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樓蘭收穫如今銷量已是“仁至義盡”了?

目前的中型SUV市場很熱鬧, 去年本田冠道正式上市, 今年初又有途觀L的加入, 加上之前早就存在的漢蘭達和昂科威, 各大廠商在該級市場的佈局逐步完成。

以上所提到的SUV車型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 銷量普遍處於較高的水準。 但唯獨很早就參與進來的樓蘭, 多年來在市場上默默無聞, 會不會這款“樓蘭”有天真的重複歷史上那個樓蘭的命運……

樓蘭為什麼賣不好?

先來說說兩點不是太有說服力的原因。 第一, 外界一直以來對樓蘭爭議比較大的是外觀設計。 樓蘭轎跑式的造型不乏時尚和動感, 但個性上稍微突出,

不是主流消費群體所能接受的口味。 只不過, 外觀因素所導致低銷量的比重到底有多少呢?

日產樓蘭

雷克薩斯NX

在這裡不禁讓人聯想到與樓蘭外觀有幾分相似的雷克薩斯NX。 該車型自2014年上市以後, 銷量基本穩定在兩千多台/月的水準, 其中2015年的月銷量達到3000台, 而今年前四個月的平均月銷量也有2293台, 佔據了整個品牌銷量的四分之一。

雖然雷克薩斯NX的銷量在市場上不算火熱, 但對於其31.8—50.8萬元的定價, 而且在終端優惠力度不大的情況下, 有這樣的銷量還是值得肯定的。 當然雷克薩斯的品牌因素不能忽視,

但與之類比來看, 造型同樣“顯眼”的樓蘭真的是受外觀所累嗎?

第二個說服力不夠強的因素是其空間表現問題。 外界在歸納樓蘭銷量低的時候, 不少人會認為其空間能力不足。 對比部分競品來說, 樓蘭溜背的設計導致無法設置7座的佈局, 浪費了軸距長的優勢, 成為其在中型SUV級別競爭中的劣勢。

但事實上我們看到去年上市的冠道, 軸距上媲美樓蘭, 但同樣也沒有設置7座的佈局。 而另一款銷量大熱的途觀L在空間表現上相對樓蘭也存在著不足, 所以空間表現並不能解釋樓蘭的銷量問題。

接下來說說有可能真正導致樓蘭銷量低的原因。 首先是四驅版本的價格高昂。 目前樓蘭四驅版本的售價區間為29.78—37.98萬元, 而冠道的四驅入門價為29.28萬、途觀L則是28.98萬元。

單從入門版本來看, 樓蘭與競品之間的差距似乎不大。 但其實29.78萬的四驅版本是今年才新增上市的, 以往的入門版售價在32.58萬。 而在四驅的中高配車型上, 樓蘭的定價相比競品要高出2到4萬, 自信程度令人費解。

雖然四驅版本不是廠商的主推車型, 但如此的高定價註定成為話柄。

樓蘭的高價問題不在於單一的車型, 而是貫穿於國產後的整體車型。 2011年, 日產MURANO正式國產並上市, 取名為“樓蘭”。 上市僅推出一款車型, 產品搭載了3.5L發動機, 匹配CVT無級變速箱, 售價達到驚人的48.88萬元。

如此高的定價在當時可以買到奧迪Q5 2.0T、賓士GLK 3.0、雷克薩斯RX 270等豪華品牌,我們能理解日產希望借樓蘭來樹立高端品牌的旗幟,但這非一般的高價,你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為了這面旗幟能在高空上飄揚起來,日產咬緊牙關在一年多內沒有推出低價格版本。直到2013年4月,樓蘭才擠牙膏般擠出了36.58萬的榮耀版。

這款車型相比之前上市的48.88萬版本便宜了不少,但在配置上也縮水不少,取消了後排座椅加熱、電動後備廂、GPS導航系統、藍牙車載電話等配置,動力總成上則繼續沿用“3.5L+CVT“的搭配。

樓蘭依靠單一車型,從上市到2013年撐了1年多的時間,後來靠兩款車型再堅持了1年多的時間。從2011到2015年這4年裡,我們沒有看到樓蘭的誠意,反而消磨掉了消費者對其的所有好感,活生生地把自己的品牌做爛了。

努力過一把的樓蘭

2015年,新一代樓蘭一改以往的傲慢態度,在當年8月一口氣推出了9款車型,同時再次下調其售價區間,將價格定在了23.88—37.98萬元。新一代樓蘭提供了兩種動力,其中包括2.5L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186馬力,峰值扭矩為230牛米。

另一款是混合動力車型,由2.5L機械增壓發動機和電動機組成,最大功率為245馬力,峰值扭矩達到330牛米,兩款版本車型均匹配CVT無級變速箱。

新一代所樓蘭無疑是成功糾錯的,上市後首月銷量即達到2900台,至今仍為單月銷量的歷史最高。在此後的時間內,樓蘭一直維持著兩千上下的月銷量,銷售情況比那“失落的4年”改觀不少。

儘管如此,作為日產在中型SUV級別上佈局的產品,樓蘭相對于本田冠道、豐田漢蘭達、別克昂科威等競品來講,銷量還是微不足道,主要原因還在於自身產品力的不足。單從入門級別的動力總成及其價格來看,樓蘭相比競爭對手明顯缺乏性價比,也缺乏產品亮點,更不用提如今國人對“帶T”的深厚情結。

除了樓蘭自身的產品力問題以外,低銷量的原因還關係到日產旗下的SUV爆款——奇駿。奇駿自2014年上市以後,月銷量基本保持在1萬多台以上,並且連續兩年獲得了全美SUV銷量第一的位置。

從外形上來看,奇駿和樓蘭同樣採用了家族“V-motion”的前臉設計,整體車身除了尺寸不同以外,兩者的觀感沒有太大差異。動力總成方面,奇駿採用了2.0L和2.5L兩款自然吸氣發動機,除了入門車型採用的是6MT變速箱以外,其他均採用了CVT變速箱。

對比一下奇駿兩款版本的銷量,2.5L銷量占比達到80%以上。而2.5L車型的指導價是在22.88—26.88萬元之間,基本覆蓋了樓蘭2.5L車型的價格區間。比較奇駿和樓蘭23萬左右的產品競爭力,兩款產品搭載了相同的動力總成,而樓蘭除了在空間上有絕對優勢以外,其他地方均不突出。反觀奇駿占優的地方則有7座佈局和四驅系統。

所以樓蘭的存在可謂尷尬,在同級別對比中沒有優勢和特點,與低一級的奇駿相比起來又沒有明顯領先的地方,最後換來了尷尬的銷量也是情理之中的。

或許樓蘭要的不是中國市場

第一代樓蘭從推出開始就是針對北美市場,所採用的生產平臺也是沿用了與日產在北美熱銷的Maxima和Altima相同的FF-L平臺,所以流著濃厚美國血液的樓蘭更加注重美國市場其實一點都不為奇。而樓蘭在美國市場上的表現確實也遠比在中國市場好,其銷量屢屢排在SUV排行榜的前十位。去年樓蘭在美銷量達到8.69萬輛,同比增長38%,創下了歷史新高。

反觀在中國市場上的銷量不佳,樓蘭最大的缺陷在於車型少和低配高價。今年新上市的樓蘭除了增加了低價格入門版的四驅車型以外,反而採取了配置縮減措施,由9款縮減到6款車型。這樣不進則退的做法讓人看不出任何重視中國市場的意思。

從實際表現來看,這是否表明了日產對現今兩千多的月銷量滿足的態度?聯想到冠道上市之前,本田有關方面預計其月銷量為7000台左右。而對於品牌力稍微落後的日產來講,樓蘭在國內的銷量可能也已經達到高層的預期了。

雅斯頓小結

樓蘭,銷量告訴我們這款車已經是做到仁至義盡了。

售價達到驚人的48.88萬元。

如此高的定價在當時可以買到奧迪Q5 2.0T、賓士GLK 3.0、雷克薩斯RX 270等豪華品牌,我們能理解日產希望借樓蘭來樹立高端品牌的旗幟,但這非一般的高價,你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為了這面旗幟能在高空上飄揚起來,日產咬緊牙關在一年多內沒有推出低價格版本。直到2013年4月,樓蘭才擠牙膏般擠出了36.58萬的榮耀版。

這款車型相比之前上市的48.88萬版本便宜了不少,但在配置上也縮水不少,取消了後排座椅加熱、電動後備廂、GPS導航系統、藍牙車載電話等配置,動力總成上則繼續沿用“3.5L+CVT“的搭配。

樓蘭依靠單一車型,從上市到2013年撐了1年多的時間,後來靠兩款車型再堅持了1年多的時間。從2011到2015年這4年裡,我們沒有看到樓蘭的誠意,反而消磨掉了消費者對其的所有好感,活生生地把自己的品牌做爛了。

努力過一把的樓蘭

2015年,新一代樓蘭一改以往的傲慢態度,在當年8月一口氣推出了9款車型,同時再次下調其售價區間,將價格定在了23.88—37.98萬元。新一代樓蘭提供了兩種動力,其中包括2.5L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186馬力,峰值扭矩為230牛米。

另一款是混合動力車型,由2.5L機械增壓發動機和電動機組成,最大功率為245馬力,峰值扭矩達到330牛米,兩款版本車型均匹配CVT無級變速箱。

新一代所樓蘭無疑是成功糾錯的,上市後首月銷量即達到2900台,至今仍為單月銷量的歷史最高。在此後的時間內,樓蘭一直維持著兩千上下的月銷量,銷售情況比那“失落的4年”改觀不少。

儘管如此,作為日產在中型SUV級別上佈局的產品,樓蘭相對于本田冠道、豐田漢蘭達、別克昂科威等競品來講,銷量還是微不足道,主要原因還在於自身產品力的不足。單從入門級別的動力總成及其價格來看,樓蘭相比競爭對手明顯缺乏性價比,也缺乏產品亮點,更不用提如今國人對“帶T”的深厚情結。

除了樓蘭自身的產品力問題以外,低銷量的原因還關係到日產旗下的SUV爆款——奇駿。奇駿自2014年上市以後,月銷量基本保持在1萬多台以上,並且連續兩年獲得了全美SUV銷量第一的位置。

從外形上來看,奇駿和樓蘭同樣採用了家族“V-motion”的前臉設計,整體車身除了尺寸不同以外,兩者的觀感沒有太大差異。動力總成方面,奇駿採用了2.0L和2.5L兩款自然吸氣發動機,除了入門車型採用的是6MT變速箱以外,其他均採用了CVT變速箱。

對比一下奇駿兩款版本的銷量,2.5L銷量占比達到80%以上。而2.5L車型的指導價是在22.88—26.88萬元之間,基本覆蓋了樓蘭2.5L車型的價格區間。比較奇駿和樓蘭23萬左右的產品競爭力,兩款產品搭載了相同的動力總成,而樓蘭除了在空間上有絕對優勢以外,其他地方均不突出。反觀奇駿占優的地方則有7座佈局和四驅系統。

所以樓蘭的存在可謂尷尬,在同級別對比中沒有優勢和特點,與低一級的奇駿相比起來又沒有明顯領先的地方,最後換來了尷尬的銷量也是情理之中的。

或許樓蘭要的不是中國市場

第一代樓蘭從推出開始就是針對北美市場,所採用的生產平臺也是沿用了與日產在北美熱銷的Maxima和Altima相同的FF-L平臺,所以流著濃厚美國血液的樓蘭更加注重美國市場其實一點都不為奇。而樓蘭在美國市場上的表現確實也遠比在中國市場好,其銷量屢屢排在SUV排行榜的前十位。去年樓蘭在美銷量達到8.69萬輛,同比增長38%,創下了歷史新高。

反觀在中國市場上的銷量不佳,樓蘭最大的缺陷在於車型少和低配高價。今年新上市的樓蘭除了增加了低價格入門版的四驅車型以外,反而採取了配置縮減措施,由9款縮減到6款車型。這樣不進則退的做法讓人看不出任何重視中國市場的意思。

從實際表現來看,這是否表明了日產對現今兩千多的月銷量滿足的態度?聯想到冠道上市之前,本田有關方面預計其月銷量為7000台左右。而對於品牌力稍微落後的日產來講,樓蘭在國內的銷量可能也已經達到高層的預期了。

雅斯頓小結

樓蘭,銷量告訴我們這款車已經是做到仁至義盡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