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中國網綜占全球產量37%!《曉說2017》走出差異化,彌合年輕人的文化斷層

“世界很大, 大到可以曉說。 ”五年前, 優酷一檔網路脫口秀節目《曉說》橫空出世。 在這五年的時間中, 走了47年人生路、內心卻仍是此間少年的高曉松, 帶領我們踏出左右萬里旅程, 閱盡上下千年世事。

“2017, 世界依舊很大, 大到可以曉說。 ”2017年4月7日週五上午7點, 《曉說2017》回歸優酷。 今天, 《曉說2017》在京舉辦了一場以“7”為線索的“東風日產天籟·曉說粉絲見面會”, 卸下螢幕, “矮大緊”與70位觀眾面對面進行了關於“7”的交流。

在《曉說2017》上半年的節目中, 高曉松分享了金瓶梅的故事, 回憶了膠片與唱片的歷史, 暢想了未來世界的景觀, 參觀了東風日產總部的裝置藝術, 甚至還押中了高考作文題。 下半年, 高曉松將繼續創作奇妙的文化旅程, 包括傳說中的大寶藏、未來博物館等等。 而正是高曉松的講述, 使得這些看似平淡卻又真正有價值的知識變得深刻有趣起來。

中國網綜占比全球37%

急速發展的背後是難出爆款的隱憂

在整個2016年, 網生內容持續蓬勃與發展, 網路綜藝節目層出不窮, 其在互聯網娛樂產業的版圖不斷擴大。 到了今年, 網路綜藝更有爆棚井噴之勢。 據瞭解, 今年全球網路綜藝共計264檔, 而中國網路綜藝就有98檔,占比高達37%。

同時, 國內網綜的播放量和話題度一路高歌, 甚至將傳統綜藝遠遠甩在身後。 尤其在攬金方面更是一把好手, 從火星情報局數以億計的招商中可以看出, 網綜確實開啟了互聯網娛樂產業的一門好生意。

然而, 仍在急速擴張的網綜也有著讓人擔憂的隱患, 類似於“題材不足以吸睛, 內容甚至Boring”的評價越來越多。 從電視節目的發展史來看, 同質化嚴重、內容缺乏創新是綜藝版圖擴張期遇到的“老毛病”。

不過, 網綜經過近年的累積沉澱, 如今已呈現出金字塔型結構, 考察食物鏈頂端的現象級網綜《曉說》或許會給大部分仍處於摸索徘徊、乃至模仿山寨的網綜提供一些成功經驗。

如何準確把握網生內容的使用者特質, 從而進行網綜的製作和輸出成為打造爆款的關鍵。 大眾普遍認為, 女性使用者在網生內容的受眾中佔據了壓倒性的主導地位, 且30歲以下的網生內容使用者偏好觀看網綜。 實則不然, 從百度指數來看, 視頻網站的使用者有60%左右集中在30-39歲, 其中有70%左右為男性。 因此, 是否能夠吸引30-39歲的男性受眾成為網綜致勝的重點。

再來看《曉說》的百度指數, 有60%左右的受眾集中在30-39歲的人群裡, 且將近80%都為男性,

這一資料與視頻網站的使用者分佈相重疊, 從而牢牢佔據最廣大範圍的用戶。

從《曉說 第一季》到《曉說 第二季》, 再到《曉說2017》, 網友在豆瓣打出的評分持續保持高分, 且過半的網友的評分為五星, 第一條熱門評論則表達出了大部分網友對於《曉說2017》的觀感,

可以一窺其內容品質的製作水準。

一個人+一席話, 《曉說》的內容大於形式

其實此次《曉說2017》回歸優酷, 很多人都觀望它究竟是否依然成功, 更深層的原因是希望探討觀眾對這樣節目的形態和樣式能否四年之後依舊認可, 甚至贊許它的出現。

時間是檢驗節目品質的最好標準,但精品節目決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掩埋。因為網綜主要是由嘉賓或主持人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互動,節目的主題和主持人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成為觀眾選擇一檔節目的主要參考因素。

1.高曉松的個人IP與節目具有綁定性

《曉說》這個名字有三層含義:第一,清晨的朝氣蓬勃之意;第二,世事紛繁複雜無窮無盡,作者謙稱《曉說》是探討萬事萬物的開始或冰山一角;三,作者的名字中有“曉”字,《曉說》講述的也是作者對大千世界的感觀。

毫無疑問,這個作者指的就是高曉松,節目是以他個人的視角來講述人文、歷史、社會現象等內容。與此相似的還有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這些節目的內容生產者與輸出者為同一人,具有極強的個人IP價值,觀眾看的就是這個節目中特定的某一人的觀點,以至於節目不可能更換講述者,只能與其共存亡。

2.觀點輸出才是讓觀眾欲罷不能的關鍵

我們曾將“模式”作為節目的生命之源,而《曉說》幾乎談不上有“模式”的存在,因為它的形式簡單得可怕,一個人、一把扇,無論在哪裡,都能開始一段脫口秀。

知識的獲取和思想的碰撞本就在不可預料地發生著,無論何時何地,都在浸透我們的大腦磨礪我們的思想。《曉說》正是在以如此純粹的方式,讓觀眾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引發一些思考。而這些思考是文化與精神層面的內容輸出,是在關閉螢幕之後依舊回味無窮的觀點表達。

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我們生活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充滿了碎片化的閱讀、片面的新聞解讀以及盲目的跟風熱點新聞,使得人們對於事實的理解過於表面化,不願深入探索其背後深層次的意義。尤其對於生於長於網路時代的年輕人而言,我們重結果、輕過程,重現在、輕過去。因此,也有人也稱我們是沒有信仰的一代,其實,我們是只看到眼前的苟且而不自知的一代人。

作為大眾傳媒,《曉說》進行了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輸出,摒棄碎片化、淺薄化內容所形成的不良影響,它告訴觀眾詩和遠方所具有的人文倫理價值,對於重塑當代年輕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具有極大的裨益。

《曉說》所講述的《金瓶梅》系列、《朝花夕拾》系列......是一種脫離、斷裂與過往的文化,而從個人獨特的視角出發,探尋人類共同的記憶,形成濃厚的人文關懷,它因此而擁有了穩固的情感支撐以及持續留存的收看群體。

泛文化類綜藝絕不是國學的記憶比拼

優酷開啟“泛文化”戰略直擊年輕受眾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講究意不直敘,情不表露,崇尚於一種含蓄的浪漫。這樣的情懷創造了一種文化,也創造了一種深奧的邏輯思維。孔聖人稱和頌禮,他們在淺談中發現智慧,在沉鬱而頓挫之間揣摩心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曉說》可以看作是符合中國人這種氣質的一檔泛文化類節目,高曉松胸中筆墨三千卻不賣弄知識,不過度推崇文化,而是潤物細無聲地將價值潛移默化,只是一個人、一把扇就能讓你上癮。

除《曉說》之外,近年來還有一大波泛文化類綜藝興起,例如早期的《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及稍後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還有經常引發熱議的《最強大腦》,等等。究其原因,小官想從兩點來談:

1.喧囂吵鬧蹦蹦跳跳的真人秀滿屏皆是,突然出現幾個安靜讀書、談點文化、講點歷史的節目,“笑”累了的觀眾自然會去主動尋求內心平靜;

2.《子午書簡》、《百家講壇》等泛文化類綜藝早就有了,之所以未能成為《曉說》一樣的爆款,是因為當時的綜藝節目發展速度不像今天這麼快速,製作水準也相對局限。但是現在,其講述方式和視覺效果的進步讓人眼前一亮,觀眾發現泛文化類綜藝也可以小而美、深而遠。

不過,用文化“清流”、綜藝“淨土”來形容某些泛文化類綜藝或許還是有些牽強。中國人對詩詞歌賦天生具有親近感,甚至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是每個愛國者的剛需,以至於各種標榜弘揚文化的國學記憶比拼節目不絕於耳,小官承認它們有一定的知識性,但以“高額獎金+強競技性”來博眼球,無疑削弱了學習方法的科學性和傳統文化的無功利性。試問,哪個年輕人會忽略幾十萬的獎金最佳得主,而去關注一首詩的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優酷一口氣發佈了《再見李敖》、《造物者》、《百心百匠》、《觀複嘟嘟》、《野蠻學院》等20余部泛文化類節目。通過觀察節目定位,小官發現優酷的“泛文化”戰略絕不是國學知識的記憶比拼,而是將年輕人置於首位,寄希望于引導其人文倫理價值觀。同時,這些泛文化類綜藝的調性更年輕,它們開啟了更多年輕化的表達方式與個性化的視覺呈現,以更親近年輕人的狀態來構建傳統文化的價值輸出。

優酷平臺極大的聚合力和對泛文化領域的關注力,給予此類節目一個較為寬鬆的專業且良性發展空間。那麼,作為優酷持續製作並深度鑽研的《曉說2017》,它的創新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在於高曉松的個人魅力,更在於他作為節目的靈魂,敢於進行真正的雜學創作,作為觀眾,我們都有目共睹。

時間是檢驗節目品質的最好標準,但精品節目決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掩埋。因為網綜主要是由嘉賓或主持人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互動,節目的主題和主持人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成為觀眾選擇一檔節目的主要參考因素。

1.高曉松的個人IP與節目具有綁定性

《曉說》這個名字有三層含義:第一,清晨的朝氣蓬勃之意;第二,世事紛繁複雜無窮無盡,作者謙稱《曉說》是探討萬事萬物的開始或冰山一角;三,作者的名字中有“曉”字,《曉說》講述的也是作者對大千世界的感觀。

毫無疑問,這個作者指的就是高曉松,節目是以他個人的視角來講述人文、歷史、社會現象等內容。與此相似的還有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這些節目的內容生產者與輸出者為同一人,具有極強的個人IP價值,觀眾看的就是這個節目中特定的某一人的觀點,以至於節目不可能更換講述者,只能與其共存亡。

2.觀點輸出才是讓觀眾欲罷不能的關鍵

我們曾將“模式”作為節目的生命之源,而《曉說》幾乎談不上有“模式”的存在,因為它的形式簡單得可怕,一個人、一把扇,無論在哪裡,都能開始一段脫口秀。

知識的獲取和思想的碰撞本就在不可預料地發生著,無論何時何地,都在浸透我們的大腦磨礪我們的思想。《曉說》正是在以如此純粹的方式,讓觀眾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引發一些思考。而這些思考是文化與精神層面的內容輸出,是在關閉螢幕之後依舊回味無窮的觀點表達。

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我們生活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充滿了碎片化的閱讀、片面的新聞解讀以及盲目的跟風熱點新聞,使得人們對於事實的理解過於表面化,不願深入探索其背後深層次的意義。尤其對於生於長於網路時代的年輕人而言,我們重結果、輕過程,重現在、輕過去。因此,也有人也稱我們是沒有信仰的一代,其實,我們是只看到眼前的苟且而不自知的一代人。

作為大眾傳媒,《曉說》進行了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輸出,摒棄碎片化、淺薄化內容所形成的不良影響,它告訴觀眾詩和遠方所具有的人文倫理價值,對於重塑當代年輕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具有極大的裨益。

《曉說》所講述的《金瓶梅》系列、《朝花夕拾》系列......是一種脫離、斷裂與過往的文化,而從個人獨特的視角出發,探尋人類共同的記憶,形成濃厚的人文關懷,它因此而擁有了穩固的情感支撐以及持續留存的收看群體。

泛文化類綜藝絕不是國學的記憶比拼

優酷開啟“泛文化”戰略直擊年輕受眾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講究意不直敘,情不表露,崇尚於一種含蓄的浪漫。這樣的情懷創造了一種文化,也創造了一種深奧的邏輯思維。孔聖人稱和頌禮,他們在淺談中發現智慧,在沉鬱而頓挫之間揣摩心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曉說》可以看作是符合中國人這種氣質的一檔泛文化類節目,高曉松胸中筆墨三千卻不賣弄知識,不過度推崇文化,而是潤物細無聲地將價值潛移默化,只是一個人、一把扇就能讓你上癮。

除《曉說》之外,近年來還有一大波泛文化類綜藝興起,例如早期的《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及稍後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還有經常引發熱議的《最強大腦》,等等。究其原因,小官想從兩點來談:

1.喧囂吵鬧蹦蹦跳跳的真人秀滿屏皆是,突然出現幾個安靜讀書、談點文化、講點歷史的節目,“笑”累了的觀眾自然會去主動尋求內心平靜;

2.《子午書簡》、《百家講壇》等泛文化類綜藝早就有了,之所以未能成為《曉說》一樣的爆款,是因為當時的綜藝節目發展速度不像今天這麼快速,製作水準也相對局限。但是現在,其講述方式和視覺效果的進步讓人眼前一亮,觀眾發現泛文化類綜藝也可以小而美、深而遠。

不過,用文化“清流”、綜藝“淨土”來形容某些泛文化類綜藝或許還是有些牽強。中國人對詩詞歌賦天生具有親近感,甚至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是每個愛國者的剛需,以至於各種標榜弘揚文化的國學記憶比拼節目不絕於耳,小官承認它們有一定的知識性,但以“高額獎金+強競技性”來博眼球,無疑削弱了學習方法的科學性和傳統文化的無功利性。試問,哪個年輕人會忽略幾十萬的獎金最佳得主,而去關注一首詩的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優酷一口氣發佈了《再見李敖》、《造物者》、《百心百匠》、《觀複嘟嘟》、《野蠻學院》等20余部泛文化類節目。通過觀察節目定位,小官發現優酷的“泛文化”戰略絕不是國學知識的記憶比拼,而是將年輕人置於首位,寄希望于引導其人文倫理價值觀。同時,這些泛文化類綜藝的調性更年輕,它們開啟了更多年輕化的表達方式與個性化的視覺呈現,以更親近年輕人的狀態來構建傳統文化的價值輸出。

優酷平臺極大的聚合力和對泛文化領域的關注力,給予此類節目一個較為寬鬆的專業且良性發展空間。那麼,作為優酷持續製作並深度鑽研的《曉說2017》,它的創新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在於高曉松的個人魅力,更在於他作為節目的靈魂,敢於進行真正的雜學創作,作為觀眾,我們都有目共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