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出品人李鐵:愛情、親情,《咱家》打了一手溫暖牌

3月4日, 由海甯北辰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 汪錫宏執導, 於曉光、吳越、娜仁花、翟萬臣、劉琳等主演的家庭情感劇《咱家》登陸山東衛視和遼寧衛視。 自開播以來, 該劇憑藉男女主人公深沉的情感及鮮明的人物個性收視一路飄紅, 給古裝、玄幻、大IP紮堆的電視劇市場帶來一股清新風, 讓觀眾眼前一亮。

《咱家》以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為線索, 講述了一對傳統的父母及其5個子女在上世紀90年代發生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日前, 獨舌記者採訪了《咱家》製片人李鐵, 聽他暢聊幕後的故事。

取材真實人物原型, 原來小說裡的愛情離我們並不遠

《咱家》的故事乍一看並不太吸引人, 劇情稍顯平淡, 且故事年代久遠。 然而, 細心品味, 就會慢慢被其吸引和打動, 尤其是劇中郭虎(於曉光飾演)和蘭馨(吳越飾演)真摯而純粹的愛情。

郭虎是一個外貌俊朗、周身散發著濃郁荷爾蒙氣息的理想男友;蘭馨則比郭虎大六歲,

年輕喪偶, 還帶著個5歲的女兒。 在眾人眼中極不相配的兩人卻愛得你儂我儂, 尤其郭虎堪稱“癡情擔當”, 無論情路有多崎嶇, 對待感情始終堅定不移。 在感情如同速食一般的當下, 莫說要經歷阻撓坎坷, 即便一路平坦暢通也未必不會在半路駐足停留, 畢竟“沿途風景太過美好”。 相比之下, 劇中的愛情實在太過完美, 完美到不真實。

面對“不真實”的質疑, 李鐵略有些焦急:“絕對真實, 郭虎和蘭馨的愛情是由真實的故事改編而成。 ”據李鐵介紹, 幾年前, 他自朋友處聽說了“郭虎”和“蘭馨”原型人物的愛情故事, 兩人不顧世俗眼光, 經歷重重磨難始終堅定地走到了一起, 這份情感令李鐵感動不已。

這種完美如小說中的愛情, 也許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有些遙遠, 但在李鐵看來, 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它的存在。 如今, 快節奏的城市生活, 速食文化的傳播, 各種網路暴力美學, 都對年輕人的情感觀造成一定的影響。 久而久之, 本該在美好的年紀享受純真愛情的年輕人,

對待感情的態度也變得從容灑脫、隨遇而安。 歸根結底, 就是缺乏對待愛情的勇氣和執著。

而在《咱家》中, 無論是郭虎和蘭馨歷經波折始終如一的堅貞, 工人老曾(宋運成飾演)為了所愛之人甘當備胎的沉默隱忍, 還是在感情中歷經成長、敢愛敢恨的勞麗(李芯逸飾演),

每一個人物, 每一份情感, 都向觀眾傳達著一種久違的感動。 以時時提醒我們那些真摯美好的東西並沒有消失, 它其實一直都在, 而且, 也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遙遠, 只要你向前邁出, 它就觸手可及。

聽到這個愛情故事後的很長時間內, 李鐵始終無法放下, 經過一番思索, 他決定要將它呈現給觀眾。 因為他不捨得讓這份感動就此塵封, 在他的生活理念中, 所有美好的情感都值得紀念並留存。 於是, 李鐵聯繫了編劇聶欣、導演汪錫宏, 在《二叔》中, 與他們二位的合作已經讓彼此甚為默契。 他相信, 交到這二位手中, 必不會辜負這份美好。

果不其然,編劇和導演準確地抓住了郭虎和蘭馨情感的動人之處,並令它在合適的範圍之內發光發亮。此外,編劇聶欣還在劇中還加入了騙婚、出軌等社會現象,通過這些話題,描繪出人們生活中的迷茫、困窘與無奈,讓整部劇跳出了情感敘事的單一性。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在這部劇中,非但導演和編劇是《二叔》的主創團隊成員,演員也大多是《二叔》中的熟面孔。

李鐵說,劇本確定後,在演員的選擇上他沒有一點猶豫,郭虎這個角色幾乎是為於曉光量身定制的。郭虎身上最大的閃光點就是陽光、開朗、心態好,且重情重義,他的善惡觀、人性閃光點與《二叔》中的爾志強有幾分相似,卻比爾志強更年輕直率,於曉光無疑是最佳人選。

女主人公蘭馨的扮演者吳越,曾憑藉出演《和平年代》中聞璐一角獲得第十七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女配角,演技自是毋庸置疑。在採訪中,李鐵對二人的表演讚不絕口,他認為,於曉光和吳越對情感的把握和對人物關係的拿捏十分精准。有這樣的主創團隊和演員加盟,讓他對《咱家》信心十足。

“大家庭”是羈絆一生的回憶

當然,在《咱家》中不只有郭虎和蘭馨的愛情,郭虎兄弟姐妹之間暖心的情感同樣感動人心。《咱家》嚴格意義上算作一部群戲:溫潤敦厚大哥郭龍(邊原),漂亮清高的大姐郭鳳(劉琳),沒心沒肺的大妹郭娥(常方源),身世坎坷的小妹郭嬋(劉佳蘭)。家中的其他四位成員分別有各自的幸與不幸,他們一邊經營著自己的生活,一邊彼此關心彼此愛護。

小妹郭嬋的腿瘸了,在臨江沒有治好,郭虎便帶她去北京治,歷經艱辛,錢花光了,手術還沒做,郭虎便去地鐵站門口賣獎牌。這種血緣關係產生的責任和依賴讓人動容,兄弟姐妹之間來自親情的愛亦讓人心生溫暖,甚至在感受溫暖之餘也體悟到了些許沉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家庭的單位越來越小,八十年代後出生的人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對於兄弟姐妹親情之間的溫暖略感陌生。對此,李鐵十分感慨,他出生於七十年代,對這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會出現的大家庭緬懷不已。在他看來,大家庭、大院子、一群兄弟姐妹同住一起既熱鬧又溫暖,即便是拌嘴打架也透著股親近,那才是斷骨連著筋,一輩子割捨不掉的。

李鐵坦言一直想拍這麼一部大家庭的故事,通過這部劇進一步詮釋家的概念,傳遞人與人情感的溫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李鐵和導演汪錫宏聊起這件事,他也十分動容。

據汪錫宏所說,他小時候就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和叔叔姑姑都住一起,他也特別懷念那種大家庭的氣氛,兩人越說越投機,很快便達成了一致。在本次《咱家》中兩人合作,大家庭的概念終於得以完美融入:一個普通的家庭,傳統的父母,兄弟姐妹相知相伴的熟悉感,劇中的一切都符合了李鐵回憶中的模樣。

縱觀李鐵曾參與過的作品,從《二叔》到《二嬸》再到《咱家》,不難發現,他對於情感,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情感尤為偏愛。對此,他深表贊同,他認為八、九十年代有著特殊的魅力:淳樸的人心、真摯的情感,世間最美好的一切都在當時發生,與物欲橫流的現在形成強烈的反差。他不斷用作品來展示,既是緬懷過去,亦是拷問如今的人們:那種簡單的幸福感、最純粹的美好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懷念和追求嗎?

人總是不管不顧一味地向前沖,以為所有美麗的風景都在遠方,但其實再回頭看看你會發現,過去的,也有那麼多美好的存在。回觀電視劇也一樣,不是非要跟風追潮流才能做出好劇,也不是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電視劇也要脫離現實“懸浮”起來。不妨退一步,回歸創作之源,因為踏踏實實講好故事才是一部劇最美好的所在。

【文/小熊星】

版權聲明: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臺

果不其然,編劇和導演準確地抓住了郭虎和蘭馨情感的動人之處,並令它在合適的範圍之內發光發亮。此外,編劇聶欣還在劇中還加入了騙婚、出軌等社會現象,通過這些話題,描繪出人們生活中的迷茫、困窘與無奈,讓整部劇跳出了情感敘事的單一性。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在這部劇中,非但導演和編劇是《二叔》的主創團隊成員,演員也大多是《二叔》中的熟面孔。

李鐵說,劇本確定後,在演員的選擇上他沒有一點猶豫,郭虎這個角色幾乎是為於曉光量身定制的。郭虎身上最大的閃光點就是陽光、開朗、心態好,且重情重義,他的善惡觀、人性閃光點與《二叔》中的爾志強有幾分相似,卻比爾志強更年輕直率,於曉光無疑是最佳人選。

女主人公蘭馨的扮演者吳越,曾憑藉出演《和平年代》中聞璐一角獲得第十七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女配角,演技自是毋庸置疑。在採訪中,李鐵對二人的表演讚不絕口,他認為,於曉光和吳越對情感的把握和對人物關係的拿捏十分精准。有這樣的主創團隊和演員加盟,讓他對《咱家》信心十足。

“大家庭”是羈絆一生的回憶

當然,在《咱家》中不只有郭虎和蘭馨的愛情,郭虎兄弟姐妹之間暖心的情感同樣感動人心。《咱家》嚴格意義上算作一部群戲:溫潤敦厚大哥郭龍(邊原),漂亮清高的大姐郭鳳(劉琳),沒心沒肺的大妹郭娥(常方源),身世坎坷的小妹郭嬋(劉佳蘭)。家中的其他四位成員分別有各自的幸與不幸,他們一邊經營著自己的生活,一邊彼此關心彼此愛護。

小妹郭嬋的腿瘸了,在臨江沒有治好,郭虎便帶她去北京治,歷經艱辛,錢花光了,手術還沒做,郭虎便去地鐵站門口賣獎牌。這種血緣關係產生的責任和依賴讓人動容,兄弟姐妹之間來自親情的愛亦讓人心生溫暖,甚至在感受溫暖之餘也體悟到了些許沉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家庭的單位越來越小,八十年代後出生的人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對於兄弟姐妹親情之間的溫暖略感陌生。對此,李鐵十分感慨,他出生於七十年代,對這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會出現的大家庭緬懷不已。在他看來,大家庭、大院子、一群兄弟姐妹同住一起既熱鬧又溫暖,即便是拌嘴打架也透著股親近,那才是斷骨連著筋,一輩子割捨不掉的。

李鐵坦言一直想拍這麼一部大家庭的故事,通過這部劇進一步詮釋家的概念,傳遞人與人情感的溫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李鐵和導演汪錫宏聊起這件事,他也十分動容。

據汪錫宏所說,他小時候就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和叔叔姑姑都住一起,他也特別懷念那種大家庭的氣氛,兩人越說越投機,很快便達成了一致。在本次《咱家》中兩人合作,大家庭的概念終於得以完美融入:一個普通的家庭,傳統的父母,兄弟姐妹相知相伴的熟悉感,劇中的一切都符合了李鐵回憶中的模樣。

縱觀李鐵曾參與過的作品,從《二叔》到《二嬸》再到《咱家》,不難發現,他對於情感,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情感尤為偏愛。對此,他深表贊同,他認為八、九十年代有著特殊的魅力:淳樸的人心、真摯的情感,世間最美好的一切都在當時發生,與物欲橫流的現在形成強烈的反差。他不斷用作品來展示,既是緬懷過去,亦是拷問如今的人們:那種簡單的幸福感、最純粹的美好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懷念和追求嗎?

人總是不管不顧一味地向前沖,以為所有美麗的風景都在遠方,但其實再回頭看看你會發現,過去的,也有那麼多美好的存在。回觀電視劇也一樣,不是非要跟風追潮流才能做出好劇,也不是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電視劇也要脫離現實“懸浮”起來。不妨退一步,回歸創作之源,因為踏踏實實講好故事才是一部劇最美好的所在。

【文/小熊星】

版權聲明: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