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專家耗時1000多天用石頭拼接,重現超級大佛!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

是我國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規模宏大, 內容豐富, 雕刻精美,

是我國古代佛教文化史上的經典之作。

歲月滄桑, 鬥轉星移,

自然原因和人為的破壞使當年那些細緻入微的刻畫, 難以尋找到痕跡。

但是這偉大的石窟群依然在隱隱約約的輪廓中,

用它頑強的生命力,

不厭其煩地講述著古老的佛法故事。

歷經千年歲月的洗禮, 千瘡百孔的佛像顏色全無,

面相破損, 肢體亦有不全。

為了保護和還原這偉大的石窟群,

專家一直在不停的修復。

雲岡石窟第20窟坐佛, 是雲岡最著名的露天大佛。

大佛兩側為立佛,

東立佛形態清晰可見, 但西立佛卻因坍塌時間久遠。

而今, 這座在地下沉眠了1600年, 9.5m高的石佛像,

被切割成130塊的石佛,

經雲岡石窟研究院3年多的修復,

在近日終於化零為整, 頭部以下至腿部以上部分基本成型。

得以再轉法輪。 驚歎之餘, 更多的是感動……

這項浩大的工程在世界佛教史上也特別罕見,

而負責此項艱巨任務的正是:

雲岡石窟研究院文物考古室副主任員小中。

員小中出身於雲岡世家, 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是雲岡古跡保養所負責人,

他從小在雲岡職工家屬院生活,

石窟是員小中兒時常玩的地方, 對他來說再熟悉不過了。

2008年~2012年五年間與王恒合作完成了《雲岡石窟洞窟調查》1-4窟考古報告,

並親自繪製了首張具有準確比例的石窟立麵線描圖及數十張分窟線圖。

正是這段石窟調查的經歷,

讓他在雲岡學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

因此接受這項任務之前,

員小中已由門外漢蛻變為一個成熟的業務人員。

工程浩大, 無借鑒先例

第20窟是雲岡早期開鑿的“曇曜五窟”之一,

著名的露天大佛和兩側立佛合為三世佛。

東立佛身著通肩衣, 右手施無畏印,

左手提裾, 面向西南, 保存較好。

西立佛僅存膝下部分及頭光局部。

員小中介紹說, 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 國內外石窟都沒有借鑒的先例。

立佛石塊出土於兩個5米乘5米的探方中,

在兩間庫房裡保存了20多年。

他們原想找一處開闊安全的場地, 但沒有找到。

經過測量, 最後就在50多平方米的庫房裡開始拼對。

▲西立佛石塊出土情況(1992年)

狹小空間,拼接石塊。

立佛拼對並不是簡單的石塊對接。

因為古人切割的石塊,有些在挖掘和搬運過程中爛成兩半。

員小中他們首先要把這些爛開的石塊找出來,

粘合到北魏切割時的原狀,然後才能拼像。

石塊多數都很大,難以挪動。

有的一塊佛手殘石就200多斤,三四個壯漢民工才能撼動。

為了體現側面,還原立佛身軀厚度,還要用沙袋往起墊那些石塊。

庫房裡人工作業的空間又很小,拼對工作十分辛苦,

但是員小中與團隊依然樂在其中。

▲第20窟坐佛及西壁坍塌情況(1940年攝)

探尋拼接方式,確定手工拼接。

開始,他們試著先用石塊線描圖拼對,然後再按圖號對著石塊拼。

但線圖是平面的,而且比例不同,石頭是立體的,轉折的地方難以接上;

石塊拓片是原大的,但四周有留白,不能反映石塊邊緣部分,拼接起來太費時;

先進的三維掃描能記錄石塊完整形象,但不能自動拼接。

各種方法權衡之後,員小中只好用人工方法進行實物直接拼接。

這種方法需要做足前期準備,看照片,對著電腦找原石,

反復觀察,尋找規律,根據衣紋的走向、深淺,

岩石的顏色,確定石塊原來的部位。

這其中,積累的感覺和經驗起著很大作用。

有時,兩塊可以接上的石頭就在眼前,

卻好幾天對不上。

一旦對上,大家都會很開心。

▲第20窟坐佛今貌

正是這種“螞蟻搬石頭”的精神。

立佛的殘石漸漸接上,它的輪廓也在員小中心目顯現出來。

西立佛與18窟主尊樣式一致,左手握裾捫於胸前。

差別是前者為通肩衣,後者為偏袒右肩衣,

分別代表犍陀羅造像風格和甘肅炳靈寺早期造像的風格,

同時又融入了雲岡開鑿者的藝術想像。

西立佛左手握衣角捫胸為“佛法永傳不絕”之意。

▲第20窟西立佛衣紋拼對完成情況

無數次,員小中在拼對過程中感受到古人對20窟前壁和西立佛崩塌的痛惜和無奈。

可以告慰開山建窟者的是:

今天的人們已然習慣了這種殘缺美,露天大佛不但成了雲岡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造像,而且成為大同旅遊最亮的名片;

切塊瘞埋的西立佛也像未來佛一樣在1600年後拼對成型,

雲岡石窟研究院還為它找到了“新家”——20窟正南、十裡河北岸的接引佛殿。

我們也相信:不久後,西立佛會重新矗立起來,

與露天大佛隔空對話,傾訴千年來的遭遇。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

我們國家的考古工作者在沒日沒夜,

如此艱難的修復一塊塊石塊成為佛像的時候。

在3月9日舉行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上,

卻正在拍賣多年前被盜的“雲岡維摩詰頭像”。

這些被盜的佛頭、佛像就像一個個被拐賣的孩子,

孤零零的流失在海外,被各種拍賣會上。

▲雲岡維摩詰頭像

這就是雲岡第1窟南壁東側屋形龕內的維摩詰頭像,

雕刻技藝精湛,人物刻畫生動。

而像這樣的雲岡佛頭和佛像不止一個流傳在海外,

這是上以百計甚至是千計的數字。

光雲岡石窟雕像就有120餘件佛像文物流失。

在每年的佳士得、蘇富比拍賣會上,

總會看到雲岡造像被拍賣。

▲被盜前的第1窟南壁

▲第1窟南壁現狀

現在第一窟的佛龕裡是沒有佛頭的,

看到這樣的慘狀,

真的是痛心疾首!

偷盜者砍去了佛頭,

讓它們再也回不到故里。

而我們的專家團隊也許傾盡全力去修復、去還原,

也許還是難以展現被盜石佛原有的精美儀態。

我們中國人的文物需要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去保護!

只要自己強大了,才不會讓這些文物無家可歸!

一心希望這篇文章能換起來大家內心底的那份熱血!

▲西立佛石塊出土情況(1992年)

狹小空間,拼接石塊。

立佛拼對並不是簡單的石塊對接。

因為古人切割的石塊,有些在挖掘和搬運過程中爛成兩半。

員小中他們首先要把這些爛開的石塊找出來,

粘合到北魏切割時的原狀,然後才能拼像。

石塊多數都很大,難以挪動。

有的一塊佛手殘石就200多斤,三四個壯漢民工才能撼動。

為了體現側面,還原立佛身軀厚度,還要用沙袋往起墊那些石塊。

庫房裡人工作業的空間又很小,拼對工作十分辛苦,

但是員小中與團隊依然樂在其中。

▲第20窟坐佛及西壁坍塌情況(1940年攝)

探尋拼接方式,確定手工拼接。

開始,他們試著先用石塊線描圖拼對,然後再按圖號對著石塊拼。

但線圖是平面的,而且比例不同,石頭是立體的,轉折的地方難以接上;

石塊拓片是原大的,但四周有留白,不能反映石塊邊緣部分,拼接起來太費時;

先進的三維掃描能記錄石塊完整形象,但不能自動拼接。

各種方法權衡之後,員小中只好用人工方法進行實物直接拼接。

這種方法需要做足前期準備,看照片,對著電腦找原石,

反復觀察,尋找規律,根據衣紋的走向、深淺,

岩石的顏色,確定石塊原來的部位。

這其中,積累的感覺和經驗起著很大作用。

有時,兩塊可以接上的石頭就在眼前,

卻好幾天對不上。

一旦對上,大家都會很開心。

▲第20窟坐佛今貌

正是這種“螞蟻搬石頭”的精神。

立佛的殘石漸漸接上,它的輪廓也在員小中心目顯現出來。

西立佛與18窟主尊樣式一致,左手握裾捫於胸前。

差別是前者為通肩衣,後者為偏袒右肩衣,

分別代表犍陀羅造像風格和甘肅炳靈寺早期造像的風格,

同時又融入了雲岡開鑿者的藝術想像。

西立佛左手握衣角捫胸為“佛法永傳不絕”之意。

▲第20窟西立佛衣紋拼對完成情況

無數次,員小中在拼對過程中感受到古人對20窟前壁和西立佛崩塌的痛惜和無奈。

可以告慰開山建窟者的是:

今天的人們已然習慣了這種殘缺美,露天大佛不但成了雲岡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造像,而且成為大同旅遊最亮的名片;

切塊瘞埋的西立佛也像未來佛一樣在1600年後拼對成型,

雲岡石窟研究院還為它找到了“新家”——20窟正南、十裡河北岸的接引佛殿。

我們也相信:不久後,西立佛會重新矗立起來,

與露天大佛隔空對話,傾訴千年來的遭遇。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

我們國家的考古工作者在沒日沒夜,

如此艱難的修復一塊塊石塊成為佛像的時候。

在3月9日舉行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上,

卻正在拍賣多年前被盜的“雲岡維摩詰頭像”。

這些被盜的佛頭、佛像就像一個個被拐賣的孩子,

孤零零的流失在海外,被各種拍賣會上。

▲雲岡維摩詰頭像

這就是雲岡第1窟南壁東側屋形龕內的維摩詰頭像,

雕刻技藝精湛,人物刻畫生動。

而像這樣的雲岡佛頭和佛像不止一個流傳在海外,

這是上以百計甚至是千計的數字。

光雲岡石窟雕像就有120餘件佛像文物流失。

在每年的佳士得、蘇富比拍賣會上,

總會看到雲岡造像被拍賣。

▲被盜前的第1窟南壁

▲第1窟南壁現狀

現在第一窟的佛龕裡是沒有佛頭的,

看到這樣的慘狀,

真的是痛心疾首!

偷盜者砍去了佛頭,

讓它們再也回不到故里。

而我們的專家團隊也許傾盡全力去修復、去還原,

也許還是難以展現被盜石佛原有的精美儀態。

我們中國人的文物需要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去保護!

只要自己強大了,才不會讓這些文物無家可歸!

一心希望這篇文章能換起來大家內心底的那份熱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