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篇《一冊在手 一掬鄉愁》讓你秒讀李蔚先生的大作《童心舊夢》,作者:狐眼碌碌

古時候官員到一地任職, 有一個獲得宣導的習慣, 叫“走馬上任, 下馬觀志”。 歐陽修有兩句詩:折腰莫以微官恥, 為政須通異俗情。 因此, 新來伊始, 第一件事就是了解當地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 而志書稱得上是對當地歷史沿革、人文風物“登堂入室”的鑰匙, 而這未必僅為做官者所需要。 從這個角度, 李蔚先生的這本《童心舊夢》, 對所有希望瞭解北海生活習俗的人來說, 實在是一個福音。

我對民俗素有所愛。 之前曾經在報紙上看過“穆梓”寫的記載北海風土人情的文章, 一見之下, 喜出望外, 幾乎是逢人說項, 卻不知道作者是誰;後來知道了卻不便說。 再後來聽說作者正在將這些文章編纂結集, 在它殺青付梓之際, 我就一直如盼瓜熟蒂落般期待。 現在這部近40萬字的著作終於問世, 看過那些文章、現在又讀到這本書的人, 也就知道“穆梓”的真身了。

我把作者贈我的書拿回家,

第二天遍尋不著, 幾天後岳母把書放回原處, 告訴我這本書寫得真好, 寫書的人“規定”是北海人(北海人說“規定”與普通話“一定”同義), 只有五六十歲的人才知道這些東西, 現在的後生仔哪裡會識得?她隨之絮絮說起小時候過年把舊筷子扔掉, 換上新筷子, 還有熬夜廿多小時做大籠籺的情景。 她還說了一句很“刺激”我的話:“你寫的書太深, 好多我看不懂, 這本書百分之九十八我都懂。 ” 最糟的演講是催眠, 最好的閱讀是喚醒。 《童心舊夢》對過往的記述, 居然讓一個粗識文字的七旬老人喚起所經歷的“玄宗舊事”。 我油然想起白居易寫詩的故事:白樂天每作詩令老嫗解之, 問曰:“解否?”嫗曰:“解。 ”則錄之, 不解又易之。

這本書記錄了北海地區大量的舊時習俗:過年的、元宵的、清明的、端午的、中秋的、夏至的、冬至的、中元鬼節的,

各種做社祭神、問花算命、拜觀音、跪菩薩、敬奉媽祖、迎送灶君, 還有坐月子、扒龍船, 紅事白事、登高、慶生、建房、入夥、做媒、生孩、請客送禮、擇日安名、講古猜謎、衣著穿戴、傢俱什物、土產海貨、農事工務、氣候物象, 民俗官事、百業千行的禮儀與禁忌, 當地人的愛好習慣, 民間奇人異士的軼事典故, 還有大量土話俗語的出處由來, 各種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消失的稱呼稱謂、生產生活方式。 尤其難得的是, 凡此種種, 幾乎都是作者或親歷或家傳、或耳聞或目睹, 書中還穿插歷歷可見的場景描寫, 捧讀之下, 倍感親切。

“三月黃瓜, 四月瘦蟹”、“狗怕夏至,

閹雞怕年初二”, 這些俚語民諺既有生活常識, 也有節日風俗;被人佔便宜、吃虧叫“蝕底”, 說人做事不靠譜叫“冇到榫”, 貪婪盤剝叫“老糠榨出油”, 生動形象, 令人發噱;借人錢物過年前必須還清, 否則就成為“老賴”;父母過世, 兒子一定要跪在跟前送終, 這些教條無疑有道德教化之功。 還有打“旮簕”(陀螺)的快樂, 推“雞公車”的落力, 掂罾圍箔的情景……北海人過往的生活生產, 兒時故事, 鄉村圖景, 在書裡得到了重現, 喚起讀者種種回憶, 油然生出歲月不居、人事滄桑的感慨。

有一首流行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 五百年以後的事不能妄測, 但這本書應該是傳世之作。 因為它真實地“還原”了距今幾十年前、至今已日趨式微的北海的“原版生活”。

要想知道當年的北海人是如何生活的, 這本書可謂集納豐富、反映全面的“清明上河圖”, 形神畢現, 肌理清晰。 在中國傳統文化著述中, 筆記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門類, 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 張岱的《陶庵夢憶》, 崇彝的《道鹹以來朝野雜記》等等。 李蔚先生這本書大體上可歸入此類。 筆記著作以山川風物、裡巷瑣事、人物軼事、民俗掌故等為內容, 成為瞭解中國人文歷史具有重要價值的史乘。 正是因為有了這類貼近生活的“小敘事”, 歷史才變得生動溫暖, 可感可觸, 讓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體會到傳統的賡續與演變。 時代發展愈快, 這本書的價值愈加凸現。 如火如荼的城鎮化打破了農耕社會的慢節奏, 科技發展猛烈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對舊時光陰、過去物事的懷戀,就成為人們不自覺的濃郁鄉愁。從文化的涵義,“鄉愁”決非遊子所獨有,或者換言之,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滾滾洪流中,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別處”的遊子。而這本書,讓所有披閱它的北海人都記住了鄉愁。

我常謂,一個地方的文化建設如同構築一幢大廈,需要一磚一瓦、一梁一柱。李蔚先生這本精心之作,稱得上是北海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作者自述,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有的傳統習俗、土話俗語,可能有些許不那麼合時宜,但從搶救保護民俗土語、研究北海地情的角度出發,謹此原貌呈現。這本書成書長達四年之久,書中大量珍貴的配圖,極大地增強了記述的實證性,足見作者搜羅所下的工夫,特別是大量的方言僻字,看得出作者對名山事業的認真和敬奉文字的虔誠。而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則是作者在政務繁忙之餘,梳理爬剔,拈毫數載,捧出這麼一部煌然著述,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地方文化的執著。

科技發展猛烈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對舊時光陰、過去物事的懷戀,就成為人們不自覺的濃郁鄉愁。從文化的涵義,“鄉愁”決非遊子所獨有,或者換言之,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滾滾洪流中,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別處”的遊子。而這本書,讓所有披閱它的北海人都記住了鄉愁。

我常謂,一個地方的文化建設如同構築一幢大廈,需要一磚一瓦、一梁一柱。李蔚先生這本精心之作,稱得上是北海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作者自述,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有的傳統習俗、土話俗語,可能有些許不那麼合時宜,但從搶救保護民俗土語、研究北海地情的角度出發,謹此原貌呈現。這本書成書長達四年之久,書中大量珍貴的配圖,極大地增強了記述的實證性,足見作者搜羅所下的工夫,特別是大量的方言僻字,看得出作者對名山事業的認真和敬奉文字的虔誠。而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則是作者在政務繁忙之餘,梳理爬剔,拈毫數載,捧出這麼一部煌然著述,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地方文化的執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