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桃園三結義”為何偏偏劉備做老大?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家喻戶曉, 千古流傳。

其獨有的影響力甚至遠遠超出了《三國演義》本身的藝術成就, 街頭巷尾, 婦孺老幼, 大都能瞭解一二。 之所以出現如此局面, 主要還是源于人們對忠義思想的崇拜以及中國社會從來就有的“抱團”情結。

自古以來, 民間就有“一個好漢三個幫”的說法。 無論何種階層,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 單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 和平時期這樣, 戰亂年代更是如此。 很顯然, 劉關張三兄弟就是在如此的環境下, 歷史性地走到了一起。 為國出力也好, “匡扶漢室”也罷, 既然要結拜, 必然要推選出一個老大,

好帶領著兄弟們出去幹事業、搶地盤。 而最終, 劉備當仁不讓地成了關羽和張飛的大哥。

網路配圖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為什麼是劉備做大哥, 而不是其餘兩人呢。 按照《三國志通俗演義》裡的說法, “關、張年紀皆小於玄德”, 因此“欲拜為兄”。

我暫時沒有考證這三人的年齡, 也不好確定到底是不是劉備年齡最大。 但有一點卻毫無疑問, 那就是無論劉備年齡到底如何, 最終都將會成為關張兩人的大哥, 與年齡大小沒有直接的關係。 那麼, 劉備是靠什麼樣的手段和人格魅力才將關張二人收於麾下的呢。 我想, 主要還是源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名頭大。 要說劉備還是有些來歷的, 皇族出身, 只不過到了劉備這裡, 已經是家道中落, 難以為繼了。 平日裡, 只能靠織席販履度生活。 本來劉備也沒想別的, 賣草鞋好歹也算個職業。 但巧就巧在, 此時正趕上黃巾起義, 朝廷應接不暇, 只能發出榜文讓各地自行討賊。 從來時勢造英雄, 大凡有些想法的都想借此振臂一呼,

飛黃騰達, 劉備也不例外。 但當劉備看完榜文之後, 卻是一聲長歎。 想想也是, 沒錢沒糧, 自己都填不飽肚子, 怎麼可能起兵討賊呢。 本想就此把手, 卻又心有不甘, 故而長歎。 就這一聲長歎, 卻直接引得一人厲聲喝道:“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 何苦長歎?”這個人就是張飛張翼德。 張飛本就聲如巨雷, 這下子把劉備震得不輕。 平白無故被人訓斥了一頓, 劉備心頭先是一熱, 接著反應過來答道:“我本漢室宗親, 姓劉名備, 字玄德……有心掃蕩中原, 匡扶社稷, 恨力不能耳!”仔細揣摩, 劉備這話說的極有學問, 先把“漢室宗親”的招牌報出來, 然後再談自己志向, 最後道出面臨的困難。 就這寥寥數語, 反倒把張飛震住了, 敢情是一個皇族, 立即肅然起敬,
追隨劉備的念頭萌生了。 反過來講, 劉備不如此介紹, 直接說自己的是個賣草鞋的, 要在張飛這個“頗有良田”的土財主面前那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二是心氣高。 劉備的骨子裡滾動著皇親的血脈, 儘管此時窮困潦倒, 卻也難以掩飾其與生具有的貴族情結和高貴氣質。

這種氣質, 不是後天的刻意培養, 而是一種自然流露。 不說別的, 單看小說開始的那番介紹, 就可以看出劉備的不同凡響。 “喜犬馬, 愛音樂, 美衣服”, 此三者, 有哪一樣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孩子能企及的呢。 儘管當時的劉備家境並不富裕, 但此等愛好恰恰反映了劉備的與眾不同, 卓爾不群。 劉備年幼時, 家中有一棵桑樹, 大如車蓋, 相士李定曾說過:“此家必出貴人。 ”對此, 我們當然不可全信, 但後來的一件事卻改變了人們對劉備的看法。 幼時劉備與鄉中小兒在桑樹下玩耍時曾語出驚人:“我為天子, 當乘此羽葆車蓋。 ”此語一出, 惹得叔父大驚失色。 但仔細想想, 乃高祖劉邦當年面對秦始皇出行車隊的時候, 不是也說出了“大丈夫當如此”的豪言壯語麼?由此可見劉備胸中之抱負, 怪不得劉備叔父劉元起也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少時尚且如此令人折服,更何況長大成人,久曆風雨。如此的背景和氣質,在關羽張飛兩人面前一站,怎不讓兩人為之折服呢。

三是眼光毒。說劉備眼光毒,一點都不為過。且不說後來收趙雲、請諸葛亮、觀馬謖等諸多亮點。單就是初識關羽、張飛很快引為知己,成為心腹,就足以見得劉備的眼光毒辣和識人之能。卻說劉備先是被張飛喊了一嗓子,換成一般人肯定不會引起劉備的注意,要麼是一笑了之,要麼搖搖頭也就走人了,但劉備見張飛“形貌異常”,頓時覺得此人不同一般,沒有片刻猶豫,立即跟張飛“同入莊中”。與其說對張飛還進行了些許語言上的交流和觀察,而對關羽卻是一句話都沒說,只是看此人“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劉備就主動上前搭話,並“就邀同坐,問及姓名”,等關羽說完,劉備更加堅信自己沒看錯人。於是,劉備又把給張飛說的話重複給了關羽,“以己志告之”。

這還不算完,接下來的環節更重要,那就是三人“同到張飛莊上”,“共論天下大事”。與其說前面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鋪墊,還不足以表現劉備的整體素質,而接下來的一番議論卻完全就是劉備一人的舞臺了。想劉備是什麼來頭,縱橫捭闔、見多識廣之人,一番高談闊論之後,關張二人佩服得是五體投地,更加堅定了追隨劉備闖江湖、打天下的決心。此時,在其內心,劉備已儼然成為兩人為之效命的“大哥大”了,而接下來的“桃園三結義”也就只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了。

怪不得劉備叔父劉元起也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少時尚且如此令人折服,更何況長大成人,久曆風雨。如此的背景和氣質,在關羽張飛兩人面前一站,怎不讓兩人為之折服呢。

三是眼光毒。說劉備眼光毒,一點都不為過。且不說後來收趙雲、請諸葛亮、觀馬謖等諸多亮點。單就是初識關羽、張飛很快引為知己,成為心腹,就足以見得劉備的眼光毒辣和識人之能。卻說劉備先是被張飛喊了一嗓子,換成一般人肯定不會引起劉備的注意,要麼是一笑了之,要麼搖搖頭也就走人了,但劉備見張飛“形貌異常”,頓時覺得此人不同一般,沒有片刻猶豫,立即跟張飛“同入莊中”。與其說對張飛還進行了些許語言上的交流和觀察,而對關羽卻是一句話都沒說,只是看此人“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劉備就主動上前搭話,並“就邀同坐,問及姓名”,等關羽說完,劉備更加堅信自己沒看錯人。於是,劉備又把給張飛說的話重複給了關羽,“以己志告之”。

這還不算完,接下來的環節更重要,那就是三人“同到張飛莊上”,“共論天下大事”。與其說前面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鋪墊,還不足以表現劉備的整體素質,而接下來的一番議論卻完全就是劉備一人的舞臺了。想劉備是什麼來頭,縱橫捭闔、見多識廣之人,一番高談闊論之後,關張二人佩服得是五體投地,更加堅定了追隨劉備闖江湖、打天下的決心。此時,在其內心,劉備已儼然成為兩人為之效命的“大哥大”了,而接下來的“桃園三結義”也就只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