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人傳|陳國本——樸實而執著的茶學泰斗

陳國本老師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017年7月11日(星期二)下午14:30在廣州銀河園(青松廳)舉行

願陳老一路走好

天堂裡也有滿室茶香

【個人簡介】

陳國本, 1934年出生于廣東省普寧縣的一個基督教家庭, 是個地道的“茶人”。 曾是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茶葉專業教研室主任、教授, 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茶葉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茶葉學會第五、第六、第七屆副理事長。 中國茶葉學會第五屆理事,

《茶葉科學》編委, 中華茶人聯宜會第一屆理事, 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茶葉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常務副會長等職。

茶學是他一生的事業

陳國本, 1934年9月3日出生於一個的基督徒家庭, 自小生活、就學於村鎮的中小學。 1954年7月, 陳國本中學畢業, 正逢中南區招幹, 便順勢進入武漢市國營工程公司工作。 1956年8月以第一志願考取湖南農學院農學系(1958年選學茶葉)。 1960年8月畢業留校, 在茶樹栽培教研室任教, 並長期與我國著名的茶學家、茶學教育家和茶樹育種專家陳興琰教授協同工作。 從1956年起, 陳國本教授的茶事業從未停止過。

1960年11月, 陳國本到湖南澧縣農村參加“整風整社”工作隊。 1962年, 學校貫徹“高教六十條”, 他回校承擔實驗教學, 同時抓緊補修基礎理論和進行實驗室基礎技能訓練, 彌補1958年大學生下放勞動的損失, 並深入茶園, 進行茶樹品種物候期的研究工作。 1964年, 陳國本承擔“茶樹良種引種馴化及品種選育”科研專案。 1965年, 他配合貫徹半農半讀, 兼任校農場茶園隊長, 並參編《茶樹栽培學》教材。

1966年, 學院成立函授部, 陳國本遂轉入函授部擔任茶葉教師。

陳國本繼承了老一輩學者踏實認真的治學態度。 他對於自己的評價是“人品不壞”, 他認為做事的第一要領是“不馬虎, 為人要實在謙虛”。 在研究工作中, 他強調要反映客觀事實:“論文不是目的, 應該找出規律性的結論, 或能夠指導某一生產環節, 才有實際意義。 ”

1971年後, 陳國本參加《茶樹栽培》、《茶樹育種》教材編寫和教學工作。 1973年參與茶葉分析室恢復, 重建工作, 1974年春與施兆鵬、王增盛等進行速成溶茶研製, 在獲得冷凍乾燥產品後, 又於1975年春用噴霧法試製即溶液茶獲得成功。 1974年, 陳國本繼續中斷已久的育種研究, 從事茶樹單株品質鑒定工作。 1977年11月, 參編《茶樹育種學》。 10月, 全國恢復職稱評定, 晉升為講師。

1979年, 陳國本任湖南農學院茶葉研究室專職副主任, 並主持研究工作。 1981年, 茶葉專業被確定為湖南省重點專業, 他承擔學科實驗室建設任務, 在省專項配套經費和研究經費支持下, 引進國內外先進儀器設備, 建立了光合作用, 土壤養分等4個專業實驗室。與此同時,還負責實施茶樹育種、資源研究和省攻關專案“提高綠茶品質研究”等多項研究任務,指導碩士研究生論文寫作工作。1983年晉升副教授,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6年和1987年,陳國本帶領課題組赴雲南,會同雲南農業大學張芳賜到滇東南、滇西南、滇西19個縣實地進行“雲南茶樹資源考察”,收集標本,照片,繁殖材料數百份和大量測定資料。

1988年,編寫“湖南茶樹種質資源研究”報告,同年9月,晉升為研究員。之後,陳國本調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茶學專業,擔任教研室和專業主任。他研究出紅茶品種早期鑒定分段選擇法;確認湖南茶樹群體的親緣關係和演化地位;提出“雲南茶組植物數值分類系統”方案;探明茶樹優質栽培技術途徑,為茶樹育種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90年代,隨著整個茶葉市場形勢的變化,我國茶葉生產急需從“產量型”向“品質型”轉變。為此,陳國本提出:品質型的管理首先是抓好“栽培品質”,建立“品質指導型”的栽培管理模式,提倡“季節茶”高產優質。並提出了優質茶葉栽培的三種方法,他所提出的這些方法,對栽培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規劃新茶區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經過多年的研究,陳國本揭示了湖南茶樹群體的演化地位和親緣關係。他運用形態學,同功酶,染色體,主要化學成分及適應性等綜合途徑,從測定資料獲取資訊,與同事們共同揭示了湖南4個主要栽培群體的進化差異,親緣關係程度和區域特點,並按“地理區分法”進一步將4個群體劃分兩個地理群。湘南茶樹地理群的劃分以及各群特點的闡明,對湖南茶葉生產佈局有深刻的影響。同時陳國本指出:湖南歷史上茶葉產量總是北多南少,與品種資源特點相悖。

同時他在茶學研究中,也不追求名利,他組織實施的茶葉研究資料,不據為己有,均立檔案保存,不爭名次。而這些珍貴的資料,許多都是陳國本實地考察來的心血。工作努力,在茶葉事業上成績顯著。他常說:“我生肖屬犬,生性忠誠,只要有人牽繫,就會勇往直前。”

隨性不隨流的茶人

你可能有著這樣的疑問,陳國本老師本身是“茶人”,肯定對喝茶很有講究。其實不然,陳國本一直是一個隨性的茶人。

他對茶品的要求並不高,凡茶都喝,隨時喝。以前他在湖南的時候,喝最多的是綠茶,因為湖南多產綠茶。後來回到廣東,喝最多的就是鳳凰單樅茶。忙的時候乾脆把泡好的茶倒進壺杯,一邊工作一邊喝。

他說,喝茶重在茶品質量,他喝茶很隨意,或者只能算喝。他認為,品茶也好,喝茶也罷,能在此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養心智、品心性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喝茶是一種休閒生活的表現,大可不必如此刻板,因為享受的是一種心情,並不重在品味。對於沒有喝茶經驗的非專業的人來說,即使味有混淆,也不易察覺。

喝茶隨性,但是談到本職的工作,陳國本一點都不馬虎隨意,他對目前全國茶葉的現狀以及未來境況時刻關注著,亦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就曾經的金融危機而言,他覺得這對中國的茶產業影響並不是很大,茶產業過去以出口為主,但現已轉化為特大內需。同時他也強調,對於長期炒作過度的普洱茶來說,倒是一個好事,普洱茶業反而恢復到了常態的的市場狀態。

同時陳國本也針對如今一些市場上的“天價茶”有自己的觀點,他相信好茶好價,當然,高價也包涵了心理期待價值,但不一定價格低廉的就是劣質茶,衡量價格的高低,其前提條件應該是茶葉品質的優劣。換言之,價格的高低與茶葉的優劣,要有先後輕重之分。

茶文化的傳揚者

陳國本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茶文化”的佈道者,他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後輩,告訴他們茶文化的真諦在哪裡,傳統文化的真諦在哪裡。

1990年,陳國本在華南農業大學申得了茶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1991年起招收碩士生。1995年9月,從教學崗位退休。陳國本一生以茶葉為愛好為職業,同時也是茶文化的佈道者。他認為中國是一個產茶大國,飲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但是需要傳承下去。

陳國本對與茶文化的傳承有著自己的理解,並在退休後繼續堅持培養茶方面的專業人才,他認為茶葉是茶文化的基礎與載體,只有不斷有人來從事茶葉相關的事情,茶文化才能夠得以傳承與發展。

在指導研究生論文研究中,除指導選題外,還“甘當下手”,一切需要的實驗條件,他都認真解決。1980年一位元研究生急需一種儀器,他便與研究生進城選購,冒雨乘公共汽車,抬著數十公斤的儀器,回校要走很長一段路,實在走不動了,暫放在工人家裡,第二天才抬回來。

1988年,到華南農業大學以後,他為茶學專業培養碩士生不懈努力。他結合實際拓寬和深化專業教學,大幅度加強選修課,尤其重視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組織全專業教師分工編寫了《茶學專業生產實踐指導書》。

陳國本的學生,現在大多都從事與茶葉相關的行業。有的開茶館,有的成為教書育才的“茶人”,有的則種茶採茶,還有的在弘揚茶文化。在這其中,他的學生林楚生,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長,數年間通過創辦期刊《中華茶文化》等,為弘揚茶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一致好評。林楚生曾這樣評價他的老師:一生工作踏實認真,沒有學術作假,對待學術一絲不苟。

陳老在80多歲的高齡時,還會親自帶著學生去爬上高山,考察茶園、茶葉基地。即便他的許多學生和朋友都勸他,年紀大了不要再帶隊去上山了,陳國本教授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答應,他認為,只有自己實地考察了,才能知道茶葉的生長狀況,親身感到當地的氣候條件,從而得出可取的、科學的結論。

從開始學茶、制茶到教授學生,再到茶文化的傳播,陳國本走過的“茶人”之路,其實已經可以寫好幾本書了。但做事高調、做人低調的他從未炫耀過自己的成績,每次參加社會活動要合影留念的時候,他總是說:“我站在邊上就可以了。”謙虛謹慎,以身作則,陳國本教授正是用這種方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茶學是一門冷學問,在時代的大潮中,他選擇了茶學,義無反顧且責無旁貸的踐行茶葉學人的本色,深入茶園,不辭辛苦記錄研究,為滿是荊棘的茶路創造坦途,悉心教導每一位學生,為茶學的發展壯大灑下一粒粒希望的種子。

土壤養分等4個專業實驗室。與此同時,還負責實施茶樹育種、資源研究和省攻關專案“提高綠茶品質研究”等多項研究任務,指導碩士研究生論文寫作工作。1983年晉升副教授,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6年和1987年,陳國本帶領課題組赴雲南,會同雲南農業大學張芳賜到滇東南、滇西南、滇西19個縣實地進行“雲南茶樹資源考察”,收集標本,照片,繁殖材料數百份和大量測定資料。

1988年,編寫“湖南茶樹種質資源研究”報告,同年9月,晉升為研究員。之後,陳國本調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茶學專業,擔任教研室和專業主任。他研究出紅茶品種早期鑒定分段選擇法;確認湖南茶樹群體的親緣關係和演化地位;提出“雲南茶組植物數值分類系統”方案;探明茶樹優質栽培技術途徑,為茶樹育種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90年代,隨著整個茶葉市場形勢的變化,我國茶葉生產急需從“產量型”向“品質型”轉變。為此,陳國本提出:品質型的管理首先是抓好“栽培品質”,建立“品質指導型”的栽培管理模式,提倡“季節茶”高產優質。並提出了優質茶葉栽培的三種方法,他所提出的這些方法,對栽培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規劃新茶區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經過多年的研究,陳國本揭示了湖南茶樹群體的演化地位和親緣關係。他運用形態學,同功酶,染色體,主要化學成分及適應性等綜合途徑,從測定資料獲取資訊,與同事們共同揭示了湖南4個主要栽培群體的進化差異,親緣關係程度和區域特點,並按“地理區分法”進一步將4個群體劃分兩個地理群。湘南茶樹地理群的劃分以及各群特點的闡明,對湖南茶葉生產佈局有深刻的影響。同時陳國本指出:湖南歷史上茶葉產量總是北多南少,與品種資源特點相悖。

同時他在茶學研究中,也不追求名利,他組織實施的茶葉研究資料,不據為己有,均立檔案保存,不爭名次。而這些珍貴的資料,許多都是陳國本實地考察來的心血。工作努力,在茶葉事業上成績顯著。他常說:“我生肖屬犬,生性忠誠,只要有人牽繫,就會勇往直前。”

隨性不隨流的茶人

你可能有著這樣的疑問,陳國本老師本身是“茶人”,肯定對喝茶很有講究。其實不然,陳國本一直是一個隨性的茶人。

他對茶品的要求並不高,凡茶都喝,隨時喝。以前他在湖南的時候,喝最多的是綠茶,因為湖南多產綠茶。後來回到廣東,喝最多的就是鳳凰單樅茶。忙的時候乾脆把泡好的茶倒進壺杯,一邊工作一邊喝。

他說,喝茶重在茶品質量,他喝茶很隨意,或者只能算喝。他認為,品茶也好,喝茶也罷,能在此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養心智、品心性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喝茶是一種休閒生活的表現,大可不必如此刻板,因為享受的是一種心情,並不重在品味。對於沒有喝茶經驗的非專業的人來說,即使味有混淆,也不易察覺。

喝茶隨性,但是談到本職的工作,陳國本一點都不馬虎隨意,他對目前全國茶葉的現狀以及未來境況時刻關注著,亦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就曾經的金融危機而言,他覺得這對中國的茶產業影響並不是很大,茶產業過去以出口為主,但現已轉化為特大內需。同時他也強調,對於長期炒作過度的普洱茶來說,倒是一個好事,普洱茶業反而恢復到了常態的的市場狀態。

同時陳國本也針對如今一些市場上的“天價茶”有自己的觀點,他相信好茶好價,當然,高價也包涵了心理期待價值,但不一定價格低廉的就是劣質茶,衡量價格的高低,其前提條件應該是茶葉品質的優劣。換言之,價格的高低與茶葉的優劣,要有先後輕重之分。

茶文化的傳揚者

陳國本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茶文化”的佈道者,他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後輩,告訴他們茶文化的真諦在哪裡,傳統文化的真諦在哪裡。

1990年,陳國本在華南農業大學申得了茶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1991年起招收碩士生。1995年9月,從教學崗位退休。陳國本一生以茶葉為愛好為職業,同時也是茶文化的佈道者。他認為中國是一個產茶大國,飲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但是需要傳承下去。

陳國本對與茶文化的傳承有著自己的理解,並在退休後繼續堅持培養茶方面的專業人才,他認為茶葉是茶文化的基礎與載體,只有不斷有人來從事茶葉相關的事情,茶文化才能夠得以傳承與發展。

在指導研究生論文研究中,除指導選題外,還“甘當下手”,一切需要的實驗條件,他都認真解決。1980年一位元研究生急需一種儀器,他便與研究生進城選購,冒雨乘公共汽車,抬著數十公斤的儀器,回校要走很長一段路,實在走不動了,暫放在工人家裡,第二天才抬回來。

1988年,到華南農業大學以後,他為茶學專業培養碩士生不懈努力。他結合實際拓寬和深化專業教學,大幅度加強選修課,尤其重視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組織全專業教師分工編寫了《茶學專業生產實踐指導書》。

陳國本的學生,現在大多都從事與茶葉相關的行業。有的開茶館,有的成為教書育才的“茶人”,有的則種茶採茶,還有的在弘揚茶文化。在這其中,他的學生林楚生,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長,數年間通過創辦期刊《中華茶文化》等,為弘揚茶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一致好評。林楚生曾這樣評價他的老師:一生工作踏實認真,沒有學術作假,對待學術一絲不苟。

陳老在80多歲的高齡時,還會親自帶著學生去爬上高山,考察茶園、茶葉基地。即便他的許多學生和朋友都勸他,年紀大了不要再帶隊去上山了,陳國本教授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答應,他認為,只有自己實地考察了,才能知道茶葉的生長狀況,親身感到當地的氣候條件,從而得出可取的、科學的結論。

從開始學茶、制茶到教授學生,再到茶文化的傳播,陳國本走過的“茶人”之路,其實已經可以寫好幾本書了。但做事高調、做人低調的他從未炫耀過自己的成績,每次參加社會活動要合影留念的時候,他總是說:“我站在邊上就可以了。”謙虛謹慎,以身作則,陳國本教授正是用這種方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茶學是一門冷學問,在時代的大潮中,他選擇了茶學,義無反顧且責無旁貸的踐行茶葉學人的本色,深入茶園,不辭辛苦記錄研究,為滿是荊棘的茶路創造坦途,悉心教導每一位學生,為茶學的發展壯大灑下一粒粒希望的種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