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人物|石評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讓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如秋葉之靜美。

——(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位於北京城南陶然亭公園的

石評梅、高君宇墓

雖是出生於書香門第,

自幼聰穎好學, 從三四歲開始便由父親親自教學, 認字習文, 熟讀詩書, 但石評梅的父母料也不會想到, 他們的女兒, 會成為後來被寫進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之一。

而當石評梅十八歲那年在一次同鄉會上, 初識那個意氣風發、挺拔飛揚的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健將高君宇時, 料也不會想到, 這個氣宇軒昂、抱負滿腔的青年男子, 不僅會成為她青春之路上信仰的領路人和精神導師, 更將成為她短短一生中, 深入骨髓、帶進墳墓的曠世情殤 。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石評梅

石評梅, 本名石汝壁, 山西平定縣人, 生於1902, 卒于1928, 終年不滿27歲。 她只在這個世界停留了26個年頭多一點的短暫人生, 似乎一句話便可概括:

左手文學, 右手信仰, 魂裡夢裡, 卻只得一個高君宇。

“左手文學”

石評梅生於一個清末的舉人之家, 少時便飽讀詩書, 深受“四書”、“五經”等國學薰陶, 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功底。 是以當她十七八歲就讀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開始熱心于文學創作時,

可謂厚積薄發, 很快便展露了傲人才氣。

石評梅的才氣當時出眾到什麼程度呢?據說一次她所就讀的女師鬧風潮, 石評梅身為組織者之一, 在風潮過後, 本來要遭到校方的學籍開除, 但後來後因為愛惜其才學, 學校居然又給她又恢復了學籍。

在她為時不長的一生中, 石評梅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遊記、小說, 其中尤以詩歌見長, 她的詩歌曾令她享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

酒盡燭殘長夜已將完

我咽淚無語望著狼籍杯盤

再相會如這披肝瀝膽知何年

只恐怕這是最後的盤桓

只恐怕這是最後的盤桓

冰天雪地中你知人生行路難

不要留戀不要哀歎不要淚潸潸

前途崎嶇願你強加餐

前途崎嶇願你強加餐

誰知道天付給你的命運是平坦艱險

晨光下脫下你血淚的長衫

揮劍斬斷了煩惱的愛戀

揮劍斬斷了煩惱的愛戀

你去吧乘著晨星寥落霜雪淒漫

幾次我從淚簾偷看你憔悴的容顏

多少話要說千緒萬端

多少話要說千緒萬端

你如有囑咐叮嚀告我勿再遲緩

汽笛聲中天南地北海濱隔重山

這悠悠相思我與誰談

——石評梅《這悠悠相思我與誰彈》

石評梅的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 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 其詩歌往往回環往復, 清幽靈動, 富於韻律, 透露出她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力與底蘊。 石評梅的小說創作則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在石評梅去世後, 她的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出版,

使今人得以有緣領略這個中國近現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才女的拳拳之作。

廬隱曾評價石評梅說, 石評梅註定了是悲劇中的主角。 她經歷了從幻想到現實痛苦, 從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壞的連續悲劇起落的過程。 她的文字就是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這中間巨大的思想時空的真實記錄。

石評梅特有的善感與抑鬱氣質, 使她對於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有與眾不同的發聲, 使她能夠從悲觀主義的角度, 循著情感的悲哀邏輯進行思辨與覺悟, 表現出一種熱烈無比, 卻又悲哀至極的呐喊。

這是石評梅可以區別于其他女作家的很重要的一點,

而在才女之外, 石評梅更是一位勤懇的、有才華的報人。 她不僅一己的文學創作不輟, 更與摯友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週刊》(1924年),為更多文學愛好者做嫁裳,並於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了《世界日報副刊.薔藏週刊》,聚集了一批愛好文學的有志人士,鼓勵了不少優質的文學創作。

“右手信仰”

石評梅曾於1923年4月致信高君宇 ,傾吐她思想的悲哀與憂悶。

作為北京大學高材生、五四運動健將、山西籍最早的共產黨人的高君宇,給石評梅去信,幫助她分析青年之所以普遍感到煩悶,就在於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所以我就決心來擔負我應負改造世界的責任了。這誠然是很大而煩難的工作,然而不這樣,悲哀是何時終了的呢?我決心走我的路了。”

受高君宇指點與鼓舞的石評梅,1924年與陸晶清合編《京報》副刊——《婦女週刊》時,她以犀利的筆觸,揭露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勢力,激勵人民的革命鬥志,一度得到魯迅的關懷和支持。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五卅慘案”,石評梅和陸晶清等編輯的《京報》副刊《婦女週刊》于7月1日第二十九期發表本刊編輯部特別啟事,對“滬漢慘屠”表示憤慨之情。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眾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在天安門前召開國民大會,要求段祺瑞執政府拒絕日、英、美等八國提出的撤除大沽口國防設備的最後通牒,抗議日艦對大沽口的炮擊。會後2000餘人遊行情願。段祺瑞執政府出兵鎮壓,製造了“三一八”慘案。石評梅雖然沒有親自參加到執政府門前的請願行列,但好友劉和珍不幸遇難,陸晶清也負了傷。

石評梅奔醫院看望負傷的朋友,並在《京報副刊》發表散文《血屍》,此後又參加了女師大為劉和珍和楊德群召開的追悼大會,同時在《京報副刊》發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憤溢於言表:

“昨天的慘案,這也是放出野獸來噬人;”

“你的血雖然冷了,溫暖了的是我們的熱血,你的屍雖然僵了,鑄堅了的是我們的鐵志。”

“我也願將這殘餘的生命,追隨你的英魂!”

在那個家國蒙難,人民被踐踏如草芥的動盪年代裡,石評梅以弱女之軀,以筆為械,發出了對反動勢力的控訴,及號召苦難同胞奮力為獨立、自由、平等而不屈奮戰的呐喊。

“魂裡夢裡,只得一個高君宇”

石評梅與高君宇相識於一場山西同鄉會。斯時石評梅年方十八,就讀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甫相識時,二人通過交談,得知他們的父輩即有交誼。他鄉遇故友,難免格外親切,於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誼,經常通信,有時,他們會相約至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畔散步,交談彼此的理想和抱負。

未久,石評梅與當時戀愛對象吳天放的戀情,因吳天放可以隱瞞的已婚身份的暴露而無以為繼,這邊廂,由於思想的深交,高君宇為石評梅的才情心性所折服傾倒,不知不覺由友情轉成了愛情。

高君宇出生於山西省的一個富商家庭,少年時代的他就對社會政治問題非常關心。20歲時,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學。在當時進步思想的發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進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並在後來成為五四學生愛國遊行的組織骨幹之一,再後來更是當選為中央委員,並於1924年初,同李大釗、毛澤東等人一起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參加了國民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1924年,北洋政府對北京城內的國共兩黨成員展開大搜捕。高君宇將自己扮成廚子僥倖脫險後,接到指示須回山西建立黨組織。臨走之前,他決定冒著狂風暴雨,去看一眼心中最放不下的那個人——石評梅。

石評梅後來寫文章回憶說:

“杏壇已捕去了數人,他的住處尚有遊擊隊在等候著他。今夜是他冒了大險特別化裝來告別我。”

然而與石評梅早前的戀人相同,高君宇斯時也是已婚身份。1914年,18歲的高君宇在父親的一手包辦下,與本縣一位姓李的女子成婚。從一開始,高君宇就試圖反抗這樁婚事,但是遭到了父親的嚴詞拒絕。認識了石評梅後,高君宇更加堅定了擺脫封建婚姻束縛的信念。

1923年的夏天,石評梅完成了北京女高師範的學業之後,受聘於母校的附屬中學擔任國文教員和體育教員。是年秋天,她收到高君宇的一封來信。信裡只有一片火紅的楓葉,上面用毛筆寫著幾行字:

“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

這封突如其來的求愛信讓石評梅陷入憂慮和矛盾中。不願重蹈上段戀愛覆轍的她想了很久,在紅葉上寫下這樣一行字:

“枯萎的花籃不能承受這鮮紅的葉兒。”

是以前述高君宇在逃脫北洋政府的搜捕,虎口脫險之後,必須離開北京前往山西的那一晚,他去找石評梅,就是去告訴石評梅自己此行一回到山西即解除舊婚約,恢復自由身。

高君宇沒有食言,在他的力爭之下,1924年秋,他那場延續了10年、名存實亡的婚姻畫上了句號。

1924年9月,高君宇南下廣州,擔任孫中山的秘書。石評梅的生日將至,高君宇買了一對象牙戒指,並將其中較小的一枚附在書信中,寄給了遠在北京的石評梅,另外一枚則戴在了他自己的手上。

石評梅戴上了那枚象牙戒指。

這枚象牙戒指,石評梅一戴,就是一生。

1924年的最後一天,高君宇隨孫中山抵達北京。回到北京的他參加了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多年的艱苦生活和情感鬱積讓這個年輕人的身體再也無法承受。高君宇病倒了,住進了醫院。

高君宇住院期間,石評梅差不多每天都來探視,二人相談甚歡,他們戴象牙戒指的手時而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之後,出院不久的高君宇患急性闌尾炎再次住進醫院,因術後大出血,1925年3月6日淩晨,時年29歲的高君宇不治逝世,從此成了石評梅永遠追不上的春閨夢中人。

在高君宇的追悼會上,石評梅送了一副挽聯,上寫:

“碧海青天無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按照高君宇的生前心願,他被葬在陶然亭畔。

高君宇的驟然離世帶給石評梅莫大的打擊,她覺得自己太脆弱,太猶豫,深深地為沒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結合追悔莫及。

1925年,石評梅在高君宇墓畔

無以遣懷的石評梅經常到高君宇的墳上痛哭,說自己害死了高君宇,虧欠他太多。

石評梅在高君宇的墓地周圍親手種植了十余株松柏,並在墓上題了如下碑記: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

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

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

這是高君宇生前自題像片的幾句話,死後我替他刻在碑上。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

評梅

痛失摯愛的石評梅鬱鬱寡歡,身體也每況愈下,越病越痛,越痛越念故人。石評梅此後追思高君宇而作的《墓畔哀歌》,讀來端的是字字如訴,篇篇泣血。

佇立于白楊下,我心如搗,強睜開模糊的淚眼,細認你墓頭,萋萋芳草。 滿腔辛酸與誰道?願此恨吐向青空將天地包。它糾結圍繞著我的心,像一堆枯黃的蔓草,我愛,我待你用寶劍來揮掃,我待你用火花來焚燒。

假如我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

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顆一顆的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愛心。

哀愁深埋在我心頭。

我願燃燒我的肉身化成灰燼,我願放浪我的熱情怒濤洶湧,天呵!這蛇似的蜿蜒,蠶似的纏綿,就這樣悄悄地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

我愛,我吻遍了你墓頭青草在日落黃昏;我禱告,就是空幻的夢吧,也讓我再見見你的英魂。

——石評梅《墓畔哀歌》

1928年9月,石評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實現了她“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共葬荒丘”的心願。這對生前沒有走到一起的靈魂戀人,從此終於得以晨昏共伴,陶然相依。

石評梅與高君宇的的一場愛情,雖未得到世俗意義上的開花結果,但其路曲折多磨,其情純粹堅定,兩個人猶如天空中的煙火,在短暫的生命中演繹了絢麗燦爛的一場絕世之戀。如今留在北京城南陶然亭公園林蔭深處的高石墓,年年仍有人絡繹不絕去憑弔他們的英魂與愛情。

石評梅的一生,就如印度詩人泰戈爾詩裡所寫的一樣,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她的一生,是不幸的,生於亂世,戀而未得,痛失摯愛,自己也病魔纏身,青年早逝。然而她的一生,又是幸運的,詩書滿腹,才情橫溢,為民疾呼,得遇知己,與偉岸男子曠世一戀,佳話永留這蒼茫天地內,浮沉人世間。

更與摯友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週刊》(1924年),為更多文學愛好者做嫁裳,並於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了《世界日報副刊.薔藏週刊》,聚集了一批愛好文學的有志人士,鼓勵了不少優質的文學創作。

“右手信仰”

石評梅曾於1923年4月致信高君宇 ,傾吐她思想的悲哀與憂悶。

作為北京大學高材生、五四運動健將、山西籍最早的共產黨人的高君宇,給石評梅去信,幫助她分析青年之所以普遍感到煩悶,就在於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所以我就決心來擔負我應負改造世界的責任了。這誠然是很大而煩難的工作,然而不這樣,悲哀是何時終了的呢?我決心走我的路了。”

受高君宇指點與鼓舞的石評梅,1924年與陸晶清合編《京報》副刊——《婦女週刊》時,她以犀利的筆觸,揭露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勢力,激勵人民的革命鬥志,一度得到魯迅的關懷和支持。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五卅慘案”,石評梅和陸晶清等編輯的《京報》副刊《婦女週刊》于7月1日第二十九期發表本刊編輯部特別啟事,對“滬漢慘屠”表示憤慨之情。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眾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在天安門前召開國民大會,要求段祺瑞執政府拒絕日、英、美等八國提出的撤除大沽口國防設備的最後通牒,抗議日艦對大沽口的炮擊。會後2000餘人遊行情願。段祺瑞執政府出兵鎮壓,製造了“三一八”慘案。石評梅雖然沒有親自參加到執政府門前的請願行列,但好友劉和珍不幸遇難,陸晶清也負了傷。

石評梅奔醫院看望負傷的朋友,並在《京報副刊》發表散文《血屍》,此後又參加了女師大為劉和珍和楊德群召開的追悼大會,同時在《京報副刊》發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憤溢於言表:

“昨天的慘案,這也是放出野獸來噬人;”

“你的血雖然冷了,溫暖了的是我們的熱血,你的屍雖然僵了,鑄堅了的是我們的鐵志。”

“我也願將這殘餘的生命,追隨你的英魂!”

在那個家國蒙難,人民被踐踏如草芥的動盪年代裡,石評梅以弱女之軀,以筆為械,發出了對反動勢力的控訴,及號召苦難同胞奮力為獨立、自由、平等而不屈奮戰的呐喊。

“魂裡夢裡,只得一個高君宇”

石評梅與高君宇相識於一場山西同鄉會。斯時石評梅年方十八,就讀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甫相識時,二人通過交談,得知他們的父輩即有交誼。他鄉遇故友,難免格外親切,於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誼,經常通信,有時,他們會相約至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畔散步,交談彼此的理想和抱負。

未久,石評梅與當時戀愛對象吳天放的戀情,因吳天放可以隱瞞的已婚身份的暴露而無以為繼,這邊廂,由於思想的深交,高君宇為石評梅的才情心性所折服傾倒,不知不覺由友情轉成了愛情。

高君宇出生於山西省的一個富商家庭,少年時代的他就對社會政治問題非常關心。20歲時,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學。在當時進步思想的發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進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並在後來成為五四學生愛國遊行的組織骨幹之一,再後來更是當選為中央委員,並於1924年初,同李大釗、毛澤東等人一起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參加了國民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1924年,北洋政府對北京城內的國共兩黨成員展開大搜捕。高君宇將自己扮成廚子僥倖脫險後,接到指示須回山西建立黨組織。臨走之前,他決定冒著狂風暴雨,去看一眼心中最放不下的那個人——石評梅。

石評梅後來寫文章回憶說:

“杏壇已捕去了數人,他的住處尚有遊擊隊在等候著他。今夜是他冒了大險特別化裝來告別我。”

然而與石評梅早前的戀人相同,高君宇斯時也是已婚身份。1914年,18歲的高君宇在父親的一手包辦下,與本縣一位姓李的女子成婚。從一開始,高君宇就試圖反抗這樁婚事,但是遭到了父親的嚴詞拒絕。認識了石評梅後,高君宇更加堅定了擺脫封建婚姻束縛的信念。

1923年的夏天,石評梅完成了北京女高師範的學業之後,受聘於母校的附屬中學擔任國文教員和體育教員。是年秋天,她收到高君宇的一封來信。信裡只有一片火紅的楓葉,上面用毛筆寫著幾行字:

“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

這封突如其來的求愛信讓石評梅陷入憂慮和矛盾中。不願重蹈上段戀愛覆轍的她想了很久,在紅葉上寫下這樣一行字:

“枯萎的花籃不能承受這鮮紅的葉兒。”

是以前述高君宇在逃脫北洋政府的搜捕,虎口脫險之後,必須離開北京前往山西的那一晚,他去找石評梅,就是去告訴石評梅自己此行一回到山西即解除舊婚約,恢復自由身。

高君宇沒有食言,在他的力爭之下,1924年秋,他那場延續了10年、名存實亡的婚姻畫上了句號。

1924年9月,高君宇南下廣州,擔任孫中山的秘書。石評梅的生日將至,高君宇買了一對象牙戒指,並將其中較小的一枚附在書信中,寄給了遠在北京的石評梅,另外一枚則戴在了他自己的手上。

石評梅戴上了那枚象牙戒指。

這枚象牙戒指,石評梅一戴,就是一生。

1924年的最後一天,高君宇隨孫中山抵達北京。回到北京的他參加了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多年的艱苦生活和情感鬱積讓這個年輕人的身體再也無法承受。高君宇病倒了,住進了醫院。

高君宇住院期間,石評梅差不多每天都來探視,二人相談甚歡,他們戴象牙戒指的手時而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之後,出院不久的高君宇患急性闌尾炎再次住進醫院,因術後大出血,1925年3月6日淩晨,時年29歲的高君宇不治逝世,從此成了石評梅永遠追不上的春閨夢中人。

在高君宇的追悼會上,石評梅送了一副挽聯,上寫:

“碧海青天無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按照高君宇的生前心願,他被葬在陶然亭畔。

高君宇的驟然離世帶給石評梅莫大的打擊,她覺得自己太脆弱,太猶豫,深深地為沒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結合追悔莫及。

1925年,石評梅在高君宇墓畔

無以遣懷的石評梅經常到高君宇的墳上痛哭,說自己害死了高君宇,虧欠他太多。

石評梅在高君宇的墓地周圍親手種植了十余株松柏,並在墓上題了如下碑記: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

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

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

這是高君宇生前自題像片的幾句話,死後我替他刻在碑上。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

評梅

痛失摯愛的石評梅鬱鬱寡歡,身體也每況愈下,越病越痛,越痛越念故人。石評梅此後追思高君宇而作的《墓畔哀歌》,讀來端的是字字如訴,篇篇泣血。

佇立于白楊下,我心如搗,強睜開模糊的淚眼,細認你墓頭,萋萋芳草。 滿腔辛酸與誰道?願此恨吐向青空將天地包。它糾結圍繞著我的心,像一堆枯黃的蔓草,我愛,我待你用寶劍來揮掃,我待你用火花來焚燒。

假如我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

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顆一顆的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愛心。

哀愁深埋在我心頭。

我願燃燒我的肉身化成灰燼,我願放浪我的熱情怒濤洶湧,天呵!這蛇似的蜿蜒,蠶似的纏綿,就這樣悄悄地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

我愛,我吻遍了你墓頭青草在日落黃昏;我禱告,就是空幻的夢吧,也讓我再見見你的英魂。

——石評梅《墓畔哀歌》

1928年9月,石評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實現了她“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共葬荒丘”的心願。這對生前沒有走到一起的靈魂戀人,從此終於得以晨昏共伴,陶然相依。

石評梅與高君宇的的一場愛情,雖未得到世俗意義上的開花結果,但其路曲折多磨,其情純粹堅定,兩個人猶如天空中的煙火,在短暫的生命中演繹了絢麗燦爛的一場絕世之戀。如今留在北京城南陶然亭公園林蔭深處的高石墓,年年仍有人絡繹不絕去憑弔他們的英魂與愛情。

石評梅的一生,就如印度詩人泰戈爾詩裡所寫的一樣,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她的一生,是不幸的,生於亂世,戀而未得,痛失摯愛,自己也病魔纏身,青年早逝。然而她的一生,又是幸運的,詩書滿腹,才情橫溢,為民疾呼,得遇知己,與偉岸男子曠世一戀,佳話永留這蒼茫天地內,浮沉人世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