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墨池 中國書法網 全國中青年書家30人提名展 之許傳良篇

30人提名展

墨池&中國書法網 全國中青年書家30人提名展

許傳良篇

許傳良

藝術簡歷

許傳良, 字遂之, 齋號坡東可齋、遂園、東鄉草樓、十步山房、見山樓。

山東諸城人, 1973年出生, 教育碩士, 副研究館員。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濰坊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 山東省青年書協理事, 濰坊市青年書協副主席, 南吳門書社執事,東魯書社社長, 諸城市政協常委, 中國書協“國學修養與書法”首屆青年書法骨幹高研班成員。

榮獲文化部“群星璀璨”全國展金獎、山東省最高文藝獎“泰山文藝獎”、齊魯文化之星、山東省“五一文化獎”、山東省“社會文化星光獎”、濰坊市“風箏都文化獎”、濰坊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稱號。 有數十篇理論文章發表于《中國書法》、《中國書法報》、《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等專業報刊。

入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協)

入展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中國書協)

入展全國第三屆扇面展——(中國書協)

入展全國首屆手卷書法展——(中國書協)

入展全國第三屆行草書展——(中國書協)

入展全國首屆臨帖書法展——(中國書協)

入展全國千人千作展——(中國書協)

入展全國五百人書法精品展——(中國書協)

入展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成立十周年教學成果展(特別獎)——(中國書協)

入展第二十屆中日自作詩書法展(優秀作品獎)——(中國書協)

入展紀念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全國書法展(三等獎)——(中國書協)

入展紀念傅山誕辰400周年全國書法展——(中國書協)

入展中國書協會員百人精品展——(中國書協)

入展“鄧石如獎”全國書法展——中國書協)

入展第三屆“林散之獎”書法雙年展——(中國書協)

入展首屆“王羲之獎”全國書法展——(中國書協)

入展第三屆“四堂杯”全國書法展——(中國書協)

入展“中華情”全國書法作品巡展——(中國書協)

入展首屆中國普洱茶鄉全國書法展(最高獎)——(中國書協)

入展“農行杯”全國電視書法大賽(優秀獎)——(中國書協)

入展全國書法家書寫杜甫《秋興八首》長卷報上展(一等獎)——(書法導報)

入展首屆全國楷書名家邀請展——(中國書協)

入展“國學修養與書法”首屆青年書法骨幹高研班學員作品觀摩展——(中國書協)

入展“淵源與流變”——晉唐楷書研究展——(中國書法院)

入展第二、四屆東北亞國際書畫攝影作品展(銅獎)——(文化部)

入展(2016)翰墨傳承當代書法邀請展——(中國美術館)

入展全國第二屆楷書展——(中國書協)

入展全國第四屆草書展——(中國書協)

入選全國第四屆正書大展正書論壇(論文)——(中國書協)

入選第二屆中國書法王羲之論壇(論文)——(山東省書協)

許傳良詩集選

見山樓詩稿

初夏再過常山夤夜燈下成句並試新紙

隨風花絮伴清遊, 處處溪灣傍草樓。

一嶺蒼茫銜日緊, 數聲婉囀入空悠。

塵間時羨山水客,

筆底偶尋鄉里愁。

今夕夢回煙雨後, 起憑逸興騁驊騮。

節臨白蕉書帖即句

獨坐書齋近午清, 憑窗讀帖忘車鳴。

閑臨半卷蘭花句, 託付春風墨一泓。

樂池

池裡波瀾隨劇生,琴中有我自多情。

閑成小調協為曲,何夜深沉共賞評?

小城新春藝事有懷

池柳清泉湧,芳春到古州。

日高千里澈,民樸一台悠。

俚調堪餘韻,心弦暫遣愁。

笙歌諧袖舞,可借采風留。

九月九日登盧山

山逢重九何曾老,詩入秋風真欲狂。

水上餘暉峰頂月,村煙起處望吾鄉。

遊江南同裡古鎮

小築姑蘇作退思,烏篷船上客來遲。

虛盈輕舫笛聲脆,靜入遊廊竹影低。

古鎮多方同裡好,清流千載異鄉奇。

過橋回首疑仙境,莫笑餘今亦醉癡。

寒食節訪馬耳山

二月山花高轉低,水分雲合自東西。

亭收霧靄窮寥廓,垣隱烽煙誌楚齊。

馬耳親人人過往,塵心羈旅旅鴻泥。

山雞難曉世間靜,寒食林中猶遠啼。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許傳良為人為藝

文|劉兆彬

每次看到傳良,看到他的書法作品,我的腦海裡就會浮現出“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八個字。這八個字,原本是司空圖《詩品》論“典雅”的話,但是用來談傳良的人和藝,似乎都很合適。傳良少言寡語,豈不是“落花無言”的意象?溫文爾雅,豈不是“人淡如菊”的意象?他的書法作品,典雅、清麗、優美、恬淡,豈不正是“無言的花朵”和“恬淡的人生境界”嗎?我認為是這樣。

最近,傳良傳來好多精美的作品照片,囑我寫幾句話。我想,簡單說一下我對其書法追求、書法理想、作品境界、書法形式、書法技法等等的一點理解。

大約是去年吧,傳良出了一本作品集,自題書名《得清如許》,李宗洪、陳柏林二先生撰文,其中也收錄了傳良自己寫的《沉入沉潛沉澱》、《古調今談話時空——我的臨帖觀》、《書路心聲》三篇文章介紹自己的思考。“得清如許”!一個“清”字,揭出了他的審美追求。什麼是“清”?“陽春三月,鶯飛草長”是“清”;“流水曲澗”,“茂林修竹”是“清”;“香茗一盞,扺掌傾談”是“清”;“皓月留空,夜色如水”是“清”。讀傳良小楷《陳繼儒“小窗幽記”立軸》、《蕭穎士“游馬耳山”斗方》、《范仲淹“岳陽樓記”橫披》、《周敦頤“愛蓮說”斗方》等小楷、行楷作品,如逢草長鶯飛的陽春三月;讀傳良《自作詩“習書雜詠一首”斗方》、《習書劄記一則》、《自作詩“望月偶成”鏡心》、《臨趙之謙尺度》、《臨“萬歲通天帖”》等行草作品,又如入“流水曲澗”和“茂林修竹”之間……這就是“清”。“清”是“虛靜”的道家境界,是“自然”、“無為”的沖淡境界,屬於“優美”的風格,是“順應”自然之道的生活做派。它不僅僅是藝術風格,也是人生哲學和人生境界。

但是,傳良的書法作品雖然以“清”為主基調,卻不僅僅是“清”,還有“雄”,是“清”和“雄”的矛盾統一,陰與陽的相磨相蕩與對立藝術要素的“和諧”,大約用“清和”二字來概括其書法審美理想才更加準確。我的意思是:他不僅僅寫秀美的東西,還吸納了陽剛的藝術要素。這一點,在他的一批近作中體現得比較充分——目前,他正在吸收更多的陽剛成分,豐富自己作品的藝術內涵。他最近的作品中,隸書、大草多了起來,透露了用“雄渾”之氣補充“清雅”之氣的意圖,這是相反者相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看出,他的小行草、楷書的筆劃也開始變得更有骨力,與簡單的“柔媚”拉開了距離,逐漸趨向“剛柔相濟”的風格,在形式上,相反相成的因素也多了起來。最近,傳良的書法筆劃變得更加硬朗、挺拔,這是一種自覺努力的結果。

為什麼會這樣?傳良用自己的思考作出了解答。一是“提高綜合素養”。他曾表達如下心聲:筆墨“最終賴于綜合素養之提升”,必須“自當下始……沉入,沉潛,沉澱,循序踐行之。”而他的追求,“意在溯源經典,求其清雅,沉入本心。”這段話“言志”,是審美理想的表達,從中,可以得知其書法審美風格得以形成的思想根源。二是“勤學”、“善學”。他的臨帖觀清晰而深刻,曾闡述過如下要義:第一個觀點是“得其形,重在空間性。”這就說“構”,是趙宧光所謂的“疏密縱橫”的安排。第二個觀點是“得其神,重在時間性。”這就是“結”,是趙宧光所謂的“負抱聯絡”的安排。第三個觀點是“形神兼備,時空結合。”這就是“結構”與“章法”,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葉秀山先生說:“從藝術來看,書法可以看成是‘軌跡’本身的‘圖形’,而不是‘軌跡’‘畫’出來的‘圖形’。‘圖形’是空間的,‘軌跡’是時間的,‘軌跡’本身的‘圖形’則是‘時間’中的‘空間’,是‘空間感’融於‘時間感’之中。”(葉秀山《書法美學引論》)傳良的心得,與大哲學家的深刻思考是一致的,可見他的思考已經有了相當的深度。

凡人作字,無非“如”也。劉熙載《書概》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風格即人”,這是不錯的。傳良的字寫得好,是因為他有學問、善於思考、有追求。他是教育碩士,學養和理解能力很好,也有文人的情趣。這一切,都是書法研究和創作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他雙管齊下,理論研究和書法實踐並行,均取得相當的成績。這些成績,書界均有記錄,在此無需多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寫詩。詩歌是最高的藝術,也是心靈之花,思想之探究、情感之蕩漾、志氣之中和……莫不可以體現於詩。對於文人藝術家來說,“詩”是無上的桂冠。一個人能寫詩,能寫出好詩,是才華、情趣的集中表現。因此,傳良是有才華、有情趣的人。惟其如此,才有了他的好的書法作品。詩是文字的,書法是筆墨的,但二者皆是“詩意”的載體,載體不同,其實一也。

傳良已是知名書家,成績不小。這次欲刊發專題,可以看作一個路標——是他在前進道路上的“又一站”,既是前期的終點,也是未來的起點。在此時刻,我借機講幾句話,並預祝他在將來的藝術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作者劉兆彬,系中國書協會員、文藝學博士。)

許傳良作品展示





書法創作寄語

感悟心手之間

許傳良

漫觀歷代經典法帖,每每驚歎於其精湛的技法,更受感染于其悠長的韻味,或如東晉王右軍“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寥寥數語中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或如明末徐青藤“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藉筆墨澆胸中塊壘之欲罷不能。或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或意氣縱橫而滿紙雲煙,都能循著一點一畫去體悟斯時心手雙暢之境。遙想古人,心手之間,以心馭手,有諸中而形諸外,方成就了一件件書法史上的得于心而應於手的典範。

不由想到庖丁解牛之遊刃有餘,賣油翁所言“我亦無他,惟手熟爾”之妙諦,這些至今依然鮮活的素材,詮釋著其心超乎技,並以心法駕馭技法之至理。這從相關藝術中亦可得到體悟,比如琴家之真情演奏,雙手穿度之齊,輕攏慢撚,翻飛騰挪,令人驚歎,技法由心法主宰,甚至忘卻一切外在約束而自如地表達。成竹在胸,此之謂也。

因為筆墨都是基於手上的流露與演繹,若能悟得“梅蘭之趣”,再由心統率手,便會“自然有清風”。落筆刹那,已經開始了筆鋒在紙上的愜意旅行,輕如蟬翼,重若崩雲,或疾或遲,或動或靜,虛實相生,如影隨形。一切都隨時而變,順勢而為。在技法嫺熟的基礎之上,間或出現一些矛盾與不和諧,而在順時序書寫的過程中,卻能利用一切有利因數,從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等,通變適應,化解矛盾與不和諧,漸至通篇的渾然。書寫中,也正是因為有著很多的變通,從而最終帶來了很多的生動與震撼,甚至出現一些神來之筆,變化豐富而又和諧統一。心手之間也便有了一種默契,一種暢達。

宋代晁補之《雞肋集》雲:“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書家錘煉技法固然是需,而以心馭手,幻化鋒穎無窮魅力,更應是畢生之所求,心法、心性、心態、心境,以及相關的學養、品味、胸襟、氣象、境界等,才是根本方向所在。所以,手為輔,心為主,心手相應為上,忘卻心手為上上也。心手之間,落筆之際成為永恆。餘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凡人各殊氣血,心手之間,自然延伸到作品中的獨特的“這一個”,透過經典作品中的心手相印,再次讓我們記住了一連串震爍千秋的名字:鐘繇、王羲之、顏真卿、懷素、楊凝式、蘇軾、何紹基、于右任……這些歷代書法大家,首先是“手”的獨立性所致,更是其“心”的卓爾不群。故而,反思似千人一面的當下,磨煉心手,並用我手寫我心,塑造並真實表達出“這一個”,便有了非凡而又長遠的意義。

——END——

樂池

池裡波瀾隨劇生,琴中有我自多情。

閑成小調協為曲,何夜深沉共賞評?

小城新春藝事有懷

池柳清泉湧,芳春到古州。

日高千里澈,民樸一台悠。

俚調堪餘韻,心弦暫遣愁。

笙歌諧袖舞,可借采風留。

九月九日登盧山

山逢重九何曾老,詩入秋風真欲狂。

水上餘暉峰頂月,村煙起處望吾鄉。

遊江南同裡古鎮

小築姑蘇作退思,烏篷船上客來遲。

虛盈輕舫笛聲脆,靜入遊廊竹影低。

古鎮多方同裡好,清流千載異鄉奇。

過橋回首疑仙境,莫笑餘今亦醉癡。

寒食節訪馬耳山

二月山花高轉低,水分雲合自東西。

亭收霧靄窮寥廓,垣隱烽煙誌楚齊。

馬耳親人人過往,塵心羈旅旅鴻泥。

山雞難曉世間靜,寒食林中猶遠啼。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許傳良為人為藝

文|劉兆彬

每次看到傳良,看到他的書法作品,我的腦海裡就會浮現出“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八個字。這八個字,原本是司空圖《詩品》論“典雅”的話,但是用來談傳良的人和藝,似乎都很合適。傳良少言寡語,豈不是“落花無言”的意象?溫文爾雅,豈不是“人淡如菊”的意象?他的書法作品,典雅、清麗、優美、恬淡,豈不正是“無言的花朵”和“恬淡的人生境界”嗎?我認為是這樣。

最近,傳良傳來好多精美的作品照片,囑我寫幾句話。我想,簡單說一下我對其書法追求、書法理想、作品境界、書法形式、書法技法等等的一點理解。

大約是去年吧,傳良出了一本作品集,自題書名《得清如許》,李宗洪、陳柏林二先生撰文,其中也收錄了傳良自己寫的《沉入沉潛沉澱》、《古調今談話時空——我的臨帖觀》、《書路心聲》三篇文章介紹自己的思考。“得清如許”!一個“清”字,揭出了他的審美追求。什麼是“清”?“陽春三月,鶯飛草長”是“清”;“流水曲澗”,“茂林修竹”是“清”;“香茗一盞,扺掌傾談”是“清”;“皓月留空,夜色如水”是“清”。讀傳良小楷《陳繼儒“小窗幽記”立軸》、《蕭穎士“游馬耳山”斗方》、《范仲淹“岳陽樓記”橫披》、《周敦頤“愛蓮說”斗方》等小楷、行楷作品,如逢草長鶯飛的陽春三月;讀傳良《自作詩“習書雜詠一首”斗方》、《習書劄記一則》、《自作詩“望月偶成”鏡心》、《臨趙之謙尺度》、《臨“萬歲通天帖”》等行草作品,又如入“流水曲澗”和“茂林修竹”之間……這就是“清”。“清”是“虛靜”的道家境界,是“自然”、“無為”的沖淡境界,屬於“優美”的風格,是“順應”自然之道的生活做派。它不僅僅是藝術風格,也是人生哲學和人生境界。

但是,傳良的書法作品雖然以“清”為主基調,卻不僅僅是“清”,還有“雄”,是“清”和“雄”的矛盾統一,陰與陽的相磨相蕩與對立藝術要素的“和諧”,大約用“清和”二字來概括其書法審美理想才更加準確。我的意思是:他不僅僅寫秀美的東西,還吸納了陽剛的藝術要素。這一點,在他的一批近作中體現得比較充分——目前,他正在吸收更多的陽剛成分,豐富自己作品的藝術內涵。他最近的作品中,隸書、大草多了起來,透露了用“雄渾”之氣補充“清雅”之氣的意圖,這是相反者相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看出,他的小行草、楷書的筆劃也開始變得更有骨力,與簡單的“柔媚”拉開了距離,逐漸趨向“剛柔相濟”的風格,在形式上,相反相成的因素也多了起來。最近,傳良的書法筆劃變得更加硬朗、挺拔,這是一種自覺努力的結果。

為什麼會這樣?傳良用自己的思考作出了解答。一是“提高綜合素養”。他曾表達如下心聲:筆墨“最終賴于綜合素養之提升”,必須“自當下始……沉入,沉潛,沉澱,循序踐行之。”而他的追求,“意在溯源經典,求其清雅,沉入本心。”這段話“言志”,是審美理想的表達,從中,可以得知其書法審美風格得以形成的思想根源。二是“勤學”、“善學”。他的臨帖觀清晰而深刻,曾闡述過如下要義:第一個觀點是“得其形,重在空間性。”這就說“構”,是趙宧光所謂的“疏密縱橫”的安排。第二個觀點是“得其神,重在時間性。”這就是“結”,是趙宧光所謂的“負抱聯絡”的安排。第三個觀點是“形神兼備,時空結合。”這就是“結構”與“章法”,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葉秀山先生說:“從藝術來看,書法可以看成是‘軌跡’本身的‘圖形’,而不是‘軌跡’‘畫’出來的‘圖形’。‘圖形’是空間的,‘軌跡’是時間的,‘軌跡’本身的‘圖形’則是‘時間’中的‘空間’,是‘空間感’融於‘時間感’之中。”(葉秀山《書法美學引論》)傳良的心得,與大哲學家的深刻思考是一致的,可見他的思考已經有了相當的深度。

凡人作字,無非“如”也。劉熙載《書概》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風格即人”,這是不錯的。傳良的字寫得好,是因為他有學問、善於思考、有追求。他是教育碩士,學養和理解能力很好,也有文人的情趣。這一切,都是書法研究和創作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他雙管齊下,理論研究和書法實踐並行,均取得相當的成績。這些成績,書界均有記錄,在此無需多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寫詩。詩歌是最高的藝術,也是心靈之花,思想之探究、情感之蕩漾、志氣之中和……莫不可以體現於詩。對於文人藝術家來說,“詩”是無上的桂冠。一個人能寫詩,能寫出好詩,是才華、情趣的集中表現。因此,傳良是有才華、有情趣的人。惟其如此,才有了他的好的書法作品。詩是文字的,書法是筆墨的,但二者皆是“詩意”的載體,載體不同,其實一也。

傳良已是知名書家,成績不小。這次欲刊發專題,可以看作一個路標——是他在前進道路上的“又一站”,既是前期的終點,也是未來的起點。在此時刻,我借機講幾句話,並預祝他在將來的藝術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作者劉兆彬,系中國書協會員、文藝學博士。)

許傳良作品展示





書法創作寄語

感悟心手之間

許傳良

漫觀歷代經典法帖,每每驚歎於其精湛的技法,更受感染于其悠長的韻味,或如東晉王右軍“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寥寥數語中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或如明末徐青藤“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藉筆墨澆胸中塊壘之欲罷不能。或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或意氣縱橫而滿紙雲煙,都能循著一點一畫去體悟斯時心手雙暢之境。遙想古人,心手之間,以心馭手,有諸中而形諸外,方成就了一件件書法史上的得于心而應於手的典範。

不由想到庖丁解牛之遊刃有餘,賣油翁所言“我亦無他,惟手熟爾”之妙諦,這些至今依然鮮活的素材,詮釋著其心超乎技,並以心法駕馭技法之至理。這從相關藝術中亦可得到體悟,比如琴家之真情演奏,雙手穿度之齊,輕攏慢撚,翻飛騰挪,令人驚歎,技法由心法主宰,甚至忘卻一切外在約束而自如地表達。成竹在胸,此之謂也。

因為筆墨都是基於手上的流露與演繹,若能悟得“梅蘭之趣”,再由心統率手,便會“自然有清風”。落筆刹那,已經開始了筆鋒在紙上的愜意旅行,輕如蟬翼,重若崩雲,或疾或遲,或動或靜,虛實相生,如影隨形。一切都隨時而變,順勢而為。在技法嫺熟的基礎之上,間或出現一些矛盾與不和諧,而在順時序書寫的過程中,卻能利用一切有利因數,從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等,通變適應,化解矛盾與不和諧,漸至通篇的渾然。書寫中,也正是因為有著很多的變通,從而最終帶來了很多的生動與震撼,甚至出現一些神來之筆,變化豐富而又和諧統一。心手之間也便有了一種默契,一種暢達。

宋代晁補之《雞肋集》雲:“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書家錘煉技法固然是需,而以心馭手,幻化鋒穎無窮魅力,更應是畢生之所求,心法、心性、心態、心境,以及相關的學養、品味、胸襟、氣象、境界等,才是根本方向所在。所以,手為輔,心為主,心手相應為上,忘卻心手為上上也。心手之間,落筆之際成為永恆。餘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凡人各殊氣血,心手之間,自然延伸到作品中的獨特的“這一個”,透過經典作品中的心手相印,再次讓我們記住了一連串震爍千秋的名字:鐘繇、王羲之、顏真卿、懷素、楊凝式、蘇軾、何紹基、于右任……這些歷代書法大家,首先是“手”的獨立性所致,更是其“心”的卓爾不群。故而,反思似千人一面的當下,磨煉心手,並用我手寫我心,塑造並真實表達出“這一個”,便有了非凡而又長遠的意義。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