非常喜歡,書中的人物和場景常常縈繞心頭難以忘懷。二十年後再度細讀,就是準備到這裡旅行,尋訪故事場景了。

羅伊

雖然是獲得英國布克獎的叫好又叫座的暢銷書,在國外卻鮮少聽到印度人提及這位世界知名的同胞作家。不僅如此,這本書出版不久就在家鄉喀拉拉邦被禁了,罪名是“腐蝕公眾道德” 。贏得大獎後成了國際矚目的作品,竟然在家鄉成為“禁書”,作者當然不服上訴,令得柯欽高等法院的法官左右為難,判也不是不判也不是,案子拖了幾年,最後換了法官才撤銷禁令。雖然“腐蝕公眾道德”這項罪名,看起來指的是書中一段熾烈而優美的性愛描述,但實際上觸怒“公眾”的,恐怕是書中對親人和鄉民,甚至政黨和整個社會種姓制度殘忍無情、不公不義的描繪和揭露。所以觸犯眾怒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倒是這位嚮導的下一句話使我驚喜:“我們都以這位作者為榮!”

這本小說1997年一出版就贏得英國布克獎,同時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最佳五部書之一。我讀的是原文,中譯據我所知有兩本,不久之前我找到現今流傳較廣的一本。可惜作者使用的語言太奇特,不僅用字遣詞生僻刁鑽,還有許多西方和印度的典故、雙關語,更傷腦筋的是夾雜不少她的母語——當地的Malayalam語,再加上多音節的人名和暱稱,以致于翻譯難度極大,初讀譯本時不免會覺得有些晦澀難讀。

我知道小說是虛構,但我也從作者的自敘和受訪中得知,故事發生的地點和對應歷史事件的時間點都是精准的:時間是1969年,作者八歲,正是書中貫穿主線、幾乎是半個敘事者角色的小女孩“瑞海”的年齡;二十多年後長大了的瑞海回溯當年情景,也正是羅伊開始寫這本書的年紀。場景地點是南印度喀拉拉邦,也是作者的家鄉,一個並非虛構的名叫Ayemenem的村子;甚至於若干主要人物的身分背景,也頗有雷同之處,包括羅伊本人跟瑞海同樣在大學是學建築的,後來也去到美國……所以我才稍稍違背了“不在虛構小說中尋找真人真事”的原則,來到“微物之神”的發源地。

什麼是“微物之神”呢?

印度教是多神的,還不只是一般的多——印度教的神是數以百萬計的,簡直是滿天神佛。希臘神話裡那些跟凡人糾纏不清的男女眾神,比起多如天上繁星的印度神來,就顯得寥寥無幾了。就算是最荒涼貧瘠的印度鄉下,也不乏繽紛燦麗的色彩,這就多半要歸功於那些無所不在的、姿容豐潤美麗的眾神,和那些神廟、神殿、雕塑、彩繪、慶典……從北到南從東至西幾趟印度之旅下來,參觀了數不清的壯麗精美的廟宇聖殿宮廷洞窟,對幾位主要的印度大神大致耳熟能詳了:大梵天(Brahma)、妙毗天(毗濕奴,Vishnu)、大自在天(濕婆,Shiva),各司創造、保護、毀滅之大任,暗合了佛教“成、住、壞、空”的宇宙觀。不過人氣最旺的還要數胖墩墩的象頭神迦內什,護佑子民趨福避禍;還有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風神之子、飛將軍神猴哈奴曼——大名鼎鼎的孫悟空的原型。

滿天神佛

南印度神廟

神獸雕塑

白色大神廟

可是在這些威力無窮的大神之外,也會有更多不計其數的小神,司掌著無足輕重的人間小事吧?羅伊就在她的小說中創造了一名“微物之神”——祂是最渺小、最卑微的事物的神,祂的子民是如此渺小卑微,有時連神也無法庇佑他們,甚至藐視、厭棄他們。這就是“微物”的悲劇。當然,這部小說“微物之神” 說的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裡面的小人物,不僅被人、也被他們的神離棄了。

小說裡的女主人公“阿慕”——也就是瑞海和她雙生兄弟的媽媽——出身望族,家族裡幾代信奉的,就是喀拉拉邦特有的敘利亞基督教。阿慕的父親是受過西方教育的學者,可是這個備受尊敬的男人在家中卻是動輒毒打妻女的暴君。阿慕為了脫離家暴而早早遠走他鄉嫁了人,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女。阿慕匆促婚嫁的物件是個沒有責任擔當的男人,嗜酒如命險些丟掉工作之際,竟然想把妻子“獻”給對阿慕垂涎的英國上司。阿慕當然不能忍受,帶著一雙小兒女回到娘家。可是作為一個“潑出去的水”的女子,阿慕在娘家過的是仰人(母親和哥哥)鼻息的隱忍日子;雖然暴虐的父親已經去世,但同樣可怕的是家中還有一個心地偏狹、陰險自私的姑母,總是在窺探挑撥,唯恐天下不亂。

依然年輕美麗的阿慕,重逢了家中自小一起長大的長工維魯沙,一個黝黑健美、溫柔正直的木匠,兩人相愛了——卻是致命的、禁忌的愛。阿慕雖是遭受歧視的失婚婦人,但她的階級身份是“高貴”的,而維魯沙,和他的世世代代,很不幸的,屬於印度種姓制度裡最低賤的“不可接觸”(Untouchable)的賤民。這個制度之森嚴,不曾在那裡生活過的人是難以想像的。這對不同階級的男女膽敢相愛,他們觸犯與違反的,是整個家庭、社會、文化的最大禁忌與律法,是十惡不赦、天地不容的行為。當維魯沙的父親發現兒子與主人家小姐的私情時,竟然痛哭流涕地到主人家告自己兒子的狀,痛責兒子不守本分膽大妄為而誓言要“宰了他”。奴才尚且如此,主人家的反應當可想像,阿慕立即遭到禁閉。

社會階級不平等的同時,也顯現了男女兩性的極度不平等:同樣是離了婚的哥哥“恰可”回到家中不僅不受歧視,還掌管了母親的果醬工廠;作為老闆,他常跟女工們行苟且之事,對象無論是已婚婦人還是賤民,家人卻視若無睹,溺愛他的母親還暗中資助他。

更有甚者,這場從一開始就註定的悲劇,由於一樁突發的意外而成為一場涉及其他人的大災難:恰可的英國前妻與女兒來作客,女兒卻意外溺水,出了人命就牽連到那對帶著她涉水的雙胞胎兄妹——瑞海兄妹因為媽媽忽然被關而倉皇離家出走,渡河去到“歷史之屋”避難,來自英國的小表姐跟著他們卻不慎落水溺斃。不巧小兄妹的好友維魯沙也在那裡,阿慕的姑媽便乘機羅織,指控維魯沙心懷不軌,綁架了小孩而導致命案。

身為“賤民”,維魯沙的逾越行為不僅冒犯了牢不可摧的種姓制度,甚至也涉及工人權益和政治鬥爭——號稱同為勞工兄弟的公會同事其實不齒與“賤民”平起平坐;號稱為無產階級爭取平等的當地共產黨書記其實不把維魯沙當同志;以致于維魯沙的下場可謂世間之至慘:他遭受至親、好友、上司、同事和政黨同志無心的或有計劃的出賣與背叛,最後連他的神也棄他於不顧 ——只除了他的戀人阿慕。但阿慕完全無能為力拯救他,她連自身和兩個孩子都保不住,被逐出家門之後不久也抱恨鬱鬱以終。

至於這對雙生小兄妹——這一切事件的關鍵人物,在邪惡的姑婆精心誘騙下,懵懂無知地順從了大人的指控,背叛出賣了自己最喜愛的好友維魯沙。目睹維魯沙的慘死,造成他們一輩子的罪疚與創傷,永難平復。男孩變成一個不再開口說話、人們眼中與世隔絕的“怪物”;女孩瑞海則在孤僻與叛逆中掙扎成長,結婚離婚、浪跡異邦,最後決定回到家鄉她的手足身邊,面對過去,和那拋棄了她的微物之神。

作者其實志不在述說一則老套的愛情故事,而是描繪一個地方誌、建構一段國族史。故事的重心其實都只發生在1969年底的兩個星期裡,多半是從小瑞海的眼中看出去,但迂回曲折的反覆倒敘、二十四年後成長到了他們母親去世年紀的雙生兄妹的回顧、穿插過去的歷史和當時當地的種種風土習俗,交織成無數大大小小的漩渦,宛轉回溯,越轉越迴旋越深,雖然書的一開頭就顯示了結局,但要直到小說的最後才終於一切真相大白。事情發生的當下,孩子是無知的、懵懂的,雖然有著天賦的直覺與敏銳,卻還是要等到二十幾年後,也就是書中的“現在”(作者書寫的年紀),長大成人的瑞海才有勇氣面對不堪回首的過去,回到家鄉回顧、尋找、療傷、和解。

除了家族居住的村子Ayemenem,書中人物的活動範圍也涉及近旁的市鎮Kotayam(他們都是搭乘公車來去),甚至兩小時車程外、有飛機場的大城柯欽(一家人由恰可開車去機場,迎接來訪的恰可的英國前妻和女兒)。我們的行程就以這幾處為重點,最後從柯欽機場離開印度。我們先是在“回水”乘船,貼近感受水鄉——書中“水”是重要象徵,孕育了愛情也導致了死亡。然後來到Kotayam,車子竟然經過一間警察局,立即想到書中員警對維魯沙暴虐施刑、陰險的姑母在那裡哄騙小兄妹陷害維魯沙、阿慕帶著她的兒女來到這裡要為維魯沙申冤,卻遭到警長不堪的羞辱……差一點我就要下車“憑弔遺址”了。

我們下榻的酒店在回水的另一邊,面向大海。我一到那裡放下行李,就抱著試探的心情問大堂經理知不知道這本書?他理所當然地說知道啊,我很高興,立即向他打聽怎麼去Ayemenem House——小說中阿慕家族的宅邸。經理說這是書中主角的家,“但很有可能就是作者本人的故居”。二十年了,還有對這本書內容這麼熟悉的人!他很快查出地址,並且替我們雇一輛計程車載我們過去。至於小說裡用了不少筆墨提到的那棟她稱為“黑暗之心”的“歷史之屋”建築,曾是這對悲劇情侶的愛巢;作者言之確鑿地說是一位印度共產黨領袖的故居(那位“領袖”倒是確有其人),他那棟荒廢的河邊屋宅,書裡說多年後變成了觀光酒店,我卻怎樣也查不到那家酒店的下落。問這位所知甚多的酒店經理,他卻說不曾聽過那棟“歷史之屋”或者其後改建成的觀光酒店的事,我只好把這棟屋子擱下,專程去看“阿慕的家”。

計程車在小路上開了大約二十分鐘就到了Ayemenem。說是村落,其實是個還算齊整的小鎮。司機顯然對這裡不熟悉,幾度掉頭、打轉、問路,我都幾乎要放棄了,最後車子開進一條窄巷子,一眼看去竟是幾棟氣派不凡的洋房,跟外面街上的房子大不相同。而巷子盡頭,在濃密的、充滿南國風情的樹叢後面,赫然出現一棟南歐式的紅瓦白牆樓宅——我終於找到它了,阿慕的家!

阿慕的家

那條巷子裡的幾棟庭院深深的樓房,在印度鄉間確實少見,而盡頭的那棟特別有氣派,是真的可以稱之為豪宅了。大門是雙扇鐵欄柵,不遮擋視線,前院和建築本身從外面看進去一目了然。院子很寬濶,花草稀疏;主屋建得高,上正門得走好幾級臺階——果然有臺階,記得書中提到有九級,我怎麼數只有八級——也許四五十年下來,最下面一級被草和土湮沒了?遠處有個工人模樣的人,也許是守門的,我向他呼叫,他朝我們搖搖手表示閒人莫入。

阿慕家後面的河

不得其門而入,我們只好隔著柵欄拍了照,然後失望的轉身,想退而求其次,從屋子旁邊繞到後面尋找那條河……可是兩側都是封死的牆,除了退出巷子,根本沒有繼續往後走的出路。正想不甘心地退出,卻見右首邊一棟小洋房,從大門上方看得見陽臺上有一位老先生正在看報。我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隔著門喊話,問他說不說英語?他竟然放下報紙慢慢走過來。透過門上方的空格,我向他簡單說明來意——不無誇張地告訴他:我們萬里迢迢從美國來看羅伊的故居,可惜進不去,我們想看看近旁的河,怎樣才能過去?

我自說自話一陣之後,忽然想到說不定人家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於是試探地問他:“你知道《微物之神》這本書嗎?”老先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當然知道。我是作者的舅舅!”我的驚喜神色大概感動了他,老先生打開大門,迎我們進去。我回身拍下大門旁牆上氣派的金色名牌,記下了主人家的全名。

進門後就在花木扶疏的前院裡,我們禮貌地向主人作簡單自我介紹,說明來意。老先生也告訴我們他是一位退休的骨科醫生。估計他有八十出頭了,是一位氣質溫雅的老紳士 。

羅伊的家

老醫生很友善,他說巷底那棟大宅是他們家族的產業,羅伊小時候常在那裡玩,等於是在那裡長大的;房子現在空著,雇族人看管。他指指正對面比較小些的一棟房子說:“那棟是羅伊的家,她住在德里,回來時就住這裡。現在也空著。她的母親,就是我的妹妹,住在Kotayam城裡。她母親退休之前是位開辦學校的教育家。”辦學校?那不是苦命的阿慕未曾實現的夢想嗎?羅伊現實人生裡的母親竟然做到了!

我做夢都不會想到隔壁竟然住著羅伊的舅舅,而且聽到這許多“內幕”。記得羅伊在一篇訪問中自己“對號入座”,說她在Ayemenem長大,離了婚的媽媽帶著她和另一個手足回來這裡(就跟阿慕和兩兄妹一樣),外婆開了家果醬工廠(也跟阿慕的母親、瑞海的外婆一樣)。老先生既然是羅伊的舅舅,我不禁脫口而出:“那麼你就是恰可(阿慕的哥哥)了?”說完就後悔不迭, 書中的恰可雖然是留學牛津的羅德學者,卻是個肥胖、沒氣質、沒擔當的男人,最後還把妹妹逐出家門……眼前的老先生溫文儒雅,和善可親,怎會是恰可?好在老先生不但不以為杵,還微微一笑說:“我不是恰可,不過我倒是有一個兄弟正是羅德學者。”我打蛇隨棍上:“那他的太太是英國人?離婚了?”(唉我真八卦!)他又微笑了:“不是英國人,是瑞典人,是離婚了,現在這個太太是印度人,他們現在住在美國。”

我們越聊越高興,最後他竟然說:“我妹妹(羅伊的媽媽)住在Kotayam,妳在這裡待幾天?我可以安排帶妳去見她。”我幾乎為之心動,但想想未免太冒昧了,也太違反我讀虛構小說的原則了。老先生固然熱心友善,但羅伊的母親很可能並不想見人,尤其是萬里迢迢來到的陌生人;更何況羅伊本人要是知道了,說不定會怪她的舅舅多事,甚至遷怒我這唐突的“粉絲”……還是到此為止吧,這已經是很意外的奇遇了。我們很開心地與“舅舅”合影,然後由衷地謝了他,禮貌揮別。

李黎與羅伊舅舅

我還沒有忘記那條河。雖然河邊絕對不會有維魯沙的小茅屋,也不會有那艘承載過他倆而最後翻覆了的小船,而我終究還是沒有找到河對岸的“歷史之屋”,但在漸漸降臨的黃昏,我們還是循著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來到了屋後的那條河畔——雙生兄妹在那裡戲水,他們的小表姐在那裡溺斃,維魯沙在那裡涉水來與情人阿慕相會,他們乘一艘小獨木舟過河去到“歷史之屋”,歷史的必然和命運的偶然在那裡將他們殘酷地吞噬……許多年過去,悲劇的帷幕始終不落下,直到成長的孩子回來面對、埋葬。

卡塔卡利地方戲

戲臺化妝

最後一晚我們看了印度西南最有名的卡塔卡利地方戲,以濃厚的臉部彩妝和鮮豔誇張的服飾留給人深刻的印象。 綠臉紅唇和大蓬裙,正是這戲獨一無二的特色。演員全是男性,但扮出的女角卻極為嫵媚。演的都是民俗傳說故事,一般要演上一整夜,但為了將就觀光客,表演只有不到兩個小時,其中還有一半時間是演員在舞臺上化妝給觀眾看,剩下的時間一半解說舞蹈的眼神動作,最後以一場短劇作結。羅伊在書裡用大篇幅詳細描述了這個地方戲——二十多年後邁入中年的瑞海,在自我流放多年後回到家鄉,有一晚跟她的雙生兄弟不約而同來到小劇場,看了一夜的戲,演員與觀者都精疲力竭,卻像一個淨化儀式,那些痛苦的記憶,都在這個歷史文化不絕如縷的地方戲裡叩問,凝固,昇華。

羅伊在訪談中說:“實際的經歷到哪裡為止、想像從哪裡開始,是很難說的。這個故事當然不是真實的故事,但裡面的感覺都是真的。”正如木心說的:“袋子是假的,袋子裡的東西是真的。”好的小說一定是這樣的。

第一本小說就獲得那麼高的成就,羅伊卻沒有如眾所期待那樣接著寫下一本小說。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她成為一名實際行動家,投身政治和社會運動,宣導人權和環保。她關注、查訪、報導的議題包括:婦女和弱勢族裔的權益;美國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侵略;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壓迫;尚有無數生活在貧窮線下的百姓的印度政府卻要發展核武;政府興建大水壩對環境的影響和對居民造成的迫遷流離(她捐出《微物之神》的版稅收入來支持反對建壩的行動);支持喀什米爾獨立(因而被控以“煽動叛亂”罪)……她以文字呼籲和紀錄,出版了五本散文和評論集。然而大家還是在殷殷期待她的下一本小說。

終於,整整二十年之後,她的第二本小說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我將之暫譯為“極樂使命”)將在2017年6月出版。我期待這本新書,同時期待著我的下一次印度之旅 ——當然,很可能又是追尋她的文字足跡,去到另一個她的時空,另一個神祇的國度。

《極樂使命》書影

《微物之神》書影

來南印度,尤其是喀拉拉邦,有一個對我很強烈的召喚,就是《微物之神》這本書。因為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也是作者羅伊(Arundhati Roy)的家鄉。書中對當地的歷史、風土人情和現場景象無不描述得歷歷如繪,二十年前讀到時就非常喜歡,書中的人物和場景常常縈繞心頭難以忘懷。二十年後再度細讀,就是準備到這裡旅行,尋訪故事場景了。

羅伊

雖然是獲得英國布克獎的叫好又叫座的暢銷書,在國外卻鮮少聽到印度人提及這位世界知名的同胞作家。不僅如此,這本書出版不久就在家鄉喀拉拉邦被禁了,罪名是“腐蝕公眾道德” 。贏得大獎後成了國際矚目的作品,竟然在家鄉成為“禁書”,作者當然不服上訴,令得柯欽高等法院的法官左右為難,判也不是不判也不是,案子拖了幾年,最後換了法官才撤銷禁令。雖然“腐蝕公眾道德”這項罪名,看起來指的是書中一段熾烈而優美的性愛描述,但實際上觸怒“公眾”的,恐怕是書中對親人和鄉民,甚至政黨和整個社會種姓制度殘忍無情、不公不義的描繪和揭露。所以觸犯眾怒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倒是這位嚮導的下一句話使我驚喜:“我們都以這位作者為榮!”

這本小說1997年一出版就贏得英國布克獎,同時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最佳五部書之一。我讀的是原文,中譯據我所知有兩本,不久之前我找到現今流傳較廣的一本。可惜作者使用的語言太奇特,不僅用字遣詞生僻刁鑽,還有許多西方和印度的典故、雙關語,更傷腦筋的是夾雜不少她的母語——當地的Malayalam語,再加上多音節的人名和暱稱,以致于翻譯難度極大,初讀譯本時不免會覺得有些晦澀難讀。

我知道小說是虛構,但我也從作者的自敘和受訪中得知,故事發生的地點和對應歷史事件的時間點都是精准的:時間是1969年,作者八歲,正是書中貫穿主線、幾乎是半個敘事者角色的小女孩“瑞海”的年齡;二十多年後長大了的瑞海回溯當年情景,也正是羅伊開始寫這本書的年紀。場景地點是南印度喀拉拉邦,也是作者的家鄉,一個並非虛構的名叫Ayemenem的村子;甚至於若干主要人物的身分背景,也頗有雷同之處,包括羅伊本人跟瑞海同樣在大學是學建築的,後來也去到美國……所以我才稍稍違背了“不在虛構小說中尋找真人真事”的原則,來到“微物之神”的發源地。

什麼是“微物之神”呢?

印度教是多神的,還不只是一般的多——印度教的神是數以百萬計的,簡直是滿天神佛。希臘神話裡那些跟凡人糾纏不清的男女眾神,比起多如天上繁星的印度神來,就顯得寥寥無幾了。就算是最荒涼貧瘠的印度鄉下,也不乏繽紛燦麗的色彩,這就多半要歸功於那些無所不在的、姿容豐潤美麗的眾神,和那些神廟、神殿、雕塑、彩繪、慶典……從北到南從東至西幾趟印度之旅下來,參觀了數不清的壯麗精美的廟宇聖殿宮廷洞窟,對幾位主要的印度大神大致耳熟能詳了:大梵天(Brahma)、妙毗天(毗濕奴,Vishnu)、大自在天(濕婆,Shiva),各司創造、保護、毀滅之大任,暗合了佛教“成、住、壞、空”的宇宙觀。不過人氣最旺的還要數胖墩墩的象頭神迦內什,護佑子民趨福避禍;還有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風神之子、飛將軍神猴哈奴曼——大名鼎鼎的孫悟空的原型。

滿天神佛

南印度神廟

神獸雕塑

白色大神廟

可是在這些威力無窮的大神之外,也會有更多不計其數的小神,司掌著無足輕重的人間小事吧?羅伊就在她的小說中創造了一名“微物之神”——祂是最渺小、最卑微的事物的神,祂的子民是如此渺小卑微,有時連神也無法庇佑他們,甚至藐視、厭棄他們。這就是“微物”的悲劇。當然,這部小說“微物之神” 說的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裡面的小人物,不僅被人、也被他們的神離棄了。

小說裡的女主人公“阿慕”——也就是瑞海和她雙生兄弟的媽媽——出身望族,家族裡幾代信奉的,就是喀拉拉邦特有的敘利亞基督教。阿慕的父親是受過西方教育的學者,可是這個備受尊敬的男人在家中卻是動輒毒打妻女的暴君。阿慕為了脫離家暴而早早遠走他鄉嫁了人,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女。阿慕匆促婚嫁的物件是個沒有責任擔當的男人,嗜酒如命險些丟掉工作之際,竟然想把妻子“獻”給對阿慕垂涎的英國上司。阿慕當然不能忍受,帶著一雙小兒女回到娘家。可是作為一個“潑出去的水”的女子,阿慕在娘家過的是仰人(母親和哥哥)鼻息的隱忍日子;雖然暴虐的父親已經去世,但同樣可怕的是家中還有一個心地偏狹、陰險自私的姑母,總是在窺探挑撥,唯恐天下不亂。

依然年輕美麗的阿慕,重逢了家中自小一起長大的長工維魯沙,一個黝黑健美、溫柔正直的木匠,兩人相愛了——卻是致命的、禁忌的愛。阿慕雖是遭受歧視的失婚婦人,但她的階級身份是“高貴”的,而維魯沙,和他的世世代代,很不幸的,屬於印度種姓制度裡最低賤的“不可接觸”(Untouchable)的賤民。這個制度之森嚴,不曾在那裡生活過的人是難以想像的。這對不同階級的男女膽敢相愛,他們觸犯與違反的,是整個家庭、社會、文化的最大禁忌與律法,是十惡不赦、天地不容的行為。當維魯沙的父親發現兒子與主人家小姐的私情時,竟然痛哭流涕地到主人家告自己兒子的狀,痛責兒子不守本分膽大妄為而誓言要“宰了他”。奴才尚且如此,主人家的反應當可想像,阿慕立即遭到禁閉。

社會階級不平等的同時,也顯現了男女兩性的極度不平等:同樣是離了婚的哥哥“恰可”回到家中不僅不受歧視,還掌管了母親的果醬工廠;作為老闆,他常跟女工們行苟且之事,對象無論是已婚婦人還是賤民,家人卻視若無睹,溺愛他的母親還暗中資助他。

更有甚者,這場從一開始就註定的悲劇,由於一樁突發的意外而成為一場涉及其他人的大災難:恰可的英國前妻與女兒來作客,女兒卻意外溺水,出了人命就牽連到那對帶著她涉水的雙胞胎兄妹——瑞海兄妹因為媽媽忽然被關而倉皇離家出走,渡河去到“歷史之屋”避難,來自英國的小表姐跟著他們卻不慎落水溺斃。不巧小兄妹的好友維魯沙也在那裡,阿慕的姑媽便乘機羅織,指控維魯沙心懷不軌,綁架了小孩而導致命案。

身為“賤民”,維魯沙的逾越行為不僅冒犯了牢不可摧的種姓制度,甚至也涉及工人權益和政治鬥爭——號稱同為勞工兄弟的公會同事其實不齒與“賤民”平起平坐;號稱為無產階級爭取平等的當地共產黨書記其實不把維魯沙當同志;以致于維魯沙的下場可謂世間之至慘:他遭受至親、好友、上司、同事和政黨同志無心的或有計劃的出賣與背叛,最後連他的神也棄他於不顧 ——只除了他的戀人阿慕。但阿慕完全無能為力拯救他,她連自身和兩個孩子都保不住,被逐出家門之後不久也抱恨鬱鬱以終。

至於這對雙生小兄妹——這一切事件的關鍵人物,在邪惡的姑婆精心誘騙下,懵懂無知地順從了大人的指控,背叛出賣了自己最喜愛的好友維魯沙。目睹維魯沙的慘死,造成他們一輩子的罪疚與創傷,永難平復。男孩變成一個不再開口說話、人們眼中與世隔絕的“怪物”;女孩瑞海則在孤僻與叛逆中掙扎成長,結婚離婚、浪跡異邦,最後決定回到家鄉她的手足身邊,面對過去,和那拋棄了她的微物之神。

作者其實志不在述說一則老套的愛情故事,而是描繪一個地方誌、建構一段國族史。故事的重心其實都只發生在1969年底的兩個星期裡,多半是從小瑞海的眼中看出去,但迂回曲折的反覆倒敘、二十四年後成長到了他們母親去世年紀的雙生兄妹的回顧、穿插過去的歷史和當時當地的種種風土習俗,交織成無數大大小小的漩渦,宛轉回溯,越轉越迴旋越深,雖然書的一開頭就顯示了結局,但要直到小說的最後才終於一切真相大白。事情發生的當下,孩子是無知的、懵懂的,雖然有著天賦的直覺與敏銳,卻還是要等到二十幾年後,也就是書中的“現在”(作者書寫的年紀),長大成人的瑞海才有勇氣面對不堪回首的過去,回到家鄉回顧、尋找、療傷、和解。

除了家族居住的村子Ayemenem,書中人物的活動範圍也涉及近旁的市鎮Kotayam(他們都是搭乘公車來去),甚至兩小時車程外、有飛機場的大城柯欽(一家人由恰可開車去機場,迎接來訪的恰可的英國前妻和女兒)。我們的行程就以這幾處為重點,最後從柯欽機場離開印度。我們先是在“回水”乘船,貼近感受水鄉——書中“水”是重要象徵,孕育了愛情也導致了死亡。然後來到Kotayam,車子竟然經過一間警察局,立即想到書中員警對維魯沙暴虐施刑、陰險的姑母在那裡哄騙小兄妹陷害維魯沙、阿慕帶著她的兒女來到這裡要為維魯沙申冤,卻遭到警長不堪的羞辱……差一點我就要下車“憑弔遺址”了。

我們下榻的酒店在回水的另一邊,面向大海。我一到那裡放下行李,就抱著試探的心情問大堂經理知不知道這本書?他理所當然地說知道啊,我很高興,立即向他打聽怎麼去Ayemenem House——小說中阿慕家族的宅邸。經理說這是書中主角的家,“但很有可能就是作者本人的故居”。二十年了,還有對這本書內容這麼熟悉的人!他很快查出地址,並且替我們雇一輛計程車載我們過去。至於小說裡用了不少筆墨提到的那棟她稱為“黑暗之心”的“歷史之屋”建築,曾是這對悲劇情侶的愛巢;作者言之確鑿地說是一位印度共產黨領袖的故居(那位“領袖”倒是確有其人),他那棟荒廢的河邊屋宅,書裡說多年後變成了觀光酒店,我卻怎樣也查不到那家酒店的下落。問這位所知甚多的酒店經理,他卻說不曾聽過那棟“歷史之屋”或者其後改建成的觀光酒店的事,我只好把這棟屋子擱下,專程去看“阿慕的家”。

計程車在小路上開了大約二十分鐘就到了Ayemenem。說是村落,其實是個還算齊整的小鎮。司機顯然對這裡不熟悉,幾度掉頭、打轉、問路,我都幾乎要放棄了,最後車子開進一條窄巷子,一眼看去竟是幾棟氣派不凡的洋房,跟外面街上的房子大不相同。而巷子盡頭,在濃密的、充滿南國風情的樹叢後面,赫然出現一棟南歐式的紅瓦白牆樓宅——我終於找到它了,阿慕的家!

阿慕的家

那條巷子裡的幾棟庭院深深的樓房,在印度鄉間確實少見,而盡頭的那棟特別有氣派,是真的可以稱之為豪宅了。大門是雙扇鐵欄柵,不遮擋視線,前院和建築本身從外面看進去一目了然。院子很寬濶,花草稀疏;主屋建得高,上正門得走好幾級臺階——果然有臺階,記得書中提到有九級,我怎麼數只有八級——也許四五十年下來,最下面一級被草和土湮沒了?遠處有個工人模樣的人,也許是守門的,我向他呼叫,他朝我們搖搖手表示閒人莫入。

阿慕家後面的河

不得其門而入,我們只好隔著柵欄拍了照,然後失望的轉身,想退而求其次,從屋子旁邊繞到後面尋找那條河……可是兩側都是封死的牆,除了退出巷子,根本沒有繼續往後走的出路。正想不甘心地退出,卻見右首邊一棟小洋房,從大門上方看得見陽臺上有一位老先生正在看報。我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隔著門喊話,問他說不說英語?他竟然放下報紙慢慢走過來。透過門上方的空格,我向他簡單說明來意——不無誇張地告訴他:我們萬里迢迢從美國來看羅伊的故居,可惜進不去,我們想看看近旁的河,怎樣才能過去?

我自說自話一陣之後,忽然想到說不定人家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於是試探地問他:“你知道《微物之神》這本書嗎?”老先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當然知道。我是作者的舅舅!”我的驚喜神色大概感動了他,老先生打開大門,迎我們進去。我回身拍下大門旁牆上氣派的金色名牌,記下了主人家的全名。

進門後就在花木扶疏的前院裡,我們禮貌地向主人作簡單自我介紹,說明來意。老先生也告訴我們他是一位退休的骨科醫生。估計他有八十出頭了,是一位氣質溫雅的老紳士 。

羅伊的家

老醫生很友善,他說巷底那棟大宅是他們家族的產業,羅伊小時候常在那裡玩,等於是在那裡長大的;房子現在空著,雇族人看管。他指指正對面比較小些的一棟房子說:“那棟是羅伊的家,她住在德里,回來時就住這裡。現在也空著。她的母親,就是我的妹妹,住在Kotayam城裡。她母親退休之前是位開辦學校的教育家。”辦學校?那不是苦命的阿慕未曾實現的夢想嗎?羅伊現實人生裡的母親竟然做到了!

我做夢都不會想到隔壁竟然住著羅伊的舅舅,而且聽到這許多“內幕”。記得羅伊在一篇訪問中自己“對號入座”,說她在Ayemenem長大,離了婚的媽媽帶著她和另一個手足回來這裡(就跟阿慕和兩兄妹一樣),外婆開了家果醬工廠(也跟阿慕的母親、瑞海的外婆一樣)。老先生既然是羅伊的舅舅,我不禁脫口而出:“那麼你就是恰可(阿慕的哥哥)了?”說完就後悔不迭, 書中的恰可雖然是留學牛津的羅德學者,卻是個肥胖、沒氣質、沒擔當的男人,最後還把妹妹逐出家門……眼前的老先生溫文儒雅,和善可親,怎會是恰可?好在老先生不但不以為杵,還微微一笑說:“我不是恰可,不過我倒是有一個兄弟正是羅德學者。”我打蛇隨棍上:“那他的太太是英國人?離婚了?”(唉我真八卦!)他又微笑了:“不是英國人,是瑞典人,是離婚了,現在這個太太是印度人,他們現在住在美國。”

我們越聊越高興,最後他竟然說:“我妹妹(羅伊的媽媽)住在Kotayam,妳在這裡待幾天?我可以安排帶妳去見她。”我幾乎為之心動,但想想未免太冒昧了,也太違反我讀虛構小說的原則了。老先生固然熱心友善,但羅伊的母親很可能並不想見人,尤其是萬里迢迢來到的陌生人;更何況羅伊本人要是知道了,說不定會怪她的舅舅多事,甚至遷怒我這唐突的“粉絲”……還是到此為止吧,這已經是很意外的奇遇了。我們很開心地與“舅舅”合影,然後由衷地謝了他,禮貌揮別。

李黎與羅伊舅舅

我還沒有忘記那條河。雖然河邊絕對不會有維魯沙的小茅屋,也不會有那艘承載過他倆而最後翻覆了的小船,而我終究還是沒有找到河對岸的“歷史之屋”,但在漸漸降臨的黃昏,我們還是循著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來到了屋後的那條河畔——雙生兄妹在那裡戲水,他們的小表姐在那裡溺斃,維魯沙在那裡涉水來與情人阿慕相會,他們乘一艘小獨木舟過河去到“歷史之屋”,歷史的必然和命運的偶然在那裡將他們殘酷地吞噬……許多年過去,悲劇的帷幕始終不落下,直到成長的孩子回來面對、埋葬。

卡塔卡利地方戲

戲臺化妝

最後一晚我們看了印度西南最有名的卡塔卡利地方戲,以濃厚的臉部彩妝和鮮豔誇張的服飾留給人深刻的印象。 綠臉紅唇和大蓬裙,正是這戲獨一無二的特色。演員全是男性,但扮出的女角卻極為嫵媚。演的都是民俗傳說故事,一般要演上一整夜,但為了將就觀光客,表演只有不到兩個小時,其中還有一半時間是演員在舞臺上化妝給觀眾看,剩下的時間一半解說舞蹈的眼神動作,最後以一場短劇作結。羅伊在書裡用大篇幅詳細描述了這個地方戲——二十多年後邁入中年的瑞海,在自我流放多年後回到家鄉,有一晚跟她的雙生兄弟不約而同來到小劇場,看了一夜的戲,演員與觀者都精疲力竭,卻像一個淨化儀式,那些痛苦的記憶,都在這個歷史文化不絕如縷的地方戲裡叩問,凝固,昇華。

羅伊在訪談中說:“實際的經歷到哪裡為止、想像從哪裡開始,是很難說的。這個故事當然不是真實的故事,但裡面的感覺都是真的。”正如木心說的:“袋子是假的,袋子裡的東西是真的。”好的小說一定是這樣的。

第一本小說就獲得那麼高的成就,羅伊卻沒有如眾所期待那樣接著寫下一本小說。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她成為一名實際行動家,投身政治和社會運動,宣導人權和環保。她關注、查訪、報導的議題包括:婦女和弱勢族裔的權益;美國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侵略;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壓迫;尚有無數生活在貧窮線下的百姓的印度政府卻要發展核武;政府興建大水壩對環境的影響和對居民造成的迫遷流離(她捐出《微物之神》的版稅收入來支持反對建壩的行動);支持喀什米爾獨立(因而被控以“煽動叛亂”罪)……她以文字呼籲和紀錄,出版了五本散文和評論集。然而大家還是在殷殷期待她的下一本小說。

終於,整整二十年之後,她的第二本小說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我將之暫譯為“極樂使命”)將在2017年6月出版。我期待這本新書,同時期待著我的下一次印度之旅 ——當然,很可能又是追尋她的文字足跡,去到另一個她的時空,另一個神祇的國度。

《極樂使命》書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