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有志:獨立小橋風滿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 將詩詞的境界分為句秀、骨秀、神秀。 偶讀“獨立小橋風滿袖, 平林新月人歸後”, 頓感唇齒留香, 恰似神交已久,

神秀的美學境界, 直抵心靈的最柔軟處。

詞人也許是孤寂的, 一個人站在橋上想心事, 畫面是靜的。 但調皮的風卻扮演了動的角色, 鑽進詞人寬大袖中, 颯颯作響, 讓人不再寂寞, 心不再孤單, 踏月歸來煩惱煙消雲散。 一個“風”字頓時讓畫面充滿了靈性。

什麼是風?物理學的概念是, 空氣流動就形成了風。 但人們卻把大自然的風賦予了強烈感情色彩, 喜怒哀樂盡在其中。 如, 欣喜振奮的東風, 惆悵幽怨的西風, 粗狂凜冽的北風, 溫柔多情的南風……

有一種風, 似有還無, 似無還有, 恰似驚鴻一瞥, 又如羚羊掛角, 只有敏感心靈中才會捕捉的到。 恰是這種朦朦朧朧的絕妙境界往往最能波動人的心弦。 周邦彥以寫豔詞著稱, 但在《蘇幕遮》對風荷的描寫卻達到了一種出神入化、攝人魂魄的境界。 “葉上初陽幹宿雨, 水面清圓, 一一風荷舉。 ”雨過天晴, 雨後的荷花更見精神。

荷塘裡似乎沒有風, 但似乎又有點風, 風之浮動, 不動聲色;荷之輕舞, 乍有還無, 詞人在心中定格了一個完美畫面。 李益有一首小詩:“微風驚暮坐, 臨牖思悠哉。 開門複動竹, 疑是故人來。 ”風不經意間吹開大門, 又輕輕搖曳院中的青竹, 是風在動, 還是心在動?正是因詩人沉浸在思念舊友的思緒中, 才敏銳的聽到微風輕撫竹葉的聲響, 若在平日根本不會感覺到的。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風”不也是營造的似有似無、朦朧優美的境界麼?

有一種風, 化為人的一種心緒, 或禦風而行, 或長風破浪, 或以風寄情, 人間情緒, 盡在其中。 此情此景, 風已不再僅僅是風了。 “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春光明媚之際, 孔夫子一行沐浴在春風中, 浴之, 歌之, 舞之, 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 放浪形骸, 放飛心靈, 風帶給他們更多的是心靈的愉悅。 “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燈。 ”多年未見的故知相聚在桃李春風的時節, 本是喜事,但一杯濁酒卻勾起十年風雨飄搖動盪生活的回憶,令人百感交集,感慨萬千。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人生很多時候不都如此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蕭瑟的秋風,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壯蒼涼的氣氛,荊軻的《易水歌》短短數語已成為心有戚戚的千古絕唱。“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柔情,“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情,不也是借風抒懷、托風言志的心情寫照嗎?

還有一種風,參悟宇宙,反觀人生,給人以沉思啟迪,讓人拍案叫絕、欲罷不能。晚唐詩人許渾曾留下千古名句:“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表為寫景,實為對時局的一種精准判斷。雲、日、雨、風本是大自然的平常之物,但在作者的細密心思和生花妙筆下,卻組成了一幅風雲變幻、氣勢恢宏、又充滿人生哲理的畫面,引發人們無盡的想像和思考。宋代詞人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寄情山水,享清風明月,不是比陶醉於聲色犬馬、紙迷金醉的生活強之百倍嗎?這也是很多人樂於野游、徒步登山、親近大自然的一個原因吧。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在逃亡途中寫過一首詩表露心跡:“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驚濤駭浪、世事風險在心頭如浮雲掠過,了無痕跡,願乘浩蕩東風遨遊天地之間,“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何等瀟灑、何等豪邁,這不正是每個人面對困境所追求的心境嗎?宋代理學大師程顥也有詩雲:“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既思索天地之內有形的東西,也參悟天地外無形的東西,任憑思想遨遊在風雲變幻的浩渺宇宙中,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理解“道”的神奇力量。我們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突然想到泰山有一石刻,名曰“蟲二”,是一個字謎,意為風月無邊。把大自然的風月和中國文化的風月有機融為一體,給人無限遐思,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吧。

本是喜事,但一杯濁酒卻勾起十年風雨飄搖動盪生活的回憶,令人百感交集,感慨萬千。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人生很多時候不都如此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蕭瑟的秋風,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壯蒼涼的氣氛,荊軻的《易水歌》短短數語已成為心有戚戚的千古絕唱。“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柔情,“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情,不也是借風抒懷、托風言志的心情寫照嗎?

還有一種風,參悟宇宙,反觀人生,給人以沉思啟迪,讓人拍案叫絕、欲罷不能。晚唐詩人許渾曾留下千古名句:“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表為寫景,實為對時局的一種精准判斷。雲、日、雨、風本是大自然的平常之物,但在作者的細密心思和生花妙筆下,卻組成了一幅風雲變幻、氣勢恢宏、又充滿人生哲理的畫面,引發人們無盡的想像和思考。宋代詞人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寄情山水,享清風明月,不是比陶醉於聲色犬馬、紙迷金醉的生活強之百倍嗎?這也是很多人樂於野游、徒步登山、親近大自然的一個原因吧。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在逃亡途中寫過一首詩表露心跡:“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驚濤駭浪、世事風險在心頭如浮雲掠過,了無痕跡,願乘浩蕩東風遨遊天地之間,“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何等瀟灑、何等豪邁,這不正是每個人面對困境所追求的心境嗎?宋代理學大師程顥也有詩雲:“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既思索天地之內有形的東西,也參悟天地外無形的東西,任憑思想遨遊在風雲變幻的浩渺宇宙中,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理解“道”的神奇力量。我們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突然想到泰山有一石刻,名曰“蟲二”,是一個字謎,意為風月無邊。把大自然的風月和中國文化的風月有機融為一體,給人無限遐思,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