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延吉記憶」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樂器——伽倻琴

伽倻琴, 亦稱朝鮮箏, 是朝鮮民族的彈撥弦鳴樂器。 朝鮮語稱嘎呀高。 流行於朝鮮半島和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早在西元500年左右就已流行在我國東鄰——朝鮮半島的民間了。 它的外形與箏酷肖, 相傳是古伽倻國嘉實王於勒采漢箏、漢築(箏、築都是漢族古老的彈絃樂器)之形制, 加上民族特徵而製成的。 其形狀近似於漢族民樂器古箏, 由共鳴箱、琴弦、琴碼三部分組成。 共鳴箱長150釐米, 寬25釐米、中間厚5釐米。 質料分別用梧桐樹板和樺木板製作。 琴線用蠶絲製作。 共13根弦, 琴弦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

在琴頭有弦枕。 13根琴弦用碼子支柱, 琴頭可以左右移動, 調節音階。

現代的伽倻琴, 由琴框、面板、底板、嶽山、琴柱和琴弦等構成。 共鳴箱呈扁長方匣形, 全長150釐米、首寬22釐米、尾寬26釐米, 右為琴首, 左為琴尾。 琴框表面蒙以呈拱形的薄木板, 下設底板和琴腳, 底板上開有三個圓形或一字形的出音孔。 琴首一端有凸起的嶽山架弦和穿掛琴弦的弦孔, 張13條琴弦。 琴柱呈人字形, 高6釐米、底寬6.5釐米, 柱中鑽有小孔用細弦串連, 支弦於面板中部, 排列呈雁行, 每弦一柱, 柱可移動以調節音高。

據史料記載, 十九世紀末,

伽倻琴音樂出現了高峰, 音樂從緩慢的宮廷樂, 逐漸轉變為輕快而活潑的散調, 原來流傳的伽倻琴, 因不適合演奏散調的快音而改制成散調伽倻琴, 流傳至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 延邊地區的伽倻琴音樂有了較快的發展, 從民間流傳發展為專業人材的培養。

聰穎的朝鮮族人民, 經過長期的不斷實踐, 積累了豐富的制琴經驗, 採用質地鬆軟、容易振動的梧桐木製作面板(有的也用長白山生長的魚鱗松), 底板用栗木, 琴框和琴柱使用紅木、花梨木等質地較硬的木料製作, 琴弦採用絲弦或鋼絲弦。

身著朝鮮族服裝彈奏伽倻琴

2013年854人合奏伽倻琴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延邊歌舞團著名朝鮮族伽倻琴演奏家金震和延吉民族樂器廠合作, 製成五聲音階十八弦伽倻琴。 嗣後, 中央民族歌舞團朝鮮族伽倻琴演奏家金力子, 又研製成功七聲音階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伽倻琴, 加大了共鳴箱, 採用尼龍弦和尼龍纏鋼絲弦, 音響洪亮, 音色優美動聽。 

伽倻琴的彈唱, 是朝鮮族民間傳統演唱形式。 在過去, 伽倻琴多為男子演奏, 而今天, 則以女子彈奏者居多。 在延邊藝術學校還設有伽倻琴專業, 培養演奏人才。 表演者邊彈邊唱, 歌聲與琴聲交融, 再加之杖鼓敲擊節奏, 親切感人, 顯示出這一表演形式的巨大藝術魅力。 許多優秀作品, 如《紡車抒怨》《青春放光芒》和崔三明創作的《長白山啊,延邊的驕傲》等,深受人民喜愛。在我國民族音樂的百花園裡,伽倻琴彈唱泛著沁人的芳香,她像金達萊一樣,優美而清新。

延吉市委、市政府領導對延吉市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常重視,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0年,吉林省延吉市的“伽倻琴藝術”,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弓野

部分文字綜合網路

如《紡車抒怨》《青春放光芒》和崔三明創作的《長白山啊,延邊的驕傲》等,深受人民喜愛。在我國民族音樂的百花園裡,伽倻琴彈唱泛著沁人的芳香,她像金達萊一樣,優美而清新。

延吉市委、市政府領導對延吉市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常重視,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0年,吉林省延吉市的“伽倻琴藝術”,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弓野

部分文字綜合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