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寧鋼:做“頂天立地”的中國陶藝家

綻放

秋韻

陶瓷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 尤其在宋元時期形成了遍佈全國的歷史名窯, 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的陶瓷藝術發展格局。 現代陶藝萌發於1950年代的美國、日本及歐洲諸國, 到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之間, 逐漸深刻地影響著中國高校陶藝創作和陶藝教育, 甚至於中國陶瓷教育界過度崇拜歐美西方現代陶藝。 在這股當代中國陶藝創作和陶藝教育過度西化的浪潮中, 作為紮根中國陶瓷傳統技藝的本土陶藝家的寧鋼, 反而因為其陶藝創作中豐富而獨特的“中國元素”而備受國際陶藝界認可。

甯鋼出生於景德鎮, 他自幼隨家父甯璘教授研習油畫, 16歲考取當地的景德鎮陶瓷學院, 研學陶瓷設計藝術。 大學畢業後,

寧鋼被分配到當地的江西省陶瓷研究所, 跟隨陶瓷老師傅苦學景德鎮諸門類傳統陶瓷技藝。 幾十年間, 他在陶藝創作上不斷探索,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上世紀90年代初, 寧鋼嘗試將民間藝術的剪紙、臉譜藝術融入其陶藝創作中, 創作出“剪紙小掛盤”、“蝶舞”、“紅杏枝頭春意鬧”、“喜怒哀樂”和“京劇臉譜”等陶藝新作, 試圖借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獨到的裝飾風格打通其未來陶藝之路。 藝術創作上注重陶瓷形體的塑造, 同時通過對器物形體的扭曲表現粗獷的陶瓷藝術效果。 除此之外, 藝術家還嘗試採用“鑲器”的造型, 在器物四個面進行裝飾, 通過構圖上的多變強調器物的立體性, 強調四個面色調的和諧統一。 鑲器系列作品採用不規則泥板鑲嵌,
畫面題材大多以蓮花禽鳥、蓮花魚戲為主題, 既有傳統功力又富有現代陶藝情趣。

但常常感覺不適的寧鋼不久即主動回歸傳統。 歷經多年的探索之後, 他的陶藝創作從形體變化的追求轉向對器物畫面裝飾風格的變化, 將豐富多彩的高溫顏色釉與釉上彩繪結合。 這一時期, 甯鋼在陶藝創作上努力摸索探究高溫顏色釉的豐富性與釉上彩繪的裝飾性契合。 2001年開始創作以梅花為主題的陶藝作品, 最能體現這一藝術創造風格。 通過長期實踐, 寧鋼將高溫顏色釉變幻出奇的特性與釉上彩畫恰如其分的結合, 此一階段的陶藝作品逐漸表現出顏色釉色彩厚樸、鮮麗純正、質感豐富、晶瑩光潔的現代陶藝風韻,

極富視覺張力。

此後, 甯鋼的陶藝創作開始追求形體、色釉與彩繪完美融於一體的風格。 繼梅花系列之後, 他在此技法和思想基礎上創作出荷花系列、荷鶴系列作品。 與傳統陶瓷裝飾中的荷蓮雕塑方式不同, 寧鋼獨創以浮雕或半浮雕的方式表現立體性荷蓮, 而非平面“影像”。 這種思想創意進一步行之於他的佛像系列, 同樣是在潑釉形成的大色塊上, 採用“半刀泥”技法, 運用虛實對比手法, 採用淺浮雕的形式刻畫觀音形象, 並使用本金裝飾, 與金黃色的底釉呼應, 整幅作品顯得莊重典雅、金碧輝煌。

研習西方油畫藝術出身的寧鋼對於色彩具有與生俱來的敏銳感,極具裝飾風味是其現代陶藝的一大表徵。甯鋼尤其鍾情中國傳統文人畫中常見的梅花、荷花、鶴等吉祥意象,傾心表達人類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愫,表現出其追求和諧、祥和社會生活的良好願望。在工藝技法上,他回到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的深處,用釉上工筆、潑釉鬥彩、潑釉鬥彩加淺浮雕、潑釉粉彩等景德鎮傳統陶瓷工藝,並加以個性化的創新改造。

甯鋼嫺熟地將傳統中國文人畫中擅于呈現的梅花、荷花、鶴等美好意象,運用傳統陶瓷工藝技法,紅、金等底色豐盈運用,黃、綠等色塊交錯對比配置,傳統民俗色彩與現代西洋色彩衝突效果融會貫通,再糅入頗富現代設計感和現代構成感的視覺新元素,實現了陶藝形體、釉色和瓷畫藝術的完美結合。

自1950年代從歐美發起、1980年代深刻影響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創作風格的現代陶藝,是一種新的視覺藝術,其使陶藝偏離了傳統的“實用”軌道,改變並拓展了中國陶瓷語言和觀念的形態。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路徑,中國現代陶藝發展到今天,已面臨著主體性危機——既無法與悠久卓越的傳統陶瓷技藝做連續的傳承和延續,又無力回應當下中國社會“大轉型”中的諸多“大問題”。甯鋼及一些藝術家們紮根悠久豐厚的中國傳統陶瓷工藝技術,一方面時刻抬眼觀望國際陶藝界前沿動態,引領中國現代陶藝走出“危機”;一方面走向“歷史田野”,向蘊含深厚傳統陶瓷工藝的歷史陶瓷產區及其匠師研習傳統陶瓷技藝。

中國現代陶藝如何獲得在世界陶藝界的學術話語權?已故社會學家鄭杭生曾就中國社會學如何確立主體性、如何獲取世界社會學界的學術話語權問題,提出了“頂天立地”的思路。這一理論對於中國現代陶藝確立在世界陶藝界的學術話語權問題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甯鋼的現代陶藝創作實踐和經驗對於中國現代陶藝的主體性建構具有極大的學術啟發性。他強調“在傳統藝術中尋找營養,從現代藝術中尋找出路”,呼籲中國陶藝家應該重視民族特點及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充分使用泥與火自身所包含的藝術語言,去探索、發揚和創作具有藝術生命的作品,來構築中國的現代陶藝,使我們的陶藝在全球化發展進程更具有世界性。實際上,寧鋼這種基於中國傳統陶瓷技藝的創造性探索,並形成其高溫顏色釉與釉上繪畫完美結合的獨特陶瓷綜合裝飾藝術風格,其中蘊含著現代藝術與傳統陶瓷工藝美術恰當契合的深刻學術問題。換而言之,堅持“頂天立地”的學理思路,回到悠久豐厚的中國陶瓷技藝傳統中,建構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兼具世界眼光的中國現代陶藝,是寧鋼陶瓷藝術創作對中國現代陶藝主體性建構的最大貢獻。

研習西方油畫藝術出身的寧鋼對於色彩具有與生俱來的敏銳感,極具裝飾風味是其現代陶藝的一大表徵。甯鋼尤其鍾情中國傳統文人畫中常見的梅花、荷花、鶴等吉祥意象,傾心表達人類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愫,表現出其追求和諧、祥和社會生活的良好願望。在工藝技法上,他回到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的深處,用釉上工筆、潑釉鬥彩、潑釉鬥彩加淺浮雕、潑釉粉彩等景德鎮傳統陶瓷工藝,並加以個性化的創新改造。

甯鋼嫺熟地將傳統中國文人畫中擅于呈現的梅花、荷花、鶴等美好意象,運用傳統陶瓷工藝技法,紅、金等底色豐盈運用,黃、綠等色塊交錯對比配置,傳統民俗色彩與現代西洋色彩衝突效果融會貫通,再糅入頗富現代設計感和現代構成感的視覺新元素,實現了陶藝形體、釉色和瓷畫藝術的完美結合。

自1950年代從歐美發起、1980年代深刻影響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創作風格的現代陶藝,是一種新的視覺藝術,其使陶藝偏離了傳統的“實用”軌道,改變並拓展了中國陶瓷語言和觀念的形態。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路徑,中國現代陶藝發展到今天,已面臨著主體性危機——既無法與悠久卓越的傳統陶瓷技藝做連續的傳承和延續,又無力回應當下中國社會“大轉型”中的諸多“大問題”。甯鋼及一些藝術家們紮根悠久豐厚的中國傳統陶瓷工藝技術,一方面時刻抬眼觀望國際陶藝界前沿動態,引領中國現代陶藝走出“危機”;一方面走向“歷史田野”,向蘊含深厚傳統陶瓷工藝的歷史陶瓷產區及其匠師研習傳統陶瓷技藝。

中國現代陶藝如何獲得在世界陶藝界的學術話語權?已故社會學家鄭杭生曾就中國社會學如何確立主體性、如何獲取世界社會學界的學術話語權問題,提出了“頂天立地”的思路。這一理論對於中國現代陶藝確立在世界陶藝界的學術話語權問題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甯鋼的現代陶藝創作實踐和經驗對於中國現代陶藝的主體性建構具有極大的學術啟發性。他強調“在傳統藝術中尋找營養,從現代藝術中尋找出路”,呼籲中國陶藝家應該重視民族特點及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充分使用泥與火自身所包含的藝術語言,去探索、發揚和創作具有藝術生命的作品,來構築中國的現代陶藝,使我們的陶藝在全球化發展進程更具有世界性。實際上,寧鋼這種基於中國傳統陶瓷技藝的創造性探索,並形成其高溫顏色釉與釉上繪畫完美結合的獨特陶瓷綜合裝飾藝術風格,其中蘊含著現代藝術與傳統陶瓷工藝美術恰當契合的深刻學術問題。換而言之,堅持“頂天立地”的學理思路,回到悠久豐厚的中國陶瓷技藝傳統中,建構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兼具世界眼光的中國現代陶藝,是寧鋼陶瓷藝術創作對中國現代陶藝主體性建構的最大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