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蒼隆雪說」這些佛像你都認識嗎?

「蒼隆雪說」 佛像的種類

上一期給大家簡單介紹了幾種佛像, 由於篇幅有限, 故這期繼續為大家介紹。

佛教宣稱自己修行的目標是普度眾生, 他們認為佛陀不僅是導師, 而且是個具有各種神通的超人, 釋迦摩尼佛的肉身雖然去世了, 但他的法身確依然與世長存, 而且無處不在, 無所不能。 他們的經典宣稱, 在佛陀滅度後, 只要你在修行時設置佛陀的形象, 一心觀想憶念佛的偉大莊嚴, 那麼佛的法身就會永遠與你同在。 所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 佛教教徒開始大量製作各種各樣的佛像。

除了作為教主的釋迦摩尼佛之外,

佛教還認為過去未來, 上下四維, 三世十方, 有著無數個佛。 這些佛的周圍還有著無數的菩薩在協同佛說法, 教化眾生。 於是他們就雕造了釋迦摩尼佛之外的各種佛像、菩薩像、以及各種守護佛法的天神和弟子像。

上圖為明代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 佛名號。 梵音Maha^vairocana, 漢譯:平等覺、法界無量。 是華嚴經十種佛中第九身性佛的其中一個功德名號。 在密宗法系中是最高身位如來, 在一乘法中為九行菩薩善法行菩薩所具功德“一切法相平等覺”, 密宗稱之為大日如來。

上圖為明代阿閦佛像

“阿閦(chù)”為梵語音譯, 阿閦佛意譯為不動佛、不動如來, 是大乘經典中主持東方淨土妙喜世界的佛陀, 為五方佛之一。 五方佛是佛教密宗崇奉的五位元佛, 佛經記載, 大日如來為教化眾生, 化五方佛以代表五智:中為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佛, 代表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 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 代表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 代表成所作智。

上圖為清代早期燃燈佛像

燃燈佛, 梵文Dipamkar, 意為錠光, 德文Dipamkara, 英文Dipankara,佛教中縱三世佛之過去佛,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 地位尊貴, 如來佛主修今生, 是現在佛, 燃燈佛則修過去為過去佛, 彌勒主修未來, 為未來佛, 為佛教三大教主之一。 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 故稱為燃燈佛, 又名定光佛或錠光佛。

由於燃燈佛曾是釋迦佛因地時的老師, 所以燃燈佛為“過去佛”。 許多供奉“豎三世”佛的廟宇, 往往在正殿的大雄寶殿中供奉燃燈佛(左側)、釋迦牟尼佛(正中)、彌勒佛(右側), 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上圖為清代中期大梵天像

梵天的坐騎是一隻孔雀(或天鵝)。 在印度教裡, 凡是孔雀坐騎的天神皆是三相神, 代表著天生能分辨善惡, 繼而揚善棄惡。 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 梵文字母的創制者。 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主神。 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女, 故梵天也常被認為是智慧之神。 在印度幾萬座印度教寺廟中供奉梵天的寺廟卻極為少見,現存最有名的專門供奉梵天的地方位在拉賈斯坦邦城鎮普須卡,在印度大多數是把梵天和毗濕奴、濕婆合畫在一起供奉。

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羅門祭司裝束,四面四臂,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天鵝:象徵辨別力,是梵天的座騎。孔雀:梵天的坐騎,這只孔雀天生能夠分離牛奶和水,代表每個人都要能夠學會分辨善惡,繼而揚善棄惡。

上圖為清代韋馱護法像

韋馱,又名韋琨、韋馱菩薩,是南方增長長天王手下的八將之一,是四大天王下三十二將之首。佛經上曾有此說,佛在入滅之前下法旨讓韋馱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所以在寺廟中總是能見到忠實守護的韋馱形象。在早期佛教韋馱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的兒子塞建陀,是天神軍隊的統帥,後被收服為佛教中的護法,而在中國,韋馱漢化成韋馱菩薩,成為地道的中國古代武將,其形象年輕英俊,威風凜凜,滿身盡戴黃金甲。

上圖為清代不動明王像

不動明王,又稱不動尊菩薩,“不動”,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象者。是象徵密宗五方佛降伏嗔癡邪見法力的神秘之主。明王具有內明學識和包含在其經咒之內的神通法力,通常以五方佛及其脅侍的忿怒相身形出現。與五方佛對應,有五大明王,分別是對應中央大日如來的不動明王、對應東方不動佛的降三界明王、對應南方寶生佛的軍荼利明王、對應西方阿彌陀佛的大威德明王和對應北方不空成就佛的金剛夜叉明王。

上圖為清代十八羅漢像

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後能流傳後世,使眾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分局各地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佛教傳到中國後,十六羅漢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題材,後來演變成為十八羅漢。

羅漢,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最早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意譯上有三層解釋: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回之苦。即殺賊、應供、無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十八羅漢依次為:坐鹿羅漢、歡喜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

下期蒼隆雪說,精彩繼續。

以上均為小火文玩寄賣鑒定評估師蒼隆雪原創

一家之言,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版權歸“小火文玩寄賣”所有,非法轉載剽竊必究!

官方網站:www.xiaohuowenwan.com

QQ: 1730784287

在印度幾萬座印度教寺廟中供奉梵天的寺廟卻極為少見,現存最有名的專門供奉梵天的地方位在拉賈斯坦邦城鎮普須卡,在印度大多數是把梵天和毗濕奴、濕婆合畫在一起供奉。

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羅門祭司裝束,四面四臂,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天鵝:象徵辨別力,是梵天的座騎。孔雀:梵天的坐騎,這只孔雀天生能夠分離牛奶和水,代表每個人都要能夠學會分辨善惡,繼而揚善棄惡。

上圖為清代韋馱護法像

韋馱,又名韋琨、韋馱菩薩,是南方增長長天王手下的八將之一,是四大天王下三十二將之首。佛經上曾有此說,佛在入滅之前下法旨讓韋馱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所以在寺廟中總是能見到忠實守護的韋馱形象。在早期佛教韋馱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的兒子塞建陀,是天神軍隊的統帥,後被收服為佛教中的護法,而在中國,韋馱漢化成韋馱菩薩,成為地道的中國古代武將,其形象年輕英俊,威風凜凜,滿身盡戴黃金甲。

上圖為清代不動明王像

不動明王,又稱不動尊菩薩,“不動”,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象者。是象徵密宗五方佛降伏嗔癡邪見法力的神秘之主。明王具有內明學識和包含在其經咒之內的神通法力,通常以五方佛及其脅侍的忿怒相身形出現。與五方佛對應,有五大明王,分別是對應中央大日如來的不動明王、對應東方不動佛的降三界明王、對應南方寶生佛的軍荼利明王、對應西方阿彌陀佛的大威德明王和對應北方不空成就佛的金剛夜叉明王。

上圖為清代十八羅漢像

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後能流傳後世,使眾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分局各地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佛教傳到中國後,十六羅漢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題材,後來演變成為十八羅漢。

羅漢,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最早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意譯上有三層解釋: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回之苦。即殺賊、應供、無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十八羅漢依次為:坐鹿羅漢、歡喜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

下期蒼隆雪說,精彩繼續。

以上均為小火文玩寄賣鑒定評估師蒼隆雪原創

一家之言,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版權歸“小火文玩寄賣”所有,非法轉載剽竊必究!

官方網站:www.xiaohuowenwan.com

QQ: 173078428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