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圍棋詩-袁枚《詠觀棋》

清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美食家袁枚也是一個圍棋愛好者, 他寫的《詠觀棋》一詩很有深意:

詠觀棋

清•袁枚

悟得機關早, 都緣冷眼明。

代人危急處, 更比局中驚。

張步臨奔海, 陳宮見事遲。

分明一著在, 未肯告君知。

肯舍原非弱, 多爭易受傷。

中間有餘地, 何必戀邊旁?

另外還有一首棋詩《春日偶吟》也很有意味:

攏袖觀棋有所思, 分明楚漢兩舉時。

非常歡喜非常惱, 不看棋人總不知。

【翻譯】

攏起袖子靜靜地觀看別人下棋若有所思, 下棋的雙方分明就是楚漢兩軍對峙。 這其中真正的高興與苦惱, 不是棋迷是體會不到的。

作者介紹: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1] ), 漢族,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浙江慈溪。 [2] 字子才, 號簡齋, 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進士, 授翰林院庶起士。 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 先後于, 歷任溧水、江甯、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 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 奈仕途不順, 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于南京小倉山隨園, 吟詠其中, 廣收詩弟子, 女弟子尤眾。 嘉慶二年(1797), 袁枚去世, 享年82歲, 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 世稱隨園先生。

袁枚宣導“性靈說”, 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

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 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 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 時稱“南袁北紀”。 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 《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

生活情趣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 他愛金陵靈秀之氣, 在他任江甯縣令時, 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 隨園舊為織造園(或為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 當時“園傾且頹, ……百卉蕪謝, 春風不能花。 ”荒廢已久, 袁枚購得後, 加以整治, 由於是“隨其豐殺繁瘠, 就勢取景。 ”此稱為“隨園”在《雜興詩》描寫隨園景致:“造屋不嫌小, 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 池多不妨荷。 游魚長一尺, 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

未敢張網羅。 ”如此詩情畫意, 令人想往, 也難怪袁枚怡然自得, 放情聲色, 不復作出仕之念。 隨園四面無牆, 每逢佳日, 遊人如織, 袁枚亦任其往來, 不加管制, 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 任人來看四時花。 ”

六十五歲以後, 袁枚開始喜歡上了遊山玩水, 遊遍名山大川, 浙江的天臺、雁蕩、四明、雪竇等山, 安徽游過黃山, 江西廬山, 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 喜愛品茶的他自然也會嘗遍各地名茶, 並且將它一一記載下來。 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 形如雀舌, 又如巨米, 味較龍井略濃”。 提到洞庭君山茶, 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 葉微寬而綠過之, 采掇最少。 ”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 也都有所評述。

此外還寫下許多茶詩,

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 郤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 意頗狎視心逌然……。 ”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 置身其中, 仿佛進入茶世界。 《湖上雜事詩》:“煙霞石屋兩平章, 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雲春一點, 布裙紅出採茶娘。 ”描寫身著紅布裙的採茶姑娘在“萬片綠雲”的茶海中採茶, 分外醒目。 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 流水前溪接後溪;每到此間閑立久, 採茶人散夕陽西。 ”可知他旅遊時, 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 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 可看出他對茶的鍾愛程度。

袁枚70歲那年, 遊覽了武夷山, 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 他先前對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濃苦, 有如喝藥”, 因此他向來不喜歡武夷茶。 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遊武夷山, 來到曼亭峰天遊寺等地後,卻讓他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他在《隨園食單·茶酒單》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這位茶葉專家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一杯好茶的確能滌淨塵慮,撫平煩躁。

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於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敘:“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

接著他繼續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紮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可說是研究得相當深入,至於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獨到的妙法:“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髮也,山西裴中丞嘗謂人曰:“餘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

袁枚不願在官場上爭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無羈無絆,優遊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歲高夀。有意思的是,雖然自身不願涉及官場,但是袁枚卻有著獨到的政治眼光。曾經在和珅、和琳兄弟年幼的時候,寫過這樣一句對兩兄弟的評判“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後面的事實證明,之後,和珅之後成為乾隆皇帝身邊第一紅人,和琳則成為著名將領,官至一等公爵。

袁枚在 《隨園詩話》 、 《子不語》 、 《續子不語》 中,一再談及龍陽之美,心嚮往焉。因為他翰林文人、風流俊雅的身世姿容,投懷送抱者頗多。 《隨園軼事》 中載:“先生好男色,如桂官、華官、曹玉田輩,不一而足。而有名金鳳者,其最愛也,先生出門必與鳳俱。”

袁枚在《子不語》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對美少年心心相映,出入同行,為了維護貞潔不受某粗魯的第三者的玷污,合力將之殺死並因此伏法被誅。袁枚寫道:“二少年者,平時恂恂,文理通順,邑人憐之,為立廟,每祀必供杏花一枝,號雙花廟。”這枝風姿綽約的杏花,幾乎伴隨了袁枚一生。直到年過花甲,他還收了年輕美好的劉霞裳為弟子,每次出遊登山,必與同行,所謂“從遊朝臘屐,共寢夜連床。寒暑三年共,文章一路商”。對於他人的質疑、腹誹,袁枚不以為意。

藏書之好

袁枚作官後,以薪俸易書,積至40萬卷,築藏書樓“小倉山房”、“所好軒”。

自注何謂“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畫,皆有時有限,只有藏書,不分少壯、饑寒,讀之無限;還專門寫有一篇《所好軒記》。

山林之樂

袁枚年輕時就喜歡追求山林之樂,但由於遵循“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一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後,才開始了盡情遊歷山水的旅行。這一年,他遊歷了天臺山、雁蕩山、黃龍山等名山。68歲時,袁枚遊歷了黃山。69歲,他跑得更遠,正月出發,臘月底才回家,從江西廬山一路遊玩到了廣東羅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廣西桂林,之後經永州回返,順路遊衡山。71歲去武夷山,73歲游江蘇沭陽,77歲二遊天臺山,79歲三遊天臺山,80歲又出遊吳越之間,即便是81歲還出遊吳江……要知道,舊時交通不便,以袁枚這麼大的年紀,能夠承受舟車勞頓、跋山涉水之苦而興致不減,如此頻繁、長時間的出遊,其身體狀況之佳、精力之矍鑠可見一斑,難怪當時便有人稱讚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

來到曼亭峰天遊寺等地後,卻讓他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他在《隨園食單·茶酒單》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這位茶葉專家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一杯好茶的確能滌淨塵慮,撫平煩躁。

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於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敘:“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

接著他繼續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紮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可說是研究得相當深入,至於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獨到的妙法:“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髮也,山西裴中丞嘗謂人曰:“餘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

袁枚不願在官場上爭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無羈無絆,優遊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歲高夀。有意思的是,雖然自身不願涉及官場,但是袁枚卻有著獨到的政治眼光。曾經在和珅、和琳兄弟年幼的時候,寫過這樣一句對兩兄弟的評判“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後面的事實證明,之後,和珅之後成為乾隆皇帝身邊第一紅人,和琳則成為著名將領,官至一等公爵。

袁枚在 《隨園詩話》 、 《子不語》 、 《續子不語》 中,一再談及龍陽之美,心嚮往焉。因為他翰林文人、風流俊雅的身世姿容,投懷送抱者頗多。 《隨園軼事》 中載:“先生好男色,如桂官、華官、曹玉田輩,不一而足。而有名金鳳者,其最愛也,先生出門必與鳳俱。”

袁枚在《子不語》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對美少年心心相映,出入同行,為了維護貞潔不受某粗魯的第三者的玷污,合力將之殺死並因此伏法被誅。袁枚寫道:“二少年者,平時恂恂,文理通順,邑人憐之,為立廟,每祀必供杏花一枝,號雙花廟。”這枝風姿綽約的杏花,幾乎伴隨了袁枚一生。直到年過花甲,他還收了年輕美好的劉霞裳為弟子,每次出遊登山,必與同行,所謂“從遊朝臘屐,共寢夜連床。寒暑三年共,文章一路商”。對於他人的質疑、腹誹,袁枚不以為意。

藏書之好

袁枚作官後,以薪俸易書,積至40萬卷,築藏書樓“小倉山房”、“所好軒”。

自注何謂“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畫,皆有時有限,只有藏書,不分少壯、饑寒,讀之無限;還專門寫有一篇《所好軒記》。

山林之樂

袁枚年輕時就喜歡追求山林之樂,但由於遵循“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一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後,才開始了盡情遊歷山水的旅行。這一年,他遊歷了天臺山、雁蕩山、黃龍山等名山。68歲時,袁枚遊歷了黃山。69歲,他跑得更遠,正月出發,臘月底才回家,從江西廬山一路遊玩到了廣東羅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廣西桂林,之後經永州回返,順路遊衡山。71歲去武夷山,73歲游江蘇沭陽,77歲二遊天臺山,79歲三遊天臺山,80歲又出遊吳越之間,即便是81歲還出遊吳江……要知道,舊時交通不便,以袁枚這麼大的年紀,能夠承受舟車勞頓、跋山涉水之苦而興致不減,如此頻繁、長時間的出遊,其身體狀況之佳、精力之矍鑠可見一斑,難怪當時便有人稱讚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