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差點因為評分,錯過了《明月幾時有》

7月1日, 《明月幾時有》以近2000萬的首日票房, 打破《桃姐》(首日1200萬)、《黃金時代》(首日800萬)的票房紀錄。 截至發稿, 目前上映六天的《明月幾時有》累計票房有5274.4萬元。

但口碑卻呈現雙極化, 相當數量的影迷更是在打下了5分6分的低分。

觀影過後的時光小編們也一度分裂成兩派, 直到上映後的第五天, 我們決定扔骰子..... 最後老天砸中了本組的文藝片擔當——樂子。

她看完後的第一反應是——

差點因為評分, 錯過了《明月幾時有》

觀影時第一個聲音出來, 就已經愛上這部被打上主旋律標籤的影片。

黑白畫面在電影中穿插出現, 梁家輝看似漫不經心的陳述, 在他的聲音中, 戰爭和歷史走上銀幕。 以偽記錄片的方式, 這種漫不經心與許鞍華對情感表達的克制很契合。

與一貫抗爭片, 觸目驚心不同, 影片有她一貫的美學氣質, 獨具東方文人氣質, 縱然是國仇家恨、悲歡離合也沒有絲毫煽情。

有人說和《黃金時代》相比, 這次的許鞍華像為了完成任務一般丟了魂。

不太認同這個說法, 與前者的篇幅和跨度不同, 《明月幾時有》更加簡短純粹, 帶著片段式的敘事, 夾雜著許鞍華的個人笑點——比如:方母猶豫帶著糕點和矛盾太太談話, 談完又把糕點拿走, 脫口“反正你們也不吃”;還有劉黑仔在村長家吃飯, 一家三口看著他吃鹹菜等, 甚至在片尾淘氣地露了一個背影, 讓人忍俊不禁。

前者是蕭紅作為串起整個時代背景, 是女人但更是一個文人的符號, 到《明月幾時有》的女性是方姑, 只是一個小學老師,

文化人的戲份在開頭簡單交代, 沒有過多描述。

所以這是一部更易懂、更親民化, 但底蘊仍在的黃金時代。

“越是兵荒馬亂, 越是要好好吃飯。 ”

許鞍華真是愛拍飯桌上的戲, 除了為了表現劉黑仔的傳奇和勇敢, 拍了幾場簡潔的打鬥戲份, 唯一一場大場面戰爭戲,

是在婚宴的飯局上發生, 給觀眾的只是一些爆炸聲響和作戰機從天空中飛過。 其他, 都是市井日常。

方姑和李錦榮會面, 他帶來糕點為她慶生和求婚, 兩人分食, 而後分別;

李錦榮在出現在鏡頭前, 是在敵軍營地裡, 和日軍頭目烤肉喝酒吟詩;

劉黑仔帶著兩塊糕點找到方姑讓她加入東江中隊……都和吃有關。

更多的還有方姑和母親在飯桌的戲份:給方姑做飯, 米缸見底, 偶爾有肉, 卻在中途聽到搶花姑娘的聲響, 緊張關燈;糧食漸沒, 餐桌上只剩一道菜時, 方母說天臺上種的菜還能撐一段。 方姑走上革命道路, 執行任務回家母親煮粥...

想起許鞍華的很多影片,吃飯是她表現日常一個重要意象。

《天水圍日與夜》中,貴姐和家安在飯桌上的戲份非常多,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飯菜十分簡單甚至很少有肉,溫馨又很有煙火氣;“夜與霧”裡那些山雨欲來的血腥伏筆,也都在家庭的飯桌上。

沒有槍林彈雨,許鞍華在戰火之外,選擇用老百姓的生活細節,表現40年代香港時局的亂世眾生相。

同時,她還很“善良”,在殘忍畫面和情感猛烈的地方,她選擇能聽到槍聲就不讓觀眾見到屍體,比如:李錦榮和大佐談完話,走出房門那瞬間槍聲響起。不用過多交代,但又足夠清晰的道出他的命運。

沒有過多渲染戰爭人平民的疾苦,也沒有過分歌頌平民的崇高。

方姑加入組織,母親被敵軍抓走,還有方姑和李錦榮兩人離別不能相見……在以往的抗戰片,一定要大肆渲染可歌可泣一番。許鞍華沒有,方姑決定放棄營救母親,是特別理想的一種處理方式。就如同我們總會爭執一個年輕的生命去救一個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人值不值得?雖然有違人道,但這種思考很現代。

多少人被周迅這段演技打動了

還有處理亂世情感,分別後的人沒有拍攝思念不舍的畫面,而是堅信勝利後再見的情義,不似《半生緣》中的糾葛愛恨情仇,卻暗藏了亂世兒女的真情真意。

《明月幾時有》算是許鞍華第五部帶有年代感的民國故事,此前有自傳電影《客途秋恨》、還有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傾城之戀》、《半生緣》,還有前面提到的《黃金時代》。她的母親是抗日戰爭中留下來的日本女性,她的身份如同梁家輝做扮演的斌仔,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聯繫。她不一定對於那個時代有太多的印象,但成了人生最初很重要的一部分。

影片的制景和美術十分考究,為真實感加分不少。幽靜的小巷,鱗次櫛比的房屋中隱藏著秘密據點,周迅打著傘在堤上等歸人的瘦俏身影。單機位拍攝,鏡頭運動簡潔。但可惜打光過於精緻,過分唯美反而破壞了真實感。

最後,許鞍華、周迅、久石讓這三個人,足以讓我忽視部分演員的演技不足。

結語

主流的電影觀眾已經習慣了用集中的敘事手段講述一個觀點明確的故事的電影,所以當一個碎片化或者生活流的電影在市場上出現時,其實是會遭遇不公平的評價待遇的。

很多觀眾抱怨《明月幾時有》太散太碎,講了很多人,拿掉誰的故事都可以,但這難道不正是許鞍華所理解的“明月幾時有”嗎。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換取更大的團圓,偉大醞釀于平凡之中,不分高下。將細碎的生活融入到戰爭題材中,這才是真正的小人物的大時代感懷。

看似文質彬彬,實則把酒仗劍走天涯。

文字編輯:小熙

圖文編輯:hzym365

想起許鞍華的很多影片,吃飯是她表現日常一個重要意象。

《天水圍日與夜》中,貴姐和家安在飯桌上的戲份非常多,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飯菜十分簡單甚至很少有肉,溫馨又很有煙火氣;“夜與霧”裡那些山雨欲來的血腥伏筆,也都在家庭的飯桌上。

沒有槍林彈雨,許鞍華在戰火之外,選擇用老百姓的生活細節,表現40年代香港時局的亂世眾生相。

同時,她還很“善良”,在殘忍畫面和情感猛烈的地方,她選擇能聽到槍聲就不讓觀眾見到屍體,比如:李錦榮和大佐談完話,走出房門那瞬間槍聲響起。不用過多交代,但又足夠清晰的道出他的命運。

沒有過多渲染戰爭人平民的疾苦,也沒有過分歌頌平民的崇高。

方姑加入組織,母親被敵軍抓走,還有方姑和李錦榮兩人離別不能相見……在以往的抗戰片,一定要大肆渲染可歌可泣一番。許鞍華沒有,方姑決定放棄營救母親,是特別理想的一種處理方式。就如同我們總會爭執一個年輕的生命去救一個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人值不值得?雖然有違人道,但這種思考很現代。

多少人被周迅這段演技打動了

還有處理亂世情感,分別後的人沒有拍攝思念不舍的畫面,而是堅信勝利後再見的情義,不似《半生緣》中的糾葛愛恨情仇,卻暗藏了亂世兒女的真情真意。

《明月幾時有》算是許鞍華第五部帶有年代感的民國故事,此前有自傳電影《客途秋恨》、還有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傾城之戀》、《半生緣》,還有前面提到的《黃金時代》。她的母親是抗日戰爭中留下來的日本女性,她的身份如同梁家輝做扮演的斌仔,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聯繫。她不一定對於那個時代有太多的印象,但成了人生最初很重要的一部分。

影片的制景和美術十分考究,為真實感加分不少。幽靜的小巷,鱗次櫛比的房屋中隱藏著秘密據點,周迅打著傘在堤上等歸人的瘦俏身影。單機位拍攝,鏡頭運動簡潔。但可惜打光過於精緻,過分唯美反而破壞了真實感。

最後,許鞍華、周迅、久石讓這三個人,足以讓我忽視部分演員的演技不足。

結語

主流的電影觀眾已經習慣了用集中的敘事手段講述一個觀點明確的故事的電影,所以當一個碎片化或者生活流的電影在市場上出現時,其實是會遭遇不公平的評價待遇的。

很多觀眾抱怨《明月幾時有》太散太碎,講了很多人,拿掉誰的故事都可以,但這難道不正是許鞍華所理解的“明月幾時有”嗎。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換取更大的團圓,偉大醞釀于平凡之中,不分高下。將細碎的生活融入到戰爭題材中,這才是真正的小人物的大時代感懷。

看似文質彬彬,實則把酒仗劍走天涯。

文字編輯:小熙

圖文編輯:hzym36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