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襄陽 24節氣丨小暑 老龍堤

小暑 • 【老龍堤】文丨江南久久圖 手繪丨簡白

大堤曲

南國多佳人, 莫若大堤女。

玉床翠羽帳, 寶襪蓮花距。

魂處自目成, 色授開心許。

迢迢不可見, 日暮空愁予。

——張柬之

大堤行寄萬七

大堤行樂處, 車馬相馳突。

歲歲春草生, 踏青二三月。

王孫挾珠彈, 游女矜羅襪。

攜手今莫同, 江花為誰發。

——孟浩然

襄陽好

襄陽好,

最好大堤頭。

春漲綠連楊柳岸,

晚妝紅上水邊樓,

樓下孤帆收。

——王萬芳

這些歷代由襄陽籍本土詩人們創作,

流傳甚廣的詩詞歌賦, 所頌及的, 都是襄陽一處聞名遐邇的勝景——大堤。

襄陽大堤, 因水而築。 這水, 當然就是穿過襄、樊二城的漢水。

千百年來, 這條生生不息的江水, 給予了襄陽無數的繁盛、機遇與榮耀。 當然, 曾經也因為頻發的水患, 給兩岸的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害與苦難。

人類的智慧終究在磨難中崛起, 隨之崛起的, 就是一道江水再難逾越的大堤。 所謂"鐵打的襄陽, 紙糊的樊城", 這鮮明的對比, 最形象貼切地認可了襄陽大堤的功能, 功不可沒。

由於彼時水路是最便捷的交通要道, 而傳統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更是加劇形成了繁榮發達的碼頭文化。 襄陽大堤, 漢水沿岸, 林立的碼頭, 勢必形成最活躍的文化經濟娛樂區域。

古時的詩人在他們的詩中, 對襄陽大堤附近的商業繁盛景象, 曾作過生動的描寫:"萬屋連甍清漢濱", "樓臺金碧瓦鱗鱗"; “酒旗相望大堤頭, 堤下連檣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 槳聲幽軋滿中流"。

由此可見, "當年的大堤, 是襄陽經濟文化最繁榮、對外交流最活躍的地方。 就像曾經的上海灘、曾經的武漢六渡橋、曾經的汴梁上河園, 聞名全國, 吸引眾多客商和文人墨客到這裡遊覽。 "(凡夫語)

據《湖廣志》記載:大堤東臨漢江, 西自萬山, 經檀溪、土門、白龍、東津渡, 繞城北老龍堤, 複至萬山之麓, 周圍四十餘裡。 "

從這段史料可見, 古時的襄陽大堤, 是從萬山起, 經城南至東津渡, 再迂回繞到城北, 由老龍堤延至萬山, 全程四十餘裡。

所以, 古往今來, 那些描寫襄陽大堤的文字, 應不是特指某一段。 雖然在人們的記憶中, 總是將《樂府》中《大堤曲》的大堤與現在我們熟悉的老龍堤等同, 但其實,老龍堤只是大堤中,西起萬山,東至襄陽古城閶門的一段。

據查證襄陽萬山古跡王粲井等處遺跡表明,當年的襄陽西門外不似如今的繁榮市井街道,平坦的陸地,而是寬闊的檀溪湖。那時,除了坐船過檀溪湖到萬山,僅有的路就是老龍堤。堤北邊與現在完全相同,是漢江水,而堤南邊,則是檀溪湖水連接南渠,經峴首山觀音閣歸入漢江。

圖片丨胖子愛宅

靠近萬山山下的老龍堤段,也正是當初鄭交甫"神女弄珠"與"解佩授珠"以及襄陽"穿天節"的來由和根源。曹操曾親自主持的王粲、楊修等建安眾多才子大作"神女賦",同歌漢水神女就是發生在這段老龍堤上。

現在人們熟悉的老龍堤,全長約十華里。整體還是具有古時的概貌,蜿蜒的堤岸,如巨龍靜臥漢江南岸。目前據資料統計,老龍堤平均高度8米,堤壩寬約6-10米。在江堤的迎水面砌有駁岸條石,為減緩水勢衝擊,堤外還築有許多三角形石磯,石磯凸出堤外,因勢而建,大小不一,磯數眾多,形如鋸齒,是國內少見古老的人工組合三角石磯群,十分壯觀。

老龍堤上現存的可尋古跡已不多。所幸的是,在臥龍大橋以東二三百米背水一面的堤坡上,有明代落成現代複建的老龍廟;在漢江一橋與長虹二橋之間,還有小北門古渡口、鐵莊碼頭、官廳碼頭等彰顯著古襄陽之咽喉要塞的風采。

如今,花團錦簇、綠草如茵、楊柳依依、堤面寬闊、遊人如織的老龍堤,雖然無處可尋古時詩文中描寫的那些十裡風月,千帆如林的繁華景象,但歲月的遺珠,也因諸多傳說,讓老龍堤的魅力從未褪色,人們總會在茶餘飯後,津津樂道這些專屬於襄陽老龍堤的陳年舊事。

據傳,大禹時代,美麗安寧的襄陽,有一年遭洪水襲擊,所有良田被淹,百姓四處逃難,被迫流亡他鄉。仁慈的帝王舜為拯救襄陽百姓,便派治水有方的大禹前來治理水患。

大禹得令,便頭戴鐵盔,攜帶息壤(古代傳說中一種能自生長,永不減耗的土壤),由神虎保駕,馭神排來到襄陽。

大禹將神排放置到襄陽水淹的正中央,墊上息壤,很快洪水退去,故地重現,百姓安全歸來。

為根治水患,大禹又率領襄陽百姓開山鑿石,重整河道,使漢水不再與檀溪、襄水相連,並築起一條十裡大堤,貫通萬山到襄陽城,也就是如今的老龍堤。

為什麼將大禹修築的大堤稱之為"老龍堤"呢?寫下《襄陽好》的清朝名士王萬芳,在編寫《襄陽府志》時,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是因為這條大堤總是今天修好明天又被沖毀。後來,來了一位老者,編織了一根長長的草帶,投到江中,並告誡築堤的人們,按照他投在江中的草繩所形成的線路來填土修堤,一定可以穩固。

老者說完這話之後,便不見蹤影,人們驚異之餘,依照他投下的草繩的曲折之形來築堤,大堤果然修成,並且穩固下來。

百姓們奔相走告,這老人一定是一條老龍,於是就以老龍之名命堤為老龍堤,並在老者編繩的地方,修建一座廟來供奉老龍。

老龍堤上,這座紀念老龍的廟,就叫老龍廟。據明朝天順三年(西元1459年)《襄陽郡志》載:"老龍廟在城西北10裡,創自前代,明洪武甲寅(西元1347年)重修。"所以,這座如今依舊還在的老龍廟,其前身最起碼應該是建於明代。

有關於老龍廟前世今生的傳說,一路瞭解而來,也是神了。

據傳說,古時,襄陽有一句民諺,叫"襄陽是塊排,只怕篙槳來。"意思是說,大禹治理襄陽水患時,留下的神排息壤,只要有姓高(篙)姓蔣(槳)的官員一來,就會動盪神排,召來水災。

因此,襄陽城四周,專門深立了四根鐵柱,用來栓排。在城內又另深挖四口井,將排支起來,不讓其隨波搖動。

後來,有一個潛水高手,通過這個撐排的井,潛入龍宮,得來一本天書,交于縣官,說襄陽古城下面有龍宮,不能動鐵樁,否則會驚動龍王,引龍王發怒,恐水患又起。於是後人便修建了老龍神廟,終年以香火祭祀,祈求龍王寬宥世人的不到之處。

小暑節氣到來之前,一個空中無風,時晴時雨的週末,我們來到老龍堤。在萬山腳下,江邊景觀帶的一處涼亭裡避雨時,遇見了自稱是市長壽研究會秘書長的張先生。

張先生說他8歲起,就在萬山邊上生活。童年記憶中的老龍堤雜草叢生,髒亂差的環境,讓人不敢輕易涉足。從2010年開始,經萬山處,一直往下游而去的江邊、堤坡內外,都進行了綠化帶改造,堤坡堤面的規劃設計,也是整潔大方,美觀自然。迎水面的各類警示牌有序分佈,背水面的堤坡上,除了花草、綠樹鬱鬱蔥蔥,還有撰刻著與老龍堤相關的古詩詞文化牆,以巨大的石質書卷樣式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不過,當我們現場實地察看時,發現因為簇擁著這些石書卷的樹叢太過旺盛,遮擋了文化牆中大部分的詩詞、畫面,很遺憾並不能方便地看清其中的內容。

張先生感慨道,總的來說,現在的老龍堤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麗,寧靜,寬廣,平坦,特別休閒、宜居。

告別張先生,經過一片三葉草盛開的花海、穿過一條格桑花輕掩的小徑,我們輕輕推開老龍廟半掩的山門。在這裡,我們遇見了八十七歲,腿腳不便的韓立堃老人。韓師父是真武山上樊開選道長的老伴,老倆口都信奉道教。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幾乎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熱愛的道教信仰中。

在小暑節氣到來的前夕,電視新聞裡,每天報導的都是全國各地因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而地處中原腹地的襄陽,以及襄陽大堤卻是一片平靜。此時的天氣雖不是一年中最熱的,但是一場醞釀了幾天的大雨,終究沒有痛快地降下來。所以空氣中,那種黏稠的漉濕,好似附著在人的皮膚表層,悶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當我們通過無極宮,來到有兩棵高大挺拔的青桐樹掩映著的老龍廟後院,仿若是別有洞天,立馬有了一種清爽感覺。

只見不大的後院,水泥地面乾淨整潔。無極宮兩邊各有兩間大小相同的廂房,都配有同款的彩色紗布門簾,安靜素雅。一尊年代不淺的香爐裡,三炷纖細的香,嫋著輕煙,淡淡的,如絲如縷如仙塵。挨著東面,連接老龍廟與無極宮的院牆角落,有一塊依堤坡之勢,填土平整而成的小菜地,其間,青椒、茄子、豆角、番茄,高低錯落,長勢喜人。最是菜園檯子下面的一缸荷花,清雅脫俗,出塵不染,幾尾不大卻活潑潑如小精靈般的錦鯉,在荷枝間探頭探腦,吹著泡泡躲迷藏……

常年住在廟裡的韓立堃師父聽說我們的來意後,從床上起身,架著一把特製的椅子,挪步來到院中。簡單交流後,韓師父打開了話匣子,為我們講述了她此生與老龍廟的各種夢幻般的淵緣,猶如神話一般,神奇而耐人尋味。

時光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那是1995年春的一天下午,一位老道友聽聞樊開選與韓立堃夫妻倆,帶領家人與一眾道友,自費重建真武山的事情後,專程慕名上門,請求韓師父想辦法,將破敗的老龍廟也複修起來。

韓師父當時婉拒了道友的提議。但是,當客人走後沒多久,韓師父便被一陣困意圍住,迷迷糊糊之中,她覺得自己被一陣大雨逼到了一座牛棚跟前。這座牛棚有四間房,她從每一間的窗戶外探頭向裡看,只見第一間裡面都是雜亂的牛草,而牛草中間赫然盤著一條黃燦燦的長蟲,粗壯得很;第二間則堆了一屋子的牛糞;第三間裡面拴著幾頭牛;唯有一間房門半開,裡面乾乾淨淨的,通過門縫,她看見長滿南瓜藤的後院裡,一個白鬍子老頭向她招手,指點她從這間房子進來。

當韓師父聽從老頭的話,推開門,從乾淨的房間走到後院時,抬頭卻發現老頭不見了……

韓師父當時心裡猛地一驚時,夢也醒了。當她清晰地回憶了整個夢境之後,她知道,修復老龍廟的使命已經註定要由她來完成。

第二天一早,她絲毫沒有耽擱,直奔老龍廟實地察看。原來,她從未來過的這個地方,從破四舊開始,它幾百年的歷史風貌就不復存在。最初,被改成學校,有老師在這裡教學生讀書識字,再後來,就被檀溪15隊用來做牛棚了。

特別神奇的,真如夢中所示,這裡確實是四間房,三間是牛棚,一間較乾淨。韓師父也真是從這間房子走進來,從而也走進了她與老龍廟此生再也不曾分開的緣分裡。

最初,她找人借了2萬元鉅款,將老龍廟前前後後,裡裡外外,都重新整修了一遍,請了幾尊泥塑的神仙像,供奉在廟裡。

可是,兩年後的一場大風雨,將新修的老龍廟吹垮塌了。無奈之下,韓師父與家人商議,將水星台的房子賣了,自己籌款,直接搬到廟裡,親自動手,重建老龍廟。

近二十年過去了,韓師父不曾離開過老龍廟。這麼多年,老龍廟一直由她,還有一幫忠實的信眾、道友一起,自給自足,精心打理,盡力維護,相關費用開支,都出自於有限的香火錢。

聽完韓師父講述的故事,我們姑且不談他們一家人現在堅守老龍廟的前因後果,單憑因為他們幾代人的努力,讓老龍廟一掃往日年久失修的多舛命運,今日依舊佇立在老龍堤上,為信眾,為傳說中美好的願望,留下一個有形的物質念想,我們就應該心懷感恩,給予祝福,願老龍堤,堤上的老龍廟,堤外的漢江水,堤內的城市家園,未來一切安好!

現在的十裡老龍堤,實際被襄、樊二城中的三座跨江大橋分為了三段。

漢江一橋與長虹二橋之間的一段堤面,現已完全水泥硬化,成為襄城濱江大道的主幹道,也是襄陽城牆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配套設施建設更加集中、齊全,自然聚集著更多人氣,這裡每天都是人流、車流如織,熱鬧非凡。

而長虹二橋到臥龍三橋,以及繼續延伸到萬山腳下的二段老龍堤,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風貌,更加具有江堤的本色。堤面雖然也已硬化,但因禁止機動車輛上堤,所以騎自行車、散步的人們更加放鬆身心,更加安全自如,給市民帶來了城市中不可多得的一方寧靜與安逸。

這一段老龍堤上的建築物不多。除了一座靜處背水堤坡上的老龍廟,引人注目外,就只有長虹橋西側百十米處的一座二層航道信號台。

這座建于老龍堤堤面、大約十多平米的磚砌信號台,被一片不大卻繁茂的密林遮蔽著,遠遠望去,幾乎只見樹木不見房。現在留守信號台的,是襄陽市航務局航道段的退休職工劉師傅。

今年71歲的劉師傅,從事航務工作34年,一直工作生活在漢水邊上,親眼見證了這幾十年漢江航道與襄陽大堤的各種變化。

劉師傅熱情地介紹說,這座老龍堤信號台是與長虹二橋同時建成的。"有橋就有了信號台,是這座大橋的配套設施。"他指著大橋、江面以及江上的航標船,給我們形象地比劃著:"漢江就象大街上的馬路,航標船就象馬路上的分道線,我們的信號台就象十字路口的紅綠燈,這樣說你們能明白了吧?"劉師傅說,下游崔家營大壩蓄水之前,信號台的功能還是非常重要的。

轉而聊到他腳下的這條老龍堤時,老人開心地笑了。他說他是個有福之人,到老了,可以在這麼一個鬧市中的世外桃源養老,真是讓好多人羡慕不已呢。他說,你看,堤外有一江碧水,堤上有江風吹著,堤內是老龍堤公園,早上有晨練的人作伴,白天在信號台邊上的空地種點小菜,傍晚跟垂釣的人嘮嘮嗑,半夜時,可以聽著江水聲和船舶航行時的聲音,安枕無憂。老龍堤上每天都有乾乾淨淨、開開心心的遊人,從這裡來來去去,看著真是舒心得很。

雖然一江碧水穿城過,帶給襄陽人無限的滋潤與浪漫,十裡龍堤今猶在,更是見證了,千百年來襄陽人共建家園的齊心與合力。這是一份無聲卻輝煌、沉默更浩瀚的物質與精神的遺產,留給了襄陽!

但其實,老龍堤只是大堤中,西起萬山,東至襄陽古城閶門的一段。

據查證襄陽萬山古跡王粲井等處遺跡表明,當年的襄陽西門外不似如今的繁榮市井街道,平坦的陸地,而是寬闊的檀溪湖。那時,除了坐船過檀溪湖到萬山,僅有的路就是老龍堤。堤北邊與現在完全相同,是漢江水,而堤南邊,則是檀溪湖水連接南渠,經峴首山觀音閣歸入漢江。

圖片丨胖子愛宅

靠近萬山山下的老龍堤段,也正是當初鄭交甫"神女弄珠"與"解佩授珠"以及襄陽"穿天節"的來由和根源。曹操曾親自主持的王粲、楊修等建安眾多才子大作"神女賦",同歌漢水神女就是發生在這段老龍堤上。

現在人們熟悉的老龍堤,全長約十華里。整體還是具有古時的概貌,蜿蜒的堤岸,如巨龍靜臥漢江南岸。目前據資料統計,老龍堤平均高度8米,堤壩寬約6-10米。在江堤的迎水面砌有駁岸條石,為減緩水勢衝擊,堤外還築有許多三角形石磯,石磯凸出堤外,因勢而建,大小不一,磯數眾多,形如鋸齒,是國內少見古老的人工組合三角石磯群,十分壯觀。

老龍堤上現存的可尋古跡已不多。所幸的是,在臥龍大橋以東二三百米背水一面的堤坡上,有明代落成現代複建的老龍廟;在漢江一橋與長虹二橋之間,還有小北門古渡口、鐵莊碼頭、官廳碼頭等彰顯著古襄陽之咽喉要塞的風采。

如今,花團錦簇、綠草如茵、楊柳依依、堤面寬闊、遊人如織的老龍堤,雖然無處可尋古時詩文中描寫的那些十裡風月,千帆如林的繁華景象,但歲月的遺珠,也因諸多傳說,讓老龍堤的魅力從未褪色,人們總會在茶餘飯後,津津樂道這些專屬於襄陽老龍堤的陳年舊事。

據傳,大禹時代,美麗安寧的襄陽,有一年遭洪水襲擊,所有良田被淹,百姓四處逃難,被迫流亡他鄉。仁慈的帝王舜為拯救襄陽百姓,便派治水有方的大禹前來治理水患。

大禹得令,便頭戴鐵盔,攜帶息壤(古代傳說中一種能自生長,永不減耗的土壤),由神虎保駕,馭神排來到襄陽。

大禹將神排放置到襄陽水淹的正中央,墊上息壤,很快洪水退去,故地重現,百姓安全歸來。

為根治水患,大禹又率領襄陽百姓開山鑿石,重整河道,使漢水不再與檀溪、襄水相連,並築起一條十裡大堤,貫通萬山到襄陽城,也就是如今的老龍堤。

為什麼將大禹修築的大堤稱之為"老龍堤"呢?寫下《襄陽好》的清朝名士王萬芳,在編寫《襄陽府志》時,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是因為這條大堤總是今天修好明天又被沖毀。後來,來了一位老者,編織了一根長長的草帶,投到江中,並告誡築堤的人們,按照他投在江中的草繩所形成的線路來填土修堤,一定可以穩固。

老者說完這話之後,便不見蹤影,人們驚異之餘,依照他投下的草繩的曲折之形來築堤,大堤果然修成,並且穩固下來。

百姓們奔相走告,這老人一定是一條老龍,於是就以老龍之名命堤為老龍堤,並在老者編繩的地方,修建一座廟來供奉老龍。

老龍堤上,這座紀念老龍的廟,就叫老龍廟。據明朝天順三年(西元1459年)《襄陽郡志》載:"老龍廟在城西北10裡,創自前代,明洪武甲寅(西元1347年)重修。"所以,這座如今依舊還在的老龍廟,其前身最起碼應該是建於明代。

有關於老龍廟前世今生的傳說,一路瞭解而來,也是神了。

據傳說,古時,襄陽有一句民諺,叫"襄陽是塊排,只怕篙槳來。"意思是說,大禹治理襄陽水患時,留下的神排息壤,只要有姓高(篙)姓蔣(槳)的官員一來,就會動盪神排,召來水災。

因此,襄陽城四周,專門深立了四根鐵柱,用來栓排。在城內又另深挖四口井,將排支起來,不讓其隨波搖動。

後來,有一個潛水高手,通過這個撐排的井,潛入龍宮,得來一本天書,交于縣官,說襄陽古城下面有龍宮,不能動鐵樁,否則會驚動龍王,引龍王發怒,恐水患又起。於是後人便修建了老龍神廟,終年以香火祭祀,祈求龍王寬宥世人的不到之處。

小暑節氣到來之前,一個空中無風,時晴時雨的週末,我們來到老龍堤。在萬山腳下,江邊景觀帶的一處涼亭裡避雨時,遇見了自稱是市長壽研究會秘書長的張先生。

張先生說他8歲起,就在萬山邊上生活。童年記憶中的老龍堤雜草叢生,髒亂差的環境,讓人不敢輕易涉足。從2010年開始,經萬山處,一直往下游而去的江邊、堤坡內外,都進行了綠化帶改造,堤坡堤面的規劃設計,也是整潔大方,美觀自然。迎水面的各類警示牌有序分佈,背水面的堤坡上,除了花草、綠樹鬱鬱蔥蔥,還有撰刻著與老龍堤相關的古詩詞文化牆,以巨大的石質書卷樣式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不過,當我們現場實地察看時,發現因為簇擁著這些石書卷的樹叢太過旺盛,遮擋了文化牆中大部分的詩詞、畫面,很遺憾並不能方便地看清其中的內容。

張先生感慨道,總的來說,現在的老龍堤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麗,寧靜,寬廣,平坦,特別休閒、宜居。

告別張先生,經過一片三葉草盛開的花海、穿過一條格桑花輕掩的小徑,我們輕輕推開老龍廟半掩的山門。在這裡,我們遇見了八十七歲,腿腳不便的韓立堃老人。韓師父是真武山上樊開選道長的老伴,老倆口都信奉道教。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幾乎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熱愛的道教信仰中。

在小暑節氣到來的前夕,電視新聞裡,每天報導的都是全國各地因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而地處中原腹地的襄陽,以及襄陽大堤卻是一片平靜。此時的天氣雖不是一年中最熱的,但是一場醞釀了幾天的大雨,終究沒有痛快地降下來。所以空氣中,那種黏稠的漉濕,好似附著在人的皮膚表層,悶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當我們通過無極宮,來到有兩棵高大挺拔的青桐樹掩映著的老龍廟後院,仿若是別有洞天,立馬有了一種清爽感覺。

只見不大的後院,水泥地面乾淨整潔。無極宮兩邊各有兩間大小相同的廂房,都配有同款的彩色紗布門簾,安靜素雅。一尊年代不淺的香爐裡,三炷纖細的香,嫋著輕煙,淡淡的,如絲如縷如仙塵。挨著東面,連接老龍廟與無極宮的院牆角落,有一塊依堤坡之勢,填土平整而成的小菜地,其間,青椒、茄子、豆角、番茄,高低錯落,長勢喜人。最是菜園檯子下面的一缸荷花,清雅脫俗,出塵不染,幾尾不大卻活潑潑如小精靈般的錦鯉,在荷枝間探頭探腦,吹著泡泡躲迷藏……

常年住在廟裡的韓立堃師父聽說我們的來意後,從床上起身,架著一把特製的椅子,挪步來到院中。簡單交流後,韓師父打開了話匣子,為我們講述了她此生與老龍廟的各種夢幻般的淵緣,猶如神話一般,神奇而耐人尋味。

時光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那是1995年春的一天下午,一位老道友聽聞樊開選與韓立堃夫妻倆,帶領家人與一眾道友,自費重建真武山的事情後,專程慕名上門,請求韓師父想辦法,將破敗的老龍廟也複修起來。

韓師父當時婉拒了道友的提議。但是,當客人走後沒多久,韓師父便被一陣困意圍住,迷迷糊糊之中,她覺得自己被一陣大雨逼到了一座牛棚跟前。這座牛棚有四間房,她從每一間的窗戶外探頭向裡看,只見第一間裡面都是雜亂的牛草,而牛草中間赫然盤著一條黃燦燦的長蟲,粗壯得很;第二間則堆了一屋子的牛糞;第三間裡面拴著幾頭牛;唯有一間房門半開,裡面乾乾淨淨的,通過門縫,她看見長滿南瓜藤的後院裡,一個白鬍子老頭向她招手,指點她從這間房子進來。

當韓師父聽從老頭的話,推開門,從乾淨的房間走到後院時,抬頭卻發現老頭不見了……

韓師父當時心裡猛地一驚時,夢也醒了。當她清晰地回憶了整個夢境之後,她知道,修復老龍廟的使命已經註定要由她來完成。

第二天一早,她絲毫沒有耽擱,直奔老龍廟實地察看。原來,她從未來過的這個地方,從破四舊開始,它幾百年的歷史風貌就不復存在。最初,被改成學校,有老師在這裡教學生讀書識字,再後來,就被檀溪15隊用來做牛棚了。

特別神奇的,真如夢中所示,這裡確實是四間房,三間是牛棚,一間較乾淨。韓師父也真是從這間房子走進來,從而也走進了她與老龍廟此生再也不曾分開的緣分裡。

最初,她找人借了2萬元鉅款,將老龍廟前前後後,裡裡外外,都重新整修了一遍,請了幾尊泥塑的神仙像,供奉在廟裡。

可是,兩年後的一場大風雨,將新修的老龍廟吹垮塌了。無奈之下,韓師父與家人商議,將水星台的房子賣了,自己籌款,直接搬到廟裡,親自動手,重建老龍廟。

近二十年過去了,韓師父不曾離開過老龍廟。這麼多年,老龍廟一直由她,還有一幫忠實的信眾、道友一起,自給自足,精心打理,盡力維護,相關費用開支,都出自於有限的香火錢。

聽完韓師父講述的故事,我們姑且不談他們一家人現在堅守老龍廟的前因後果,單憑因為他們幾代人的努力,讓老龍廟一掃往日年久失修的多舛命運,今日依舊佇立在老龍堤上,為信眾,為傳說中美好的願望,留下一個有形的物質念想,我們就應該心懷感恩,給予祝福,願老龍堤,堤上的老龍廟,堤外的漢江水,堤內的城市家園,未來一切安好!

現在的十裡老龍堤,實際被襄、樊二城中的三座跨江大橋分為了三段。

漢江一橋與長虹二橋之間的一段堤面,現已完全水泥硬化,成為襄城濱江大道的主幹道,也是襄陽城牆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配套設施建設更加集中、齊全,自然聚集著更多人氣,這裡每天都是人流、車流如織,熱鬧非凡。

而長虹二橋到臥龍三橋,以及繼續延伸到萬山腳下的二段老龍堤,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風貌,更加具有江堤的本色。堤面雖然也已硬化,但因禁止機動車輛上堤,所以騎自行車、散步的人們更加放鬆身心,更加安全自如,給市民帶來了城市中不可多得的一方寧靜與安逸。

這一段老龍堤上的建築物不多。除了一座靜處背水堤坡上的老龍廟,引人注目外,就只有長虹橋西側百十米處的一座二層航道信號台。

這座建于老龍堤堤面、大約十多平米的磚砌信號台,被一片不大卻繁茂的密林遮蔽著,遠遠望去,幾乎只見樹木不見房。現在留守信號台的,是襄陽市航務局航道段的退休職工劉師傅。

今年71歲的劉師傅,從事航務工作34年,一直工作生活在漢水邊上,親眼見證了這幾十年漢江航道與襄陽大堤的各種變化。

劉師傅熱情地介紹說,這座老龍堤信號台是與長虹二橋同時建成的。"有橋就有了信號台,是這座大橋的配套設施。"他指著大橋、江面以及江上的航標船,給我們形象地比劃著:"漢江就象大街上的馬路,航標船就象馬路上的分道線,我們的信號台就象十字路口的紅綠燈,這樣說你們能明白了吧?"劉師傅說,下游崔家營大壩蓄水之前,信號台的功能還是非常重要的。

轉而聊到他腳下的這條老龍堤時,老人開心地笑了。他說他是個有福之人,到老了,可以在這麼一個鬧市中的世外桃源養老,真是讓好多人羡慕不已呢。他說,你看,堤外有一江碧水,堤上有江風吹著,堤內是老龍堤公園,早上有晨練的人作伴,白天在信號台邊上的空地種點小菜,傍晚跟垂釣的人嘮嘮嗑,半夜時,可以聽著江水聲和船舶航行時的聲音,安枕無憂。老龍堤上每天都有乾乾淨淨、開開心心的遊人,從這裡來來去去,看著真是舒心得很。

雖然一江碧水穿城過,帶給襄陽人無限的滋潤與浪漫,十裡龍堤今猶在,更是見證了,千百年來襄陽人共建家園的齊心與合力。這是一份無聲卻輝煌、沉默更浩瀚的物質與精神的遺產,留給了襄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