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文學批評》季刊 2016年 第4期

目錄

中華美學精神

編者按:2014年10月15日,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 並發表了重要講話。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 “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本刊從這一期開始, 開設“中華美學精神”專欄, 研究這種精神的內涵, 及其現實意義。 美學作為一個學科, 是引進的, 但發展中國美學, 要接續傳統之根。 古代中國人有大量精妙的關於美和藝術的創見, 中國人的審美有著許多獨特的特點, 需要我們認真總結, 在新的時代發揚光大。 同時, 在今天研究中國人的審美意識,

還具有世界意義。 中國美學是世界美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和總結中國美學, 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 也有助於世界美學的發展。

本期刊登了四篇研究中華美學精神的論文。 第一篇是由杭州師範大學的杜衛教授和馮學勤副研究員供稿。 這篇文章認為, 中華美育思想中, 有一種“心性文化傳統”。 這種文化傳統在宋明時期得到發展, 但仍潛藏在道德修治過程之中。 這些豐富的思想資源在王國維和蔡元培等人引進了西方美學和美育思想以後, 才得到啟動, 從而產生“心性美育”的話語體系。 該話語體系高度強調美育對於德育的基礎性, 以國民性的改造為鮮明指向, 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

但在感性、個性、自由、創造力等方面未能充分展開。 該文認為, 要在植根傳統, 繼承“心性美育”歷史遺產的基礎上, 積極吸收世界各民族優秀美育理論和實踐經驗, 深入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重點建構關於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培育、促進創造力和創新意識發展等方面的美育話語體系。

第二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徐碧輝研究員供稿。 她認為, 中華傳統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文化, 理解這種文化, 要從美學精神入手。 因此, “中華美學精神”應該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中華民族觀照世界的世界觀或宇宙觀;個體超越有限生命或有限時空的局限性從而追求無限與永恆的方式, 即個體的形上精神追求;個體生命如何“在世”的生存觀;個體如何通過詩、畫、書法等把握世界的藝術觀;作為中華美學精神和藝術精神的理論總結的境界論。

第三篇是由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楊向榮教授供稿。 這篇文章從藝術的定義說起, 說明傳統的那種基於審美經驗的維度對藝術進行定義, 並以此來審視當代藝術的做法, 遭遇了種種困難。 西方當代分析美學區分審美和藝術, 認為這兩者無關的藝術定義, 存在著種種的問題。 作者認為, 通過揭示藝術定義的現代轉型話語邏輯, 進而反思中國當代的審美經驗話語建構, 可以明確中國當下藝術及其發展的言說立場。

第四篇是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潘立勇教授和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朱璟供稿。

該文致力於用中國人原創的學術話語, 建構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 作者特別重視休閒的概念, 認為“各得其分”的“止”及其衍生的相關概念表達的是中國審美與休閒本然與應然的潛在狀態, 通過“適”“宜”等恰到好處的“體認”無限而充分地接近、呈現恰如其分的“止”, 是其基本工夫。 通過“體認”與“踐履”的工夫, 化“本然”、“應然”為恰到好處的“實然”、“自然”, 以致“天人同體”、“物我兩忘”, “無往而非樂”, 是為中國審美與休閒的境界。

這些論文當然僅代表這些作者個人的觀點。 我們開設這個專欄, 目的在於各抒己見, 引發討論, 並通過比較、對照、思考、吸收, 逐漸積累對豐富而廣博的中華美學精神的知識和見解, 為建立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添磚加瓦。

中國美育話語體系的歷史淵源、現代傳統與發展展望

作者杜衛, 杭州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教授;馮學勤, 杭州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杭州 311121)。

天地有大美, 君子當自強——“中華美學精神”探析

作者徐碧輝,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732)。

從藝術定義轉型反思中國當下審美經驗

作者楊向榮, 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教授(桐鄉 314500)。

審美與休閒研究的中國話語和理論體系

潘立勇, 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深圳 518055)、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杭州310028);朱璟,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州 310028)。

陳忠實研究專輯

編者按: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于2016年4月29日因病逝世, 這是中國當代文壇一個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陳先生的過早離世,一時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重要文學事件”,為全國各大媒體所報導。他的長篇小說《白鹿原》所改編的電影和話劇在公眾中持續發熱,產生巨大的轟動性效應,這種現象為近二十年的文壇所罕見。以此足見廣大讀者和觀眾對這位優秀作家的尊敬與懷念,同時反映了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在今天大眾文化的浪潮中,仍然具有極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號召力。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陳忠實先生的創作具有了不斷被重讀的意義。對他小說創作的追溯和反省,對他作品的重新解讀,將會是較長一個時期裡研究界的熱點之一。因此,本專欄特別邀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名家張麗軍、姚曉雷教授和青年新秀胡紅英博士撰寫研究文章,他們以相當新穎的立論和分析,對這位作家的創作進行不同角度的解讀。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轉型中,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無疑是長篇小說創作熱潮中的扛鼎之作。他的文學創作,由此進入了高潮期。作為陝西作家群和路遙、賈平凹齊名的“三巨頭”之一,陳忠實長期深耕農村題材小說,關注普通農民的歷史命運。他的小說《信任》早在1979年就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集《鄉村》和中篇小說集《初夏》等作品也一直為批評界所關注。但是他的文學創作,顯然經歷了極其艱苦而漫長的自我探索過程。這個過程,貫穿了作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重新理解,貫穿了他對如何重建自己與歷史關聯性等問題的深遠思考。1997年,他耗費六年心血寫作的不朽作品《白鹿原》獲得茅盾文學獎,他也因此登上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峰。三十多年來,他在最好的小說家中,作品雖然並非最多,但卻是作品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陳忠實的小說創造理念中,具有濃厚的“一本書主義”的理想色彩。在當代文學最近四十年中,他是那種最耐得住寂寞,為一個遠大目標而長期探索並恪盡職守的寫作者之一。《白鹿原》的創作,深受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柳青傳統”的影響,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啟發,同時也不露聲色地汲取了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某些藝術技巧。正如1993年初版本的“內容說明”指出的那樣:“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厚重深邃的思想內容,複雜多變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絢麗多彩的風土人情,形成作品鮮明的藝術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實感,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長篇力作”。這部作品力圖以氣勢恢弘的史詩筆法,重繪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白鹿原,從晚清到民國歷史風雲的巨幅畫卷,展現大歷史背景下眾多人物的命運。他成功刻畫的白嘉軒、田小娥、朱先生等人物形象,其性格的飽滿和複雜,表現的生動和富有層次感,為文學界所稱道。它的語言,也極富陝西本地特色和豐富的生活氣息。這部作品力透紙背的思想魅力和它所提出的問題,並沒有因為它的問世而過時,相反,它會一直在社會生活中啟動人們對歷史的重新思考。在八九十年代文學轉型,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力逐漸減弱的大背景中,陳忠實以他極富創造力的小說成就表明,現實主義小說仍然具有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的歷史能量。

因陳忠實先生的故世,本欄目的“作家創作自述”暫缺,特作說明。

民族文化精魂的“關中大儒”——陳忠實論

作者張麗軍,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濟南 250014);王大鵬,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濟南 250014)。

從田小娥的四副面孔看陳忠實鄉土中國敘事的倫理生成

作者姚曉雷,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杭州 310028)。

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再啟動——論《白鹿原》的深層歷史意蘊

作者胡紅英,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後(廣州 510275)。

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建構的主導結構

摘要:目前的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是一種多元而分散的綜合體,西化色彩濃厚,成為一種缺少主導結構協調機制的眾聲喧嘩。需要對這個多元綜合體話語結構進行協調貫通,建構一種多元一體的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其中特別需要建構一種以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多元一體的主導結構,使多元而不散亂,使一體而不單調。習近平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關於文藝評論以文藝學三個主要學科的全面辯證整合和文藝批評四個觀點的全面話語覆蓋作為基本目標和努力方向的創新思想。這是中國當代文論話語建構的理論基礎。應該努力以此作為指導,在話語生產流程的四個主要環節上認真落實好這個指導思想,有效地建構中國當代文論多元一體的話語結構。

作者馮憲光,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成都 610064)。

用文藝弘揚中國精神

摘要:“用文藝弘揚中國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重要主題之一,同時也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中國當代文藝工作者的光榮歷史使命,它要求文藝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中國風貌,為實現“中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用文藝創作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與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美學精神,積極參與當代中國的道德建設。“用文藝弘揚中國精神”這一思想的提出,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朝著與中國的歷史傳統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方向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作者泓峻,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心教授(威海 264209)。

社會主義文藝精品本質論

摘要: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高屋建瓴地闡釋了社會主義文藝精品思想,文藝精品本質理論是其精品思想的核心內容。首先,社會主義文藝精品要能夠傳播正向能量,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和諧統一;其次,創作精益求精,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密切融合;最後,關注社會效益,做到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有機統一。習近平文藝精品本質理論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創作理論的推進和發展,對於繁榮和規範當前文藝創作和批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作者董希文,魯東大學文學院教授(煙臺 264025)。

性別視角與女性文學研究

編者按:當前,中國的女性文學研究既取得了較大成績,又存在不少問題。其主要不足是觀念的西化與一元化傾向。這就導致女性文學研究的隨意與混亂。這一組評論文章的共同點是,融入了性別視角但又不限於狹義的性別研究。基於問題本身的複雜性,幾位作者在開闊的理論視域中運用了綜合性的研究方法。《“女人”也是需要改造的國民——談魯迅筆下的女性及批評角度的偏差》涉及如何全面、公允地認識和評價魯迅的性別觀及其小說中的女性人物,該文針對以往就此進行的性別批評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見解。《跨國資本時代的女性“成功學”——對〈杜拉拉升職記〉的批評與反思》以風靡一時的“職場寶典”《杜拉拉升職記》為樣本,深入剖析了女性白領勵志故事背後由跨國資本主義所主導的“成功學”邏輯及其複雜蘊含。《女性家族歷史敘事的雙重視野——以〈天香〉、〈張門才女〉為例》聚焦於兩部作品呈現歷史的視野與方法,對當下女性家族歷史敘事的新動態做出分析。三篇文章均具有啟發性。

“女人”也是需要改造的國民——談魯迅筆下的女性及批評角度的偏差

作者林樹明,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貴陽 550002)。

跨國資本時代的女性“成功學”——對《杜拉拉升職記》的批評與反思

作者董麗敏,上海大學婦女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444)。

女性家族歷史敘事的雙重視野——以《天香》、《張門才女》為例

作者劉堃,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天津 300071);喬以鋼,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天津 300071)。

“文藝理論:傳統與現代”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作者劉華初,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輯(北京 100026)。

第三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端學術論壇會議綜述

作者馬濤,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輯(北京 100026)。

這是中國當代文壇一個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陳先生的過早離世,一時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重要文學事件”,為全國各大媒體所報導。他的長篇小說《白鹿原》所改編的電影和話劇在公眾中持續發熱,產生巨大的轟動性效應,這種現象為近二十年的文壇所罕見。以此足見廣大讀者和觀眾對這位優秀作家的尊敬與懷念,同時反映了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在今天大眾文化的浪潮中,仍然具有極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號召力。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陳忠實先生的創作具有了不斷被重讀的意義。對他小說創作的追溯和反省,對他作品的重新解讀,將會是較長一個時期裡研究界的熱點之一。因此,本專欄特別邀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名家張麗軍、姚曉雷教授和青年新秀胡紅英博士撰寫研究文章,他們以相當新穎的立論和分析,對這位作家的創作進行不同角度的解讀。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轉型中,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無疑是長篇小說創作熱潮中的扛鼎之作。他的文學創作,由此進入了高潮期。作為陝西作家群和路遙、賈平凹齊名的“三巨頭”之一,陳忠實長期深耕農村題材小說,關注普通農民的歷史命運。他的小說《信任》早在1979年就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集《鄉村》和中篇小說集《初夏》等作品也一直為批評界所關注。但是他的文學創作,顯然經歷了極其艱苦而漫長的自我探索過程。這個過程,貫穿了作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重新理解,貫穿了他對如何重建自己與歷史關聯性等問題的深遠思考。1997年,他耗費六年心血寫作的不朽作品《白鹿原》獲得茅盾文學獎,他也因此登上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峰。三十多年來,他在最好的小說家中,作品雖然並非最多,但卻是作品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陳忠實的小說創造理念中,具有濃厚的“一本書主義”的理想色彩。在當代文學最近四十年中,他是那種最耐得住寂寞,為一個遠大目標而長期探索並恪盡職守的寫作者之一。《白鹿原》的創作,深受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柳青傳統”的影響,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啟發,同時也不露聲色地汲取了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某些藝術技巧。正如1993年初版本的“內容說明”指出的那樣:“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厚重深邃的思想內容,複雜多變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絢麗多彩的風土人情,形成作品鮮明的藝術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實感,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長篇力作”。這部作品力圖以氣勢恢弘的史詩筆法,重繪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白鹿原,從晚清到民國歷史風雲的巨幅畫卷,展現大歷史背景下眾多人物的命運。他成功刻畫的白嘉軒、田小娥、朱先生等人物形象,其性格的飽滿和複雜,表現的生動和富有層次感,為文學界所稱道。它的語言,也極富陝西本地特色和豐富的生活氣息。這部作品力透紙背的思想魅力和它所提出的問題,並沒有因為它的問世而過時,相反,它會一直在社會生活中啟動人們對歷史的重新思考。在八九十年代文學轉型,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力逐漸減弱的大背景中,陳忠實以他極富創造力的小說成就表明,現實主義小說仍然具有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的歷史能量。

因陳忠實先生的故世,本欄目的“作家創作自述”暫缺,特作說明。

民族文化精魂的“關中大儒”——陳忠實論

作者張麗軍,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濟南 250014);王大鵬,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濟南 250014)。

從田小娥的四副面孔看陳忠實鄉土中國敘事的倫理生成

作者姚曉雷,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杭州 310028)。

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再啟動——論《白鹿原》的深層歷史意蘊

作者胡紅英,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後(廣州 510275)。

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建構的主導結構

摘要:目前的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是一種多元而分散的綜合體,西化色彩濃厚,成為一種缺少主導結構協調機制的眾聲喧嘩。需要對這個多元綜合體話語結構進行協調貫通,建構一種多元一體的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其中特別需要建構一種以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多元一體的主導結構,使多元而不散亂,使一體而不單調。習近平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關於文藝評論以文藝學三個主要學科的全面辯證整合和文藝批評四個觀點的全面話語覆蓋作為基本目標和努力方向的創新思想。這是中國當代文論話語建構的理論基礎。應該努力以此作為指導,在話語生產流程的四個主要環節上認真落實好這個指導思想,有效地建構中國當代文論多元一體的話語結構。

作者馮憲光,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成都 610064)。

用文藝弘揚中國精神

摘要:“用文藝弘揚中國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重要主題之一,同時也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中國當代文藝工作者的光榮歷史使命,它要求文藝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中國風貌,為實現“中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用文藝創作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與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美學精神,積極參與當代中國的道德建設。“用文藝弘揚中國精神”這一思想的提出,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朝著與中國的歷史傳統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方向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作者泓峻,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心教授(威海 264209)。

社會主義文藝精品本質論

摘要: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高屋建瓴地闡釋了社會主義文藝精品思想,文藝精品本質理論是其精品思想的核心內容。首先,社會主義文藝精品要能夠傳播正向能量,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和諧統一;其次,創作精益求精,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密切融合;最後,關注社會效益,做到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有機統一。習近平文藝精品本質理論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創作理論的推進和發展,對於繁榮和規範當前文藝創作和批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作者董希文,魯東大學文學院教授(煙臺 264025)。

性別視角與女性文學研究

編者按:當前,中國的女性文學研究既取得了較大成績,又存在不少問題。其主要不足是觀念的西化與一元化傾向。這就導致女性文學研究的隨意與混亂。這一組評論文章的共同點是,融入了性別視角但又不限於狹義的性別研究。基於問題本身的複雜性,幾位作者在開闊的理論視域中運用了綜合性的研究方法。《“女人”也是需要改造的國民——談魯迅筆下的女性及批評角度的偏差》涉及如何全面、公允地認識和評價魯迅的性別觀及其小說中的女性人物,該文針對以往就此進行的性別批評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見解。《跨國資本時代的女性“成功學”——對〈杜拉拉升職記〉的批評與反思》以風靡一時的“職場寶典”《杜拉拉升職記》為樣本,深入剖析了女性白領勵志故事背後由跨國資本主義所主導的“成功學”邏輯及其複雜蘊含。《女性家族歷史敘事的雙重視野——以〈天香〉、〈張門才女〉為例》聚焦於兩部作品呈現歷史的視野與方法,對當下女性家族歷史敘事的新動態做出分析。三篇文章均具有啟發性。

“女人”也是需要改造的國民——談魯迅筆下的女性及批評角度的偏差

作者林樹明,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貴陽 550002)。

跨國資本時代的女性“成功學”——對《杜拉拉升職記》的批評與反思

作者董麗敏,上海大學婦女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444)。

女性家族歷史敘事的雙重視野——以《天香》、《張門才女》為例

作者劉堃,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天津 300071);喬以鋼,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天津 300071)。

“文藝理論:傳統與現代”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作者劉華初,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輯(北京 100026)。

第三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端學術論壇會議綜述

作者馬濤,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輯(北京 10002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