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解析《朗讀者》成功之道:發掘朗讀背後故事,人性化節目敘事

央視的詩詞大會尚未退熱, 就被後來者《朗讀者》“追尾”了。 本人對《詩詞大會》沒什麼感覺, 感覺其刻意做出來的東西多。 但在這個爆棚的節目中,

主持人董卿順路把自己積澱的古典文學修養開發一下, 且表現得不著痕跡。 很多觀眾對《朗讀者》的關注源自《詩詞大會》的影響。 不過, 也有不少人為董卿捏把汗, 擔心她轉場《朗讀者》, 原先高位的人流量會不會打折?幾場節目下來證明, 這種牽掛是多餘的:董卿非但人氣未損, 還圈粉甚多。

《朗讀者》的設計是別具匠心的。 這個新銳節目沒有“死磕”朗讀不放, 而是聚焦朗讀者, 關注朗讀背後的故事和人。 這樣設計就對了, 盯著朗讀後面的人及其故事, 就有戲。 有逶迤曲折的故事, 有生命的呼吸, 節目就有不會單調, 就不會一馬平川、一覽無餘了。 節目情節中有懸念, 有波折, 有情感的起伏和生命的轉折。 節目關注朗讀背後的人, 發掘朗讀背後的故事, 這種人性化的節目敘事, 是《朗讀者》成功的重要因素。 《朗讀者》憑藉電視語言把這些人性化的故事直觀地表現出來, 成功地將其視覺化, 從而讓這個節目變得“好看”起來。

有一期節目, 《朗讀者》邀請到年過九旬的翻譯家許淵沖先生。

人們對這位老先生的感知大多停留在:他是我們翻譯界的泰斗。 但未曾想, 這位著作等身的翻譯家, 內心深處還珍藏著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早在大學時代, 許先生曾用英文翻譯了林徽因的詩《別丟掉》, 向他心儀的女生表達心跡。 但沒想到, 這一表白杳無音訊, 半個世紀過去, 他才從海峽對岸得到了回音。 而此時, 彼此皆步入人生暮年, 當年刻骨銘心的情愫已石化為隔岸的風景。 在節目現場, 許淵沖又一次動情地朗讀《別丟掉》, 情到深處, 老先生淚眼婆娑。 目睹這一幕, 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感慨歲月蹉跎, 命運弄人。

《朗讀者》充分發掘電視媒介的視覺化優勢, 將過去由文字和聲音組合顯現的“朗讀”優勢轉化為視覺上的優勢, 將情感和故事戲劇化、視覺化, 彰顯電視媒介的魅力。 要做到這一點, 需要盡可能減少朗讀環節。 《朗讀者》的策略是加大朗讀者的比重, 聚焦朗讀背後的故事。 在朗讀節點之前, 有一段長長的鋪墊, 儘量把“過門”工作做足, 將情緒醞釀得很飽滿, 把故事演繹得充滿張力,

將觀眾的收視懸念充分調動起來。 雷蒙·威廉斯認為:“核心的電視體驗是流動的事實。 ”《朗讀者》在“流動的事實”方面做足了功課。 比如, 在最近的一期節目裡, 作家麥家給觀眾朗讀了一封家書, 是他寫給告別青春叛逆期、遠去海外求學的兒子的。 這封家書純屬私人性的, 一般不為外人道也。 麥家征得兒子的同意, 在電視媒體上拿出來世人分享。 從朗讀的專業性來看, 麥家的朗讀水準不算上乘, 音準、節奏以及脫稿表演幾乎算不上專業, 但麥家調動了他的全部情感, 朗讀了這封寫給兒子的家書, 情真意切, 催人淚下。 麥家的朗讀之所以效果甚好, 其實離不開朗讀前的蓄勢和鋪墊:麥家披露了自己叛逆的“前傳”。 不幸的是,父親的“前史”又在自己兒子身上輪回。麥家沒有採取粗暴的方式解決兒子的精神“弑父”難題,而是以極大的耐心,謹慎、巧妙地解開兒子的心鎖。這些極具私人性的情感首次曝露在公眾面前,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朗讀者》將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戲劇化,一覽無餘地展示在觀眾的面前,劇情充滿張力,催情效果極佳。

倪萍董卿首度同框 惺惺相惜淚灑《 朗讀者 》現場。

有故事的人不一定會講故事。雖說,《朗讀者》的朗讀不需要字正腔圓,無須恪守專業標準,但要求朗讀者會講故事。節目選擇主人公,有意識去找那些既有故事又善於講故事的人。這種人不能是職業“老司機”和“大忽悠”,只會用嘴巴講話,不用心,也不會走心,《朗讀者》選擇的是那種能本色講故事的人。比如,《朗讀者》選擇徐靜蕾,不僅僅因為她是知名藝人,會表演,而是因為徐靜蕾有她自己的故事,且能真情表達她對奶奶的眷念。她朗讀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調動的不是她的職業能力,而是她的生命情感。徐靜蕾講述她的童年往事,顯然不是在表演,她已經卸掉了她的職業面具,讓故事和真情自己出來說話,讓所有的劇情和細節展示於電視螢幕上。

與《詩詞大會》的群眾路線不同的是,《朗讀者》還是離不開明星路線,特別是前幾期《朗讀者》,明星的“吸粉”效應甚為顯著。在如今的注意力市場,明星注意力“圈地運動”愈演愈烈。打明星牌,走明星路線,可輕鬆收割粉絲。但《朗讀者》對明星的選擇和開發,有其獨到之處,換句話說,那些花瓶式的明星是把握不住《朗讀者》的。董卿作為《朗讀者》主持人,她與嘉賓的成功互動,是節目亮點和看點。董卿的表達和穿插,包括她的表情細節,自然妥帖,戲與人生水乳交融;主持人的臺詞與嘉賓的故事,相得益彰,成就了《朗讀者》的獨特魅力。

(原題為《視覺化的朗讀者》)

不幸的是,父親的“前史”又在自己兒子身上輪回。麥家沒有採取粗暴的方式解決兒子的精神“弑父”難題,而是以極大的耐心,謹慎、巧妙地解開兒子的心鎖。這些極具私人性的情感首次曝露在公眾面前,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朗讀者》將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戲劇化,一覽無餘地展示在觀眾的面前,劇情充滿張力,催情效果極佳。

倪萍董卿首度同框 惺惺相惜淚灑《 朗讀者 》現場。

有故事的人不一定會講故事。雖說,《朗讀者》的朗讀不需要字正腔圓,無須恪守專業標準,但要求朗讀者會講故事。節目選擇主人公,有意識去找那些既有故事又善於講故事的人。這種人不能是職業“老司機”和“大忽悠”,只會用嘴巴講話,不用心,也不會走心,《朗讀者》選擇的是那種能本色講故事的人。比如,《朗讀者》選擇徐靜蕾,不僅僅因為她是知名藝人,會表演,而是因為徐靜蕾有她自己的故事,且能真情表達她對奶奶的眷念。她朗讀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調動的不是她的職業能力,而是她的生命情感。徐靜蕾講述她的童年往事,顯然不是在表演,她已經卸掉了她的職業面具,讓故事和真情自己出來說話,讓所有的劇情和細節展示於電視螢幕上。

與《詩詞大會》的群眾路線不同的是,《朗讀者》還是離不開明星路線,特別是前幾期《朗讀者》,明星的“吸粉”效應甚為顯著。在如今的注意力市場,明星注意力“圈地運動”愈演愈烈。打明星牌,走明星路線,可輕鬆收割粉絲。但《朗讀者》對明星的選擇和開發,有其獨到之處,換句話說,那些花瓶式的明星是把握不住《朗讀者》的。董卿作為《朗讀者》主持人,她與嘉賓的成功互動,是節目亮點和看點。董卿的表達和穿插,包括她的表情細節,自然妥帖,戲與人生水乳交融;主持人的臺詞與嘉賓的故事,相得益彰,成就了《朗讀者》的獨特魅力。

(原題為《視覺化的朗讀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