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宋代文藝青年的焚香日常

文/孟暉

宋·李嵩《聽阮圖》

今天夏奈爾香水之類所吹噓的人工合成香水的“複合調性”, 其實早在中古時代, 在宋代的中國, 就已建立起了非常發達與複雜、精緻的體系。

想像那樣一個清秋的庭院, 月華沐地, 翠柏投蔭, 小銅香爐裡不斷升起柏子的香氣, 架在泥爐上的石鍋內煮著山藥, 蘇東坡杯酒在手, 對月獨酌。 這是《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 獨酌》一詩所呈現的場景。

在詩中, 蘇東坡很有逸興地描述了他人生中一個閒適放曠的夜晚, 卻惹得後人不免感喟于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方式, 感喟于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態度。 清退, 恬淡, 不奢華, 然而也絕不粗糙, 人與造化靈犀相通, 大雅之道自然地蘊涵其中。

蘇軾並非不能以更奢華的形式度過這個夜晚。 他的香爐裡, 完全可以焚炷當時流行的名貴香品。 與今天的中國人不同, 對於傳統的上層社會來說, 生活中的任何一刻如果沒有香氣氤氳,

都是不可接受的。

宋代經典香型

經過漢唐的發展, 到了宋代, 海外香料的進口貿易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制香業也發達到後人難以想像的水準。 南宋詩人楊萬里有一首《燒香詩》, 講述一次焚香的親歷:

詩人自炷古龍涎, 但令有香不見煙。 素馨欲開茉莉拆, 低處龍麝和沉檀。

像當時的所有士大夫一樣, 楊萬里把焚香當作最高雅的審美享受, 對於“香道”也很嫺熟, 因此, 他親手在爐中焚炷了一枚“古龍涎”香餅。

所謂“古龍涎”, 在宋代, 實際是各類高檔人工合成香料的一個通稱。 “素馨欲開茉莉拆, 低處龍麝和沉檀”, 恰恰寫出了宋代上等合成香料的原料之奢侈, 更寫出了這些香料在香氣層次上的豐富——素馨花構成了香芬的前調,

中調是茉莉花香, 尾調則以天然沉香、檀香為主打, 但混和有少量龍腦、麝香。

宋代的合成香料, 包括頂著“古龍涎”名目的各種製品, 配製方式繁多, 其香氛效果也各自有異, 這使得我們無法完全還原《燒香詩》中所焚“古龍涎”的製作工藝。

不過, 相傳宋人所做的《香譜》足以證明, 詩中的描寫是對現實的真實反映。 如相傳宋人陳敬所著的《陳氏香譜》中有一個“四和香”方:沉、檀各一兩, 腦、麝各一錢, 如法燒。

正是以沉香、檀香為主料, 輔以龍腦和麝香。 或許無妨推測, 這四樣貴重香料的組合, 在宋代, 是一種公認為“最優組合”的經典香型。

至於楊萬里所焚的“古龍涎”香餅中蘊涵著不止一層的花香, 這正是宋代制香業的一大特色、一個劃時代的成就。

在這個時代, 茉莉、素馨等海外香花植物在廣州一帶廣泛引植, 南方地區原有的本土芳香花種如橙、橘、柚花等也得到開發, 宋人便開始了把花香引入香料製品的實踐。

孟玉松汝窯豆綠釉香薰

最獨特也是當時最流行的方式,

是把沉香、降真香等樹脂香料與各種香花放在一起, 密封在甑中, 放入蒸鍋, 上火蒸:

凡是生香, 蒸過為佳。 四時, 遇花之香者, 皆次次蒸之。 如梅花、瑞香、酴、密友、梔子、末利(茉莉)、木犀(桂花)及橙、橘花之類, 皆可蒸。 他日之, 則群花之香畢備。 (《陳氏香譜》“南方花”)

樹脂類香料用香花來蒸, 不僅要蒸一次, 而是要一年四季不停地上火蒸。 凡是有香花開放的季節, 就拿當令的花與這香料一起蒸上一回, 這樣一年堅持下來, 頻頻蒸過的香料如果再入熏爐焚炷, 就會散發出百花的芬芳。

“花蒸沉香”

實際上, 從宋代文獻與宋人的詩詞作品可以知道, 那時, “花蒸沉香”是最普遍的制香方法, 素馨花恰恰是用以蒸香的主力, 如程公許有《和虞使君“擷素馨花遺張立, 蒸沉香”四絕句》之作;而在相傳宋人陳敬所作的《陳氏香譜》“南方花”一節,茉莉花也被列為蒸香的花品之一。

因此,就有了楊萬里的那一次具體的體驗:一枚小小的“古龍涎”香餅,襯在銀葉做的隔火片上,由爐中炭火微烤,便開始幽芳暗生。在複合的香氣中,首先隱約可辨的是素馨花的氣息,然後,似乎有茉莉花在房室中悄然開放。接著,是沉香、檀香的主調穩定地氤氳著,但是其中還有龍腦與麝香在暗暗助力。

然而,接著,楊萬里筆鋒一轉:平生飽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嫵媚。呼兒急取蒸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

作為一生熱愛自然的文人,他對於造價昂貴的高檔香品並不認同,於是立刻撤下“古龍涎”香餅,改而焚炷自己一向使用的香料——“木犀”。“木犀”,是宋人對桂花的叫法,詩人捨棄沉、檀,而寧願取桂花的天真香味。

楊萬里的這種態度,也是宋代士大夫在焚香一道上的普遍態度。他們並不贊成當時整個社會對於名貴香料毫無節制地放縱消費,但也從來沒有試圖運用政治影響力去限制、禁止他人如此享受。

士大夫階層所採取的方式,是以身作則,就地取材,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尋找價廉、省便但風味不減的天然香料,用之取代原料昂貴、工藝複雜的名貴香品。《陳氏香譜》中就記載了一種用便宜材料取代貴重原料的辦法:

或以舊竹辟,依上煮制,代降;采橘葉搗爛,代諸花,熏之。其香清,若春時曉行山徑,所謂草木真天香,殆此之謂。

把舊竹篾片代替降真香,作為“香骨”;再找些橘樹葉搗爛,一樣可以起到香花的作用。把這兩樣原料按照“花蒸香”的方法炮製一番,舊竹篾片就能變成可供焚的香料,而且效果還特別好,香氣清新,有“草木真天香”之妙,讓人一聞到,就感到如同身處在春天早晨的山道上!

草木“天香”

與之相近似,當時還有一種“小四和”香,它是相對于名貴的“四和香”而得名。“四和香”的四味配料為沉、檀、腦、麝,均是最珍貴的進口香料;“小四和”的配料也是四味,卻是“香橙皮、荔枝殼”、“梨滓、甘蔗滓”,水果食用後殘剩的果殼或榨漿後的棄渣被神奇地廢物利用,將它們“等分,為末”,一起碾成碎末,混在一起,就做成了可焚的香品。

在明人周嘉《香乘》中,還記有一種與“小四和”相近的制香方法:以荔枝殼、甘蔗滓、幹柏葉、黃連,和,焚。又或加松球、棗核。

這一香品有個很幽默的名字——“山林窮四和香”,讓人聞之失笑。荔枝殼、甘蔗渣,相對於沉香、檀香,當然是太廉價的材料,用它們製作的香品,自然也與“富貴”二字無緣。

但是,配料來自于天生的草木,恰恰是這種“山林”氣質讓古代士大夫為之傾情,在他們心目當中,這樣的香品散發著造化慷慨賦予植物的原生香氣,是最本真的“天香”。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點茶與分茶

在宋人那裡,要論“天香”渾然天成而幽芬迷人,非桂花(木犀)莫比。《陳氏香譜》中記有三四種“木犀香”方,都是僅僅以桂花作為原料,不摻用沉、檀諸香,加工方法也很簡單。

其中的一種製作與使用方法,至今讀來,其詩意之感仍然讓人陶醉:趁桂花才開放三四分的時候,將花摘下,用熟蜜拌潤,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進行一個月的“窨香”程式。

待到焚香之時,就把一朵朵窨過的桂花放在香爐中的銀隔火板上,隨著炭火悄熏,桂花一邊吐香一邊慢慢打開,待到葩朵完全綻開,也既是其清芳散盡之時。

楊萬里《燒香詩》中所涉及的桂花香料,則為“蒸木犀”,蒸過的桂花是楊萬里最常用也最喜歡的香料,他甚至通過詩句公開宣揚,惟有這種樸素而富有“清意”的花香才真正與“書生”的品格、情調相匹配。

持這一觀點的顯然不僅楊萬里一人,“古鼎餘葩暈酒香”,在宋代文人們看來,飲酒雅會時以“蒸木犀”來佐興,足以讓醉意都染上三分幽香啊!

與桂花幾乎可以並肩的另一種天然香料,就是柏樹子。據陶穀《清異錄》記載,早在五代的時候,就有一位法號“知足”的高僧反對上層社會焚熏奢侈香料的風氣。

但是,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居住環境不經香氣的薰染淨化,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事情,因此,知足的崇奉者們一再地勸說這位僧人在禪室中焚香。

知足不好太過違拗眾人的好意,於是,他想出一條對策——“但摘窗前柏子焚”,從屋外柏樹上摘下柏子,作為天然生成的香料。也許正是此舉開創了一世的風氣,在宋代,無論佛寺還是道觀,都普遍以柏子為香品,爐中靜焚柏子,成了寺觀中的一種常見景象,也成了清修生活的一種標誌。

松枝蓋頂的禪室裡,除了繡佛像、佛經,只有最基本的簡陋生活用具。對於這位鄙棄一切物欲享受、斷絕塵緣的高僧來說,“舶香”,也就是經大海船遠道運來的異域香料,不免仍然帶著生物的腥氣,所以他寧肯親自采柏子作為焚香的香品。

於是,倘若有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佛寺中,便能得到如此清絕的人生體驗,便有可能寫出如此動人的詩章:滿林鐘磬夜偏長,古鼎閑焚柏子香。石榻未成芳草夢,西風吹雨過池塘。(釋斯植《夏夕雨中》)

《陳氏香譜》記載著採制“柏子香”的具體方法:柏子實不計多少,帶青色、未開破者。右以沸湯焯過,酒浸,蜜(密)封七日,取出、陰乾,燒之。

把新摘的柏子用沸水焯一下,然後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陰涼處慢慢晾乾,顯然,這是一種便捷而又節儉的制香之道。有了它,宋代士大夫們的清雅生活中又多添了一絲獨特的風味。

帶著清閒的心情,手提小斧頭,去為心愛的梅樹砍削冗枝;親手扯來枯藤的長條,編補遍植菊花的籬笆;在樸素的銅香爐或瓷香爐裡焚上一把自摘自制的柏子香,輕煙如絲,靜讀《周易》;用小型蒸餾器慢慢蒸餾荷花露(或荷花酒),在清露間或滴落的聲響中,書寫唐詩。

蒸沉香”四絕句》之作;而在相傳宋人陳敬所作的《陳氏香譜》“南方花”一節,茉莉花也被列為蒸香的花品之一。

因此,就有了楊萬里的那一次具體的體驗:一枚小小的“古龍涎”香餅,襯在銀葉做的隔火片上,由爐中炭火微烤,便開始幽芳暗生。在複合的香氣中,首先隱約可辨的是素馨花的氣息,然後,似乎有茉莉花在房室中悄然開放。接著,是沉香、檀香的主調穩定地氤氳著,但是其中還有龍腦與麝香在暗暗助力。

然而,接著,楊萬里筆鋒一轉:平生飽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嫵媚。呼兒急取蒸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

作為一生熱愛自然的文人,他對於造價昂貴的高檔香品並不認同,於是立刻撤下“古龍涎”香餅,改而焚炷自己一向使用的香料——“木犀”。“木犀”,是宋人對桂花的叫法,詩人捨棄沉、檀,而寧願取桂花的天真香味。

楊萬里的這種態度,也是宋代士大夫在焚香一道上的普遍態度。他們並不贊成當時整個社會對於名貴香料毫無節制地放縱消費,但也從來沒有試圖運用政治影響力去限制、禁止他人如此享受。

士大夫階層所採取的方式,是以身作則,就地取材,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尋找價廉、省便但風味不減的天然香料,用之取代原料昂貴、工藝複雜的名貴香品。《陳氏香譜》中就記載了一種用便宜材料取代貴重原料的辦法:

或以舊竹辟,依上煮制,代降;采橘葉搗爛,代諸花,熏之。其香清,若春時曉行山徑,所謂草木真天香,殆此之謂。

把舊竹篾片代替降真香,作為“香骨”;再找些橘樹葉搗爛,一樣可以起到香花的作用。把這兩樣原料按照“花蒸香”的方法炮製一番,舊竹篾片就能變成可供焚的香料,而且效果還特別好,香氣清新,有“草木真天香”之妙,讓人一聞到,就感到如同身處在春天早晨的山道上!

草木“天香”

與之相近似,當時還有一種“小四和”香,它是相對于名貴的“四和香”而得名。“四和香”的四味配料為沉、檀、腦、麝,均是最珍貴的進口香料;“小四和”的配料也是四味,卻是“香橙皮、荔枝殼”、“梨滓、甘蔗滓”,水果食用後殘剩的果殼或榨漿後的棄渣被神奇地廢物利用,將它們“等分,為末”,一起碾成碎末,混在一起,就做成了可焚的香品。

在明人周嘉《香乘》中,還記有一種與“小四和”相近的制香方法:以荔枝殼、甘蔗滓、幹柏葉、黃連,和,焚。又或加松球、棗核。

這一香品有個很幽默的名字——“山林窮四和香”,讓人聞之失笑。荔枝殼、甘蔗渣,相對於沉香、檀香,當然是太廉價的材料,用它們製作的香品,自然也與“富貴”二字無緣。

但是,配料來自于天生的草木,恰恰是這種“山林”氣質讓古代士大夫為之傾情,在他們心目當中,這樣的香品散發著造化慷慨賦予植物的原生香氣,是最本真的“天香”。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點茶與分茶

在宋人那裡,要論“天香”渾然天成而幽芬迷人,非桂花(木犀)莫比。《陳氏香譜》中記有三四種“木犀香”方,都是僅僅以桂花作為原料,不摻用沉、檀諸香,加工方法也很簡單。

其中的一種製作與使用方法,至今讀來,其詩意之感仍然讓人陶醉:趁桂花才開放三四分的時候,將花摘下,用熟蜜拌潤,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進行一個月的“窨香”程式。

待到焚香之時,就把一朵朵窨過的桂花放在香爐中的銀隔火板上,隨著炭火悄熏,桂花一邊吐香一邊慢慢打開,待到葩朵完全綻開,也既是其清芳散盡之時。

楊萬里《燒香詩》中所涉及的桂花香料,則為“蒸木犀”,蒸過的桂花是楊萬里最常用也最喜歡的香料,他甚至通過詩句公開宣揚,惟有這種樸素而富有“清意”的花香才真正與“書生”的品格、情調相匹配。

持這一觀點的顯然不僅楊萬里一人,“古鼎餘葩暈酒香”,在宋代文人們看來,飲酒雅會時以“蒸木犀”來佐興,足以讓醉意都染上三分幽香啊!

與桂花幾乎可以並肩的另一種天然香料,就是柏樹子。據陶穀《清異錄》記載,早在五代的時候,就有一位法號“知足”的高僧反對上層社會焚熏奢侈香料的風氣。

但是,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居住環境不經香氣的薰染淨化,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事情,因此,知足的崇奉者們一再地勸說這位僧人在禪室中焚香。

知足不好太過違拗眾人的好意,於是,他想出一條對策——“但摘窗前柏子焚”,從屋外柏樹上摘下柏子,作為天然生成的香料。也許正是此舉開創了一世的風氣,在宋代,無論佛寺還是道觀,都普遍以柏子為香品,爐中靜焚柏子,成了寺觀中的一種常見景象,也成了清修生活的一種標誌。

松枝蓋頂的禪室裡,除了繡佛像、佛經,只有最基本的簡陋生活用具。對於這位鄙棄一切物欲享受、斷絕塵緣的高僧來說,“舶香”,也就是經大海船遠道運來的異域香料,不免仍然帶著生物的腥氣,所以他寧肯親自采柏子作為焚香的香品。

於是,倘若有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佛寺中,便能得到如此清絕的人生體驗,便有可能寫出如此動人的詩章:滿林鐘磬夜偏長,古鼎閑焚柏子香。石榻未成芳草夢,西風吹雨過池塘。(釋斯植《夏夕雨中》)

《陳氏香譜》記載著採制“柏子香”的具體方法:柏子實不計多少,帶青色、未開破者。右以沸湯焯過,酒浸,蜜(密)封七日,取出、陰乾,燒之。

把新摘的柏子用沸水焯一下,然後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陰涼處慢慢晾乾,顯然,這是一種便捷而又節儉的制香之道。有了它,宋代士大夫們的清雅生活中又多添了一絲獨特的風味。

帶著清閒的心情,手提小斧頭,去為心愛的梅樹砍削冗枝;親手扯來枯藤的長條,編補遍植菊花的籬笆;在樸素的銅香爐或瓷香爐裡焚上一把自摘自制的柏子香,輕煙如絲,靜讀《周易》;用小型蒸餾器慢慢蒸餾荷花露(或荷花酒),在清露間或滴落的聲響中,書寫唐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